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192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工具盒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工具盒结构有关,尤指一种工具盒结构的移动件是滑设于第一盒体上,该移动件是于该第一盒体上移位,使该第二盒体与移动件相扣合,该第一盒体与该第二盒体是以该移动件确实扣合而不易脱开。



背景技术:

按吾人先前所知,已知的工具盒结构,如美国专利案号:4138151,该美国专利案结构是在于:

一盒体,该盒体是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是可供物品容置,该盒体设有一盖板,该盖板是与枢部相枢设,该盖板使该容置空间呈封闭状,该盖板设有第一扣合件,该第一扣合件是设有第一扣合部,该容置空间内一侧设有扣合槽,该盖板盖合时,该第一扣合件是容设于扣合槽处,该扣合槽一端是设有第一容室;

一第二扣合件,该第二扣合件是容设于扣合槽处,该第第二扣合件一端是设有第一组设部,该第一组设部是与第一容室相结合,该第二扣合件另端是设有第二扣合部,该第二扣合部是与第一组设部相互远离,该第二扣合部是可与第一扣合件的第一扣合部相扣合。

但此已知工具盒结构的缺点是在于:

请辅以美国公报的第3、4、5及6图所示,该第二扣合件是为弹性体状,该第一扣合件的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件的第二扣合部相扣合时,该第一扣合部是使该第二扣合部弹性变形而与其相扣合,该第二扣合件是为弹性体状时,该扣合方式是较不稳固的,若该盒体不小心掉落或遭大力碰撞时,该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是较易相脱开来,而使该盖板自动打开,造成该容置空间内的物品掉落,其实用性及安全性较为不足。

有鉴于上述已知专利案的工具盒结构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已知弊端的工具盒结构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已知的工具盒结构在盒体不小心掉落或遭大 力碰撞时,该第一扣合件与第二扣合部件较易相脱开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工具盒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具盒结构,其是包括:

一第一盒体,该第一盒体内是设有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盒体一端面上是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一盒体上是设有第一滑轨,该第一滑轨是远离该第一枢部,该第一滑轨是呈长方形凸块状,该第一滑轨一端部处是设有第一抵面,该第一盒体是设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盒体是设有第一容室,该第一容室是设于与该第一滑轨同端面的内侧,该第一盒体是设有第二容室,该第二容室与第一容室是呈相通状;

一第二盒体,该第二盒体是与该第一盒体呈相枢设结构,该第二盒体内是设有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容置空间是与该第一容置空间相对合,该第二盒体是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是与该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盒体是设有第三容室,该第三容室是与该第一容室及该第二容室相对正,该第三容室是设有第一斜面,该第一斜面是呈斜面状,该第三容室是设有第一靠抵部;

一控制件,该控制件是设有第一组设部,该第一组设部是容设于该第一容室处,该控制件是设有弹性部,该弹性部是对正该第二容室处,该弹性部是设有压抵部,该压抵部是凸露于该第二容室外,该弹性部端部处是设有第二靠抵部;

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是弹抵于该第一抵面处;

一移动件,该移动件是滑设于第一盒体上,该移动件是设有第二滑轨,该第二滑轨是与该第一滑轨相滑设,该第二滑轨是呈长方形凹槽状,该第二滑轨端部处是设有第二抵面,该第二抵面是与该第一抵面相对正,该第一弹性元件是容设于该第二滑轨内,该第一弹性元件是弹抵于该第一抵面及该第二抵面上,该移动件与该第一盒体间是因第一弹性元件而具弹性顶抵的功效,该第二滑轨一侧是设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是与该第一限制部相容设,使该移动件受该弹性元件弹抵时避免移动件脱出该第一滑轨外,该移动件上是设有凸块,该凸块是与该第三容室相对正,该凸块是可容设于该第三容室内,该凸块是设有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是与该第一斜面相对正,该第二斜面是呈斜面状, 该凸块是设有第三靠抵部及第四靠抵部,该第三靠抵部及第四靠抵部是与该第二靠抵部相靠抵,使该移动件是无法于该第一滑轨上移位,使该第一弹性元件是呈压缩状;

当该第二盒体盖合于第一盒体上时,该控制件的该压抵部是受该第一斜面压抵,使该弹性部是隐于该第二容室内,该第二靠抵部亦与该第三靠抵部及该第四靠抵部相脱开并隐于该第二容室内,该凸块是容置于该第三容室处;

