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由儿童锁致动器驱动的双拉释放机构的车门用关闭闩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20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带由儿童锁致动器驱动的双拉释放机构的车门用关闭闩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5月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330,645的权益。以上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车辆乘客门的关闭闩锁。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配备有动力释放致动器和动力儿童锁致动器的关闭闩锁,该动力释放致动器和动力儿童锁致动器构造成管理双拉手动内侧释放功能。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与关闭闩锁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本部分不一定是本公开的关闭闩锁的现有技术。

在一些车辆上设置有用于车辆的被动门禁系统,以允许拥有密钥卡的车辆用户简单地拉动门把手并打开门,而无需将钥匙插入门中的钥匙孔中。密钥卡通常配备有与车辆的车载控制系统通信的电子设备以对用户进行验证。当用户拉动外部门把手以指示他/她希望进入车辆中时,与门安装的关闭闩锁相关联的电动致动器被致动以释放闩锁机构,从而解锁门并允许门随后移动至其打开的位置。外部门把手还可以配备触发电动致动器的开关。闩锁机构由于内部门把手连接至与关闭闩锁相关联的内侧释放机构而还可以从车辆内部被机械地释放。然而,在一些司法管辖区,存在规定了由内部门把手与闩锁机构之间的内侧释放机构提供的连接程度(特别是对于儿童可能是乘员的后门)的规定。

除了双拉内侧释放功能以外,许多现代关闭闩锁提供了各种动力操作特征,包括动力释放、动力锁定和动力儿童锁定。然而,将这种双拉内侧释放功能一体化到大多数关闭闩锁中需要增加辅助的动力操作致动器或者需要使用动力释放致动器的复杂布置。尽管可商购的关闭闩锁在满足操作和规章要求方面是令人满意的,但仍然存在推进技术以提供下述关闭闩锁的需求:该关闭闩锁在提供先前所述的所需的动力操作特征和双拉内侧释放功能的同时具有降低的复杂性以及减小的包装。一个具体需求涉及利用现有的动力操作致动器比如电动儿童锁致动器来管理双拉内侧释放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提供了对本公开的总体概述,并且本部分不意在被认为是对本公开的全部范围或所有方面、特征和目的的全面且详尽的列举。

本发明的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门的关闭闩锁,该关闭闩锁具有: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用于对闩锁释放机构的动力致动进行控制的动力释放机构;内侧释放机构;与内侧释放机构可操作地相关联的双拉致动器机构;以及用于对双拉内侧释放功能进行控制的动力儿童锁机构。

根据这些及其他方面,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门的关闭闩锁。该关闭闩锁包括: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包括棘爪和掣爪,该棘爪能够在碰销捕获位置与碰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该掣爪能够在掣爪将棘爪保持在其撞针捕获位置中的棘爪保持位置与掣爪允许棘爪移动至其撞针释放位置的棘爪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动力释放机构,该动力释放机构具有操作性地连接至掣爪的致动器杆以及动力释放致动器,该致动器杆能够在掣爪被保持在其棘爪保持位置中的非致动位置与致动器杆将掣爪移动至其棘爪释放位置的致动位置之间移动,该动力释放致动器能够操作成将致动器杆从其初始位置移动至其致动位置;内侧释放机构,该内侧释放机构包括内侧释放杆、辅助释放杆和连杆,该内侧释放杆能够响应于内部门把手的致动而在初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移动,该辅助释放杆能够在致动器杆被保持处于其非致动位置的初始位置与辅助释放杆将致动器杆移动至其致动位置的致动器杆释放位置之间移动,该连杆能够在内侧释放杆与辅助释放杆断开连接的断开接合位置与连杆将内侧释放杆操作性地联接至辅助释放杆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使得内侧释放杆在其初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的运动引起辅助释放杆在其初始位置与其致动器杆释放位置之间的同时运动;双拉致动机构,该双拉致动机构包括双拉杆和双拉扇形部,该双拉杆操作性地联接至连杆并且能够在双拉杆将连杆保持在其断开接合位置中的双拉打开(打开)位置与双拉杆将连杆移动至其接合位置的双拉关闭(关闭)位置之间移动,该双拉扇形部能够在双拉扇形部将双拉杆保持在其双拉打开位置的双锁打开(打开)位置与双拉扇形部允许双拉杆移动至其双拉关闭位置的双锁关闭(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内侧释放杆从其初始位置至其致动位置的运动引起双拉扇形部从其双锁打开位置至其双锁关闭位置的运动;以及动力儿童锁机构,该动力儿童锁机构具有儿童锁定扇形部和动力锁定致动器,该儿童锁定扇形部能够在三个不同的扇形部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三个离散的扇形部位置包括:儿童锁定扇形部将双拉扇形部保持在其双锁打开位置中的第一扇形部位置;双拉扇形部位于其双锁关闭位置中的第二扇形部位置;以及儿童锁定扇形部将双拉杆保持在其双拉打开位置中的第三扇形部位置,该动力锁定致动器能够操作成使儿童锁定扇形部旋转。

