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1839发布日期:2021-01-01 13:3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雨水下渗是自然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由于城市不透水铺装切断了雨水径流通道,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在城市道路、广场、小区、公园等公共区域采用透水铺装,可使雨水径流充分回补地下或经处理后回补河道,维系河道基流,还可降低洪涝风险和缓解热岛效应,但现有的透水铺装针对透水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要求苛刻、施工难度大、质量不易保障、综合成本高、回收价值低、难以维护与更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该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实现了透水与不透水功能分解,可降低铺装结构的材料要求、施工难度和综合成本,且方便清理维护,有效解决了现有透水铺装工程中存在的骨料资源浪费和成本偏高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包括碎石基层,所述碎石基层的上端外表面铺设有透水结构层,且透水结构层的上端外表面铺设有混凝土层面,所述混凝土层面的上端外表面活动安装有透水地漏,且混凝土层面的上端外表面位于透水地漏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导槽,首先采用天然骨料、工业固废、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或砖混骨料铺设碎石基层,确保碎石基层的孔隙率不小于15%,然后在碎石基层上采用粗骨料水泥透水混凝土、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铺设透水结构层,透水结构层的铺设厚度为40-100mm,然后将透水地漏按照铺装面透水要求、模块规格与排水能力的不同计算出合理的铺设数量,定位安装在透水结构层上,然后在透水结构层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对透水地漏包裹的混凝土层面,最后在混凝土层面的上端外表面开设出与透水地漏相连的排水导槽,降雨时,雨水通过排水导槽汇集至透水地漏中,并有透水地漏渗透至透水结构层与碎石基层,之后进一步渗入地下或经过雨水倒排系统导排至雨水池或市政管网。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面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及再生骨料混凝土混合制成,所述混凝土层面的厚度和强度根据其服役环境和承载力要求经不同计算确定。

相对于透水混凝土而言,其配比设计、施工及养护难度大大降低,工程质量易于保证,且容易获得相对透水混凝土更高的强度、耐磨和抗冻等性能,提高了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整体平整的路面,也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清扫与维护。

优选的,所述透水结构层采用再生骨料铺设,厚度为40-100mm。

降低天然原材料的损耗,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优选的,所述碎石基层采用再生建筑垃圾骨料铺设,孔隙率不小于15%。

不局限于透水混凝土对于骨料强度、粒径、级配和形态等方面的苛刻要求,扩大了骨料的选用范围,可大量采用再生骨料和建筑垃圾进行生产,降低天然原材料的损耗,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优选的,所述透水地漏以1-50㎡/块分布,透水地漏的排水能力为500-1600ml/s。

透水地漏铺设数量根据铺装面透水要求、模块规格与排水能力的不同,经计算确定,透水地漏合适的排水能力确保地表积水能够及时排尽。

优选的,所述排水导槽的槽深为2-5mm,所述排水导槽的槽宽为3-10mm,所述排水导槽的槽长为100-1000mm。

排水导槽可将地表径流引导至透水地漏中,排水导槽的长度根据透水地漏的不舍密度进行调节。

优选的,所述排水导槽远离透水地漏的一侧槽深小于排水导槽靠近透水地漏的一侧槽深。

利用排水导槽的槽深差,使得排水导槽形成倾斜面,便于将雨水导入透水地漏的内部,从而加速透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碎石基层;2、透水结构层;3、混凝土层面;4、透水地漏;5、排水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分布透水式混凝土铺装结构,包括碎石基层1,所述碎石基层1的上端外表面铺设有透水结构层2,且透水结构层2的上端外表面铺设有混凝土层面3,所述混凝土层面3的上端外表面活动安装有透水地漏4,且混凝土层面3的上端外表面位于透水地漏4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导槽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采用天然骨料、工业固废、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或砖混骨料铺设碎石基层1,确保碎石基层1的孔隙率不小于15%,然后在碎石基层1上采用粗骨料水泥透水混凝土、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铺设透水结构层2,透水结构层2的铺设厚度为40-100mm,然后将透水地漏4按照铺装面透水要求、模块规格与排水能力的不同计算出合理的铺设数量,定位安装在透水结构层2上,然后在透水结构层2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对透水地漏4包裹的混凝土层面3,最后在混凝土层面3的上端外表面开设出与透水地漏4相连的排水导槽5,降雨时,雨水通过排水导槽5汇集至透水地漏4中,并有透水地漏4渗透至透水结构层2与碎石基层1,之后进一步渗入地下或经过雨水倒排系统导排至雨水池或市政管网。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混凝土层面3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及再生骨料混凝土混合制成,所述混凝土层面3的厚度和强度根据其服役环境和承载力要求经不同计算确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透水混凝土而言,其配比设计、施工及养护难度大大降低,工程质量易于保证,且容易获得相对透水混凝土更高的强度、耐磨和抗冻等性能,提高了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整体平整的路面,也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清扫与维护。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结构层2采用再生骨料铺设,厚度为40-1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天然原材料的损耗,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碎石基层1采用再生建筑垃圾骨料铺设,孔隙率不小于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局限于透水混凝土对于骨料强度、粒径、级配和形态等方面的苛刻要求,扩大了骨料的选用范围,可大量采用再生骨料和建筑垃圾进行生产,降低天然原材料的损耗,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地漏4以1-50㎡/块分布,透水地漏4的排水能力为500-1600ml/s。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地漏4铺设数量根据铺装面透水要求、模块规格与排水能力的不同,经计算确定,透水地漏4合适的排水能力确保地表积水能够及时排尽。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排水导槽5的槽深为2-5mm,所述排水导槽5的槽宽为3-10mm,所述排水导槽5的槽长为100-10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导槽5可将地表径流引导至透水地漏4中,排水导槽5的长度根据透水地漏4的不舍密度进行调节。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排水导槽5远离透水地漏4的一侧槽深小于排水导槽5靠近透水地漏4的一侧槽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排水导槽5的槽深差,使得排水导槽5形成倾斜面,便于将雨水导入透水地漏4的内部,从而加速透水。

工作原理:首先采用天然骨料、工业固废、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或砖混骨料铺设碎石基层1,确保碎石基层1的孔隙率不小于15%,然后在碎石基层1上采用粗骨料水泥透水混凝土、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铺设透水结构层2,透水结构层2的铺设厚度为40-100mm,然后将透水地漏4按照铺装面透水要求、模块规格与排水能力的不同计算出合理的铺设数量,定位安装在透水结构层2上,然后在透水结构层2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对透水地漏4包裹的混凝土层面3,最后在混凝土层面3的上端外表面开设出与透水地漏4相连的排水导槽5,降雨时,雨水通过排水导槽5汇集至透水地漏4中,并有透水地漏4渗透至透水结构层2与碎石基层1,之后进一步渗入地下或经过雨水倒排系统导排至雨水池或市政管网。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