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窗用把手、门窗、以及切去部的形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40985发布日期:2018-12-28 21:0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窗用把手、门窗、以及切去部的形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窗用把手。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安装有上述门窗用把手的门窗。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上述门窗用把手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门窗上一般都配置有把手,便于执行打开或关闭门窗的操作,把手是门窗上最主要的功能性部件,也是门窗上使用最为频繁的部件,故把手被要求轻便、且经久耐用。为了使把手的操作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挡位感减弱、晃动的现象,将把手中随操作部同步转动的止挡部件和固定不动的台座都选用塑料材料,以减少止挡部件与台座接触部位的磨损量。

现有技术1

申请号为201220472141.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塑钢门窗用标准执手,包括饰盖、塑簧、执手座(即台座)和执手手柄(即操作部),执手座中部设置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两侧分别设置有带凸台的筋(即板弹簧);圆形通孔内穿过有挡位套(即止挡部件),挡位套边缘均匀设置有四个挡位凹槽,凸台卡于两挡位凹槽中;挡位套中间设置有八边形通孔,执手手柄前端有八边形柱体,八边形柱体穿过塑簧、饰盖铆合到八边形通孔中;八边形柱体尾部端面设置有方孔,方孔中铆入有连接传动机构的方销;其中,执手座的材质为增韧增强尼龙66,挡位套的材质为聚甲醛。因此,在执手手柄带动挡位套转动的过程中,挡位套与执手座之间的摩擦为塑料与塑料之间的摩擦,从而很大程度地减少挡位套与执手座间的相互摩擦,延长塑钢门窗用标准执手的使用寿命。

但是,由于执手座上的板弹簧为塑料弹簧,而塑料的回弹性能和记忆性能较差、远不如金属的回弹性能和记忆性能。因此,当将执手手柄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状态时,比如:执手手柄处于30°、45°、60°等角度,则执手座中板弹簧上的凸台并没有卡在挡位凹槽中,板弹簧受挡位套上位于相邻两个挡位凹槽之间的圆周面的挤压后变形,若板弹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导致由塑料制成的板弹簧蠕变,板弹簧不能回归复位至其初始状态,以致板弹簧上的凸台不能准确地卡入挡位凹槽中,最终导致执手手柄回归不到正规角度(0°或90°)、板弹簧卡合挡位套的操作力呈下降趋势、把手操作感下降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门窗用把手,减少板弹簧在受到压力后的变形量,以增加板弹簧的使用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门窗用把手,包括台座、可转动的操作部、以及安置于台座中并随操作部转动的止挡部件,所述台座在止挡部件的外周侧设有板弹簧,所述板弹簧面向止挡部件的表面上设有突起部,所述止挡部件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和所述突起部相卡合的止挡凹部,所述止挡部件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之间的切去部。当操作部被转动后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状态时,则台座中板弹簧上的突起部未卡合在止挡部件的止挡凹部中,突起部而是与止挡部件上除止挡凹部外的其余外周面相接处,也即与止挡部件上切去部所在的部分外周面相接处,从而可大大减少板弹簧受到止挡部件上切去部所在部分外周面的压力后发生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减少板弹簧的蠕变,增加板弹簧的耐用性和使用强度、以及板弹簧上突起部与止挡凹部之间的卡合力,从而保证操作部能够准确地回归到正规角度、以及操作部的操作感。

优选地,沿止挡部件的径向,所述切去部的最大深度h1为所述止挡凹部的最大深度h2的30%~60%,其在通过切去部减少板弹簧受压后变形量的同时,又不会影响转动操作部时的操作手感。

优选地,所述切去部的最大深度h1位于切去部的中间位置处,切去部的深度从切去部的中间位置向切去部的两端逐渐减小、且减少至零,从而使得切去部的两端与止挡部件上未切除部分的外周面为平稳过渡,保证转动操作部时的操作手感,不至于有较大的、明显的操作手感的变化。