该控制件受该第二盒体压抵而隐于该第一盒体内且与移动件相脱开时,该移动件即不再受限于控制件,该第一弹性元件是弹性回位而使该移动件位移,该凸块亦于该第三容室内位移,使该第三靠抵部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部处,该移动件即使该第一盒体与该第二盒体呈封闭扣合状,亦即该第一盒体与该第二盒体之间是无法打开。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面是呈平面状,该第一限制部是接近该第一滑轨,该第一限制部是呈凸点状,该第一限制部是与该第一抵面设于同一侧边,该第二限制部是呈长方形凹槽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室是呈直向的长方槽状,该第一容室一侧是设有第二容室,该第二容室是呈横向的长方槽状,该第二容室与该第一容室是连设呈L形槽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容室是设有第一直面,该第一直面是连接该第一斜面及该第一靠抵部,该第一直面是与该第一靠抵部呈相互垂直状,该第一直面是呈平面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与该第一组设部是略呈垂直状,该第二靠抵部是呈柱体状,该控制件是为弹片结构,该控制件是呈L型体状,该第一弹性元件是为弹簧结构。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制部及该第二限制部是限制该移动件可于该第一盒体上位移的最大距离。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凸块是设于接近第二滑轨处,该第三靠抵部及该第四靠抵部是呈相互垂直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面端部处是设有第二直面,该第二直面是连接该第二斜面及该第三靠抵部,该第二直面是呈平面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设部与该弹性部是呈平行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是呈单一元件状,亦即该控制件是呈二个元件状,该控制件是呈ㄇ字型块体状,该弹性部是呈弹簧状,该控制件及该弹性部是容设于该第一容室处,该控制件是略半凸露于该第一盒体的该第一容室外,该弹性部是弹抵于该第一容室及该控制件上,该弹性部是隐于该第一容室内,使该第二靠抵部与该第三靠抵部及该第四靠抵部相靠抵卡制,该移动件是受限于该控制件而无法于该第一滑轨上位移,当该第二盒体向下盖合于该第一盒体上时,该控制件即受该第一斜面压抵而隐于该第一容室内,该弹性部是受该控制件的压抵而呈压缩状,该第二靠抵部即与该第三靠抵部及该第四靠抵部相脱开,使该移动件不受限于该控制件而可于该第一盒体上位移,该第一弹性元件弹性回位而使该移动件位移,使该凸块是容置于该第三容室内,该第三靠抵部是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部处,该第一盒体及第二盒体即呈封闭扣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1、该第一盒体只要靠抵该第二盒体即可自动扣合,扣合时是不需用手移位该移动件。2、该第一盒体与该第二盒体是以该移动件确实扣合而不易相脱开,而具安全性。3、在该移动件受该弹性元件弹抵时避免移动件脱出该第一滑轨外时,使该移动件不与第一盒体相脱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第一盒体的另一视角立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第二盒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控制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移动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前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的B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压抵状态的前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10的B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扣合状态的前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图12的B处的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控制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盒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图17的B处的放大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扣合状态的前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图19的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10:第一盒体;11:第一容置空间;12:第一枢部;13:第一滑轨;131:第一抵面;14:第一限制部;15:第一容室;16:第二容室;20:第二盒体;21:第二容置空间;22:第二枢部;23:第三容室;24:第一斜面;25:第一靠抵部;26:第一直面;30:控制件;31:第一组设部;32:弹性部;33:压抵部;34:第二靠抵部;40:第一弹性元件;50:移动件;51:第二滑轨;511:第二抵面;52:第二限制部;53:凸块;531:第二斜面;532:第三靠抵部;533:第四靠抵部;534:第二直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第一盒体10的另一视角立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第二盒体20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控制件30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移动件50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工具盒结构,其是包括:

