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剃须刀前后浮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5874发布日期:2018-10-12 23:5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剃须刀领域,尤其涉及剃须刀头能够浮动的贴面型电动剃须刀,具体的说,是一种剃须刀前后浮动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剃须刀是家喻户晓的现代化科技产品,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士每天都需要用到的修面工具,按照剃须工作的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手动剃须刀和电动剃须刀。手动剃须刀的结构非常的简单,主要是由刀头和刀柄组成,利用人工操作实现剃须;电动剃须刀采用的是高速旋转的刀头剃须的原理,比手动的更加便捷,效果也非常明显。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动剃须刀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旋转刀头,其二是往复刀头;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一般往复刀头是用于比较长的胡须,旋转刀头是用于比较短的胡须,对于每天早上都会进行剃须的男士来讲,无疑旋转式的剃须刀更加方便使用。剃须刀与人的面部接触时,由于面部不是平整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剃须效果,现有的剃须刀在剃须刀片保护罩下面往往都设置有微小浮动装置,使得刀片保护罩在接触到人的脸部进行剃须时,能够适应性的进行角度的微调,以便于更好的贴合面部,但是由于目前现有的剃须刀片保护罩的高度通常在2毫米以下,因此在进行剃须时能够自动调整的角度非常的有限;再者,通常旋转式剃须刀的刀头一般是由2-3片刀片组成,甚至更多,直接安装在剃须刀的壳体上,故而多个旋转式刀片不能进行整体的浮动,限制了剃须刀适应性贴面剃须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现有的旋转式剃须刀头的贴面剃须效果,需要一种能够使整个剃须刀头相对于握持柄浮动的机构,以实现剃须刀头的适应性。

申请人提供几个检索到的与本申请相关的现有专利文献,供审查员同志参考,其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摘要如下:

现有技术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420869646.9 申请日:2014-12-30,公开号204525538U,该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四头旋转式浮动剃须刀装置,它包括可拆分机身和刀头两部分,所述的刀头上面安装着四组剃刀,所述的剃刀包括三个大剃刀和一个小剃刀;三个大剃刀以三角形平均对角排列,中间设有一个小剃刀,所述的三个大剃刀上分别设有一个大外切刀和一个可被驱动相对于外切刀旋转的大内切刀;小剃刀上设有一个小外切刀和一个可被驱动相对于小外切刀旋转的小内切刀;本实用新型采用旋转式浮动设计,大外切刀和小外切刀倾斜角度更大、剃须面积更大、更贴近皮肤,且能够分别随大皮肤保护框和小皮肤保护框做全方位的摆动,更好的改善了在剃须的过程当中皮肤轮廓特性,丰富了跟皮肤贴切的弹性,达到更加柔缓而舒适的贴面,剃须更舒服更干净。

现有技术2: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68241.X 申请日:2007-04-24,公开号100577372,该发明的剃须刀头,包括刀网支架、支架托架、刀头外壳三部分,支架托架侧边与刀网支架轴连,支架托架通过中心球面万向摆动机构与刀头外壳相连,通过连接杆与刀的托架相 连。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由于支架托架和刀头外壳通过中心球面万向摆动机构连接,带刀网支架的支架托架相对于刀头外壳以中心点作整体万向摆动,从而使由支架托架支撑和带动的刀网支架的刀网面与剃须面随时保持贴合,提高了剃须时的舒适度。2、由于支架托架侧边与刀网支架采用包络线方式相连,每个刀网支架上的包络线面槽孔使刀 网支架在支架托架上向心摆动的同时还可作相应的向心平动,减少了刀网支架摆动时相 互之间的间隙,提高了剃须的舒适感。

现有技术3:中国PCT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280054860.2 申请日:2012-11-16,公开号103974808A,该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剃须刀头,包括框体、刀片及导向辊,框体包含两侧部及连接于两侧部之间的前部及后部,刀片安装于两侧部之间;导向辊呈柱状结构,导向辊沿一侧部至另一侧部的方向呈可转动的安装在前部处,导向辊位于刀片的刃口的前方。其中,导向辊的转动中心线与刀片的刃口共同形成一第一平面,导向辊的柱体母线位于第一平面内,且导向辊的柱体母线与刀片的刃口呈非平行的设置。所述剃须刀头能提高剃须效果并能延长其正常寿命。另外,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述剃须刀头的剃须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剃须刀前后浮动结构,用于提高电动剃须刀刀头的浮动能力,提高在剃须时的贴面度,从而提高剃须刀的剃须效果,避免因贴面度不高而出现漏须,刮剃不净的情况。进一步地,增强了剃须刀刀头的浮动能力能够增强操作者的便捷度,使剃须时更容易贴面操作,无需操作者用手左右挪动剃须刀,使得刀头贴面的繁琐操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剃须刀前后浮动结构,包括由上而下依次安装的电机防水壳、刀头下盖和前后浮动架,所述刀头下盖与前后浮动架之间连接有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为对称安装在所述前后浮动架的左右两侧,所述浮动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前后浮动架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刀头下盖和电机防水壳结合处铰接。

