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4093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盖成型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速食文化也随之大行其道。速食文化的基础在于方便、卫生、易携带的食品盒、饮料杯和一次性餐具。常见的饮料杯一般为一次性的纸杯和塑料杯,其主要作为在日常餐饮中的饮料承装使用。而包装领域中杯具大多具有包装杯盖,常见的杯盖一般需要经过备料、成型、冲孔冲切等加工环节。

其中冲孔工序是杯盖成型重要工序之一,其中成型工序主要通过冲孔模具来完成的,其中成型模具主要包括上模和下模,其中下模会通过驱动机构相对上模做上下升降运动。

目前,申请号为201320022138.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热成型杯机的下模座推动机构),它包括下模座,下模座的两侧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回转支承在上下活动的滑座上,滑座由导柱导向,下模座由偏心轮连杆装置进行推动,实现上模做上下升降运动,但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存在下模座动作稳定可靠性较差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结构简单,下模运动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安装下模的下模座以及用于推动下模座做上下升降运动的连杆偏心轮装置,所述连杆偏心轮装置包括底座、连杆组件和偏心轮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置于下模座的下方,并且通过铰接轴与下模座相铰接;所述偏心轮组件置于连杆组件一侧,并且通过肘臂与连杆组件相铰接;所述偏心轮组件包括偏心轮以及驱使偏心轮旋转的电机;所述肘臂设有推动孔,所述偏心轮置于推动孔内;所述偏心轮在推动孔旋转过程中,所述肘臂会带动连杆组件前后摆动,从而带动下模座做上下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推动孔为圆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第一摆动杆的一端与底座相铰接,另一端通过铰接轴与下模座相铰接,所述第二摆动杆的一端与底座相铰接,另一端也通过铰接轴与下模座相铰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通过电机带动偏心轮在推动孔旋转,此时偏心轮会按压推动孔内壁,推动肘臂前后移动,从而带动连杆组件前后摆动,从而带动下模座做上下升降运动,结构简单,通过偏心轮设置在推动孔与肘臂进行配合,避免偏心轮与肘臂运动过程发生脱离,再通过连杆组件把前后摆动转化为下模座上下升降运动,使得下模座运动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肘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下模座;2、连杆偏心轮装置;21、底座;22、连杆组件;221、第一摆动杆;222、第二摆动杆;223、连接杆;224、铰接轴;23、偏心轮组件;231、偏心轮;232、电机;3、肘臂;31、推动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从图1可知,一种杯盖成型机的冲切驱动机构,包括用于安装下模的下模座1以及用于推动下模座1做上下升降运动的连杆偏心轮装置2,其中下模座1通过导柱作为导向进行上下升降运动,所述连杆偏心轮装置2包括底座21、连杆组件22和偏心轮组件23;所述连杆组件22置于下模座1的下方,从图2可知,所述连杆组件22包括第一摆动杆221和第二摆动杆222,第一摆动杆221和第二摆动杆222之间设置有连接杆223,所述第一摆动杆221的一端与底座21相铰接,另一端通过铰接轴224与下模座1相铰接,所述第二摆动杆222的一端与底座21相铰接,另一端也通过铰接轴224与下模座1相铰接,使得第一摆动杆221和第二摆动杆222前后摆动转化成下模座1上下升降运动,结构简单,使得下模座1运动更加稳定可靠。

所述偏心轮组件23置于连杆组件22一侧,并且通过肘臂3与连杆组件22的第一摆动杆221相铰接;所述偏心轮组件23包括偏心轮231以及驱使偏心轮231旋转的电机232;从图2可知,所述肘臂3设有推动孔31,所述偏心轮231置于推动孔31内,其中推动孔31为圆孔。

所述偏心轮231在推动孔31旋转过程中,此时偏心轮231会按压推动孔31内壁,推动肘臂3前后移动,使得第一摆动杆221前后摆动,所述第一摆动杆221再通过连接杆223带动第二摆动杆222也向前摆动,从而带动连杆组件22整体前后摆动,从而带动下模座1做上下升降运动,结构简单,运动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