本公开的关闭闩锁还构造成使得:内侧释放杆具有长形引导槽,连杆具有设置在引导槽中的引导柱以用于连杆相对于内侧释放杆在其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的运动,并且辅助释放杆具有旁路腔和驱动突部。引导柱在连杆位于其断开接合位置中时与旁路腔对准,并且引导柱在连杆位于其接合位置中时与传动突部对准。

本公开的关闭闩锁还构造成使得:动力释放致动器包括动力释放马达,该动力释放马达能够操作成用于使动力释放齿轮在初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动力释放齿轮沿从其初始位置至其释放位置的释放方向的旋转使固定至动力释放齿轮的释放凸轮将致动器杆从其非致动位置移动至其致动位置。

本公开的关闭闩锁还构造成使得:双拉扇形部具有第一突部和第二突部,其中,第一突部适于在双拉扇形部位于其双锁打开位置时接合双拉杆并将双拉杆保持处于其双拉打开位置中,第二突部适于接合形成在内侧释放杆上的传动突部。因此,内侧释放杆至其致动位置的运动使得:传动突部接合第二突部并且引起双拉扇形部至其双锁关闭位置的旋转。双拉扇形部还包括第三突部,第三突部响应于双拉扇形部从其双锁打开位置至其双锁关闭位置的运动而与儿童锁定扇形部接合以用于使儿童锁定扇形部从其第一扇形部位置旋转至其第二扇形部位置。动力锁定致动器的用于使儿童锁定扇形部从其第二扇形部位置至其第一扇形部位置旋转的致动使得:儿童锁定扇形部接合第三突部并使双拉扇形部从其双锁关闭位置旋转至其双锁打开位置。另外,儿童锁定扇形部从第一扇形部位置和第二扇形部位置中的任一者至其第三扇形部位置的旋转引起形成在儿童锁定扇形部上的锁定突部接合双拉杆并将双拉杆保持处于其双拉打开位置以用于建立动力儿童锁定模式。

本公开的关闭闩锁提供了一种双拉内侧释放功能。对内部门把手的第一次拉动使内侧释放杆通过位于其断开接合位置中的连杆而移动至其致动状态,使得辅助释放杆保持处于其初始位置。内侧释放杆至其致动位置的这种第一次拉动运动使双拉扇形部移动至其双锁关闭位置。在内侧释放杆在第一次拉动完成之后返回至其初始位置时,双拉杆移动至其双拉关闭位置并且连杆移动至其接合位置。内部门把手的随后第二次拉动使内侧门释放杆移动至其致动位置,这将辅助释放杆驱动至其致动杆释放位置以用于完成双拉内侧释放功能。

其他应用领域将通过本文提供的描述而变得明显。本概述中所列举的描述和具体实施方式仅出于说明的目的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文中描述的附图已经被提供以对所选的实施方式及其具体特征进行说明并且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现在将参照附图仅通过示例的方式对本公开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本公开的教示的配备有关闭闩锁的后乘客门的机动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为与以下公开内容相关联的闩锁机构的部件提供支承的关闭闩锁的等距视图;

图3是示出了与本公开的关闭闩锁相关联的动力释放致动器的部件的等距视图;

图4是与图3类似的但现在示出了与本公开的关闭闩锁相关联的内侧释放机构/双拉机构的额外部件的组合等距视图;

图5a和图5b是图4中所示的内侧释放机构/双拉机构的用于分别示出位于断开接合位置和接合位置中的连杆的额外视图;

图6是与图4类似的但现在示出了与本公开的关闭闩锁相关联的双拉致动机构的额外部件的另一组合等距视图;

图7a和图7b是图6中所示的双拉致动机构的用于分别示出在双拉打开位置与双拉关闭位置之间旋转的双拉扇形部的额外视图;

