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64020发布日期:2021-05-25 12:51阅读:51来源:国知局
围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桥施工中的临时围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围蔽装置。



背景技术:

水马是一种用于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挡的塑料壳体障碍物,通常为上小下大的结构,水马的上方通常设有孔,以用来注水增重(故称水马,不可充水的木质或铁质可移动障碍物称为拒马或铁马),部分水马还有横向的通孔以便通过杆件连接,以形成更长的阻挡链或阻挡墙,通常用于道路交通设施的临时围蔽,在高速路、城市道路及天桥街道路口等场合较为常见。

传统上,市政路桥的临时施工用防护栏多采用水马或铁马。然而,水马的体积大,搬运不便,不适用于桥梁的临时检修围蔽等情形;铁马通常容易锈蚀,养护成本高,而且也同样搬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围蔽装置;该围蔽装置移动方便,且搬运便捷。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蔽装置,包括:

围蔽本体;及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安装件和行走轮,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围蔽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安装件能够收纳至所述围蔽本体,所述行走轮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件上。

上述围蔽装置,围蔽本体上设有行走组件,利用行走轮能够实现对围蔽的搬运和移动,十分便捷,而用来安装行走轮的安装件还能够收纳到围蔽本体,当移动到指定位置之后,便可将行走轮收起。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走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围蔽本体上,所述安装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安装件转动并收纳至所述支撑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上均设有所述支撑板,一个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围蔽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件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围蔽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的底部设有套孔,所述套孔与所述围蔽本体的顶部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的顶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围蔽本体的长度方向开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呈梯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局设有第三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通孔呈间隔设置;

所述第三通孔呈条状设置,且所述第三通孔呈纵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的宽度在高度方向上由上到下呈逐渐增大设置;

所述围蔽本体的材质为塑钢。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围蔽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两个图1中的围蔽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个图1中的围蔽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四个图1中的围蔽装置的叠层放置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围蔽装置;110、围蔽本体;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第三通孔;120、行走组件;121、安装件;122、行走轮;12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建筑施工或路桥检修等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施工或检修周边的区域进行围蔽,以避免对施工或检修造成影响,同时也避免施工或检修影响到其他区域的正常运行。

围蔽防护的设置一般采用围蔽墙或防护墙。围蔽墙或防护墙通常由相同的多个围蔽装置或防护装置拼接形成。常见的围蔽装置多为水马或铁马:水马的上方设置有孔,以用来注水增重,这种围蔽结构,一方面体积大,搬运不便,另一方面还浪费水资源;铁马的重量大,虽然不用注水增重,但容易锈蚀,容易影响美观,且养护成本高,当然,同样搬运不便。

另外,围蔽装置搬运不便,还容易导致将多个围蔽装置连接为围蔽墙或防护墙的时候效率极低,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为解决围蔽装置搬运不便的问题,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蔽装置100,请参照图1,该围蔽装置100包括围蔽本体110和行走组件120。该围蔽装置100能够应用于路桥施工中的临时围蔽,因此,该围蔽装置100为一种用于路桥施工中临时防护的围蔽装置100。

围蔽本体110为围蔽装置100的主体结构,其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截面为梯形的结构,也可以是传统的围蔽主体结构。

行走组件120为能够进行行走的结构,行走组件120可以设在围蔽本体110上,当需要移动或搬运围蔽本体110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行走组件120推动围蔽本体110进行移动和搬运,从而使得移动和搬运更加便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行走组件120包括安装件121和行走轮122,所述安装件121与所述围蔽本体110活动连接,且所述安装件121能够收纳至所述围蔽本体110,所述行走轮122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件121上。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安装件121设在围蔽本体110上,安装件121的一端与围蔽本体110是活动连接的,因此,安装件121能够相对围蔽本体110进行转动,从而使安装件121能够收纳或折叠至围蔽本体110,而行走轮122则转动设在安装件121上。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件121在放下的时候,行走轮122接触地面,此时,安装件121和行走轮122支撑起整个围蔽本体110,然后,推动围蔽本体110进行移动。

