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9462发布日期:2019-09-12 09:16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



背景技术:

为提高门锁的开锁便利性,现今已普遍采用了握柄控制锁舌开启的开锁方式。目前的握柄一般是采用连体式的轴杆来控制锁舌的开启情况,但是连体的轴杆会同时控制门内和门外的开启情况,这样就容易被门外控制门内的开启情况,导致门内无法上锁的问题,影响了门锁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该握柄能独立控制门外和门内的门锁开启情况,提高了门内上锁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包括分别固定于前门板上的前门锁板面,固定于后门板上的后门锁板面,所述前门锁板面上设有第一握柄,所述后门锁板面上设有第二握柄;所述第一握柄包括固定在所述前门锁板面上的第一连杆和与所述第一连杆垂直连接的第一执手,所述第二握柄包括固定在所述前门锁板面上的第二连杆和与所述第二连杆垂直连接的第二执手,所述第一连杆的内部套接有能插入锁芯的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二连杆的内部套接有能插入锁芯的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与所述第二转向轴相互对齐并在直线上形成分体式的轴杆。

其中,所述第一转向轴与所述第二转向轴均为方体状的轴杆。

其中,所述第一执手和所述第二执手均是游离执手。

其中,所述第一执手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执手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均向外凸出,以形成供拇指压接的凸起。

其中,所述第一执手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的外端以及所述第二执手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的外端向内凹陷,以形成供拇指扣压的凹陷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第一转向轴和第二转向轴为分体式轴杆,从而各自控制门内外的上锁情况,进而防止被门外控制门内的开启情况导致门内无法上锁的问题,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门锁板面——1、第一连杆——11、第一执手——12、第一转向轴——13;后门锁板面——2、第二连杆——21、第二执手——22、第二转向轴——23;凹陷位——3;凸起——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能提高门锁安全性的握柄结构,如图1和图2结合所示,包括分别固定于前门板上的前门锁板面1,固定于后门板上的后门锁板面2,前门锁板面1上设有第一握柄,后门锁板面上设有第二握柄;第一握柄包括固定在前门锁板面1上的第一连杆11 和与第一连杆11垂直连接的第一执手12,第二握柄包括固定在后门锁板面2上的第二连杆21和与第二连杆21垂直连接的第二执手22,第一连杆11的内部套接有插入锁芯的第一转向轴13,第二连杆21的内部套接有插入锁芯的第二转向轴23,第一转向轴12与第二转向轴23相互对齐并在直线上形成分体式的轴杆。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转向轴12与第二转向轴23均为方体状的轴杆,从而提高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执手12和第二执手22均是游离执手。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执手12与第一连杆11的连接处以及第二执手22与第二连杆21的连接处均向外凸出,以形成供拇指压接的凸起4,以便提高开锁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执手12与第一连杆11的连接处的外端以及第二执手 22与第二连杆21的连接处的外端向内凹陷,以形成供拇指扣压的凹陷位3,以便提高开锁的舒适度。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