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203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手工具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一手工具结构有关,尤指一种手工具结构设有第一本体、棘轮扳手、棘轮、第二本体及一快转组,该第一本体、棘轮扳手及第二本体间可相套合且可相脱开而具有收存节省空间且具操作扩充性。



背景技术:

按本人先前所知,常用的手工具结构,如美国专利专利号US8869659B2,中国台湾证书号:M440848,专利名称:手工具结构,该专利案结构在于:一种手工具结构,其系包括:一本体10,该本体10作用端系设有套合部11,该本体10上系设有复数个环槽12,每一环槽12系呈凹弧状,复数环槽12相对本体10之轴心方向系呈直线排列状;一套件20,该套件20内部系依序设有第一枢槽21、抵缘23、容置部22及第一结合部24,该第一枢槽21、容置部22及第一结合部24系呈相通状,该第一枢槽21系设于套件20一端,该容置部22系呈圆槽状,该第一枢槽21及容置部22间具有直径差而设有抵缘23,该第一结合部24系远离第一枢槽21;一控制件30,该控制件30系容设于套件20之容置部22内,该控制件30内系依序设有第一顶面31、第二顶面32及第二枢槽33,该第二顶面32之直径系大于第一顶面31,该第二枢槽33之直径系小于第二顶面32及第一顶面31,该控制件30远离第一顶面31端部系凸设有第一枢部34,第一枢部34系枢设于第一枢槽21内,第一枢部34内部系设有第三枢槽35,第三枢槽35系与第二枢槽33相通,第三枢槽35之直径系大于第二枢槽33,该第三枢槽35系供本体10穿伸,第一枢部34端部系设有第二结合部36,该第二结合部36系凸伸于套件20外;一结合件40,结合件40系设于套件20外,该结合件40系与控制件30之第二结合部36相结合,该套件20与结合件40间系有一距离;一弹性元件50,该弹性元件50系容置于套件20之容置部22内,弹性元件50一端系顶抵于控制件30上,使该控制件30系抵于抵缘23处;一第二结合件60,该第二结合件60一端外周面系设有第三结合部61,该第三结合部61系与套件20之第一结合部24相结合,该第二结合件61系结合于套件20上,该第二结合件61系凸设有第二枢部62,该第二枢部62系枢设于控制件30之第二枢槽33处,该第二枢部62周面系设有至少一个容珠孔63,第二结合件60系设有贯穿之第四枢槽64,该第四枢槽64系供本体10穿伸,容珠孔63系与第四枢槽64相通,该弹性元件50系抵于控制件30及第二结合件60间;至少一卡制件70,卡制件70数目系配合容珠孔63之数目;该控制件30系受弹性元件50顶抵,卡制件70系抵于控制件30之第一顶面31处,卡制件70即系容置于第二结合件60之容珠孔63处,且使卡制件70系容设于本体10之任一环槽12处,本体10受卡制件70之限制,本体10与控制件30及套件20间即呈固定位置状。

此专利案为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案,但此常用手工具结构的缺失在于:

