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李箱盖铰链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6648发布日期:2018-11-09 21:0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盖铰链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行李箱盖用于遮盖行李箱舱。行李箱盖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与后背门可开闭连接。一般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对于该间隙的大小有具有一定的设计要求。间隙太大,会影响美观;间隙太小,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容易发生碰撞。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李箱盖安装不到位,或是行李箱盖做的不合适等原因,会造成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不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箱盖铰链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有时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箱盖铰链,包括:

车身安装支架;

行李箱盖安装支架;

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旋转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旋转连接;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旋转连接,第二端与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旋转连接;

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

其中,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一间隙调节件。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调节件为一调节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上设置有限位柱销;

当所述行李箱盖铰链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销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抵接;当所述行李箱盖铰链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销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通过一个第一轴销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一轴销与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销上套设有一个第一轴套,所述第一支撑件卡接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端通过一个第二轴销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二轴销与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销上套设有一个第二轴套,所述第二支撑件卡接于所述第二轴套的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安装销;

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上的所述安装销与所述车身安装支架连接;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所述安装销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套设有一热塑胶管。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

其中,所述车身安装支架与车身骨架连接,所述行李箱盖安装支架与行李箱盖连接;

当所述行李箱盖铰链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间隙调节件与所述行李箱盖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设计了一种行李箱盖铰链,该铰链上设置有一间隙调节件,通过该间隙调节件能够调节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以使该间隙满足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铰链的轴测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铰链的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铰链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B-B位置的剖视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C-C位置的剖视图;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D-D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安装支架;2、行李箱盖安装支架;3、第一支撑件;4、第二支撑件;5、螺旋弹簧;6、间隙调节件;7、限位柱销;8、第一轴销;9、第一轴套;10、第二轴销;11、安装销;12、热塑胶管;

101、第一连接部;102、第二连接部;103、第三连接部;104、第一安装孔;105、第二安装孔;

201、第四连接部;202、第五连接部;203、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箱盖铰链。

如图1所示,该行李箱盖铰链包括:车身安装支架1、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4和螺旋弹簧5。

其中,第一支撑件3的第一端与车身安装支架1旋转连接,第二端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旋转连接。第二支撑件4的第一端与车身安装支架1旋转连接,第二端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旋转连接。螺旋弹簧5的第一端与车身安装支架1连接,第二端与第二支撑件4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3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件4的第二端分别设置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的两侧。

安装时,车身安装支架1与车身骨架连接,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与行李箱盖连接。当打开行李箱盖时,行李箱盖铰链也随之打开,并最终处于打开状态,如图3所示。当关闭行李箱盖时,行李箱盖铰链也随时随之关闭,并最终处于关闭状态,如图2所示。

其中,在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设置有一用于调节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的调节件,即间隙调节件6。该间隙调节件6穿设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并向行李箱盖方向延伸。当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该间隙调节件6与行李箱盖相抵接,对行李箱盖起到支撑作用,使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由于该间隙调节件6向行李箱盖延伸的长度可以调节,因此通过调节该间隙调节件6,可调整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间隙的大小,从而使该间隙满足设计需求。

优选地,该间隙调节件6为一调节螺栓。调节螺栓上设置有外螺纹,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开设有与调节螺栓上的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这样通过手动旋转调节螺栓,即可对调节螺栓向行李箱盖方向的延伸长度,从而调低或调高对行李箱盖的支撑高度,进而调整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大小。

具体地,如图1所示,车身安装支架1包括: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一连接部10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02和与第二连接部102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03。

其中,第一连接部101上开设有用于与车身骨架连接的第一安装孔104。第二连接部102与第一支撑件3和第二支撑件4连接。第三连接部103上开设有用于与翼子板连接的第二安装孔105。

其中,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二连接部10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第三连接部103与第二连接部102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三连接部103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如图3所示,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包括:第四连接部201和与第四连接部201连接的第五连接部202。

其中,第四连接部201与第五连接部202垂直设置,形成一L形结构。第四连接部201上开设有用于行李箱盖连接的第三安装孔203。第五连接部202与第一支撑件3和第二支撑件4连接。

