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开扳手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2855发布日期:2018-12-21 20:1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开扳手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开扳手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内开扳手是汽车门锁系统的关键部位之一,它的作用是让乘驾人员能够从汽车内部开启车门。

一般的驾乘人员在使用内开扳手时,由于结构原因,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内开扳手的反面具有一个挂钩部,其用于与锁定杆连接在一起,从而在门锁系统锁定的时候,通过锁定杆锁定内开扳手,使其无法扳开,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该挂钩部是一体连接在内开扳手的弹簧槽的侧槽壁的上端,挂钩部在被强行扳动时,容易断裂,所以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内开扳手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内开扳手总成,包括:扳手以及壳体,所述扳手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扳手上设置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具有侧壁以及顶壁,所述侧壁与所述顶壁交汇形成的边角上一体连接有挂钩部,所述侧壁的内侧与所述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部,所述侧壁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

较佳的,所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抵触块以及第二抵触块,所以第一抵触块与所述第二抵触块分别与所述扳手的两侧抵触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加强部为所述侧壁的内侧面与所述顶壁的下表面形成的倒角。

较佳的,所述第二加强部为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与所述挂钩部的下表面形成的倒角。

较佳的,所述挂钩部包括左扇形块以及右扇形块,所述左扇形块以及所述右扇形块之间具有间隙槽,并且所述左扇形块以及所述右扇形块的前端形成有用于钩挂的钩状端。

较佳的,所述侧壁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并且所述侧壁向外侧形成有侧凸块,所述连接块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位于所述侧壁的外侧面以及所述侧凸块的上端面。

较佳的,所述挂钩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抵触块,所述扳手扳动后所述第一抵触块与所述扳手的抵触连接且所述第二抵触块与所述第三抵触块抵触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整体结构非常的牢固可靠,与锁定杆适配的挂钩部的结构强度高,不易发生断裂情况。

2、当扳手转动至最大行程时,壳体的左右两部分会与壳体的第一抵触块以及第二抵触块连接,从而起到受力平衡的作用,且扳手与壳体的整体受力非常的均匀,间接的减少了每个接触点的受力,使得其在结构上更加的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开扳手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抵触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扳手;110、弹簧槽;120、侧壁;130、顶壁;140、第一加强部;150、第二加强部;200、壳体;210、第一抵触块;220、第二抵触块;300、挂钩部;310、左扇形块;320、右扇形块;330、间隙槽;340、钩状端;350、第三抵触块;400、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内开扳手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100以及壳体200,所述扳手10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200内,所述扳手100上设置有弹簧槽110,所述弹簧槽110具有侧壁120以及顶壁130,所述侧壁120与所述顶壁130交汇形成的边角上一体连接有挂钩部300,所述侧壁120的内侧与所述顶壁130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40,所述侧壁120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50。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该内开扳手100,位于车门的内侧,使用者扳动扳手100的时候,就能够打开车门,车门的门锁系统中还具有锁定杆,其连接在挂钩部300上,用于锁住扳手100,使其无法扳动,而当扳手100锁住时,如果频繁的扳动或者强行用力扳动的话,会造成挂钩部300的根部断裂。

而在现有的结构中,挂钩部300通常是一体连接在侧壁120与顶壁130交汇形成的边角上,但是挂钩部300与交汇的边角部分是比较薄弱的部分,一旦受力过大,就会导致挂钩部300断裂或者出现裂纹。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地在扳手100与挂钩部300之间的薄弱部位设置了两个加强部,弹簧槽110实际上具有左右两侧侧壁120,此处优选为左侧壁120,在左侧壁120上以及顶壁130形成的左上角具有挂钩部300,在现有的扳手100结构中,左侧壁120的内表面与顶壁130的下表面之间是直角连接,并且左侧壁120的外表面实际上也是平面,所以无法承受很大的作用力,整体结构也不够牢固,而在上述两处部位,也就是侧壁120的内侧面与顶壁130的下表面之间设置第一加强部140,在侧壁120的外侧面设置第二加强部150,这样就能够提高扳手100与挂钩部300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克服了挂钩部300容易断裂的缺点。

如图1、图2、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所述壳体200上设置有第一抵触块210以及第二抵触块220,所以第一抵触块210与所述第二抵触块220分别与所述扳手100的两侧抵触连接。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扳手100在拉动到最大行程时,其会与壳体200产生抵触连接,从而限制扳手100继续转动,现有技术中,扳手100在最大行程时,其仅仅与壳体200存在一个接触点,也就是说,扳手100弹簧槽110的右侧壁120的正端面与壳体200的第一抵触块210抵触在一起,但是这样会存在接触点受力过强,导致壳体200或者扳手100开裂,所以此处优选为两个接触点进行抵触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扳手100转动至最大行程时,壳体200的左右两部分会与壳体200的第一抵触块210以及第二抵触块220连接,从而起到受力平衡的作用,且扳手100与壳体200的整体受力非常的均匀,间接的减少了每个接触点的受力,使得其在结构上更加的合理。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加强部140为所述侧壁120的内侧面与所述顶壁130的下表面形成的倒角。

优选的,第一加强部140为倒角,倒角实际上加厚了侧壁120与顶壁130交汇处的厚度,并且结构简单可靠,由于扳手100采用了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生产,额外增加其他的加强结构需要重新定制模具,而在侧壁120与顶壁130之间的内角上设置一个倒角仅仅就是对现有模具进行修改就能够做到,所以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跟费用,且实际的加强效果好,能够有效避免挂钩部300断裂。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加强部150为所述侧壁120的外侧面与所述挂钩部300的下表面形成的倒角。

优选的,此处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加强部150实际上就是在侧壁120的外侧面形成的倒角,其原理与第一加强部类似,均是增加与挂钩部连接处的厚度,提高薄弱处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挂钩部断裂。

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挂钩部300包括左扇形块310以及右扇形块320,所述左扇形块310以及所述右扇形块320之间具有间隙槽330,并且所述左扇形块310以及所述右扇形块320的前端形成有用于钩挂的钩状端340。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挂钩部300就是一个勾状的凸块,其通过钩状端340勾住锁定杆的端部,并且间隙槽330能够供锁定杆上的拉索设置。

如图1、图2、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侧壁的外侧面设置有连接块400,所述连接块400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并且所述侧壁120向外侧形成有侧凸块,所述连接块400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位于所述侧壁120的外侧面以及所述侧凸块的上端面。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连接块400类似于加强肋板结构,其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侧凸块实际上就是侧壁120上延伸的一个平台,并且侧凸块与侧壁120形成的阶梯状结构,而连接块400的底部一体连接在侧凸块的上端面,连接块400的内侧边一体连接在侧壁120的外侧面,从而大大提高侧壁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挂钩部300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抵触块350,所述扳手100扳动后所述第一抵触块210与所述扳手100的抵触连接且所述第二抵触块220与所述第三抵触块350抵触连接。

优选的,第三抵触块350就是弧形凸块,其端部能够与第二抵触块220连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当扳手100扳动至最大行程附件时,第一抵触块210首先与扳手100的弹簧槽110的左侧壁120的端面抵触连接,此时扳手100被继续扳动的话,第二抵触块220与第三抵触块350抵触连接,从而实现两点平衡受力的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