行走轮122能够借助安装件121进行收纳,

该围蔽装置100,围蔽本体110上设有行走组件120,利用行走轮122能够实现对围蔽的搬运和移动,十分便捷,而用来安装行走轮122的安装件121还能够收纳到围蔽本体110,当移动到指定位置之后,便可将行走轮122收起。当行走轮122收起之后,围蔽本体110的底部接触地面,从而放置在地面上,也避免到达指定位置与其他围蔽装置100连接后由于行走轮122的移动导致墙体不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行走组件120还包括支撑板123,所述支撑板123固定在所述围蔽本体110上,所述安装件12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23转动连接,所述安装件121转动并收纳至所述支撑板123。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行走组件120还包括支撑板123,支撑板123固定在围蔽本体110上,安装件121的一端转动设在支撑板123上,从而使得安装件121能够转动,以实现收纳或折叠,行走轮122转动设在安装件121上,以实现随着安装件121收纳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件121可以是立杆,立杆能够折叠进行收放,当然,安装件121可以是两块板,如三角板,三角板可以折叠收放。

进一步地,在具体安装的时候,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安装件121上或在安装件121和围蔽本体110之间设置锁定件,当安装件121收起的时候,安装件121不会轻易打开,从而能够保持收纳的状态,而当安装件121打开的时候,不会轻易收起,以保证移动过程中行走轮122始终处于正常的与地面接触状态。

可选地,行走轮122可以是转动设在安装件121上的滚轮。

当然,行走轮122也可以是安装在安装件121上的万向轮。万向轮是指安装在安装件121上并能够在动载或者静载中进行水平360度旋转的轮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围蔽本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上均设有所述支撑板123,一个所述支撑板123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件121。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围蔽本体1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是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的下部和第二侧的下部均设有支撑板123,而支撑板123上均设有至少一个安装件121,每个安装件121上都对应安装有一个行走轮122,行走轮122可以是滚轮或万向轮。

在移动的时候,推动围蔽本体110,围蔽本体1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设有行走轮122,从而至少两个行走轮122使得围蔽本体110能够在外力的推动下实现平稳移动,以实现更为便捷的移动和搬运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行走轮122在安装件121放出的时候,围蔽本体110的底部离开地面,从而通过行走轮122进行移动搬运,而当行走轮122在安装件121收起的时候,围蔽本体110的底部则接触地面,也即,行走轮122在安装件121收起的时候,行走轮122和安装件121均位于地面以上(或围蔽本体110的底部位置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围蔽本体110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件121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围蔽装置100。

如图1所示,围蔽本体110的长度方向为图1视角下的左右方向,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为围蔽本体110的左侧和右侧。

由图1可知,围蔽本体110左边的第一侧的下部位置设有一个支撑板123,而围蔽本体110右边的第二侧的下部位置设有一个支撑板123,而左侧的支撑板123上设有两个安装件121,且两个安装件121呈前后间隔设置,每个安装件121上都设有一个行走轮122;右侧的支撑板123上可同理设置两个安装件121,且两个安装件121呈前后间隔设置,每个安装件121上都设有一个行走轮122。

如此设置,如图1所示,围蔽本体110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支撑板123,每个支撑板123对应两个呈间隔设置的行走轮122,当推动围蔽本体110进行移动或搬运的时候,四个行走轮122能够使围蔽本体110行走的更为平稳,由于四个行走轮122形成一个平面支撑,使得围蔽本体110支撑在地面上,因此,也不需要人去扶着围蔽本体110,只需要对围蔽本体110施加推动移动的作用力即可。

连接部可以是挂接部,连接部也可以是扣接部,连接部也可以是插接部,当两个围蔽装置100进行连接的时候,则可以通过相邻位置的安装件121上的连接部进行配合连接,以将两个围蔽装置100连接在一起,形成围蔽墙。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左边一个围蔽装置100,右边一个围蔽装置100,左边围蔽装置100上右侧安装件121的连接部与右边围蔽装置100上左侧安装件121的连接部连接,从而将两个围蔽装置100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较短的围蔽墙或防护墙。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总共有三个围蔽装置100串联形成一个围蔽墙或防护墙,相邻的两个围蔽装置100通过相邻侧的连接部实现连接。

可选地,连接部可以是卡扣,相邻的围蔽装置100通过对应围蔽本体110上的卡扣实现扣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围蔽装置100的行走组件120收起之后,相邻围蔽本体110上安装件121的连接部实现扣接,以实现将多个围蔽装置100连接为围蔽墙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所述围蔽本体110的底部设有套孔(图4中未示出),所述套孔与所述围蔽本体110的顶部对应设置。

套孔设在围蔽本体110的底部,套孔的孔结构与围蔽本体110的顶部位置大致对应,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上面的一个围蔽装置100能够通过围蔽本体110的底部的套孔套设在下面的一个围蔽装置100的围蔽本体110的上方,从而实现多个围蔽装置100的叠层设置。

