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60184阅读:来源:国知局
半径小,调头车辆行驶缓慢致使后方车辆排队的问题。
[0032]自东向西进口道T2是由第二直行车道4、第二直左车道5和第二右转车道6组成;自东向西进口道T2中第二直行车道4、第二直左车道5和第二右转车道6的排列顺序遵循了“内侧车道为快速车道”的交通规则,确保了直行车辆的连续快速通行;第二直行车道4和第二直左车道5通向第二主桥B,并从第三主桥C的下方通向自东向西出口道R4;第二右转车道6通向自南向北出口道R3 ;在第二右转车道6上设有从第二主桥B的下方通向自西向东出口道R2的东向专用调头车道18;东向专用调头车道18设置在第二右转车道6上,克服了传统调头车道曲率半径小,调头车辆行驶缓慢致使后方车辆排队的问题。
[0033]自北向南进口道T3是由第三直行车道7、第三直左车道8和第三右转车道9组成;自北向南进口道T3中第三直行车道7、第三直左车道8和第三右转车道9的排列顺序遵循了“内侧车道为快速车道”的交通规则,确保了直行车辆的连续快速通行;第三直行车道7和第三直左车道8通向第三主桥C,并从第四主桥D的下方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第三右转车道9通向自东向西出口道R4;在第三右转车道9设有从第三主桥C的下方通向自南向北出口道R3的北向专用调头车道19;北向专用调头车道19设置在第三右转车道9上,克服了传统调头车道曲率半径小,调头车辆行驶缓慢致使后方车辆排队的问题。
[0034]自西向东进口道T4是由第四直行车道10、第四直左车道11和第四右转车道12组成;自西向东进口道T4中第四直行车道10、第四直左车道11和第四右转车道12的排列顺序遵循了“内侧车道为快速车道”的交通规则,确保了直行车辆的连续快速通行;第四直行车道10和第四直左车道11通向第四主桥D,并从第一主桥A的下方通向自西向东出口道R2;第四右转车道12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在第四右转车道12上设有从第四主桥D的下方通向自东向西出口道R4的西向专用调头车道20 ;西向专用调头车道20设置在第四右转车道12上,克服了传统调头车道曲率半径小,调头车辆行驶缓慢致使后方车辆排队的问题。
[0035]由四个进口道、四个出口道、四座主桥和四个左转匝道共同形成“中国结”形状。
[0036]本实例中,在自南向北进口道Tl和自西向东出口道R2之间的东南角上设有第一人行过街区域;在自东向西进口道T2和自南向北出口道R3之间的东北角上设有第二人行过街区域;在自北向南进口道T3和自东向西出口道R4之间的西北角上设有第三人行过街区域;在自西向东进口道T4和自北向南出口道Rl之间的西南角上设有第四人行过街区域;在第一主桥A、第二主桥B、第三主桥C与第四主桥D的中心处设有集散区域25;四处人行过街区域作为行人过街的进出口,不但摒弃了信号灯、人行斑马线或者人行天桥的设置,而且实现了四处过街区域的互联互通。
[0037]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人行过街区域从第一右转车道3的下方并依次经过第一主桥A和第四主桥D的下方达到集散区域25,形成了第一人行路线21;第一人行路线21经由集散区域25连通至第二人行路线22、第三人行路线23和第四人行路线24。
[0038]第二人行过街区域从第二右转车道6的下方并依次经过第二主桥B和第一主桥A的下方达到集散区域25,形成了第二人行路线22;第二人行路线22经由集散区域25连通至第一人行路线21、第三人行路线23和第四人行路线24。
[0039]第三人行过街区域从第三右转车道9的下方并依次经过第三主桥C和第二主桥B的下方达到集散区域25,形成了第三人行路线23;第三人行路线23经由集散区域25连通至第一人行路线21、第二人行路线22和第四人行路线24。
[0040]第四人行过街区域从第四右转车道12的下方并依次经过第四主桥D和第三主桥C的下方达到集散区域25,形成了第四人行路线24;第四人行路线24经由集散区域25连通至第一人行路线21、第二人行路线22、和第三人行路线23。
[0041]由集散区域分别通向第一人行过街区域、第二人行过街区域、第三人行过街区域和第四人行过街区域;本实例中,行人流线组织如图4所示,第一人行路线、第二人行路线、第三人行路线和第四人行路线组合形成字形。
[0042]综上所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立交桥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不设交通信号灯、人行斑马线和人行天桥的前提下,实现了道路交叉口处机非分离和人车分离,从而提升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效率,并有效解决了交通安全难题,应用前景广阔。
【主权项】
