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及无拉手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0233发布日期:2018-08-04 15:3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无拉手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铰链装置及无拉手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电器类产品采用无拉手门,且该无拉手门采用常规门铰链安装在产品机体上,使得这些电器类产品在门铰链自然状态下均处于关闭状态;其原因为无外力或外结构状态下使门密封,并且具有一定的关门力;如果此种结构的门铰链用于无拉手门时,必须用强力将门推开才能实现开门,难以实现。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家电产品无拉手门上的铰链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及无拉手门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门铰链的无拉手门具有一定的关门力,使得开门过程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用于家电产品无拉手门,包括用于与门连接的第一安装架和用于与产品箱体连接的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推挤组件,所述推挤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安装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架转动;

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阻尼组件,所述阻尼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且所述阻尼组件能够阻碍所述第一安装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架转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器和/或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器和/或所述阻尼弹簧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器和阻尼弹簧;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内,所述第三连接件从所述第二安装架的自由端穿出;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转动连接,所述阻尼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阻尼弹簧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用于阻碍所述第三连接件向着所述第二安装架的方向移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架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阻尼器第一端抵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架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阻尼器第二端抵接的隔挡部;

所述阻尼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及所述隔挡部之间,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相对运动时,所述阻尼器受到压缩或者回位。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且所述阻尼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安装架的自由端抵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通过第三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之间通过第四转轴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推挤组件包括滑动件和推挤弹簧;

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安装架抵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架滑动连接;

所述推挤弹簧套设于所述滑动件上,且所述推挤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安装架抵接;

所述推挤弹簧能够推动所述滑动件挤压所述第一安装架,使得所述第一安装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架转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件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架滚动连接的滚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拉手门系统包括所述的铰链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及无拉手门系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主要用于家电类产品的无拉手门上,该铰链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其中,第一安装架用于与无拉手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架用于与家电产品的箱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之间转动连接,即通过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将无拉手门可转动地安装在箱体上,以便于开门或关门;进一步的,在第二安装架上设置了推挤组件和阻尼组件,推挤组件还与第一安装架连接,通过推挤组件能够驱动第一安装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架转动,而阻尼组件同样与第一安装架连接,通过阻尼组件能够阻碍第一安装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架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及在无拉手门上的应用原理具体为:

无拉手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成90°夹角,无拉手门恰好扣合在产品箱体上,且通过锁扣进行锁紧,以防止无拉手门打开,此时,由于受到第一安装架的挤压作用,推挤组件处于收缩状态,并储蓄一定的势能。

无拉手门从关闭状态到自然开启状态:当打开锁扣时,推挤组件中的势能得以释放,此过程中,在推挤组件的推动作用下,第一安装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架向外侧转动一定角度,从而由第一安装架同步带动无拉手门相对于产品箱体转动,使得无拉手门开启一定角度而达到自然状态。

无拉手门从自然开启状态到完全开启状态:此过程需要对无拉手门施加外力作用,使无拉手门相对于产品箱体向外侧转动,以便于无拉手门完全开启,而在该过程中,无拉手门带动第一安装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架向外侧转动,同时,由第一安装架拉动阻尼组件,由于阻尼组件的特性,势必会阻碍第一安装架的转动,且将一部分能量继续在阻尼组件中,从而,在外力以及阻尼组件的协同作用下,无拉手门开启速度放缓,使的无拉手门缓慢的从自然开启状态到完全开启状态,最终使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的夹角达到180°,即无拉手门处于完全开启状态。

无拉手门从完全开启状态到关闭状态:此过程仍需要对无拉手门施加外力,即在外力作用下无拉手门最终扣合在产品箱体上并通过锁扣进行锁定,以实现关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能够在开启锁扣的瞬时通过推挤组件将无拉手门从产品箱体内弹出,并使无拉手门自动开启一定角度,从而无需通过外力将无拉手门推开,进而有效缓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门铰链而使无拉手门必须用强力推门才能实现开门的问题,使无拉手门的开启更加便捷;另外,在完全开启无拉手门的过程中,通过阻尼组件能够减慢无拉手门的开启速度,从而有效缓解了无拉手门开启速度过快而发生碰撞、损坏的问题,对无拉手门的完全开启过程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拉手门系统包括上述铰链装置,由此,该无拉手门系统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铰链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第一种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第二种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第三种状态图。

