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面防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589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锁面防盗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一种门锁的锁面防盗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门锁多种多样。门锁在使用时遇到一些安全问题,例如将门锁的猫眼破坏,从而从猫眼的孔里深入铁钩等物推开把手,将门锁从内部打开,给用户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锁面防盗结构,解决外部破坏门结构从外部深入打开把手开门的问题,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具体内容如下:

一种锁面防盗结构,包括把手,防盗开关,锁面组件,防盗板,固定块,锁面组件上有大孔,把手装配在所述大孔内部;固定块套装在把手上并位于锁面组件内部受把手周向拨动;防盗开关和防盗板装配在锁面组件上,防盗开关一端与防盗板相配合,所述防盗开关可以带动防盗板在锁面组件内部上下滑动实现防盗开关与固定块的离合动作。

具体的,固定块上的第二突出端与把手上的第一凹槽相配合,把手通过第二突出端拨动固定块挡片完成外力输出动作。

具体的,所述防盗板上有可以与固定块离合的离合端、有可供防盗开关位移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有供第一固定端位移的第三空间以及供锁面上的第二固定端位移的第四空间,所述固定块上有与离合端配合的配合部。

具体的,所述防盗开关位移到第一空间内时,所述防盗板上的离合端与所述固定块分离,所述防盗开关位移到第二空间内时,所述防盗板上的离合端与所述固定块相连。

进一步的,为了节约固定块占用空间,固定块上的配合部为凹面结构,离合端为突出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本装置能够在左右开门状态都可以使用,所述配合部有两个且呈对称的分布在固定块上。

进一步地,为了防盗开关在被拨动时位移的稳定性和工作的可靠性,本装置还包括一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有与防盗开关相连的第一连接端、与锁面组件上的第一固定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套装在所述防盗开关上,所述第二连接端套装在第一固定端上。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要开门时,室内将防盗开关拨到第一空间位置,此时室内转动把手的时候固定块不受防盗板限位,可以转动把手开门;不需要开门时在室内将防盗开关拨到第二空间的位置,离合端与配合部在把手转动方向上限位,此时室内把手转动时固定块受到防盗板限位无法转动,从而把手也无法转动,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锁面防盗结构,包括把手1,防盗开关2,锁面组件3,防盗板4,固定块5,弹性部件6;锁面组件上有大孔31,把手1装配在所述大孔31内部;固定块5套装在把手1上并位于锁面组件3内部受把手1周向拨动;防盗开关2和防盗板4装配在锁面组件3上,防盗开关2一端与防盗板4相配合,并通过弹性部件6相连,所述防盗开关2可以带动防盗板4在锁面组件3内部上下滑动实现防盗开关2与固定块5的离合动作,所述弹性部件6有与防盗开关2相连的第一连接端61、与锁面组件3上的第一固定端32相连的第二连接端62,第一连接端61套装在所述防盗开关2上,第二连接端62套装在第一固定端32上。

固定块5上有第二突出端52与把手1上的第一凹槽11相配合,把手1通过第二突出端52拨动固定块5挡片完成外力输出动作。

防盗板4上有突出部分41、可供防盗开关2位移的第一空间42和第二空间43、有供第一固定端32位移的第三空间45以及供锁面上的第二固定端33位移的第四空间44,所述固定块5上有与突出部分41配合的配合部51,配合部51对称的分布在固定块5上;防盗开关2位移到第一空间42内时,所述防盗板4上的突出部分41与所述固定块5分离,所述防盗开关2位移到第二空间43内时,所述防盗板4上的突出部分41与所述固定块5相连。

要开门时,室内将防盗开关2拨到第一空间42位置,此时室内转动把手1的时候固定块5不受防盗板4限位,可以转动把手1开门;不需要开门时在室内将防盗开关2拨到第二空间43的位置,突出部分41与配合部51在把手1的转动方向上互相限位,此时室内把手1转动时固定块5受到防盗板4限位无法转动,从而把手1也无法转动,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