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抬头修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553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气囊式抬头修车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修车板,尤其涉及一种气囊式抬头修车板。



背景技术:

汽车修理时,由于需修理的底盘较低,维修人员需要躺在修车板上进行修理。现有的修车板一般包括一垫子,维修人员躺在垫子上进行维修。但维修人员修车时需要将头抬起,长时间抬头会对颈部造成很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式抬头修车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气囊式抬头修车板,包括一支架及一头枕,所述头枕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还包括一充气结构,所述充气结构包括一充气球、一气管及一气囊,所述气管与所述充气球及所述气囊连通,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头枕之间,所述充气球通过所述气管向所述气囊充气使所述头枕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还包括一释气阀,所述释气阀与所述充气球及所述气管连接使所述气囊内的气体能通过所述释气阀排出。

优选的,所述充气结构还包括一转接头,所述气管通过所述转接头与所述气囊连通。

优选的,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还包括一垫块及一连接件,所述垫块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第一连接板、一第二连接板及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垫块,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头枕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并随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所述支架转动。

优选的,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还包括至少一定位件,所述至少一定位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至少一定位件夹持所述气管,以防止所述气管散乱。

优选的,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还包括若干万向轮,所述若干万向轮固定于所述支架。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式抬头修车板通过充气结构向位于支架与头枕之间的气囊充气使头枕相对支架转动,维修人员的头部可以倚靠在头枕上就能达到抬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囊式抬头修车板的一分解图。

图2为图1气囊式抬头修车板的一组装图。

图3为图2气囊式抬头修车板的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00、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支架;12、垫块;20、充气结构;22、充气球;23、释气阀;24、气管;26、转接头;28、气囊;30、定位件;40、头枕;50、连接件;52、第一连接板;54、连接轴;56、第二连接板;60、紧固件;70、万向轮;80、垫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一种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0包括一支架10、一充气结构20、若干定位件30、一头枕40、一连接件50、若干紧固件60、若干万向轮70及一垫子80。

所述支架10包括一垫块12。所述充气结构20包括一充气球22、一释气阀23、一气管24、一转接头26、一气囊28。所述连接件50包括一第一连接板52、一连接轴54及一第二连接板5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30为卡簧。

请继续参阅图2,组装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0时,所述若干定位件30固定于所述支架10一侧,所述释气阀23两端分别于所述充气球22及所述气管24连接。所述气管24通过所述转接头26与所述气囊28连通。所述气囊28固定于所述支架10的垫块12。所述连接件50的第一连接板52通过所述紧固件60固定于所述支架10。所述连接轴54使所述第二连接板56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52。所述头枕40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板56。此时所述气囊28位于所述垫块12与所述头枕40之间。所述若干定位件30夹持所述气管24,以防止所述气管24散乱。所述若干万向轮70固定于所述支架10一侧,所述垫子80安置于所述支架10的相对另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3,使用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0时,操作者躺在所述垫子80上,头部位于所述头枕40上。拿起所述充气球22并拉动所述气管24使所述气管24脱离所述若干定位件30。按压所述充气球22,使空气通过气管24进入所述气囊28,所述气囊28膨胀并抵触所述头枕40,使所述头枕40相对所述支架10转动。操作者的头部也被抬起。操作者能够通过控制按压所述充气球22的次数来控制所述头枕40的转动角度。当头部太高时,按压所述释气阀23,所述气囊28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释气阀23排出,所述头枕40反转,头部高度降低。

使用完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0后,按压所述释气阀23,所述气囊28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释气阀23排出,直至所述气囊28内的气体排尽,所述头枕40回到初始位置。将所述气管24压入所述若干定位件30中,以防止所述充气球22、所述释气阀23及所述气管24损坏。

所述气囊式抬头修车板100通过所述充气结构20向位于所述支架10与所述头枕40之间的所述气囊28充气使所述头枕40相对所述支架10转动,维修人员的头部可以倚靠在所述头枕40上就能达到抬头的效果。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