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干墨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4192阅读:1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干墨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干墨斗。



背景技术:

墨斗作为一种木工常用的工具,以其操作简单、划线灵活可靠、价格便宜的优点深得传统木工的喜爱。然而在实际工作时,墨斗适用于画长直线,但在画短直线或竖直线时相对来说缺少优势。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常见的墨斗使用时需要两个操作工人共同协同操作才能完成划线任务,在操作中,一个操作工人手持墨斗本体,另一个操作工人牵引线头,然后才能完成划线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消耗人力资源较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如何实现一个操作工人独立完成划线工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现有的墨斗卡线、磨线、漏墨情况较多,影响划线使用、不牢固、且使用寿命较短。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不干墨斗。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墨斗本体(1)由贮墨盒(2)、固定针(4)、贮线盒(8)、海绵盒(12)和墨线(10)组成,贮线盒(8)前端设有海绵盒(12),贮线盒(8)侧面设有贮墨盒(2),贮线盒(8)内部设有圈线芯(9),圈线芯(9)上缠绕着墨线(10),墨线(10)里端拴在圈线芯(9)上,墨线(10)外端从贮线盒(8)穿出进入海绵盒(12),再横穿海绵盒(12),从海绵盒(12)前穿出拴在固定针(4)上,海绵盒(12)内设有吸收墨汁的海绵,海绵盒(12)内的海绵向墨线(10)供给墨汁,贮线盒(8)侧面的贮墨盒(2)前端设有管状的进墨口(7),管状的进墨口(7)贴靠在海绵盒(12)侧面,管状的进墨口(7)侧面设有管状的伸入海绵盒(12)内的出墨口(11),出墨口(11)上设有尖锥形的堵头,尖锥形的堵头连接在调节扭(5)上,调节扭(5)设在海绵盒(12)侧面另一侧面上,转动调节扭(5)即可带动出墨口(11)前的尖锥形的堵头向前后运动,调控出墨口(11)的出墨汁量;贮线盒(8)内部的圈线芯(9)通过转轴(3)安装在贮线盒(8)中心处,圈线芯(9)上设有带动圈线芯(9)转动手柄(6),手柄(6)通过转轴(3)处伸出贮线盒(8)外,通过转动手柄(6)可将墨线(10)缠绕在圈线芯(9)上;贮线盒(8)底部设有可向内压的底盖(13),底盖(13)通过设在末端的固定钉(14)固定在贮线盒(8)底部上,底盖(13)向内压时即可接触到圈线芯(9)的边轮。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扭(5)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11)的管内。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绵盒(12)上设有密封盖。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墨线(10)为有弹性的吸水的细线。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墨线(10)为细棉线。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针(4)为细钢针。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墨口(11)设在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墨线(10)从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穿过。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线盒(8)和海绵盒(12)的穿线孔呈平滑喇叭状。

本实用新型一种不干墨斗使用时只要将固定针向外拉,墨线从海绵盒内穿过吸附墨汁,即可弹线;使用后转动手柄即可将墨线缠绕在圈线芯上,转动调节扭即可控制出墨量的大小,在调节扭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的管内可对堵头进行精准定位,还可增加调节扭整体牢固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不干墨斗结构合理,可实现一个人完成划线工作,具有节省人力,划线效率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贮线盒能完全把圈线芯包裹于内,可完全防止墨线跑出造成卡线。墨线进出时角度趋于水平,大大减少了由角度对墨线造成的摩擦,有效防止磨线。贮线盒侧面的贮墨盒可以存储大量墨汁。贮墨盒给海绵提供充足墨源,可使墨线充分吸墨,划线质量更佳,因墨源充足,所以一次加墨划线更持久。贮线盒和海绵盒的穿线孔在近似的同一平面上且穿线孔呈平滑喇叭状,可以有效防止磨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不干墨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不干墨斗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不干墨斗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不干墨斗的贮墨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不干墨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一种不干墨斗的仰视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一种不干墨斗的底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墨斗本体;2-为贮墨盒;3-为转轴;4-为固定针;5-为调节扭;6-为手柄;7-为进墨口;8-为贮线盒;9-为圈线芯;10-为墨线;11-为出墨口;12-为海绵盒;13-为底盖;14-为固定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不干墨斗,墨斗本体1由贮墨盒2、固定针4、贮线盒8、海绵盒12和墨线10组成,贮线盒8前端设有海绵盒12,贮线盒8侧面设有贮墨盒2,贮线盒8内部设有圈线芯9,圈线芯9上缠绕着墨线10,墨线10里端拴在圈线芯9上,墨线10外端从贮线盒8穿出进入海绵盒12,再横穿海绵盒12,从海绵盒12前穿出拴在固定针4上,海绵盒12内设有吸收墨汁的海绵,海绵盒12内的海绵向墨线10供给墨汁,贮线盒8侧面的贮墨盒2前端设有管状的进墨口7,管状的进墨口7贴靠在海绵盒12侧面,管状的进墨口7侧面设有管状的伸入海绵盒12内的出墨口11,出墨口11上设有尖锥形的堵头,尖锥形的堵头连接在调节扭5上,调节扭5设在海绵盒12侧面另一侧面上,转动调节扭5即可带动出墨口11前的尖锥形的堵头向前后运动,调控出墨口11的出墨汁量;贮线盒8内部的圈线芯9通过转轴3安装在贮线盒8中心处,圈线芯9上设有带动圈线芯9转动手柄6,手柄6通过转轴3处伸出贮线盒8外,通过转动手柄6可将墨线10缠绕在圈线芯9上;贮线盒8底部设有可向内压的底盖13,底盖13通过设在末端的固定钉14固定在贮线盒8底部上,底盖13向内压时即可接触到圈线芯9的边轮。调节扭5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11的管内。