一第一盒体10,请辅以图2所示,该第一盒体10内是设有第一容置空间11,该第一容置空间11是可供容置各手工具件或各工具,该第一盒体10一端面上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枢部12,较佳地,该第一枢部12是为二个,该二个第一枢部12是相互远离,该第一盒体10上是设有第一滑轨13,该第一滑轨13是远离该第一枢部12,该第一滑轨13是呈长方形凸块状,该第一滑轨13一端部处是设有第一抵面131,该第一抵面131是呈平面状,该第一盒体10是设有第一限制部14,该第一限制部14是接近该第一滑轨13,该第一限制部14是呈凸点状,该第一限制部14是与该第一抵面131设于同一侧边,该第一盒体10是设有第一容室15,该第一容室15是设于与该第一滑轨13同端面的 内侧,该第一容室15是呈直向的长方槽状,该第一容室15一侧是设有第二容室16,该第二容室16与第一容室15是呈相通状,该第二容室16是呈横向的长方槽状,该第二容室16与该第一容室15是连设呈L形槽状;

一第二盒体20,请辅以图3及图4所示,该第二盒体20是与该第一盒体10呈相枢设结构,即该第一盒体10是为下盒体状,该第二盒体20是为上盒体状,该第二盒体20内是设有第二容置空间21,该第二容置空间21是与该第一容置空间11相对合,该第二盒体20是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枢部22,该第二枢部22是与该第一枢部12相枢设,该第二枢部22的数量是与该第一枢部12相配合,较佳地,该第二枢部22是为二个,该二个第二枢部22是相互远离,该第二盒体20是设有第三容室23,该第三容室23是与该第一容室15及该第二容室16相对正,该第三容室23是设有一第一斜面24,该第一斜面24是呈斜面状,该第三容室23是设有第一靠抵部25,该第三容室23是设有第一直面26,该第一直面26是连接该第一斜面24及该第一靠抵部25,该第一直面26是与该第一靠抵部25呈相互垂直状,该第一直面26是呈平面状;

一控制件30,请辅以图5所示,该控制件30是设有第一组设部31,该第一组设部31是容设于该第一盒体10的该第一容室15处,该控制件30是设有弹性部32,该弹性部32与该第一组设部31是略呈垂直状,该弹性部32是对正该第二容室16处,该弹性部32是设有压抵部33,该压抵部33是凸露于该第二容室16外,该弹性部32端部处是设有第二靠抵部34,该第二靠抵部34是略呈柱体状,该控制件30是为弹片结构,该控制件30是呈L型体状;

一第一弹性元件40,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弹抵于该第一抵面131处,较佳地,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为弹簧结构;

一移动件50,请辅以图6所示,该移动件50是滑设于第一盒体10上,该移动件50是设有第二滑轨51,该第二滑轨51是与该第一滑轨13相滑设,该第二滑轨51是呈长方形凹槽状,该第二滑轨51端部处是设有第二抵面511,该第二抵面511是与该第一抵面131相对正,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容设于该第二滑轨51内,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弹抵于该第一抵面131及该第二抵面511上,该移动件50与该第一盒体10间是因第一弹性元件40而具弹性顶抵的功效,该第二滑轨51一侧是设有第二限制部52,该第二限制部52是与该第一限 制部14相容设,使该移动件50受该弹性元件40弹抵时避免移动件50脱出该第一滑轨13外,该第一限制部14及该第二限制部52是限制该移动件50可于该第一盒体10上位移的最大距离,该第二限制部52是呈长方形凹槽状,该移动件50上是设有凸块53,该凸块53是与该第二盒体20的该第三容室23相对正,该凸块53是可容设于第三容室23内,该凸块53是设于接近第二滑轨51处,该凸块53是设有第二斜面531,该第二斜面531是与该第一斜面24相对正,该第二斜面531是呈斜面状,该凸块53是设有第三靠抵部532及第四靠抵部533,该第三靠抵部532及第四靠抵部533是与该控制件30的该第二靠抵部34相互靠抵,使该移动件50是无法于该第一滑轨13上移位,使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呈压缩状,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是呈相互垂直状,该第二斜面531端部处是设有第二直面534,该第二直面534是连接该第二斜面531及该第三靠抵部532,该第二直面534是呈平面状。

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9所示,图7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的前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的B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二盒体20是枢设于该第一盒体10上,该控制件30是容设于该第一容室15及该第二容室16处,该压抵部33是凸露于第二容室16外,该移动件50是滑设于该第一盒体10上,该移动件50的该第二滑轨51是与该第一滑轨13相滑设,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弹抵于该第一抵面131及该第二抵面511上,该第二限制部52是与该第一限制部14相容设,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是与该第二靠抵部34相互靠抵,此时该第一盒体10及该第二盒体20是呈打开状态,该移动件50是受限于控制件30而无法于该第一盒体10上位移,该第一弹性元件40是呈压缩状。