图8是与图6类似的但现在示出了与本公开的关闭闩锁相关联的动力儿童锁机构的额外部件的又一组合等距视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动力儿童锁机构的用于示出儿童锁定扇形部的三(3)个不同位置的视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组合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定向并定位成在动力儿童锁机构处于儿童解锁的模式下并且双拉致动机构处于锁定模式下的情况下建立第一操作状态;

图11示出了图10的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在对内侧释放杆进行的第一次拉动之后定向并定位成启动双拉内侧释放操作以用于在动力儿童锁机构被保持处于儿童解锁模式下并且双拉致动机构移位到解锁模式下的情况下建立第二操作状态;

图12至图15顺序地示出了图11中所示的组合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分别处于在第一次拉动的完成、第二次拉动的启动以及双拉内侧释放操作的第二次拉动的完成之后的定向及定位;

图16示出了图15的关闭闩锁,其中,部件移动成将关闭闩锁重新设定在其第一操作模式下;

图17示出了图16的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定向并定位成在动力儿童锁机构处于儿童锁定模式下并且双拉致动机构处于锁定模式下的情况下建立第三操作状态;

图18和图19示出了图17的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定向并定位成在动力儿童锁机构处于儿童锁定模式下并且双拉致动机构处于解锁模式下的情况下建立第四操作状态;以及

图20和图21示出了图19的关闭闩锁,其中,部件定向并定位成从第四操作状态移位回到第一操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了用于在机动车辆门关闭系统中使用的关闭闩锁的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是透彻的,并且本公开将本发明的范围完全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陈述了多个特定细节如特定部件、装置及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的彻底理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不需要采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已知的过程、已知的装置结构以及已知的技术不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参照图1,其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14的乘客门12的关闭闩锁10。关闭闩锁10沿着门12的后缘部分16定位并构造成响应于门12从打开位置(已示出)到关闭位置的运动而与固定在形成于车体22中的门开口20中的碰销18以可释放的方式接合。门12包括均操作性地(即,电气地和/或机械地)联接至关闭闩锁10的外部或外侧门把手24和内部或内侧门把手26,

现在参照图2,其示出了关闭闩锁组件10的第一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关闭闩锁组件10总体上包括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动力释放机构、内侧门释放机构以及动力锁机构。该闩锁机构包括棘爪30和掣爪32。棘爪30能够在第一或“碰销捕获”位置与第二或“碰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或“碰销捕获”位置,棘爪30保持碰销18,在第二或“碰销释放”位置,棘爪30允许碰销18的释放。诸如扭簧34之类的棘爪偏置构件将棘爪30朝向其碰销释放位置偏置。掣爪32能够相对于棘爪30在第一或“棘爪保持”位置与第二或“棘爪释放”位置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运动,在棘爪保持位置,掣爪32将棘爪30保持在其碰销捕获位置,在第二或“棘爪释放”位置,掣爪32允许棘爪30移动到其碰销释放位置。诸如螺旋弹簧36之类的掣爪偏置构件将掣爪32朝向其棘爪保持位置偏置。

除此之外,闩锁释放机构包括掣爪释放杆40,掣爪释放杆40操作性地连接至掣爪32并且能够在第一或“掣爪释放”位置与第二或“初始”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或“掣爪释放”位置,掣爪释放杆40使掣爪32移动到棘爪释放位置,在第二或“初始”位置,掣爪释放杆40允许掣爪32被保持在棘爪保持位置。设置有诸如适合的掣爪释放杆用弹簧之类的释放杆偏置构件以使掣爪释放杆40朝向其初始位置偏置。掣爪释放杆40可以通过诸如动力释放机构、内侧门释放机构之类的若干部件而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掣爪释放位置。

除此之外,动力释放机构包括具有可旋转马达输出轴48的动力释放马达36、固定至马达输出轴48的动力释放蜗轮装置50以及动力释放(pr)齿轮52和动力释放(pr)凸轮54。pr凸轮54被连接成与pr齿轮52共同旋转,并且pr凸轮54能够在第一或“掣爪释放”位置范围与第二或“掣爪非释放”位置范围之间旋转。pr齿轮52由蜗轮装置50驱动并且pr齿轮42又驱动pr凸轮54,pr凸轮54对掣爪释放杆40在其初始位置与掣爪释放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进行控制。