进一步地,沿止挡部件的径向,所述切去部的最大深度h1为所述止挡凹部的最大深度h2的50%~55%。

优选地,所述止挡部件在切去部处的外周面为一段向板弹簧突出的圆弧面,该圆弧面的直径d1大于止挡部件的外径d2,在转动操作部的过程中,止挡部件随操作部同步转动,故当止挡部件上与板弹簧的突起部相接触的部分由止挡部件上未切除的外周面过渡到切去部所在的外周面时,转动操作部的操作手感也能平稳过渡,而不会实现较大差异,进而提供一个转动操作部时平稳的操作手感。

优选地,所述台座和止挡部件的材料均为塑料,故台座上突起部与止挡部件的摩擦为塑料与塑料之间的摩擦,大大减少突起部与止挡部件的磨损量,延长门窗用把手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板弹簧为双层结构,具有位于内侧的内弹簧片、位于外侧的外弹簧片、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内弹簧片和外弹簧片的簧片连接部,所述突起部设在外弹簧片的外表面上,通过板弹簧的双层结构增加板弹簧的使用强度,以保证板弹簧和止挡凹部能够长时间的准确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板弹簧有两个、沿止挡部件的外周呈180°间隔分布,所述止挡凹部有四个、沿止挡部件的外周呈90°间隔分布,每相邻的两个止挡凹部之间都具有所述切去部,使得操作部在转动过程中有四个挡位,操作部可分别位于0°、90°、180°和270°四个挡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门窗,所述门窗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门窗用把手。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门窗用把手及门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切去部可大大减少操作部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状态时、板弹簧受到压力后发生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减少板弹簧的蠕变,增加板弹簧的耐用性和使用强度、以及板弹簧上突起部与止挡凹部之间的卡合力,从而保证操作部能够准确地回归到正规角度、以及操作部的操作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门窗用把手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止挡部件上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之间的部分外圆周面为待切外圆周面,将所述待切外圆周面沿止挡部件的轴向切除一部分,被切除的部分形成所述切去部。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切去部的加工精度,在切除待切外圆周面上一部分的过程中,可使用一与所述待切外圆周面相交的直线段作为基准直线,将所述止挡部件上待切外圆周面位于基准直线背向于待切外圆周面圆心的外侧的部分切除,所形成的切去部的内周面和止挡部件在切去部处的外周面都为平面。或者,使用一与所述待切外圆周面相交的圆作为基准圆、或使用一与所述待切外圆周面相交的圆弧段作为基准圆弧,将所述止挡部件上待切外圆周面位于基准圆或基准圆弧背向于待切外圆周面圆心的外侧的部分切除,所形成的切去部的内周面和止挡部件在切去部处的外周面都为圆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基准圆或基准圆弧的直径大于待切外圆周面的直径,且基准圆或基准圆弧上用于形成切去部内周面的一段圆弧面向板弹簧突出,提供一个转动操作部时平稳的操作手感。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切去部的形成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切去部的形成方法使得止挡部件的外周面上在相邻两个止挡凹部直接形成有切去部,大大减少操作部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状态时、板弹簧受到压力后发生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减少板弹簧的蠕变,增加板弹簧的耐用性和使用强度、以及板弹簧上突起部与止挡凹部之间的卡合力,从而保证操作部能够准确地回归到正规角度、以及操作部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门窗用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台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前视图。

图4和图5为本申请中止挡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前视图。

图7为图4的后视图。

图8a-图8c为本申请中切去部形成的过程图。

图9为本申请中操作部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状态时、止挡部件和台座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中止挡部件的一优选实施例。

图11a-图11c为本申请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a-图12c为本申请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a-图13c为本申请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弹簧

20台座

21板弹簧

211内弹簧片

212外弹簧片

213簧片连接部

22突起部

23定位筋

231定位面

30操作部

31正多边形连接柱部

40止挡部件

41止挡凹部

42切去部

43正多边形孔

44圆柱体段

441待切外圆周面

442突起部接触面

45定位部

50基准直线

60基准圆

70基准圆弧

80盖板

90方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以下实施例中,各方向的定义如下:将台座2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台座2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台座20的厚度方向定位前后方向,且台座20面向操作部30的一侧定义为后侧,台座20背向操作部30的一侧定义为前侧。或者,图3所示的视图中,纸面的左侧为上方向,纸面的右侧为下方向,纸面的上侧为右方向,纸面的下侧为左方向,纸面的正面为前方向,纸面的背面为后方向。