图标:100-第一安装架;200-第二安装架;210-隔挡部;220-第一滑动部;230-第二滑动部;300-推挤组件;310-滑动件;320-推挤弹簧;330-滚轮;400-阻尼组件;410-阻尼器;420-阻尼弹簧;430-第一连接件;440-第二连接件;441-连接部;450-第三连接件;460-第三转轴;470-第四转轴;500-第一转轴;600-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5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主要用于家电类产品的无拉手门上,该铰链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架100和第二安装架200,其中,第一安装架100用于与无拉手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架200用于与家电产品的箱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之间转动连接,即通过第一安装架100和第二安装架200将无拉手门可转动地安装在箱体上,以便于开门或关门;进一步的,在第二安装架200上设置了推挤组件300和阻尼组件400,推挤组件300还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通过推挤组件300能够驱动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而阻尼组件400同样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通过阻尼组件400能够阻碍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及在无拉手门上的应用原理具体为:

无拉手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成90°夹角,无拉手门恰好扣合在产品箱体上,且通过锁扣进行锁紧,以防止无拉手门打开,此时,由于受到第一安装架100的挤压作用,推挤组件300处于收缩状态,并储蓄一定的势能。

无拉手门从关闭状态到自然开启状态:当打开锁扣时,推挤组件300中的势能得以释放,此过程中,在推挤组件300的推动作用下,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向外侧转动一定角度,从而由第一安装架100同步带动无拉手门相对于产品箱体转动,使得无拉手门开启一定角度而达到自然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无拉手门处于自然开启状态下,推挤组件300与阻尼组件400几乎不起作用,或者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此状态下,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的夹角为90°-160°,包括91°、100°、110°、120°130°、140°、150°、160°等。

另外,在无拉手门不受外力作用时,无拉手门与产品箱体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

无拉手门从自然开启状态到完全开启状态:此过程需要对无拉手门施加外力作用,使无拉手门相对于产品箱体向外侧转动,以便于无拉手门完全开启,而在该过程中,无拉手门带动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向外侧转动,同时,由第一安装架100拉动阻尼组件400,由于阻尼组件400的特性,势必会阻碍第一安装架100的转动,且将一部分能量继续在阻尼组件400中,从而,在外力以及阻尼组件400的协同作用下,无拉手门开启速度放缓,使的无拉手门缓慢的从自然开启状态到完全开启状态,最终使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的夹角达到180°,即无拉手门处于完全开启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过程中,阻尼组件400受到压缩,起到缓解无拉手门打开速度的作用,防止过快速度打开,打开状态时,无拉手门与产品箱体端面的实际角度为170°-190°,具体包括170°、175°、180°、185°、190°等。

无拉手门从完全开启状态到关闭状态:此过程仍需要对无拉手门施加外力,即在外力作用下无拉手门最终扣合在产品箱体上并通过锁扣进行锁定,以实现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装置,能够在开启锁扣的瞬时通过推挤组件300将无拉手门从产品箱体内弹出,并使无拉手门自动开启一定角度,从而无需通过外力将无拉手门推开,进而有效缓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门铰链而使无拉手门必须用强力推门才能实现开门的问题,使无拉手门的开启更加便捷;另外,在完全开启无拉手门的过程中,通过阻尼组件400能够减慢无拉手门的开启速度,从而有效缓解了无拉手门开启速度过快而发生碰撞、损坏的问题,对无拉手门的完全开启过程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阻尼组件400包括阻尼器410和/或阻尼弹簧420,阻尼器410和/或阻尼弹簧420通过连接结构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阻尼组件400可以单独使用阻尼器410,然后通过连接结构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当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时,由连接结构拉动阻尼器410,达到降低第一安装架100转动速度的目的;或者,阻尼组件400单独采用阻尼弹簧420,而阻尼弹簧420设置在连接结构上,连接结构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当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时,拉动连接结构,此时由连接结构压缩阻尼弹簧420,以达到降低第一安装架100转动速度的目的;或者,阻尼组件400同时包括阻尼器410和阻尼弹簧420,且两者均铜鼓连接结构与第一安装架100连接,当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时,由连接结构同时带动阻尼器410及阻尼弹簧420,同时起到阻尼作用,以达到降低第一安装架100转动速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阻尼组件400同时包括阻尼器410和阻尼弹簧420,连接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件430、第二连接件440和第三连接件450,且第一连接件430及第二连接件440设置于第二安装架200内,第三连接件450从第二安装架200的自由端穿出;第一连接件430的自由端与第一安装架100转动连接,阻尼器410与第二连接件440连接,阻尼弹簧420连接于第三连接件450与第二安装架200之间,用于阻碍第三连接件450向着第二安装架200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之间通过第一转轴500连接;第一连接件430与第一安装架100之间通过第二转轴600连接;第一转轴500与第二转轴600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件440上设置有用于与阻尼器410第一端抵接的连接部441,第二安装架200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与阻尼器410第二端抵接的隔挡部210;阻尼器410连接于连接部441及隔挡部210之间,当第二连接件440与第二安装架200相对运动时,阻尼器410受到压缩或者回位。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阻尼弹簧420套设于第三连接件450上,且阻尼弹簧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件450的自由端、第二安装架200的自由端抵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件430与第二连接件440之间通过第三转轴460连接,第二连接件440与第三连接件450之间通过第四转轴470连接。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阻尼组件400具体包括阻尼器410和阻尼弹簧420,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430、第二连接件440和第三连接件450,第一连接件43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架100之间通过第二转轴600连接,该第二转轴600与第一转轴500不在同一位置,即当第一安装架100围绕第一转轴500转动时,通过第二转轴600对第一连接件430具有拉力或者推力作用,以使得第一连接件430在第二安装架200内移动。