动力释放机构可以用作被动门禁特征的一部分。当持有电子密钥卡的人接近车辆14并打开外侧门把手22时,与车辆14相关联的电子闩锁释放系统感测到密钥卡的存在以及外侧门把手24已被致动(例如,经由开关28与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的通信,其中,该电子控制单元(ecu)以60示出并至少部分地控制关闭闩锁10的操作)。进一步地,ecu60致动动力释放机构18以使闩锁机构释放并使关闭闩锁10解除闩锁从而打开车门。

动力锁机构对掣爪释放杆40和与内侧门释放机构相关联的内侧释放杆62之间的操作性连接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动力锁机构包括动力锁致动器64和锁机构66。

现在参照图3,与适于和关闭闩锁10一起使用的动力释放机构100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相关联的各部件示出为包括具有动力释放马达101的动力释放致动器以及动力释放齿轮106,动力释放马达101具有对蜗轮104进行驱动的马达轴102,动力释放齿轮106上形成有释放凸轮108。动力释放齿轮106经由动力释放马达101的致动能够围绕柱状件110沿着第一或“释放”(即逆时针)方向和第二或“重置”(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动力释放齿轮106能够围绕柱状件110在第一或“初始”位置(已示出)与第二或“释放”位置之间旋转,从而使致动器杆112进行从第一或“非致动”位置(已示出)向第二或“致动”位置的枢转运动。致动器杆112被支承为相对于枢转柱状件114进行枢转运动并且通常通过致动器杆弹簧116朝向其非致动位置偏置。致动器杆112在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在其非致动位置可操作成使第一腿部部段118与掣爪释放杆40断开接合,以允许掣爪32保持处于其棘爪保持位置。相反,致动器杆112到其致动位置的运动迫使第一腿部部段118接合该掣爪释放杆并使掣爪释放杆从其初始位置枢转到其掣爪释放位置,从而致使掣爪32从其棘爪保持位置移动到其棘爪释放位置。由于致动器杆弹簧116的偏置,致动器杆112的第二腿部部段120能够与释放凸轮108接合。同样地,动力释放齿轮106沿着其释放方向从其初始位置朝向其被释放位置的旋转致使致动器杆112的从其非致动位置朝向其致动位置的对应的枢转运动。类似地,动力释放齿轮106的沿着重置方向从其被释放位置朝向其初始位置的旋转致使致动器杆112的从其致动位置朝向其非致动位置的对应的枢转运动。

图4是图3的组装视图,其图示了与和关闭闩锁10一起使用的动力释放机构100操作性地相关联的内侧释放机构130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内侧释放机构130示出为包括:内侧释放杆132,该内侧释放杆132能够在第一或“初始”位置(已示出)与第二或“致动位置(图11)”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运动;内侧释放杆弹簧134,该内侧释放杆弹簧134能够操作成通常使内侧释放杆132朝向其初始位置偏置;辅助释放杆136和连杆138。内侧释放杆132经由适合的联接机构(未示出)机械地连接至内侧门把手26。图5a和图5b示出了内侧释放杆132能够围绕枢转柱状件140枢转,其中,致动器杆弹簧116安装在枢转柱状件140上。辅助释放杆136还被支承为相对于枢转柱状件140在第一或“初始”位置与第二或“致动器杆释放”位置之间进行枢转运动。辅助释放杆136经由作用在辅助释放杆136上的致动器杆弹簧116朝向辅助释放杆136的初始位置偏置。辅助释放杆136形成为包括致动突部142和带槽部,该致动突部142能够与形成在致动器杆112上的释放突部122接合,并且带槽部对旁路腔144和驱动突部146进行限定。连杆138包括长形槽148和导引柱150,该导引柱150被保持成在形成于内侧释放杆132中的驱动槽152内进行滑动运动。如图5a和图5b观察到的,当连杆138位于第一或“断开接合/缩回”位置中时,连杆138上的导引柱150与辅助释放杆136中的旁路腔144对准。相反,当连杆138位于第二或“接合/延伸”位置中时,导引柱150与辅助释放杆136中的驱动突部146对准。如详细描述的,与连杆138的在其断开接合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的运动相配合,内侧释放杆132的在其初始位置与致动位置之间的运动对辅助释放杆136的在其初始位置与其致动器杆释放位置之间的选择性的枢转运动进行控制。

