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墩柱内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8003发布日期:2019-12-03 19:1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墩柱内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墩柱内模领域,具体为一种桥梁墩柱内模。



背景技术:

近十几年来,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桥梁设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桥梁墩柱向着高强度、高韧性、高密实性及高耐久性发展,墩柱,即土木工程中用于承载上部结构物的下部承重物,墩柱截面多为圆形,也有椭圆形、方形、曲线形等异性墩柱,而桥梁墩柱内模又是桥梁墩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桥梁墩柱内模,虽然能满足正常的使用,但是就内模本身来说,机器对其加工和对其进行运输的难度较大,以及在桥梁施工时,施工团队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显的特别的麻烦。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桥梁墩柱内模,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墩柱内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内模加工困难和运输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墩柱内模,包括内凹墩头,所述内凹墩头的一侧设置有左墩头,所述左墩头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壁,且所述左墩头与连接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壁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小凹槽,所述内凹墩头的另一侧设置有外凸墩头,所述外凸墩头的一侧设置有外凸臂,且所述外凸墩头与外凸臂固定连接,所述外凸墩头的另一侧设置有右墩头,所述内凹墩头的背面设置有展臂墩头,且所述内凹墩头与展臂墩头固定连接,所述展臂墩头的正面设置有内展臂,且所述展臂墩头与内展臂固定连接,所述内展臂的正中位置开设有大凹槽,所述展臂墩头的一侧设置有外展臂,所述展臂墩头的背面开设有小斜凹槽,所述小斜凹槽的背面设置有大墩头。

进一步的,所述外展臂设置有多条,且多条所述外展臂大小相同,同时多条所述外展臂的长度为一米。

进一步的,所述外凸墩头包括外凸墩头一侧的外凸臂以及外凸墩头另一侧的右墩头,且所述外凸墩头与右墩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壁呈“矩形状”,且所述连接壁由砼加工而成,同时所述连接壁的宽为三十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大凹槽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大凹槽对称设置在内模的两侧,同时两个所述大凹槽的容积为连接壁体积的两倍。

进一步的,所述小凹槽的深度为十厘米,且所述小凹槽与外凸臂的尺寸相吻合,同时所述小凹槽与外凸臂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新型一种桥梁墩柱内模,在原有的一种桥梁墩柱内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增加,该种一种桥梁墩柱内模设置有旋转平衡装置和钻头,在工作时,先将场地进行平整,在按照尺寸的需要,挖掘合适的孔洞,先使用机械将内凹墩头移动到孔洞内,并且保证内凹墩头处于竖直状态,接着使用机器移动外凸墩头,使得外凸臂对准小凹槽,接着再使用机械移动外凸墩头,至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完成卡合连接,外凸臂可以与小凹槽连接,通过外凸臂的设置增大了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的接触面积,而且外凸墩头与右墩头固定连接,使得其之间存在牙合力,增大了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之间的连接力,在外凸臂插入小凹槽的同时,连接壁不断的将外凸臂压住咬住,之后用机械移动展臂墩头,使得大凹槽对准连接壁,连接壁能够咬住外凸臂,且连接壁的宽为三十厘米,进而使得连接壁拥有足够的抗弯抗剪的能力,使得浇筑成功的墩柱拥有更好的抗震性,直到大凹槽将内凹墩头和外凸墩头的整体咬合住,同理使第二个展臂墩头将内凹墩头和外凸墩头牙合住,大凹槽能够将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咬合在一起,且大凹槽的容积为连接壁体积的两倍,使得内凹墩头和外凸墩头卡入进展臂墩头的同时,展臂墩头对内凹墩头和外凸墩头产生了咬合力,相当于加大了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之间的压力,使得混凝土凝固之后,内凹墩头与外凸墩头能够连接的更加紧密,之后在使用混凝土将内模中空隙填满,该墩柱内模设置有外展臂,外展臂的作用是拉结混凝土,外展臂设置有多条以及长度为一米,可以使得其与现浇的混凝有足够大的接触面,达到了增加墩柱整体稳定性的作用,这样设置的内模,将笨重的内模分解成了多个构件,减小了加工和运输内模的难度,减轻了内模施工的困难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展臂墩头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凸墩头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凹墩头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展臂墩头,101、大墩头,102、小斜凹槽,103、外展臂,104、内展臂,105、大凹槽,2、内凹墩头,201、左墩头,202、连接壁,203、小凹槽,3、外凸墩头,301、外凸臂,302、右墩头。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桥梁墩柱内模,包括展臂墩头1、大墩头101、小斜凹槽102、外展臂103、内展臂104、大凹槽105、内凹墩头2、左墩头201、连接壁202、小凹槽203、外凸墩头3、外凸臂301和右墩头302,内凹墩头2的一侧设置有左墩头201,左墩头20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壁202,且左墩头201与连接壁202固定连接,连接壁20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小凹槽203,内凹墩头2的另一侧设置有外凸墩头3,外凸墩头3的一侧设置有外凸臂301,且外凸墩头3与外凸臂301固定连接,外凸墩头3的另一侧设置有右墩头302,内凹墩头2的背面设置有展臂墩头1,且内凹墩头2与展臂墩头1固定连接,展臂墩头1的正面设置有内展臂104,且展臂墩头1与内展臂104固定连接,内展臂104的正中位置开设有大凹槽105,展臂墩头1的一侧设置有外展臂103,展臂墩头1的背面开设有小斜凹槽102,小斜凹槽102的背面设置有大墩头101。