1、该结构以手握持套件20时,虽手掌与套件20的外周面间不会有相互磨擦而达到快速旋动的功效,但仅有单一快速旋动的功效,其实用性较为不足。

2、该本体10设有横杆部100及直杆部101,使该本体10呈T形状,该本体10收存时会占据相当大的空间,该本体10在运送过程中也会占据大体积。

3、该手工具结构仅为该本体10端部处设有套合部11可供套合旋动另一手工具,操作时扩充性不足。

有鉴于上述常用手工具结构的缺失,本实用新型人藉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及设计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常用弊端的手工具结构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常用的手工具结构有收存不易占空间的缺失,本实用新型与一手工具结构有关,尤指一种手工具结构设有第一本体、棘轮扳手、棘轮、第二本体及一快转组,该第一本体、棘轮扳手及第二本体间可相套合且可相脱开而具有收存节省空间且具操作扩充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工具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端设有第一套合部,该第一本体上设有复数个环槽,该复数环槽相对第一本体的轴心方向呈直线排列状,该第一本体另端设有第二套合部,该第二套合部与第一套合部相互远离;一棘轮扳手设有一第三套合部,该第三套合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二套合部相套合;一棘轮枢设于棘轮扳手内,该棘轮设有第四套合部,该第四套合部呈多角槽状,该棘轮的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该棘轮扳手可控制棘轮正逆旋动或单向旋动;一第二本体套设于棘轮内且可自棘轮上取下,该第二本体设有第五套合部,第五套合部容置于棘轮的第四套合部内,第五套合部与棘轮部呈相对正;一快转组设有贯穿的枢槽,该枢槽枢设于第一本体上,该快转组可控制而定位于任一环槽处,该枢槽呈圆孔槽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四套合部内设有一第一扣环槽,该第一扣环槽呈圆凹环槽状,设有一扣环,该扣环容置于第一扣环槽内,该扣环呈C字型状的环体且略具弹性,该第五套合部设有第二扣环槽,该第二扣环槽与第一扣环槽相对正,该扣环容置于第一扣环槽与第二扣环槽内。

更进一步地,该棘轮设有一孔槽,该第五套合部设有第二扣环槽,设有一珠体及弹性元件,该珠体及弹性元件容设于棘轮的孔槽内,该珠体及弹性元件再弹顶于第二本体的第二扣环槽处。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套合部呈规格的四角头状或该第一套合部为一深度六角槽状或该第一套合部为凸伸的六角头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二套合部呈四角槽状,该第三套合部呈四角头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四套合部呈多角槽状,该第五套合部呈环状排列齿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二本体一端设有一第六套合部,该第六套合部呈六角槽状,该第二本体另端设有一第七套合部,该第七套合部呈四角头状,该第七套合部与第六套合部呈相互远离。

更进一步地,该快转组包括:一套件,该套件呈圆筒状以供手握持,该套件一端部呈内螺纹状;一控制件,该控制件容设于套件内,该控制件一端凸伸于套件外,该控制件的凸伸一端呈外螺纹状;一第一结合件,该第一结合件呈圆体贯穿内螺牙状或为一螺合件状,该第一结合件供手按压,该第一结合件设于套件外,该第一结合件与控制件的凸伸一端相螺合结合,该第一结合件与套件间有一段距离;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容置于套件内,该弹性元件一端顶抵于控制件上,使该控制件抵于套件的端部;一第二结合件,该第二结合件一端设有枢槽,该第二结合件另端设有外螺纹状的结合部以与套件相螺合,该第二结合件设有两个容珠孔;两个卡制件,该卡制件呈珠体状,该卡制件容置于第二结合件的容珠孔处;该控制件受弹性元件顶抵,该卡制件抵于控制件内,该卡制件即容置于第二结合件的容珠孔处,且使该卡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任一环槽处,第一本体与控制件及套件间即呈固定位置状,亦即该第一本体无法于枢槽内任意位移而固定其位置。

更进一步地,设有一第三本体,该第三本体可套合于棘轮的第四套合部处,该第三本体凸伸设有一第八套合部,该第八套合部呈规格的四角头状。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本体与棘轮扳手呈一体状或该第一本体、棘轮扳手及棘轮呈一体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工具结构,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该第二本体可自棘轮上取下,如此收存时该第二本体可与第一本体平行排列而即节省收存空间,运送时亦节省手工具结构的包装空间。该第一本体、棘轮扳手及第二本体可相套合或相脱开,如此该手工具结构可有至少四种操作状态而具操作扩充性。该手工具结构设有第一套合部及第三套合部,藉此具有两个套合部与其它手工具件相套设而旋动各手工具件。该棘轮枢设于棘轮扳手内,该棘轮扳手可控制棘轮的正逆转旋动或单向旋动,该第二本体套设于棘轮的第四套合部内,当转动棘轮扳手时,该棘轮与第二本体会与棘轮扳手呈同方向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棘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快转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本体;11:第一套合部;12:环槽;13:第二套合部;20:棘轮扳手;21:第三套合部;30:棘轮;31:第四套合部;32:第一扣环槽;33:棘轮部;40:扣环;50:第二本体;51:第五套合部;52:第二扣环槽;53:第六套合部;54:第七套合部;60:快转组;61:枢槽;62:套件;63:控制件;64:第一结合件;65:弹性元件;66:第二结合件;67:卡制件;70:第三本体;71:第八套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说明于后,惟以下所述者仅为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所做的任何修饰变更接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棘轮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的立体组合图,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手工具结构,其包括:

