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2126发布日期:2018-08-31 20:29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悬浮线路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



背景技术:

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属于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少,全世界开通运营的线路更是少数。目前只有2005年3月日本建设开通的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商业运行线-东部丘陵线和2014年6月韩国即将开通的中低速磁悬浮铁路商务运行线。而中国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目前只有国防科技大学试验线、青城山试验线、唐山实验线,尚无正式投入运营的线路。

中低速磁悬悬浮交通土建部分主要包含桥梁、低置线路、车站及车辆段,低置线路由轨排、承轨梁与承轨梁下路基组成,支承轨道的承轨梁设置在由土工结构物构成的路基之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包括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需要在承轨梁上完成的。磁悬浮列车对线路结构变形要求很高,因为结构很小的变形就可能影响乘车的舒适性甚至威胁行车安全,所以承轨梁的设计十分重要。

磁悬浮交通工程现有研究中桥梁轨道梁研究较多,目前已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工程实际应用,如:中铁二十三局的“磁悬浮轨道梁”(详见实用新型专利第200620036567.5号)、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中低速磁浮轨道梁”(详见发明专利申请第200710057177.5号)、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中低速磁浮直线轨道梁”(详见实用新型专利201220229068.3号)、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中低速磁浮桥梁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详见《都市快轨交通》,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文章编号:1672-6073(2011)03-0070-04)等等。

低置线路承轨梁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的“常导磁悬浮车辆支墩支承结构设计探讨”(详见《铁道工程》,2006年10月,第7期;文章编号:1006-2106(2006)07-0041-05),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曲线承轨梁结构”(详见发明专利第201410750861.1号),“中低速磁悬浮低置线路连续框架式承轨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详见发明专利第201410764588.8号),“一种用于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的榫接式承轨梁结构”(详见发明专利第201610040178.8号),“中低速磁浮铁路低置线路连续拱形承轨梁结构及施工方法”(详见发明专利第201410765424.7号),“一种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实心式承轨梁结构”(详见实用新型专利第201620799589.0号)。

现有的桥梁轨道梁是架立在两桥墩之间,按简支梁或连续梁设计,为满足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其结构尺寸一般非常大,明显不能直接用于低置线路上。现有的桥梁轨道梁多为两侧具有完整腹板的箱梁、U梁、工字梁等结构,这几种结构的轨道梁,均具有稳定性好,刚度大等优点。低置线路承轨梁也参照桥梁轨道梁做成箱梁、U梁、工字梁等结构,放置在岩土组成的路基面上,则显外观沉重也不美观。

现有的支墩式承轨梁,轨枕台座设置在支墩顶部,通过支墩来承受轨道结构传递的荷载,通过其顶部的纵、横系梁来增强结构的稳定。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为增加支墩的刚度与抗变形的能力,支墩上部往往设有纵、横系梁,为节省工程量,这些纵、横系梁的截面尺寸多小于支墩的截面尺寸,在施工中,难以制作整体模板,支墩与纵、横系梁进行整体浇筑,需先施工支墩,再施工纵、横系梁,施工工序多。

(2)按弹性地基梁设计的支墩式承轨梁,上部支墩大多设置在其下的钢筋混凝土板上,其整体刚度小,在吊装、运输过程中,结构易变形开裂,不宜采用工厂预制方式施工,只能局限于现场现浇施工。

(3)磁悬浮工程轨道结构位于承轨梁上,轨道结构可进行小范围调整以适应磁浮列车的要求,但其调整程度是以毫米级精度控制。所以为满足线路要求和轨道要求,承轨梁的施工必须精确可控。但支墩式承轨梁由于小构件非常多,同时是采用现浇的施工方式,其施工精度很难控制,这直接影响到轨道的施工质量和列车的行驶安全。