本申请提供一种安装于各种门窗的门窗用把手,如图1所示,所述门窗用把手包括台座20、可转动的操作部30、安置于台座20中并随操作部30转动的止挡部件40、通过弹簧10紧压于台座20后侧面的盖板80、以及前后轴向延伸的方轴90;所述操作部30的上端具有向前突出的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所述止挡部件40中开设有与操作部30的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相配合的正多边形孔43,该正多边形孔43前后轴向贯通止挡部件40,操作部30的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依次穿过弹簧10和盖板80后,铆合到止挡部件40的正多边形孔43中;同时,操作部30的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中开设有方孔,该方孔向前贯通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所述方轴90的后端铆合到操作部30的方孔中,所述方轴90的前端用于连接传动机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台座20在止挡部件40的外周侧设有板弹簧21,所述板弹簧21面向止挡部件40的表面上设有突起部22;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止挡部件40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和所述突起部22相卡合的止挡凹部41,且止挡部件40的外周面为一圆周面。

使用上述门窗用把手执行开启或关闭门窗的操作时,用户施力转动操作部30,通过操作部30中正多边形连接柱部31与止挡部件40中正多边形孔43的相互配合、以及操作部30中方孔与方轴90的相互配合,使得操作部30带动止挡部件40和方轴90同步地转动,方轴90驱动传动机构动作,进而可开启或关闭门窗。特别地,在转动操作部30的过程中,止挡部件40的外周面相对于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转动,导致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卡入止挡部件40外周的止挡凹部41中、或者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从止挡部件40外周的止挡凹部41中脱出,从而形成门窗用把手的操作部30的转动挡位。较优地,所述台座20和止挡部件40的材料均为塑料,比如:台座20选用增韧增强尼龙66,止挡部件40选用聚甲醛;因此,在转动操作部30的过程中,台座20上设于板弹簧21表面的突起部22与止挡部件40外周面间的摩擦为塑料与塑料之间的摩擦,大大减少突起部22与止挡部件40的磨损量,进而延长门窗用把手的使用寿命。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板弹簧21有两个、上下镜像设置,故两个板弹簧21沿止挡部件40的外圆周呈180°间隔分布,且每个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都位于各自板弹簧2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故两个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也为上下镜像设置。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止挡凹部41有四个、沿止挡部件40的外圆周呈90°间隔分布,故操作部30在转动过程中有四个转动挡位: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操作部30相对于台座20的长度方向可分别位于0°、90°、180°和270°四个转动挡位,故0°、90°、180°和270°也为操作部30被转动后处于的正规角度。当操作部30被转动后处于0°、90°、180°和270°四个正规角度时,台座20上的两个突起部22分别位于止挡部件40外周两个上下相对的止挡凹部41中,则台座20中的板弹簧21处于伸展状态、没有变形量。当操作部30被转动后处于除0°、90°、180°和270°四个正规角度以外的角度时,台座20上的两个突起部22从止挡凹部41中脱出、并与止挡部件40外周除止挡凹部41外的其余外圆周面相接触,则台座20中的板弹簧21处于压缩状态、具有一定的压缩变形量。