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将场地进行平整,在按照尺寸的需要,挖掘合适的孔洞,先使用机械将内凹墩头2移动到孔洞内,并且保证内凹墩头2处于竖直状态,接着使用机器移动外凸墩头3,使得外凸臂301对准小凹槽203,接着再使用机械移动外凸墩头3,至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完成卡合连接,在外凸臂301插入小凹槽203的同时,连接壁202不断的将外凸臂301压住咬住,之后用机械移动展臂墩头1,使得大凹槽105对准连接壁202,至大凹槽105将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的整体咬合住,同理使第二个展臂墩头1将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牙合住,之后在使用混凝土将内模中空隙填满。

具体地,外展臂103设置有多条,且多条外展臂103大小相同,同时多条外展臂103长度为一米,外展臂103的作用是拉结混凝土,外展臂103设置有多条以及长度为一米,可以使得其与现浇的混凝有足够大的接触面,达到了增加墩柱整体稳定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展臂103拉结混凝土,增加了墩柱整体稳定性,在内模完成拼接,并且浇筑完混凝土之后,随着水泥的变干变硬,外展臂103与现浇混凝土结合的也更加的紧密。

具体地,外凸墩头3包括外凸墩头3一侧的外凸臂301以及外凸墩头3另一侧的右墩头302,且外凸墩头3与右墩头302固定连接,外凸臂301可以与小凹槽203连接,通过外凸臂301的设置增大了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的接触面积,而且外凸墩头3与右墩头302固定连接,使得其之间存在牙合力,增大了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之间的连接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间的牙合连接,增大了他们之间的连接力,在安装完内凹墩头2之后,使用机器移动外凸墩头3,使得外凸臂301对准小凹槽203,接着再使用机械移动外凸墩头3,至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完成卡合连接。

具体地,连接壁202呈“矩形状”,且连接壁202由砼加工而成,同时连接壁202的宽为三十厘米,连接壁202能够咬住外凸臂301,且连接壁202的宽为三十厘米,进而使得连接壁202拥有足够的抗弯抗剪的能力,使得浇筑成功的墩柱拥有更好的抗震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壁202咬住外凸臂301,使得浇筑成功的墩柱拥有更好的抗震性,在外凸臂301插入小凹槽203的同时,连接壁202不断的将外凸臂301压住咬住。

具体地,大凹槽10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大凹槽105对称设置在内模的两侧,同时两个大凹槽105的容积为连接壁202体积的两倍,大凹槽105能够将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咬合在一起,且大凹槽105的容积为连接壁202体积的两倍,使得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卡入进展臂墩头1的同时,展臂墩头1对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产生了咬合力,相当于加大了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之间的压力,使得混凝土凝固之后,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能够连接的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通过大凹槽105将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咬合在一起,使得得混凝土凝固之后,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能够连接的更加紧密,在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连接完之后,用机械移动展臂墩头1,使得大凹槽105对准连接壁202,至大凹槽105将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的整体咬合住。

具体地,小凹槽203的深度为十厘米,且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的尺寸相吻合,同时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固定连接,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连接,小凹槽203的深度为十厘米,且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的尺寸相吻合,使得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能够连接的更加的紧密。

本实用新型通过小凹槽203与外凸臂301连接,使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更加紧密的连接,在安装完内凹墩头2之后,使用机器移动外凸墩头3,使得外凸臂301对准小凹槽203,接着再使用机械移动外凸墩头3,至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完成卡合连接。

工作原理:首先,工作人员检查装置各个部件性能是否正常,若发现有些部件性能不正常之后,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待检查装置各个部件性能正常之后,将装置安置在指定作业地点,在工作时,先将场地进行平整,在按照尺寸的需要,挖掘合适的孔洞,先使用机械将内凹墩头2移动到孔洞内,并且保证内凹墩头2处于竖直状态,接着使用机器移动外凸墩头3,使得外凸臂301对准小凹槽203,接着再使用机械移动外凸墩头3,至内凹墩头2与外凸墩头3完成卡合连接,在外凸臂301插入小凹槽203的同时,连接壁202不断的将外凸臂301压住咬住,之后用机械移动展臂墩头1,使得大凹槽105对准连接壁202,至大凹槽105将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的整体咬合住,同理使第二个展臂墩头1将内凹墩头2和外凸墩头3牙合住,之后在使用混凝土将内模中空隙填满,工作完成。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