一第一本体10,该第一本体10呈圆杆体状,该第一本体10一端设有第一套合部11,该第一套合部11呈规格的四角头状,该第一本体10上设有复数个环槽12,每一环槽12呈凹弧状,该复数环槽12相对第一本体10的轴心方向呈直线排列状,该第一本体10另端设有第二套合部13,该第二套合部13呈四角槽状,该第二套合部13与第一套合部11相互远离;

一棘轮扳手20,该棘轮扳手20设有一第三套合部21,该第三套合部21与第一本体10的第二套合部13相套合,该第三套合部21呈四角头状;

一棘轮30,请辅以图2所示,该棘轮30枢设于棘轮扳手20内,该棘轮30设有第四套合部31,该第四套合部31呈多角槽状,该第四套合部31内设有一第一扣环槽32,该第一扣环槽32呈圆凹环槽状,该棘轮30的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33,该棘轮扳手可控制棘轮正逆旋动或单向旋动;

一扣环40,该扣环40容置于第一扣环槽32内,该扣环40呈C字型状的环体且略具弹性;

一第二本体50,该第二本体50呈圆杆体状,该第二本体50套设于棘轮30内且可自棘轮30上取下,该第二本体50的中央处设有第五套合部51,该第五套合部51容置于第四套合部31内,该第五套合部51呈环状排列齿状,该第五套合部51与棘轮部33呈相对正,该第五套合部51设有第二扣环槽52,该第二扣环槽52与第一扣环槽32相对正,该扣环40容置于第一扣环槽32与第二扣环槽52内,该第二本体50一端设有一第六套合部53,该第六套合部53呈六角槽状,第二本体50另端设有一第七套合部54,第七套合部54呈四角头状,第七套合部54与第六套合部53呈相互远离;

一快转组60,该快转组60设有贯穿的枢槽61,该枢槽61枢设于第一本体10上,该快转组60可控制而定位于任一环槽12处,该枢槽61呈圆孔槽状。

请辅以图3所示,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本体10与棘轮扳手20相套合,该棘轮扳手20的第三套合部21套设于第一本体10的第二套合部13内,该棘轮30枢设于棘轮扳手20内,该第二本体50的第五套合部51套设于棘轮30的第四套合部31内,该第二本体50的第二扣环槽52与棘轮30的第一扣环槽32相对正,该扣环40扣设于第一扣环槽32与第二扣环槽52内,该快转组60枢设于第一本体10上,该快转组60可控制而定位于任一环槽12处,该棘轮扳手20可控制棘轮30的正逆转方向,手握于第二本体50上,该第二本体50可为力矩即可旋动棘轮扳手20及第一本体10为第一操作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棘轮扳手20可与第一本体10相脱开,该第一本体10与快转组60相组合,该快转组60可于第一本体10上自由位移容设于任一环槽12处,操作时手握持于快转组60外周面,该第一本体10三百六十度转动时,该第一本体10可于快转组60内枢转而达到快速旋动的功效。

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棘轮扳手20、棘轮30及第二本体50相组合,当棘轮扳手20转动时可带动棘轮30与第二本体50同棘轮扳手20的方向旋动,即可使套合于第六套合部53或第七套合部54上的手工具件旋动,或施力于第二本体50上而旋动棘轮扳手20而旋动套合于第三套合部21的手工具件。

请继续参阅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操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棘轮30枢设于棘轮扳手20内,该扣环40容置于第一扣环槽32内,以手握持第三套合部21,该组合即可单独做为棘轮扳手使用,或可旋动棘轮扳手20而旋动套合于第三套合部21的手工具件。

请继续参阅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手工具结构快转组的立体分解图,此为本人在常用背景中所述的美国专利专利号US8869659B2及中国台湾证书号:M440848所申请的专利结构,由图示可清楚所示,其包括;