由于台座20的材质为塑料,而塑料的回弹性能和记忆功能都不如金属,塑料长时间被压缩后会发生蠕变、致使其不能回复至初始状态,为了防止本申请中由塑料制成的板弹簧21发生蠕变的现象,如图8所示,在止挡部件40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的切去部42;较优地,每相邻的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都具有一个所述切去部42,故切去部42共有四个。具体说,如图8a所示,止挡部件40上用于形成止挡凹部41的部分为一圆柱体段44、具有直径恒定的外圆周面,并且,止挡凹部41是在上述圆柱体段44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沿外圆周面轴向延伸的槽所形成,故图8a中的止挡部件40没有切去部42、其为止挡部件40进行切除工序前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减少止挡部件40上圆柱体段44上除止挡凹部41外的其余外圆周面对板弹簧21施压、使板弹簧21被压缩后所产生的压缩变形量,如图8b所示,在上述圆柱体段44上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的部分外圆周面切除一部分,为了便于叙述,将圆柱体段44上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的部分外圆周面定义为待切外圆周面441,则将待切外圆周面441沿止挡部件40的轴向切除一部分后,形成圆柱体段44的新的外周面、并定义为突起部接触面442,则圆柱体段44未切除时具有的待切外圆周面441与圆柱体段44切除后具有的突起部接触面442之间的区域形成切去部42,如图8b和图8c所示,切去部42也即为圆柱体段44上被切除的部分,且图8b为止挡部件40进行切除工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c为止挡部件40进行切除工序后的结构示意图。

当操作部30被转动后处于除0°、90°、180°和270°四个正规角度以外的角度时,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受到止挡部件40上突起部接触面442的作用、致使板弹簧21压缩,但由于切去部42的存在,使得止挡部件40上突起部接触面442较待切外圆周面441而言远离于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如图9所示,故可大大减少板弹簧21发生压缩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减少板弹簧21的蠕变,增加板弹簧21的耐用性和使用强度,保证板弹簧21上突起部22与止挡凹部41之间的卡合力,从而保证板弹簧21对止挡部件40的止挡作用、操作部30能够准确地回归到正规角度、以及操作部30的操作感。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板弹簧21为双层结构,具有位于内侧的内弹簧片211、位于外侧的外弹簧片212、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内弹簧片211和外弹簧片212的簧片连接部213,外弹簧片212直接面向止挡部件40,内弹簧片211位于外弹簧片212背向止挡部件40的上方侧或下方侧,所述簧片连接部213有且仅有一个、位于各板弹簧2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故簧片连接部213与各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在上下方向上正对设置,所述突起部22设在外弹簧片212面向止挡部件40的外表面上,通过板弹簧21的双层结构增加板弹簧21的使用强度,以保证板弹簧21和止挡凹部41能够长时间的准确配合、以及门窗用把手长期使用后板弹簧21对操作部30始终具有较好的止挡作用。

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止挡部件40在上述用于加工止挡凹部41的圆柱体段44的前端侧设有一呈扁平圆盘状的定位部45,该定位部45的外径大于圆柱体段44的直径,且止挡凹部41的前端并未延伸至定位部45上;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台座20在止挡部件40的外周侧设有四个定位筋23,四个定位筋23分别位于两个板弹簧21的左右两端处,每个定位筋23上都具有面向止挡部件40的定位面231;如图9所示,台座20中的定位面231与止挡部件40中的定位部45为间隙配合,提高止挡部件40与台座20之间的安装精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切去部的形成方法,用于加工出所述门窗用把手中形成在止挡部件40外周侧的切去部42。所述的门窗用把手中切去部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止挡部件40上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的部分外圆周面定义为待切外圆周面441,故当止挡凹部41有四个时,对应地,待切外圆周面441也有四段;将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沿止挡部件40的轴向切除一部分,使得止挡部件40上位于相邻两个止挡凹部41之间、且与突起部22相接处的外周面尽可能地远离于板弹簧21上的突起部22,止挡部件40上被切除的部分形成所述切去部42。通过切去部42大大减少操作部30处于正规角度以外的角度时、板弹簧21发生压缩变形的变形量,进而减少板弹簧21的蠕变,增加板弹簧21的耐用性和使用强度。为了提高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上切去部42的加工精度、以及加工切去部42的便利度,以下提供切去部形成方法的三个优选实施例:

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一实施例:

图11a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原理图,图11b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c为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切除工序后所加工出的止挡部件40的后视图。如图11a-图11c所示,在切除待切外圆周面441上一部分的过程中,使用一与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的待切外圆周面441相交的直线段作为基准直线50,将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上的待切外圆周面441位于基准直线50背向于待切外圆周面441圆心的外侧的部分切除。此时,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外周面为位于基准直线5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为圆弧面,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内周面、以及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外周面都为位于基准直线5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基准直线50沿圆柱体段44轴向延伸的平面。