实施例2:一种不干墨斗,墨斗本体1由贮墨盒2、固定针4、贮线盒8、海绵盒12和墨线10组成,贮线盒8前端设有海绵盒12,贮线盒8侧面设有贮墨盒2,贮线盒8内部设有圈线芯9,圈线芯9上缠绕着墨线10,墨线10里端拴在圈线芯9上,墨线10外端从贮线盒8穿出进入海绵盒12,再横穿海绵盒12,从海绵盒12前穿出拴在固定针4上,海绵盒12内设有吸收墨汁的海绵,海绵盒12内的海绵向墨线10供给墨汁,贮线盒8侧面的贮墨盒2前端设有管状的进墨口7,管状的进墨口7贴靠在海绵盒12侧面,管状的进墨口7侧面设有管状的伸入海绵盒12内的出墨口11,出墨口11上设有尖锥形的堵头,尖锥形的堵头连接在调节扭5上,调节扭5设在海绵盒12侧面另一侧面上,转动调节扭5即可带动出墨口11前的尖锥形的堵头向前后运动,调控出墨口11的出墨汁量;贮线盒8内部的圈线芯9通过转轴3安装在贮线盒8中心处,圈线芯9上设有带动圈线芯9转动手柄6,手柄6通过转轴3处伸出贮线盒8外,通过转动手柄6可将墨线10缠绕在圈线芯9上;贮线盒8底部设有可向内压的底盖13,底盖13通过设在末端的固定钉14固定在贮线盒8底部上,底盖13向内压时即可接触到圈线芯9的边轮。调节扭5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11的管内,海绵盒12上设有密封盖,墨线10为有弹性的吸水的细棉线。

实施例3:一种不干墨斗,墨斗本体1由贮墨盒2、固定针4、贮线盒8、海绵盒12和墨线10组成,贮线盒8前端设有海绵盒12,贮线盒8侧面设有贮墨盒2,贮线盒8内部设有圈线芯9,圈线芯9上缠绕着墨线10,墨线10里端拴在圈线芯9上,墨线10外端从贮线盒8穿出进入海绵盒12,再横穿海绵盒12,从海绵盒12前穿出拴在固定针4上,海绵盒12内设有吸收墨汁的海绵,海绵盒12内的海绵向墨线10供给墨汁,贮线盒8侧面的贮墨盒2前端设有管状的进墨口7,管状的进墨口7贴靠在海绵盒12侧面,管状的进墨口7侧面设有管状的伸入海绵盒12内的出墨口11,出墨口11上设有尖锥形的堵头,尖锥形的堵头连接在调节扭5上,调节扭5设在海绵盒12侧面另一侧面上,转动调节扭5即可带动出墨口11前的尖锥形的堵头向前后运动,调控出墨口11的出墨汁量;贮线盒8内部的圈线芯9通过转轴3安装在贮线盒8中心处,圈线芯9上设有带动圈线芯9转动手柄6,手柄6通过转轴3处伸出贮线盒8外,通过转动手柄6可将墨线10缠绕在圈线芯9上;贮线盒8底部设有可向内压的底盖13,底盖13通过设在末端的固定钉14固定在贮线盒8底部上,底盖13向内压时即可接触到圈线芯9的边轮。调节扭5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11的管内,海绵盒12上设有密封盖,墨线10为有弹性的吸水的细棉线,固定针4为细钢针,出墨口11设在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墨线10从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穿过。

实施例4:一种不干墨斗,墨斗本体1由贮墨盒2、固定针4、贮线盒8、海绵盒12和墨线10组成,贮线盒8前端设有海绵盒12,贮线盒8侧面设有贮墨盒2,贮线盒8内部设有圈线芯9,圈线芯9上缠绕着墨线10,墨线10里端拴在圈线芯9上,墨线10外端从贮线盒8穿出进入海绵盒12,再横穿海绵盒12,从海绵盒12前穿出拴在固定针4上,海绵盒12内设有吸收墨汁的海绵,海绵盒12内的海绵向墨线10供给墨汁,贮线盒8侧面的贮墨盒2前端设有管状的进墨口7,管状的进墨口7贴靠在海绵盒12侧面,管状的进墨口7侧面设有管状的伸入海绵盒12内的出墨口11,出墨口11上设有尖锥形的堵头,尖锥形的堵头连接在调节扭5上,调节扭5设在海绵盒12侧面另一侧面上,转动调节扭5即可带动出墨口11前的尖锥形的堵头向前后运动,调控出墨口11的出墨汁量;贮线盒8内部的圈线芯9通过转轴3安装在贮线盒8中心处,圈线芯9上设有带动圈线芯9转动手柄6,手柄6通过转轴3处伸出贮线盒8外,通过转动手柄6可将墨线10缠绕在圈线芯9上;贮线盒8底部设有可向内压的底盖13,底盖13通过设在末端的固定钉14固定在贮线盒8底部上,底盖13向内压时即可接触到圈线芯9的边轮。调节扭5前端设有一细针插在出墨口11的管内,海绵盒12上设有密封盖,墨线10为有弹性的吸水的细棉线,固定针4为细钢针,出墨口11设在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墨线10从海绵盒12的中心位置穿过。贮线盒8和海绵盒12的穿线孔呈平滑喇叭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