一套件62,该套件62呈圆筒状以供手握持,该套件62一端部呈内螺纹状;

一控制件63,该控制件63容设于套件62内,该控制件63一端凸伸于套件62外,该控制件63的凸伸一端呈外螺纹状;

一第一结合件64,该第一结合件64呈圆体贯穿内螺牙状或为一螺合件状,该第一结合件64供手按压,该第一结合件64设于套件62外,该第一结合件64与控制件63的凸伸一端相螺合结合,该第一结合件64与套件62间有一段距离;

一弹性元件65,该弹性元件65容置于套件62内,该弹性元件65一端顶抵于控制件63上,使该控制件63抵于套件62的端部;

一第二结合件66,该第二结合件66一端设有枢槽61,该第二结合件66另端设有外螺纹状的结合部以与套件相螺合,该第二结合件66设有两个容珠孔;

两个卡制件67,该卡制件67呈珠体状,该卡制件67容置于第二结合件66的容珠孔处;

该控制件63受弹性元件65顶抵,该卡制件67抵于控制件63内,该卡制件67即容置于第二结合件66的容珠孔处,且使该卡制件67容设于第一本体10的任一环槽12处,第一本体10与控制件63及套件62间即呈固定位置状,亦即该第一本体10无法于枢槽61内任意位移而固定其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8所示,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套合部11为一深度六角槽状以供套接起子头。

请继续参阅图9所示,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套合部11为凸伸的六角头状。

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设有一第三本体70,该第三本体70可套合于棘轮20的第四套合部31处,该第三本体70凸伸设有一第八套合部71,该第八套合部71呈规格的四角头状,该第八套合部71可与套筒、接杆、转接头、具套筒的起子…等的规格四角槽相套设该第三本体70旋动另一手工具件。

请继续参阅图11所示,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本体10与棘轮扳手20呈一体状。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第一本体10、棘轮扳手20及棘轮30呈一体状。

请继续参阅图13所示,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该快转组60包括一套件62、第一结合件64及卡制件67。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该棘轮30不设有第一扣环槽32而设有一孔槽,该扣环40改为一珠体及弹性元件,该珠体及弹性元件容设于棘轮30的孔槽内,该珠体及弹性元件再弹顶于第二本体50的第二扣环槽52处。

本实用新型的手工具结构具有下述的优点:

1、该第二本体50可自棘轮30上取下,如此收存时该第二本体50可与第一本体10平行排列而即节省收存空间,运送时亦节省手工具结构的包装空间。

2、该第一本体10、棘轮扳手20及第二本体50可相套合或相脱开,如此该手工具结构可有至少四种操作状态,如图3至图7所示而具操作扩充性。

3、该手工具结构设有第一套合部11、第三套合部21、第六套合部53及第七套合部54,藉此具有四个套合部与其它手工具件相套设而旋动各手工具件。

4、该棘轮30枢设于棘轮扳手20内,该棘轮扳手20可控制棘轮30的正逆转旋动或单向旋动,该第二本体50套设于棘轮30的第四套合部31内,当转动棘轮扳手20时,该棘轮30与第二本体50会与棘轮扳手20呈同方向转动。

5、该棘轮30的第四套合部31内设有第一扣环槽32,该第二本体50的第五套合部51设有第二扣环槽52,该第一扣环槽32与第二扣环槽52相对正,该扣环40容置于第一扣环槽32与第二扣环槽52内,使该第二本体50套设于棘轮30的第四套合部31内,该第二本体50不易自棘轮30的第四套合部31上脱开。

6、请辅以图4所示,该第一本体10与快转组60相组合可做为快速转动的手工具使用,该第一套合部11呈规格的四角头状可与规格四角槽相套设。

7、请辅以图5所示,当转动棘轮扳手20时,可同时带动棘轮30旋动,棘轮30亦会带动套设于第四套合部31内的第二本体50旋动,即可使该第六套合部53与第七套合部54上的手工具件同时旋动。

8、请辅以图6所示,该棘轮30枢设于棘轮扳手20内,该扣环40容置于第一扣环槽32内,以手握持第三套合部21,该组合即可单独做为棘轮扳手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手工具结构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