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图12a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原理图,图12b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c为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切除工序后所加工出的止挡部件40的后视图。如图12a-图12c所示,使用一与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的待切外圆周面441相交的圆弧段作为基准圆弧70,将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上的待切外圆周面441位于基准圆弧70背向于待切外圆周面441圆心的外侧的部分切除,所述基准圆弧70可以朝面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内弯曲、也可以为如图12b所示的朝背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外弯曲。此时,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外周面为位于基准圆弧7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为圆弧面,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内周面、以及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外周面都为位于基准圆弧7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基准圆弧70沿圆柱体段44轴向延伸的圆弧面。

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图13a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原理图,图13b为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c为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第三实施例的切除工序后所加工出的止挡部件40的后视图。如图13a-图13c所示,使用一与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的待切外圆周面441相交的圆作为基准圆60,将止挡部件40中圆柱体段44上的待切外圆周面441位于基准圆60背向于待切外圆周面441圆心的外侧的部分切除,所述基准圆60可以朝面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内弯曲(如图13b所示)、也可以朝背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外弯曲。此时,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外周面为位于基准圆6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为圆弧面,所形成的切去部42的内周面、以及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外周面都为位于基准圆6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一段基准圆60沿圆柱体段44轴向延伸的圆弧面。

上述三个切去部形成方法的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外周面也即为前述的突起部接触面442。

较优地,上述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都为朝面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内弯曲,也即为图13b中示出的基准圆60或基准圆弧70上用于形成切去部42内周面的一段圆弧面向板弹簧21突出、以及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外周面或者说是突起部接触面442为一段向板弹簧21突出的圆弧面,此时,基准圆60或基准圆弧70的直径大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直径,且基准圆6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或基准圆弧7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不同心,故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圆弧面(即突起部接触面442)的直径d1大于止挡部件40上圆柱体段44的外径d2,其能够提供一个转动操作部30时平稳的操作手感。具体说,由于切去部42是在各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上切去一部分所形成的,故沿止挡部件40的径向,切去部42的最大深度h1位于切去部42的中间位置处,切去部42的深度从切去部42的中间位置向切去部42的两端逐渐减小、且减少至零。设定圆柱体段44的外径d2为23.7mm,则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外径也为23.7mm,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上需要形成的切去部42的最大深度h1设定为0.55mm,则切去部42据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即为止挡部件40的中心轴线)的最小距离为11.3mm。当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形成切去部42后,如图11b所示,止挡部件40上位于基准直线5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切去部42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7.14mm;当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形成切去部42后,且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为背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外弯曲,如图12b所示,止挡部件40上位于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切去部42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6.62mm;当经切去部形成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形成切去部42后,且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为面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内弯曲,如图13b所示,止挡部件40上位于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与待切外圆周面441的两个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切去部42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1.5mm。由此可知:在形成切去部42时、若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都为朝面向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向内弯曲,则沿止挡部件40的周向切去部42最长、切去部42的两端最接近与止挡凹部41、切去部42的深度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的趋势较为缓和平稳,因此,在转动操作部30的过程中,当止挡部件40上与板弹簧21的突起部22相接触的部分在止挡部件40上未切除的外周面和切去部42所在的外周面之间过渡时,则转动操作部30的操作手感也能平稳过渡,不至于有较大的、明显的操作手感的变化,进而提供一个转动操作部30时平稳的操作手感。

较优地,图10所示的止挡部件40中,基准圆弧70或基准圆60的半径为18mm,故止挡部件40在切去部42处的圆弧面的直径d1为36.16mm;圆柱体段44的外径d2为23.7mm;切去部42的最大深度h1为0.55mm;切去部42据每段待切外圆周面441的圆心的最小距离为11.3mm,切去部42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为11.5mm。另外,沿止挡部件40的径向,所述切去部42的最大深度h1为所述止挡凹部41的最大深度h2的30%~60%、优选为50%~55%,在通过切去部42减少板弹簧21受压后变形量的同时,又不会影响转动操作部30时的操作手感。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门窗,所述门窗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门窗用把手。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