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8460阅读:34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具 ,尤其指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



背景技术:

电动扳手卸装螺栓效率高,其在电力施工中为常用的电动工具。为匹配不同的直径的螺栓,电动扳手的套筒需要经常更换,工用中常出现套筒与套头衔接过紧的现象。电力施工中,很多工作需要高处作业,在安装电动扳套筒时,要在电动扳手工具箱里查找相应型号的套筒,用力套入;卸下套筒需要克服筒壁与套头巨大的摩擦力,常需要两人才能完成,一人用虎口钳钳住套筒,而另一人抓住电动扳手,两人一起反方向用力拉才能使套筒脱离电动扳手,易造成斗臂车摇晃,甚至脱落,增加了安全隐患,限制电动扳手在高处作业,并影响带电作业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电动扳手体积大,放于工具箱中,占用的空间大,不利于其他物件的查找及放置,且为常用电动工具,需要不断的取放,工具箱置于斗臂车底板上,操作者下蹲取放,取放麻烦,且由于高空且带电作业,操作者极易发生眩晕情况,影响工作的安全性,且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及其工作方法,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目的。为此,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内胆、与内胆相连的套筒取下装置、与套筒取下装置相连的控制装置;所述的外壳与内胆均设有卡口,所述的外壳的卡口号内胆的卡口相对;所述的套筒取下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转轴相连的螺杆、与螺杆相连的能相对内胆移动的升降板、能与外壳磁性相吸且与内胆相连的磁体、设于升降板与磁体之间的弹性件;当需卸套筒时,将扳手的套筒向下置于内胆卡口下方,电机转动使升降板下移,增大升降板与磁体之间的距离并拉紧弹性件,磁体失电后,在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拉动内胆瞬时下移,卡口将套筒抵压卸下。本技术方案操作方便,只有操作一下控制件便可实现电动扳手与套筒的分离,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胆设有多个分隔板,将内胆分为多个套筒卸下腔,一套筒卸下腔设有一卡口;所述的卡口呈“U”形。卡口呈U形,方便套筒的插入,同时圆弧的卡口也有利于增加与套筒的接触面。设多个套筒卸下腔,方便套筒的收纳整理。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胆的中部设有横向的连接板,连接板上方设有磁体,所述的连接板与升降板之间设有所述的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为弹簧。连接板设于中部,连接板两侧的内胆均设有套筒卸下腔,提高工作的平衡性。连接板上方的磁体可与外壳磁吸相连,连接可靠。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机转轴与螺杆之间通过万向轴连接;所述的升降板上固接与螺杆相配的螺母,电机的转动带动与螺母相连的升降板对应的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磁体为电磁体;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用于控制总电源的自锁式总按钮及用于控制磁体供电的自复式按钮,所述的第一行程开关设于内胆的下方,第一行程开关触点与内胆的下底面相对,所述的内胆下方设有与内胆固接的行程箱,所述的第二行程开关设于行程箱内,并与外壳固接,第二行程开关的触点与行程箱的上底面相对。设多个行程开关,方便控制,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行程开关,所述的第三行程开关设于升降板下方,并与升降板相对。用第三行程开关获知升降板的位置,工作可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的工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 按下自锁式总按钮通电,电机正转,带动内胆随之上移,磁体与外壳相吸;

2)当第二行程开关与行程箱相抵,电机反转,带动内胆下移;增加升降板与连接板的距离,弹簧受力拉紧;直至第三行程开关与升降板相抵,电机停转;

3) 将需拆卸的扳手套筒向下置于内胆卡口下方;

4)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失电,在弹性件的拉力作用下,拉动内胆瞬时下移,增大内胆与外壳在卡口处的距离,从而将套筒抵压卸下;

5)内胆下移至一定距离后,第一行程开关与内胆的下底面相抵,电机正转,带动内胆随之上移,磁体与外壳相吸;转至步骤2)。

工作可靠、且工作效率高,在通电情况下,只要按一下自复式按钮便可实现拆卸,操作十分方便,且工作可靠,可瞬间实现拆卸,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断电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内胆突然下降,套筒受冲击掉落;当松开自复式按钮时,磁体得电,同时,内胆上移,磁体与外壳磁吸,接着升降板在电机的带动下下降,拉紧弹簧,等待下一次的拆卸。动作连续且稳定。