其中,间隙调节件6穿设于第四连接部201上,与第四连接部201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车身安装支架1上设置有限位柱销7,用于限制行李箱盖的最大闭合状态和最大打开状态。其中,图4为图2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当行李箱盖铰链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向远离行李箱盖的方向运动。当第一支撑件3与限位柱销7相抵接时,行李箱盖铰链达到最大关闭程度(如图2所示),即行李箱盖达到的最大闭合状态。

当行李箱盖铰链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件3向靠近行李箱盖的方向运动。当第二支撑件4与限位柱销7相抵接时,行李箱盖铰链达到最大打开程度(如图3所示),即行李箱盖达到的最大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3的第一端通过一个第一轴销8与车身安装支架1连接,第一支撑件3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一轴销8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支撑件3的第一端与车身安装支架1旋转连接,第二端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旋转连接。

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轴销8上套设有一个第一轴套9,第一支撑件3卡接于第一轴套9的凹槽中。由于第一支撑件3为可活动的部件,在活动过程中,会与第一轴销8之间发生摩擦,这样既会产生噪音,也有造成第一支撑件3和第一轴销8的磨损,因此在第一支撑件3与第一轴销8之间设置一个轴套,可达到提高部件的耐磨性,同时达到降噪的目的。此外,通过增加轴套,也可减小第一支撑件3与第一轴销8之间的间隙,防止第一支撑件3在活动时,发生晃动,影响行李箱盖的使用体验。其中,图5为图2中B-B位置的剖视图。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支撑件4的第一端通过一个第二轴销10与车身安装支架1连接,第二支撑件4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二轴销10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连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撑件4的第一端与车身安装支架1旋转连接,第二端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旋转连接。

优选地,第二轴销10上套设有一个第二轴套,第二支撑件4卡接于第二轴套的凹槽中。由于第二支撑件4为可活动的部件,在活动过程中,会与第二轴销10之间发生摩擦,这样既会产生噪音,也有造成第二支撑件4和第二轴销10的磨损,因此在第二支撑件4与第二轴销10之间设置一个轴套,可达到提高部件的耐磨性,同时也能达到降噪的目的。此外,通过增加轴套,也可减小第二支撑件4与第二轴销10之间的间隙,防止第二支撑件4在活动时,发生晃动,影响行李箱盖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车身安装支架1和第二支撑件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安装销11,螺旋弹簧5的第一端通过车身安装支架1上的安装销11与车身安装支架1连接;螺旋弹簧5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支撑件4上的安装销11第二支撑件4连接。

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螺旋弹簧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套设有一热塑胶管12。由于螺旋弹簧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一个安装销11连接,容易发生磨损,因此在螺旋弹簧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套设有一热塑胶管12,可提高螺旋弹簧5的耐磨性,同时也能达到降噪的目的。其中,图6为图2中C-C位置的剖视图,图7为图2中D-D位置的剖视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铰链,在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设置有一用于调节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的调节件,即间隙调节件6。该间隙调节件6穿设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并向行李箱盖方向延伸。当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该间隙调节件6与行李箱盖相抵接,对行李箱盖起到支撑作用,使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由于该间隙调节件6向行李箱盖延伸的长度可以调节,因此通过调节该间隙调节件6,可调整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间隙的大小,从而使该间隙满足设计需求。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行李箱盖铰链。

其中,车身安装支架1与车身骨架连接,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与行李箱盖连接。当行李箱盖铰链处于闭合状态时,间隙调节件6与行李箱盖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中的行李箱盖铰链,在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设置有一用于调节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的间隙的调节件,即间隙调节件6。该间隙调节件6穿设与行李箱盖安装支架2上,并向行李箱盖方向延伸。当行李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该间隙调节件6与行李箱盖相抵接,对行李箱盖起到支撑作用,使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由于该间隙调节件6向行李箱盖延伸的长度可以调节,因此通过调节该间隙调节件6,可调整行李箱盖与后背门之间间隙的大小,从而使该间隙满足设计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