图6是图4的组装图,现在示出了双拉致动机构160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该双拉致动机构160设置成与和关闭闩锁10一起使用的内侧释放机构130操作性地相关联。双拉致动机构160示出为总体上包括双拉杆162、双拉杆弹簧164、双拉扇形部166以及双拉扇形部弹簧168。双拉杆162能够围绕枢转柱状件170在第一或“双拉打开(打开)”位置与第二或“双拉关闭(关闭)”位置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运动。双拉杆弹簧164作用在双拉杆162上并且通常使双拉杆162朝向其双拉关闭位置偏置。双拉杆162包括第一腿部部段172和第二腿部部段174,第一腿部部段172和第二腿部部段174限定了波状驱动槽176。如观察到的,第二腿部部段174布置在连杆138与内侧释放杆132之间,使得在连杆138上的导引柱150穿过在双拉杆162上的驱动槽176并且穿过内侧释放杆132上的驱动槽152。

双拉扇形部166能够围绕枢转柱状件180旋转并且构造成包括能够与双拉杆162的第一腿部部段172接合的第一突部182、能够与在内侧释放杆132上的臂部段186接合的第二突部184、以及能够与双拉扇形部弹簧168的端部部分接合的第三突部188(图7a至图7b)。双拉扇形部166能够在第一或“双锁打开(打开)”位置与第二或“双锁关闭(关闭)”位置之间旋转。在双拉扇形部166位于其“双锁打开”位置(图7a)时,双拉扇形部166的第一突部182接合第一腿部部段172以用于将双拉杆162保持在其双拉打开位置中,并且在内侧释放杆132位于其初始位置时,双拉扇形部166的第二突部184接合在内侧释放杆132上的臂部段186。相反,双拉扇形部166在其双锁关闭位置(图7b)的定位用于使第一腿部部段172与第一突部182之间的接合释放,从而允许双拉杆162由于双拉杆弹簧164的偏置而移动至双拉杆162的双拉关闭位置。此外,第二突部184与在内侧释放杆132上的臂部段186断开接合。双拉扇形部弹簧168用作过偏心偏置(over-centerbiasing)装置,如图7a和图7b中由方向箭头指示的。

图8是图6的组装视图,其图示了动力儿童锁机构190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该动力儿童锁机构190设置成与和关闭闩锁10一起使用的双拉致动机构160操作性相关联。动力儿童锁机构190示出为总体上包括:动力锁致动器,该动力锁致动器包括具有对蜗轮196进行驱动的输出轴194的电动马达192;儿童锁扇形部198,该儿童锁扇形部198具有与蜗轮196的齿相啮合的齿部200;以及儿童锁扇形部弹簧202。儿童锁扇形部198能够围绕枢转柱状件180在三个不同的扇形位置(在图9中最佳示出的)之间旋转,其中,三个不同的扇形位置包括第一或“儿童锁打开(打开)/双拉关闭(关闭)”位置(由线“a”指示)第二或“儿童锁关闭/双拉关闭”位置(由线“b”指示)以及第三或“儿童锁打开”位置(由线“c”指示)。儿童锁扇形部弹簧202具有能够与三个不同的扇形部突部204a、204b、204c中的一个扇形凸部相接合的弯曲触发部段,以将儿童锁扇形部198主动定位在三个不同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

下文提供了与图10至图21相关联的描述,以公开了在图3至图9中公开的各部件用于实现用于关闭闩锁10的多个不同的操作状态的运动和操作。就此而言,图10示出了定位和定向成实现用于关闭闩锁10的第一操作状态的各部件,在第一操作状态中,内侧释放机构130在锁定模式下操作,双拉致动机构160在锁定模式下操作,并且动力儿童锁机构190在儿童解锁模式下操作。如观察到的,动力释放齿轮106位于其初始位置中,致动器杆112位于其非致动位置中,内侧释放杆132位于其初始位置中,辅助释放杆136位于其初始位置中,连杆138位于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中,双拉杆162位于其双拉打开位置,双拉扇形部166位于其双锁打开位置中,并且儿童锁扇形部198位于其第一扇形位置中。通过这种布置,在双拉扇形部166上的第二凸部184与在内侧释放杆132上的臂部段186相接合,并且在双拉扇形部166上的第三凸部188与儿童锁扇形部198的带凸缘的端部部段206相接合。