(4)上部轨道结构形式受限于支墩式承轨梁的结构,轨排布置不能随意摆放,必须根据支墩的位置、结构横向宽度精确设置。这为施工增大了难度,特别在曲线地段实施难度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包括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部钢筋混凝土梁、导流轨支架及轨枕台座,所述上部钢筋混凝土梁包括在横向间隔布置的左连续梁和右连续梁,所述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上,所述导流轨支架固定在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的外侧,所述轨枕台座间隔布置在所述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在纵向上为连续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现浇形成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轨枕台座与所述左连续梁和所述右连续梁现浇形成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轨枕台座、所述左连续梁、所述右连续梁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工厂预制成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后吊装至现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在底板之上纵向采用连续梁结构,可采用整体模板工厂预制,也可现场现浇施工,避免了常规承轨梁施工繁琐的缺点;轨枕台座布置在左连续梁和右连续梁之上,降低了轨枕台座定位难度,施工控制更方便;在曲线地段可以用过调整左连续梁和右连续梁的高度实现曲线地段曲梁曲做,解决了曲线地段曲梁曲做时轨枕台座定位精度控制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的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钢筋混凝土底板1、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其中,左连续梁2.1、右连续梁2.2)、导流轨支架3、轨枕台座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的结构如图1至图3中所示,包括钢筋混凝土底板1、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导流轨支架3及轨枕台座4,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底板1上,导流轨支架3固定在部钢筋混凝土梁2的两侧,轨枕台座4间隔布置在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上。

如图2中所示,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包括左连续梁2.1和右连续梁2.2,左连续梁2.1和右连续梁2.2在纵向(长度方向)上为连续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梁,左连续梁2.1和右连续梁2.2之间在横向间隔布置。

轨枕台座4、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可与钢筋混凝土底板1浇注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可采用现浇或工厂预制后吊装的工艺。钢筋混凝土底板1与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轨枕台座4采用现浇工艺时,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按设计要求绑扎好钢筋混凝土底板1、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的钢筋及与轨枕台座4的连接钢筋;

(2)做好预埋件(如导流轨支架底座、应答器等)与承轨梁连接钢筋的定位与安装后,再浇筑承轨梁混凝土,按设计要求养护;

(3)承轨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绑扎轨枕台座4的钢筋、立模并二次浇筑轨枕台座混凝土;

(4)轨枕台座4的混凝土养护至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

(5)安装导流轨支架底座、应答器等。

若采用工厂预制后吊装的工艺,在上述步骤(1)的基础上增加吊装钢筋的埋设,完成上述步骤(4)时吊装至设计位置,再进行步骤(5)的施工即可。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在使用时,列车、轨道等上部荷载通过轨枕台座4传递至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再通过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的连续梁结构(左连续梁2.1和右连续梁2.2)传至钢筋混凝土底板1后,再传至梁下路基(图未示)。由于钢筋混凝土底板1和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形成的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抵抗变形能力强,可满足磁悬浮交通工程结构稳定性、强度、刚度、变形和车辆运行舒适性的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和列车的行驶安全。

此外,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的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中,上部钢筋混凝土梁2采用左连续梁2.1和右连续梁2.2中部中空上部无盖板的结构形式,相比于已有的箱型、框架式和倒实心式承轨梁结构,上述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工程低置线路承轨梁的结构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和实心连续梁结构形成的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抵抗变形能力强,能够满足磁悬浮工程结构稳定性、强度、变形的要求。

(2)相比于已有的箱型、框架式和倒π字型承轨梁结构,中空和无盖板结构形式可改变承轨梁的温度场分布,可减小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在浇筑成型过程中及野外冷热交替环境等条件下产生的温度应力,从而减少构件表面和内部出现的变形以及裂缝,有利于提高承轨梁的耐久性,满足轨道的平顺和列车的行驶安全要求。

(3)承轨梁底板之上纵向采用连续梁结构,可采用整体模板工厂预制,也可现场现浇施工,避免了常规承轨梁施工繁琐的缺点。

(4)轨枕台座布置在左连续梁和右连续梁之上,不像支墩式结构对支墩位置限制严格、定位控制精度高,降低了轨枕台座定位难度,施工控制更方便,同时,在曲线地段可以用过调整左右梁的高度实现曲线地段曲梁曲做,解决了曲线地段曲梁曲做时轨枕台座定位精度控制难得问题。

(5)左连续梁和右连续梁纵向形成一定的空间,便于维护人员从两侧以及中间对结构内外表面进行检查和维修,同时,承轨梁内部中空,电缆可从中穿过承轨梁,无需在承轨梁下土工基础中预埋电缆管道,既简化了施工流程,也避免了在土工基础中预埋管道带来的隐患。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