第一连接件43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40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460连接,使得第二连接件440能够随着第一连接件430一起移动,且两者之间还能够相对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受到具体结构、安装限制,阻尼器410的输入端需要与第二连接件440连接,具体为,在第二连接件440上设置连接部441,阻尼器410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架200内侧的隔挡部210抵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40上的连接部441抵接,由此,当第二连接件440受到第一连接件430拉动时,能够挤压阻尼器410的输入端,使阻尼器410压缩,从而阻尼器410能够第二连接件440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

第二连接件44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件450的一端通过第四转轴470连接,使得第三连接件450能够随着第二连接件440一起移动,且两者之间还能够相对转动。在第二安装架200的自由端面上设置有第二滑动部230,第三连接件450与第二滑动部230连接,而阻尼弹簧420连接于第二安装架200与第三连接件450之间,当第三连接件450受到第二连接件440的拉动时,第三连接件450能够使阻尼弹簧420压缩,从而,阻尼弹簧420能够对第三连接件450起到一定的阻尼作用。

综上所述,阻尼器410对第二连接件440起到阻尼作用,阻尼弹簧420对第三连接件450起到阻尼作用,当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向外侧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件430拉动第二连接件440,并相继拉动第三连接件450,由此,使得两部分阻尼作用相互叠加,共同起到阻尼作用,最终达到减慢第一安装架100的转动速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推挤组件300包括滑动件310和推挤弹簧320;滑动件310的第一端能够与第一安装架100抵接,第二端与第二安装架200滑动连接;推挤弹簧320套设于滑动件310上,且推挤弹簧320的两端分别与滑动件310的第一端、第二安装架200抵接;推挤弹簧320能够推动滑动件310挤压第一安装架100,使得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转动。

进一步的,滑动件310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安装架100滚动连接的滚轮330。

为了能使无拉手门自动打开,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无拉手门需要强力才能开启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安装架100与第二安装架200之间设置了推挤组件300,具体为,推挤组件300包括滑动件310和推挤弹簧320,滑动件310与第二安装架200上的第一滑动部220连接,且推挤弹簧320套设在滑动件310上,并位于滑动件310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动部220的端面之间,而滑动件310的第一端与第一安装架100相抵接;在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向内转动过程中,即无拉手门从自然状态到关闭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安装架100挤压滑动件310的第一端,并通过滑动件310挤压推挤弹簧320,使推挤弹簧320储蓄一定的弹性势能,以便于为下一次开启无拉手门做准备。当需要开启无拉手门时,只需开启锁扣,推挤弹簧320通过滑动件310推动第一安装架100相对于第二安装架200向外侧转动,在第一安装架100转动过程中,第二安装架200向后移动挤向阻尼弹簧420,推挤弹簧320的弹性势能减弱,作用在第一安装架100上向外转动打开的力无法克服阻尼弹簧420的阻力时达到平衡状态而静止不动,以实现无拉手门从关闭状态到自然状态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缓解滑动件310与第一安装架100之间的摩擦问题,本实施例中在滑动件310的第一端安装了滚轮330,由此,用滚动替代了滑动,有效降低了滑动件310与第一安装架100之间的摩擦阻力,有利于第一安装架100的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拉手门系统包括上述铰链装置,由此,该无拉手门系统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铰链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