工作原理:

整体结构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后浮动结构是用于连接用于剃须刀的刀头和握持部的机构,用于实现在剃须过程中,剃须刀头能够随着剃须者面部浮动,达到更好的贴面效果,能够更加有效的剃须。

所述浮动机构对称安装在所述前后浮动架的左右两侧,在进行剃须浮动的时候,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浮动机构同步动作实现剃须刀头相对于剃须者握持正面的前后浮动。所述前后浮动架与剃须刀的握持部连接,所述电机防水壳用于安装和容纳驱动剃须刀片旋转剃须的电机,这样剃须刀头就会随着电机防水壳一起浮动。由于浮动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刀头下盖和电机防水壳结合处铰接,则电机防水壳和刀头下盖是盖合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浮动机构的连接相对于不动的前后浮动架进行浮动。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后浮动架两侧呈T形的浮动支撑板,所述浮动支撑板的上端靠近两侧分别铰接有前曲柄和后曲柄;所述前曲柄和后曲柄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刀头下盖和电机防水壳结合处,形成所述刀头下盖和电机防水壳卡接构成的整体相对于所述前后浮动架进行前后浮动的双曲柄浮动机构。

采用双曲柄浮动机构的目的有两个,双曲柄浮动相对于单曲柄浮动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更高,更为明显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满足浮动剃须的要求。但曲柄浮动即为单一的铰接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不利于操作者的只有贴面剃须的操作。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前曲柄包括一体成型的前曲柄杆、分别位于所述前曲柄杆上下端头并与前曲柄杆呈垂直连接的上铰接柱A和下铰接柱A,所述上铰接柱A和下铰接柱A位于所述前曲柄杆的同一侧。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后曲柄包括一体成型的后曲柄杆、分别位于所述后曲柄杆上下端头并与后曲柄杆呈垂直连接的上铰接柱B和下铰接柱B,所述上铰接柱B和下铰接柱B位于所述后曲柄杆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所述下铰接柱A采用不同于所述下铰接柱B的阶梯轴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述前曲柄与后曲柄错装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刀头下盖靠近电机防水壳的一侧左右两端均各设置有一组下弧形槽,所述电机防水壳对应盖合在下弧形槽处设置有上弧形槽,所述上弧形槽与下弧形槽盖合形成用于铰接容纳所述下铰接柱A和下铰接柱B的圆形孔。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圆形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上铰接柱A和上铰接柱B的外径,且最大差值小于等于0.05毫米。将间隙最大值设定为0.05毫米的目的是在同时兼顾浮动的顺畅度和稳定性。由于本实用新型是手持设备,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剃须贴面效果,当间隙过小时,会造成摩擦力过大而降低浮动顺滑度;当间隙过大时能够通过手持剃须感觉到剃须刀头松动的情况,从而减低剃须过程的体验感。当间隙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时,无法通过手持剃须感觉到剃须刀头晃动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圆形孔的内径分别与所述上铰接柱A和上铰接柱B的外径之差为0.03毫米-0.05毫米。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浮动支撑板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铰接所述上铰接柱A和上铰接柱B的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刀头下盖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容纳所述浮动支撑板的贯穿性条形孔,和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机防水壳可拆卸连接的卡接柱,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电机防水壳下部结构的安装孔;所述电机防水壳卡接在所述刀头下盖上通过所述浮动机构与所述前后浮动架连接,所述前后浮动架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防水壳下部前后浮动的浮动腔。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实现:所述电机防水壳上设置有电机放置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双曲柄浮动结构实现剃须刀头的前后浮动,能够在剃须刀头受到外力作用时,自然的进行适应性浮动变形,达到更好的贴面效果,有效的减少漏须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剃须刀头的立体主视图;

图3为图2中沿剖切线B-B的剖视立体结构图;

其中0-刀头;1-电机防水壳;11-电机放置腔;12-上弧形槽;

2-刀头下盖;21-下弧形槽;22-安装孔;23-条形孔;24-卡接柱;

3-前后浮动架;31-浮动腔;