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围蔽装置100通过套孔实现叠层设置。这种叠层设置,一方面使得多个围蔽装置100的占用面积减少,当需要进行移送、搬运或运输的时候,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使得一次可以运输较多的围蔽装置100,提高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套孔的设置也降低了围蔽装置100的材料占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套孔的大小应该结合围蔽本体110的整体大小来确定,如可以使套孔大致能够容纳围蔽本体110的上半部分,或围蔽本体110上部的60%-70%,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围蔽本体110的顶部设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沿所述围蔽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开设。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围蔽本体110的顶部设有一个第一通孔111,该第一通孔111沿着围蔽本体110的长度方向贯通开设,第一通孔111的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围蔽本体110的重量,也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通孔111为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加工更加方便。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11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围蔽本体110的重量,以降低整个围蔽装置100的重量,另一方面,在多个围蔽装置100串联连接之后,第一通孔111的设置还可以使得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绳子等将多个围蔽装置100串接起来,如可以通过绳子依次穿过各个围蔽装置100的围蔽本体110上的第一通孔111,从而将各个围蔽装置100的上端串联为一体,而围蔽装置100的下端则通过相应的连接部已经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围蔽装置100的上下位置均依次串接,形成坚固可靠的围蔽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围蔽本体110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均设有第二通孔112。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围蔽本体110的左侧(即第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112,围蔽本体110的右侧(即第二侧)的侧壁为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上也可以设有第二通孔11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围蔽本体110的底部开设有套孔,而套孔的结构与围蔽本体110的上方结构对应,因此,开设套孔之后,围蔽本体110相当于一个壳体结构,因此,围蔽本体110就相当于形成了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构,因此,可以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开设第二通孔112。

由于围蔽装置100在串接后形成围蔽墙之后,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风,则风力很容易对围蔽墙的强度等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产生异常震动。因此,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开设第二通孔112,一方面当然可以减少围蔽装置100的材料占用,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使风在沿围蔽本体110的长度方向(如图1视角下的左右方向)吹的时候,风能够顺利通过,降低风力对围蔽本体110的影响。

当多个围蔽装置100串接之后,各个第二通孔112的开设就使得多个围蔽本体110在围蔽墙内形成了一个风腔。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通孔112呈梯形设置。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围蔽本体110整体呈上小下大的结构,且截面呈梯形设置,因此,第二通孔112也可以跟围蔽本体110的截面保持对应,从而设置成梯形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围蔽本体110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局设有第三通孔113。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围蔽本体110的前后方向即为围蔽本体110的宽度方向,在该方向上,围蔽本体11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则为围蔽本体110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在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均设置第三通孔113,则可以使在宽度方向上的风顺利通过,从而减少风力对形成的围蔽墙的冲击。

具体实施的时候,围蔽装置100依次串接形成围蔽墙,这种情况下,围蔽墙的墙面实际上是由多个围蔽装置100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串接形成的,因此,风力吹动的时候,该风力对围蔽墙的冲击较大,而在该方向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开设第三通孔113,能够降低并减弱风力对围蔽墙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通孔113且所述第三通孔113呈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所述第三通孔113呈条状设置,且所述第三通孔113呈纵向设置。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侧壁上设有四个第三通孔113,四个第三通孔113形状相同,且均为纵向设置的条状结构。

第二通孔112和第三通孔113的设置,使得围蔽装置100具有良好的消化风压能力,从而降低或减弱风力对围蔽装置100形成的围蔽墙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所述围蔽本体110的宽度在高度方向上由上到下呈逐渐增大设置。

如图1所示,围蔽本体110的截面呈梯形设置,上部的宽度小于下部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蔽本体110的材质为塑钢。

塑钢也称塑钢型材,是以聚氯乙烯树脂(upvc)为主要原料,并加上一定比例的稳定剂、着色剂、填充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经挤出成型材,然后通过切割、焊接或螺接的方式制成的pvc型材。

塑钢能够使围蔽本体110利用自身重力即可实现较好的围蔽防护作用,且塑钢也使得围蔽本体110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以起到防撞的作用。

进一步地,围蔽本体110的材料为聚酯塑钢型材。聚酯塑钢型材使得围蔽本体110同样具有较好的自重,并能够具有较好的弹性变形,以具备良好的防碰撞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