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1730阅读:9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地用闸机,特别是指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一些推行文明施工的工地,为了避免外来人员进入,同时统计工人的上下班情况,一般在出入口设置闸机,工人们通过刷卡进入工地,但是工人需要手持刷卡,需要将卡从口袋中掏出,不是特别方便,同时工人们的刷卡意识不强,如果忘记带卡时,往往会和别人一起过闸机,或者直接跳过闸机,不能实现一卡一人,阻碍文明施工的推行,导致闸机统计系统不准确,统计混乱,到最后闸机基本形同虚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解决了工地用闸机使用不便、不能实现一卡一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包括带有闸板的平移闸和荧光马甲,所述的闸板上设有读卡器,荧光马甲上有装在口袋内的身份卡,平移闸内设有与闸板接触的伸缩钩,伸缩钩与伸缩电机连接,伸缩电机与旋转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旋转连杆的另一端与阻挡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旋转连杆与旋转座活动连接,旋转座与平移闸固定连接,旋转连杆通过拉簧与平移闸连接,阻挡连杆的另一端与缓冲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缓冲连杆的另一端与驱使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驱使连杆的另一端与伸缩电机活动连接,缓冲连杆与驱使连杆的连接处设有弹簧片。

所述的口袋的开口处设有魔术贴。

所述的闸板与伸缩钩接触的端头为弧形。

所述的闸板上设有宣传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读卡器设在闸板上,工人只需将身份卡装入口袋,就可不用取卡通过闸机;闸机为平移闸,能够很好的防止工人翻越闸机;闸板打开的同时,会带动后部的阻挡结构伸出,防止一卡多人过闸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闸板关闭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闸板打开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荧光马甲图。

图中:1-平移闸,2-闸板,3-读卡器,4-荧光马甲,5-身份卡,6-口袋,7-魔术贴,8-伸缩钩,9-伸缩电机,10-旋转连杆,11-驱使连杆,12-缓冲连杆,13-弹性片,14-阻挡连杆,15-拉簧,16旋转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智能胸卡识别系统,包括带有闸板2的平移闸1和荧光马甲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闸板2上设有读卡器3,荧光马甲4上有装在口袋6内的身份卡5,平移闸1内设有与闸板2接触的伸缩钩8,伸缩钩8与伸缩电机9连接,伸缩电机9与旋转连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旋转连杆10的另一端与阻挡连杆14的一端活动连接,旋转连杆10与旋转座16活动连接,旋转座16与平移闸固定连接,旋转连杆10通过拉簧15与平移闸1连接,阻挡连杆14的另一端与缓冲连杆12的一端活动连接,缓冲连杆12的另一端与驱使连杆11的一端活动连接,驱使连杆11的另一端与伸缩电机9活动连接,缓冲连杆12与驱使连杆11的连接处设有弹簧片13。

工人在通过平移闸时,需要穿上荧光马甲,将身份卡装在马甲胸部处的口袋内,工人走上平移闸时,无需掏出身份卡,读卡器读取身份卡信息,然后闸板打开,闸板打开的同时,闸板通过伸缩钩带动旋转连杆、驱使连杆、缓冲连杆和阻挡连杆以旋转座为支点旋转,阻挡连杆阻挡后部人员跟进,避免一卡多人进入,驱使连杆驱使人员快速通过闸机,驱使连杆与、缓冲连杆和阻挡连杆配合为柔性连接,如果人员体积过大,驱使连杆与人员接触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人员通过后,驱使连杆与缓冲连杆通过弹簧片回复原样,闸板关闭时,拉簧带动一系列连杆回复原样。当紧急情况,闸门需要常开时,伸缩电机带动伸缩钩缩回,闸板保持常开状态。

实施例2

所述的口袋6的开口处设有魔术贴7。

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魔术贴能够对口袋进行封闭,避免工人在各种劳动的时候,身份卡从口袋掉落出来。

实施例3

所述的闸板2与伸缩钩8接触的端头为弧形。

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闸板的弧形端头,能够保持与伸缩钩较好的接触。

实施例4

所述的闸板2上设有宣传板。

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闸板的表面上设置宣传板,充分利用闸板的表面,同时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