32-浮动支撑板;321-第一铰接孔;322-第二铰接孔;

33-前曲柄;331-上铰接柱A;332-前曲柄杆;333-下铰接柱A;

34-后曲柄;341-上铰接柱B;342-后曲柄杆;343-下铰接柱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当然,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存在部分异形结构,基于语言描述的局限性,为了准确描述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必不可少的需要借助到部分方位词的辅助描述,为了避免因此造成理解的歧义和偏差,特别做如下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所示,一种剃须刀前后浮动结构,包括由上而下依次安装的电机防水壳1、刀头下盖2和前后浮动架3,所述刀头下盖2与前后浮动架3之间连接有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为对称安装在所述前后浮动架3的左右两侧,所述浮动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前后浮动架3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刀头下盖2和电机防水壳1结合处铰接。

工作原理:

整体结构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后浮动结构是用于连接用于剃须刀的刀头0和握持部的机构,用于实现在剃须过程中,剃须刀头能够随着剃须者面部浮动,达到更好的贴面效果,能够更加有效的剃须。

所述浮动机构对称安装在所述前后浮动架3的左右两侧,在进行剃须浮动的时候,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浮动机构同步动作实现剃须刀头相对于剃须者握持正面的前后浮动。所述前后浮动架3与剃须刀的握持部连接,所述电机防水壳1用于安装和容纳驱动剃须刀片旋转剃须的电机,这样剃须刀头就会随着电机防水壳1一起浮动。由于浮动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刀头下盖2和电机防水壳1结合处铰接,则电机防水壳1和刀头下盖2是盖合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浮动机构的连接相对于不动的前后浮动架3进行浮动。

实施例2: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下述结构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图1-3示出的结构,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后浮动架3两侧呈T形的浮动支撑板32,所述浮动支撑板32的上端靠近两侧分别铰接有前曲柄33和后曲柄34;所述前曲柄33和后曲柄34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刀头下盖2和电机防水壳1结合处,形成所述刀头下盖2和电机防水壳1卡接构成的整体相对于所述前后浮动架3进行前后浮动的双曲柄浮动机构。

采用双曲柄浮动机构的目的有两个,双曲柄浮动相对于单曲柄浮动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更高,更为明显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满足浮动剃须的要求。但曲柄浮动即为单一的铰接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不利于操作者的只有贴面剃须的操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曲柄33包括一体成型的前曲柄杆332、分别位于所述前曲柄杆332上下端头并与前曲柄杆332呈垂直连接的上铰接柱A331和下铰接柱A333,所述上铰接柱A331和下铰接柱A333位于所述前曲柄杆332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曲柄34包括一体成型的后曲柄杆342、分别位于所述后曲柄杆342上下端头并与后曲柄杆342呈垂直连接的上铰接柱B341和下铰接柱B343,所述上铰接柱B341和下铰接柱B343位于所述后曲柄杆342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所述下铰接柱A333采用不同于所述下铰接柱B343的阶梯轴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述前曲柄33与后曲柄34错装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刀头下盖2靠近电机防水壳1的一侧左右两端均各设置有一组下弧形槽21,所述电机防水壳1对应盖合在下弧形槽21处设置有上弧形槽12,所述上弧形槽12与下弧形槽21盖合形成用于铰接容纳所述下铰接柱A333和下铰接柱B343的圆形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上铰接柱A331和上铰接柱B341的外径,且最大差值小于等于0.05毫米。将间隙最大值设定为0.05毫米的目的是在同时兼顾浮动的顺畅度和稳定性。由于本实用新型是手持设备,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剃须贴面效果,当间隙过小时,会造成摩擦力过大而降低浮动顺滑度;当间隙过大时能够通过手持剃须感觉到剃须刀头松动的情况,从而减低剃须过程的体验感。当间隙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时,无法通过手持剃须感觉到剃须刀头晃动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圆形孔的内径分别与所述上铰接柱A331和上铰接柱B341的外径之差控制在0.03毫米-0.05毫米之间为最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浮动支撑板32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铰接所述上铰接柱A331和上铰接柱B341的第一铰接孔321和第二铰接孔322。

本实施例中,所述刀头下盖2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容纳所述浮动支撑板32的贯穿性条形孔23,和多个用于与所述电机防水壳1可拆卸连接的卡接柱24,以及用于容纳所述电机防水壳1下部结构的安装孔22;所述电机防水壳1卡接在所述刀头下盖2上通过所述浮动机构与所述前后浮动架3连接,所述前后浮动架3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电机防水壳1下部前后浮动的浮动腔31。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防水壳1上设置有电机放置腔1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