关闭闩锁10的锁定-解锁状态由ecu60限定。在门状态处于解锁的情况下,ecu60将响应于通过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一次拉动而内侧释放杆132的朝向其被致动位置的运动而使动力释放齿轮106沿着释放方向朝向被释放位置旋转,由此致使释放凸轮108接合第一腿状部段118并且将致动器杆112驱动至其致动位置以使闩锁机构解除闩锁。然而,在门状态被锁定的情况下,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一次拉动之后,ecu60不将动力释放马达101致动,而是将等待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二次拉动并且在对动力释放马达101进行致动之前,以对闩锁机构进行动力释放。

关闭闩锁10的锁定-解锁状态由ecu60限定。在门状态处于解锁的情况下,ecu60将响应于通过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一次拉动的内侧释放杆132的朝向其被致动位置的运动而使动力释放齿轮106沿着释放方向朝向被释放位置旋转,由此致使释放凸轮108接合第一腿部部段118并且将致动器杆112驱动至其致动位置以使闩锁机构解除闩锁。然而,在门状态被锁定的情况下,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一次拉动之后,ecu60不将动力释放马达101致动,而是将等待在内侧把手26上的第二次拉动并且在对动力释放马达101进行致动之前,以对闩锁机构进行动力释放。

图11至图15示出了与双拉内侧释放操作相关联的一系列连续的视图,其中,双拉内侧释放操作用于将关闭闩锁10从其第一操作状态(图10)移位到第二操作状态,在第二操作状态中,内侧释放机构130被移位到解锁模式,双拉致动机构160被移位到解锁模式,并且动力儿童锁机构190保持处于其儿童解锁模式。图11示出了与对内侧把手26第一次拉动使得内侧释放杆132从其初始位置向其致动位置枢转相关联的部件的运动。由于臂部段186与第二突部184的接合,内侧释放杆132的这种运动同时使双拉扇形部166从其双锁打开位置向其双锁关闭位置旋转。另外,由于第三突部188与带凸缘端部部段206的接合,双拉扇形部166向其双锁关闭位置的这种运动同时使儿童锁扇形部198从其第一扇形部位置向其第二扇形部位置旋转。由于导引柱150保持在驱动槽152中,因此连杆138与内侧释放杆132的第一次拉动运动相关地枢转。然而,连杆138保持在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驱动槽176的轮廓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一次拉动操作期间双拉杆162保持在其双拉打开位置。由于连杆138保持在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导引柱150保持与旁路腔144对准,使得在第一次拉动期间辅助释放杆136保持在其初始位置。如果门状态是锁的,则ecu60接收来自内侧门释放传感器的内侧门释放信号,并且将状态从锁改变为解锁。然而,如果门状态是解锁的,则ecu60接收该内侧释放信号并致动动力释放马达101以将动力释放齿轮106旋转至其释放位置从而完成动力释放功能。

图12示出了在第一次拉动操作完成时释放内侧把手26之后内侧释放杆132向其初始位置的恢复。图13示出了在内侧释放杆132恢复至其初始位置时双拉杆162上的第一腿部部段172与双拉扇形部166上的第一突部182断开接合,使得双拉杆弹簧164被允许将双拉杆162从其双拉打开位置(图11)向其双拉关闭位置枢转。由于导引柱150保持在被构造轮廓的驱动槽176内,双拉杆162的这种运动使连杆138移动到其接合/伸出位置。如所指出的,连杆138向其接合/伸出位置的运动使得导引柱150与辅助释放杆136上的驱动突部146对准。图14示出了与在双拉内侧释放操作期间对内侧把手26的第二次拉动相关联的部件的运动。如所看到的,内侧释放杆132从其初始位置(图13)向其致动位置的枢转运动使连杆138同时进行枢转运动。然而,由于连杆138此时位于其接合/伸出位置,连杆138的这种枢转运动使得导引柱150与驱动突部146接合并且迫使辅助释放杆136从其初始位置向其致动器杆释放位置枢转。辅助释放杆136的这种枢转运动使辅助释放杆136的致动突部142与致动器杆112上的接合释放突部122接合以将致动器杆112从其非致动位置向其致动位置枢转,从而机械地解锁闩锁结构。最后,图15示出了在第二次拉动操作完成时内侧释放杆132向其初始位置的恢复。由于双拉杆162保持在其双拉关闭位置,连杆138被保持在其接合/伸出位置。