1.一种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包括:自南向北进口道(Tl)、自东向西进口道(T2)、自北向南进口道(T3)、自西向东进口道(T4)和自南向北方向的第一主桥(A)、自东向西方向的第二主桥(B)、自北向南方向的第三主桥(C)、自西向东方向的第四主桥(D)以及平滑连接第一主桥(A)与第二主桥(B)的南转西左转匝道(13)、平滑连接第二主桥(B)与第三主桥(C)的东转南左转匝道(14)、平滑连接第三主桥(C)与第四主桥(D)的北转东左转匝道(15)、平滑连接第四主桥(D)与第一主桥(A)的西转北左转匝道(16)、自北向南出口道(Rl)、自西向东出口道(R2)、自南向北出口道(R3)、自东向西出口道(R4); 所述自南向北进口道(Tl)是由第一直行车道(I)、第一直左车道(2)和第一右转车道(3)组成;所述第一直行车道(I)和第一直左车道(2)通向所述第一主桥(A),并从所述第二主桥(B)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所述第一右转车道(3)通向所述自西向东出口道(R2);在所述第一右转车道(3)上设有从所述第一主桥(A)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北向南出口道(Rl)的南向专用调头车道(17); 所述自东向西进口道(T2)是由第二直行车道(4)、第二直左车道(5)和第二右转车道(6)组成;所述第二直行车道(4)和第二直左车道(5)通向所述第二主桥(B),并从所述第三主桥(C)的下方通向自东向西出口道(R4);所述第二右转车道(6)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在所述第二右转车道(6)上设有从所述第二主桥(B)的下方通向所述自西向东出口道(R2)的东向专用调头车道(18); 所述自北向南进口道(T3)是由第三直行车道(7)、第三直左车道(8)和第三右转车道(9)组成;所述第三直行车道(7)和第三直左车道(8)通向所述第三主桥(C),并从所述第四主桥(D)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北向南出口道(Rl);所述第三右转车道(9)通向所述自东向西出口道(R4);在所述第三右转车道(9)设有从所述第三主桥(C)的下方通向所述自南向北出口道(R3)的北向专用调头车道(19); 所述自西向东进口道(T4)是由第四直行车道(10)、第四直左车道(11)和第四右转车道(12)组成;所述第四直行车道(10)和第四直左车道(11)通向所述第四主桥(D),并从所述第一主桥(A)的下方通向所述自西向东出口道(R2);所述第四右转车道(12)通向自北向南出口道(Rl);在所述第四右转车道(12)上设有从所述第四主桥(D)的下方通向所述自东向西出口道(R4)的西向专用调头车道(20); 由四个进口道、四个出口道、四座主桥和四个左转匝道共同形成“中国结”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是: 在所述自南向北进口道(Tl)和自西向东出口道(R2)之间的东南角上设有第一人行过街区域;在所述自东向西进口道(T2)和自南向北出口道(R3)之间的东北角上设有第二人行过街区域;在所述自北向南进口道(T3)和自东向西出口道(R4)之间的西北角上设有第三人行过街区域;在所述自西向东进口道(T4)和自北向南出口道(Rl)之间的西南角上设有第四人行过街区域;在所述第一主桥(A)、第二主桥(B)、第三主桥(C)与第四主桥(D)的中心处设有集散区域(25); 所述第一人行过街区域从所述第一右转车道(3)的下方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主桥(A)和第四主桥(D)的下方达到所述集散区域(25),从而形成第一人行路线(21); 所述第二人行过街区域从所述第二右转车道(6)的下方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主桥(B)和第一主桥(A)的下方达到所述集散区域(25),从而形成第二人行路线(22); 所述第三人行过街区域从所述第三右转车道(9)的下方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三主桥(C)和第二主桥(B)的下方达到所述集散区域(25),从而形成第三人行路线(23); 所述第四人行过街区域从所述第四右转车道(12)的下方并依次经过所述第四主桥(D)和第三主桥(C)的下方达到所述集散区域(25),从而形成第四人行路线(24); 由所述集散区域分别通向所述第一人行过街区域、第二人行过街区域、第三人行过街区域和第四人行过街区域;第一人行路线、第二人行路线、第三人行路线和第四人行路线组合形成“K”字形。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其特征是交叉口处立交桥主要由四个进口道、四个出口道、四座主桥和四个左转匝道组成;四个进口道供直行、直左、右转、调头车流行驶,其中,四个方向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各自通向四座主桥,四个方向右转车流与调头车流通向各自对应的右转道;四个左转匝道平滑衔接四座主桥,四座主桥互联互通、相互交错,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中国结”式立交桥形状。本发明能解决现有立交桥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不设交通信号灯、人行斑马线和人行天桥的前提下,实现道路交叉口处机非分离和人车分离,从而提升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效率,并能有效解决交通安全难题,应用前景广阔。
【IPC分类】E01C1/04
【公开号】CN105625127
【申请号】CN201511007925
【发明人】丁建勋, 张琦, 方涛, 陈诚, 从伟, 陈翔, 唐飞, 龙建成, 石琴
【申请人】合肥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