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6011发布日期:2020-05-22 21:57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使用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养护维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就地热再生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养护技术,将其用于沥青路面养护,可以100%利用旧沥青路面材料,避免了筑路材料的浪费,而且与传统的铣刨重铺技术相比,节省了大量的新沥青混合料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工程量同等的前提下,就地热再生技术重复利用旧路面材料、节省新路面材料的优势,使其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总量,同时具有优异的节能减排效益。

现有技术中的就地热再生路面是对路面表层进行回收后再摊铺于表面,对于铺设薄层罩面的沥青路面,其位于表层的薄层罩面与上面层的总厚度通常较大,一般会大于4cm,这使得再生路面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再生表面层的厚度大会导致单位面积的沥青混合料用量较大,在拌缸体积固定的前提下,再生主机拌和效率不足以使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致使材料的拌和效果较差,再生表面层的均匀性较差,使得路面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破碎和损伤,使用寿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再生深度越大,路槽的温度越低,施工过程中铣刨导致大量的集料破碎,露白现象严重,这也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路用性能产生不利。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旧路面经过加热、铣刨、拌和、摊铺等环节一体化施工后再直接铺设在下承层上,其再生层与下承层之间的粘结并不稳定,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层间粘结不良,路面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薄层罩面路面的再生路面结构存在的再生表面层的均匀性较差、影响使用寿命、路面性能不佳、层间粘结不良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均匀性好、使用寿命长、路面性能优良、层间粘结稳固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的:第一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为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层,厚度为2.5~4cm;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二再生层为上面层就地热再生层,厚度为2.5~4cm;中下面层,所述中下面层包括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和位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下方的第二沥青混凝土层;基层,所述基层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下方的二灰稳定土层。

所述第一再生层是由厚度为1~3cm的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而成,所述薄层罩面为沥青混凝土层、稀浆封层、微表处层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第一再生层是由最大公称粒径为4.75mm或9.5mm的所述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而成。

所述第二再生层是由厚度为2.5~4cm的上面层就地热再生而成,所述上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层。

所述第二再生层是由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的上面层就地热再生而成。

所述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的厚度之和为6.5~8cm。

所述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的厚度之和为8cm。

在所述第二再生层和所述中下面之间设置有热沥青碎石层。

所述热沥青碎石层的厚度为5~10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设的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所述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的厚度范围均为2.5~4cm,优选的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的厚度总计为6.5~8cm,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的厚度总计为8cm,从而保证再生层具备足够的厚度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本申请中两层再生结构的设置可避免单层再生层厚度过厚导致的拌和不均等问题,可有效提高养护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因而适用于对铺设薄层罩面的沥青路面进行就地热再生养护。且本申请中的双层再生路面结构的设计,使得其可通过二次加热铣刨制成,即首次加热铣刨之后,先将铣刨料传送至料车储存,然后进行二次加热铣刨,最终将两次铣刨料连同新料分别输送至双层摊铺机进行一次性摊铺碾压,从而解决了单层再生路面结构存在的因加热不足、路槽底部的温度低而导致的路面性能不佳的问题。此外,在两次铣刨料连同新料输送至双层摊铺机之前,可以在第二再生层下方洒布一层热沥青碎石层,使得再生层与其下方的中下面层的粘结效果更好,再生沥青路面的整体性也更强。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是就地热再生前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设置有热沥青碎石层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1-第一再生层;12-第二再生层;2-上面层;3-中下面层;4-基层;5-薄层罩面;6-热沥青碎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铺设了第一再生层11和第二再生层12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二再生层12的下方,沿由上向下方向还依次铺设有中下面层3和基层4,所述中下面层3由位于上方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和位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下方的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成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为ac-20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为ac-25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6cm,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8cm。所述基层4由位于上方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下方的二灰稳定土层组成,其中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为40cm,所述二灰稳定土层的厚度20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再生层11的厚度为4cm,所述第一再生层11是由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9.5mm,厚度为2.5cm的薄层罩面再生而成的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层,再生前的路面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薄层罩面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再生前的路面结构中,在所述薄层罩面5的下方还设置有上面层2。薄层罩面5再生过程中,通过掺加75.0wt%的新沥青混合料形成薄层罩面再生层,薄层罩面再生层的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厚度为4.0cm。其中掺加15.0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修补原路面的车辙,掺加60.0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将路面厚度由2.5cm增加至4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再生层12为上面层2的就地热再生层,如图2所示,上面层2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厚度为4.0cm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上面层2再生过程中,通过掺加10.0wt%的新沥青混合料形成再生上面层12,再生上面层12的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厚度为4.0cm。其中掺加10.0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修补原路面的车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铺设了第一再生层11和第二再生层12的薄层罩面双层再生养护路面结构,如图3所示,在所述第二再生层12的下方,沿由上向下方向还依次设置有热沥青碎石层6、中下面层3和基层4,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沥青碎石层6为热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所述中下面层3由位于上方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和位于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下方的第二沥青混凝土层成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为ac-20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为ac-25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6cm,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8cm。所述基层4由位于上方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和位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下方的二灰稳定土层组成,其中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厚度为40cm,所述二灰稳定土层的厚度20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再生层11的厚度为2.5cm,所述第一再生层11是由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4.75mm,厚度为1.5cm的薄层罩面再生而成的薄层罩面就地热再生层,再生前的路面结构如图2所示,再生前的路面结构中,所述薄层罩面为稀浆封层,在所述薄层罩面5的下方还设置有上面层2。薄层罩面5再生过程中,通过掺加81.7wt%的新沥青混合料形成薄层罩面再生层,薄层罩面再生层的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9.5mm,厚度为2.5cm。其中掺加15.0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修补原路面的车辙,掺加66.7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将路面厚度由1.5cm增加至2.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再生层12为上面层2的就地热再生层,如图2所示,上面层2为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厚度为4.0cm的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上面层2再生过程中,通过掺加10.0wt%的新沥青混合料形成再生上面层12,再生上面层12的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厚度为4.0cm。其中掺加10.0wt%的新沥青混合料是为了修补原路面的车辙。

本实施例中所述路面在施工时,在铺设第一再生层和第二再生层之前,先在第二再生层下方的中下面层3上洒布热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所述热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的厚度为10m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