请继续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图10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压抵状态的前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10的B处的放大图,当该第二盒体20向下盖合于第一盒体10上时,该控制件30的压抵部33是受该第二盒体20的该第一斜面24压抵,使该弹性部32是隐于该第一盒体10的该第二容室16内,该第二靠抵部34亦与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相脱开并隐于该第二容室16内,该移动件50的该凸块53是容置于该第二盒体20的该第三容室23处,该第二直面534是与第一直面26相对正,此时即为压抵状态。

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图12是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结构扣合状态的前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图12的B处的放大图,当该控制件30受该第二盒体20压抵而隐于该第一盒体10内且与移动件50相脱开时,该移动件50即不再受限于控制件30,该第一弹性元件40弹性回位而使该移动件50向右位移,该凸块53亦于第三容室23内向右位移,使该第三靠抵部532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部25处,该移动件50即使该第一盒体10与该第二盒体20呈封闭扣合状,亦即该第一盒体10与该第二盒体20二者间是无法打开。

请参阅图14所示,图1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控制件30的立体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组设部31与该弹性部32是略呈平行状。

请继续参阅图15及图16所示,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盒体10的另一视角立体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弹性部32是呈单一元件状,亦即该控制件30是呈二个元件状,该控制件30是呈ㄇ字型块体状,该弹性部32是呈弹簧状,该控制件30及该弹性部32是容设于该第一盒体10的第一容室15处,该控制件30是略半凸露于该第一盒体10的该第一容室15外,该弹性部32是弹抵于该第一容室15及该控制件30上,该弹性部32是隐于该第一容室15内。

请继续参阅图17及图18所示,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前视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图17的B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控制件30及该弹性部32是容设于该第一盒体10的该第一容室15处,该控制件30是略凸露于该第一容室15外,该弹性部32是弹抵于该第一容室15及该控制件30上,该控制件30与该移动件50间是因弹性部32而具弹性顶抵的功效,使该第二靠抵部34与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相靠抵卡制,该移动件50是受限于该控制件30而无法于该第一滑轨13上位移。

请继续参阅图19及图20所示,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扣合状态的前视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图19的B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当该第二盒体20向下盖合于该第一盒体10上时,该控制件30即受该第一斜面24压抵而隐于该第一容室15内,该弹性部32是受该控制件30的压抵而呈压缩状,该第二靠抵部34即与该移动件50的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相脱开,使该移动件50不受限于该控制件30而可于该第一盒体10及该第 二盒体20间位移,该第一弹性元件40弹性回位而使该移动件50向右位移,使该凸块53容置于该第三容室23内,该第三靠抵部532是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部25处,该第一盒体10及第二盒体20即呈封闭扣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盒结构是具有下述的优点:

1、当该第二盒体20向下盖合于该第一盒体10上时,该控制件30的压抵部33是受该第一斜面24压抵,使该弹性部32隐于该第二容室16内,该控制件30的该第二靠抵部34亦与该移动件50的该第三靠抵部532及该第四靠抵部533相脱开并隐于该第二容室16内,该移动件50即不再受限于该控制件30而可于该第一盒体10及该第二盒体20上位移,该第一弹性元件40即弹性回位使该移动件50向右位移,使该第三靠抵部532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部25处,该第一盒体10与第二盒体20间是因移动件50而呈封闭扣合状,亦即该第一盒体10只要靠抵该第二盒体20即可自动扣合,扣合时是不需用手移位该移动件50。

2、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盒是藉由该移动件50滑设于该第一盒体10上,该移动件50是于该第一盒体10上移位,使该第二盒体20与移动件50相扣合,该第一盒体10与该第二盒体20是以该移动件50确实扣合而不易相脱开,而具安全性。

3、该移动件50的该第二限制部52是与该第一限制部14相容设,该第一限制部14是可于该第二限制部52范围内位移,使该移动件50受该弹性元件40弹抵时避免移动件50脱出该第一滑轨13外,使该移动件50不与第一盒体10相脱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盒结构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