图16示出了在双拉释放操作完成时关闭闩锁10向其第一操作状态的重置或重新锁定。具体地,ecu60致动儿童锁马达192以将儿童锁扇形部198从其第二扇形部位置(图11)移动到其第三扇形部位置。儿童锁扇形部198的这种旋转使得带凸缘端部部段206与双拉扇形部166上的第三突部188接合并将双拉扇形部166从其双锁关闭位置返回至其双锁打开位置。双拉扇形部166的这种旋转使第一突部182与双拉杆162的第一腿部部段172接合并且迫使双拉杆162从其双拉关闭位置向其双拉打开位置枢转,这进而导致连杆138从其接合/伸出位置向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运动。因此,重新获得了关闭闩锁10的第一操作状态(图10)。

图17示出了定位并定向成通过使动力儿童锁机构190从其儿童解锁模式向儿童锁模式移位而使关闭闩锁10从第一操作状态向第三操作状态移位的部件。相比于示出了定位成用以获得第一操作装置的部件的图10,ecu60致动儿童锁马达192以使儿童锁扇形部198从第一扇形部位置沿儿童锁定方向移动至其第三扇形部位置。如所看到的,形成在儿童锁扇形部198上的锁突部210与位于其双拉打开位置的双拉杆162的第一腿部部段172接合。图18示出了在已经获得动力儿童锁模式之后对内侧把手26的第一次拉动。如所看到的,内侧释放杆132移动至其致动位置并且使双拉扇形部166从其双锁打开位置旋转到其双锁关闭位置。在关闭闩锁10处于其锁状态的情况下,ecu60接收内侧释放信号并将状态从锁改变至解锁。在解锁状态下,ecu60接收指示对内侧把手的第一次拉动的内侧释放信号,但是由于预先设置的儿童锁状态而并没有致动动力释放马达101。图19示出了在第一次拉动完成时内侧释放杆132恢复至其初始位置。然而,双拉杆162上的第一腿部部段172与儿童锁扇形部198上的锁突部210的接合防止双拉杆162向其双拉关闭位置枢转,这进而将连杆138保持在断开接合/缩回位置,其中,导引柱150与辅助释放杆136中的旁路腔144对准。因此,由于辅助释放杆136与内侧释放杆132断开联接从而使致动器杆112保持在致动器杆112的非致动位置,因而第二次拉动将不用以释放闩锁机构。因此,图18和图19限定了关闭闩锁10的第四操作状态,其中,动力锁机构190保持处于其儿童锁模式,同时内侧释放机构130和双拉致动机构160被向回移位到其相应的解锁模式。

图20和图21示出了定向并定位成使关闭闩锁从第四操作状态(图19)向回移位至其第一操作模式(图10)的部件。为了实现此,动力儿童锁马达192被供以动力以将儿童锁扇形部198从其第三扇形部位置移动至其第一扇形部位置。图20示出了儿童锁扇形部198从其第三扇形部位置向其第二扇形部位置的初始旋转。这种作用使端部部段206与第三突部188重新接合,并且还释放双拉杆162上的第一腿部部段172与儿童锁扇形部198上的锁突部210的接合。因此,双拉释放杆162由于弹簧164的偏置被允许枢转至其双拉关闭位置,这进而将连杆138从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驱动至其接合/伸出位置。图20示出了经由儿童锁马达192的致动使儿童锁扇形部198从其第二扇形部位置向其第一扇形部位置的继续旋转。这种继续旋转使得儿童锁扇形部198将双拉扇形部166向双锁打开位置旋转,这进而用以抵抗弹簧164的偏置将双拉杆从其双拉关闭位置向回枢转至其双拉打开位置。双拉杆162向其双拉打开位置的运动导致连杆138从其接合/伸出位置向其断开接合/缩回位置运动。

本公开描述了具有由动力操作的儿童锁机构驱动的或者与该动力操作的儿童锁机构相关联的双拉内侧释放特征的动力释放类型的关闭闩锁。这种动力释放关闭闩锁良好地适用于构造成不具有与外侧门把手连接的机械连杆或连接装置的门关闭系统。因此,使用现有的致动器、即动力操作的儿童锁机构来实现双拉内侧释放功能。儿童锁机构用以移动到其儿童解锁模式以激活双拉功能。

提供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是为了进行说明和描述。上述描述内容并非意在为穷尽的或者限定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通常不限于该具体实施方式,而是在应用时能够进行互换并且能够用于选取的实施方式——即使并未明确示出或描述。也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改变具体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或特征。这种改变不应当被认为是脱离本公开,而是所有这种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