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工作可靠、且工作效率高,在通电情况下,只要按一下自复式按钮便可实现拆卸,操作十分方便,且工作可靠,可瞬间实现拆卸,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断电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内胆突然下降,套筒受冲击掉落;当松开自复式按钮时,磁体得电,同时,内胆上移,磁体与外壳磁吸,接着升降板在电机的带动下下降,拉紧弹簧,等待下一次的拆卸;动作连续且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外壳 ;2- 内胆;201-卡口;202-分隔板;203-连接板;3-按钮;4-电机;5-螺杆;6-升降板;7-磁体;8-弹性件;9-万向轴;10-螺母;11-第一行程开关;12-第二行程开关;13-第三行程开关;14-蓄电池;15-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外壳1、设于外壳1内的内胆2、与内胆2相连的套筒取下装置、与套筒取下装置相连的控制装置;所述的外壳1与内胆2均设有卡口201,所述的外壳1的卡口201号内胆2的卡口201相对;所述的套筒取下装置包括电机4、与电机4转轴相连的螺杆5、与螺杆5相连的能相对内胆2移动的升降板6、能与外壳1磁性相吸且与内胆2相连的磁体7、设于升降板6与磁体7之间的弹性件8;当需卸套筒时,将扳手的套筒向下置于内胆2卡口201下方,电机4转动使升降板6下移,增大升降板6与磁体7之间的距离并拉紧弹性件8,磁体7失电后,在弹性件8的拉力作用下,拉动内胆2瞬时下移,卡口201将套筒抵压卸下。本技术方案操作方便,只有操作一下控制件便可实现电动扳手与套筒的分离,提高工作效率。

为方便套筒的收纳整理,所述的内胆2设有多个分隔板202,将内胆2分为多个套筒卸下腔,一套筒卸下腔设有一卡口201;所述的卡口201呈“U”形。卡口201呈U形,方便套筒的插入,同时圆弧的卡口201也有利于增加与套筒的接触面。设多个套筒卸下腔,方便套筒的收纳整理。

为提早工作的可靠性,所述的内胆2的中部设有横向的连接板203,连接板203上方设有磁体7,所述的连接板203与升降板6之间设有所述的弹性件8,所述的弹性件8为弹簧。连接板203设于中部,连接板203两侧的内胆2均设有套筒卸下腔,提高工作的平衡性。连接板203上方的磁体7可与外壳1磁吸相连,连接可靠。

为使转轴与螺杆5可靠连接,所述的电机4转轴与螺杆5之间通过万向轴9连接;所述的升降板6上固接与螺杆5相配的螺母10,电机4的转动带动与螺母10相连的升降板6对应的上下移动。

为方便控制,所述的磁体7为电磁体7;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行程开关11、第二行程开关12、用于控制的按钮3,所述的按钮3包括控制总电源的自锁式总按钮及用于控制磁体7供电的自复式按钮,所述的第一行程开关11设于内胆2的下方,第一行程开关11触点与内胆2的下底面相对,所述的内胆2下方设有与内胆2固接的行程箱,所述的第二行程开关12设于行程箱内,并与外壳1固接,第二行程开关12的触点与行程箱的上底面相对。设多个行程开关,方便控制,提高工作的安全性。为方便使用,外壳1内设有可充电的蓄电池14,为方便接线,外壳1内设有多个接线端子15。

为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行程开关13,所述的第三行程开关13设于升降板6下方,并与升降板6相对。用第三行程开关13获知升降板6的位置,工作可靠。

1)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按下自锁式总按钮通电,电机4正转,带动内胆2随之上移,磁体7与外壳1相吸;

3)当第二行程开关12与行程箱相抵,电机4反转,带动内胆2下移;增加升降板6与连接板203的距离,弹簧受力拉紧;直至第三行程开关13与升降板6相抵,电机4停转;

4)将需拆卸的扳手套筒向下置于内胆2卡口201下方;

5)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7失电,在弹性件8的拉力作用下,拉动内胆2瞬时下移,增大内胆2与外壳1在卡口201处的距离,从而将套筒抵压卸下;

6)内胆2下移至一定距离后,第一行程开关11与内胆2的下底面相抵,电机4正转,带动内胆2随之上移,磁体7与外壳1相吸;转至步骤2)。

工作可靠、且工作效率高,在通电情况下,只要按一下自复式按钮便可实现拆卸,操作十分方便,且工作可靠,可瞬间实现拆卸,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7断电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内胆2突然下降,套筒受冲击掉落;当松开自复式按钮时,磁体7得电,同时,内胆2上移,磁体7与外壳1磁吸,接着升降板6在电机4的带动下下降,拉紧弹簧,等待下一次的拆卸。动作连续且稳定。

本技术方案工作可靠、且工作效率高,在通电情况下,只要按一下自复式按钮便可实现拆卸,操作十分方便,且工作可靠,可瞬间实现拆卸,按下自复式按钮,磁体7断电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内胆2突然下降,套筒受冲击掉落;当松开自复式按钮时,磁体7得电,同时,内胆2上移,磁体7与外壳1磁吸,接着升降板6在电机4的带动下下降,拉紧弹簧,等待下一次的拆卸;动作连续且稳定。

以上图1所示的带电作业电动扳手自动卸下器及其工作方法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已经体现出本发明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对其进行形状、结构等方面的等同修改,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