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的专用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6453发布日期:2020-04-28 21:14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的专用扳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法制粒机加工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机构的专用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或拆卸的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柱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

干法制粒机的绞龙连接机构需要使用螺母进行紧固,绞龙连接处空间狭小,两个螺母安装距离较近。传统的双绞龙连接结构采用两个同旋向的六角螺母进行紧固,采用仅有一个卡头的扳手对六角螺母进行紧固。由于卡头的开口方向固定,当扳手卡住螺母之后,工作人员很难用手握持扳手手柄进行连续性的转动紧固,只能转一下,取下扳手,再重新调整扳手角度后再次卡住螺母,一次安装需要将扳手反复卡住取下。但是,由于两个六角螺母的安装距离较近,并且位于里侧的螺母与干法制粒机的机体的间距很小,螺母转动至一定角度后,受相邻螺母或者干法制粒机机体的限制,单卡头的扳手难以再卡到螺母上,使螺母难以完全被紧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的专用扳手,适用于改进后双绞龙连接结构中的八角螺母,利用两个卡头交替对八角螺母进行紧固,可以实现狭小空间内较小角度的调节,方便对干法制粒机的绞龙连接结构进行调整和紧固,使八角螺母可以被较好的紧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的专用扳手,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所述第一卡头的开口方向与手柄中心线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卡头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头的开口方向的夹角小于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绞龙连接结构中的八角螺母进行紧固时,扳手能够从侧面伸入缝隙之中,在侧面卡住螺母。八角螺母的各侧边夹角为45°,当八角螺母转动至一定角度后,用其中的某一个卡头难以卡住螺母时,换为另一个卡头;由于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的开口方向夹角小于45°,因此相比于传统的一个卡头,可以通过更换卡头来满足将扳手卡在八角螺母上,实现在狭小作业空间内对螺母进行较小角度的紧固调节,方便对干法制粒机的绞龙连接结构进行调整和紧固,使八角螺母可以被较好的紧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远离开口一侧的外轮廓为圆弧形,圆弧半径为3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形的外轮廓更容易伸入狭小空间,方便在狭小空间卡住螺母之后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的开口侧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卡边和一个圆弧的内卡边,所述内卡边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卡边的远离开口的一端,所述侧卡边的长度为18mm,所述内卡边的圆弧半径为2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能够恰巧包住八角螺母的五条边,旋转时更加省力,螺母更加不易滑脱出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卡头的两个侧卡边的间距和第二卡头的两个侧卡边的间距均为3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所采用的螺母为八角螺母,螺母对边距离为38mm,该间距与两个侧卡边的间距相同,使八角螺母的对边可以匹配卡在两个侧卡边之间,满足较小的空间实现较大的角度的调节;并且使卡头卡住螺母时不会轻易晃动,更加稳定不易打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卡头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的间距为15mm,所述第二卡头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的间距为15mm。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该宽度更加适合将扳手伸入狭小空间中,使本实用新型的扳手在狭小的空间内更加容易卡住螺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柄的宽度为36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柄的宽度适中,在对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机构的螺母进行紧固时,更加适合工作人员握持且不影响扳手对螺母的角度调节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扳手整体长度为25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扳手采用杆杠原理对零件进行紧固,手柄的长度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省力程度,255mm的长度在保证省力的同时也使手柄尽可能短小,避免扳手过长而因制粒机的垂直进料斗的阻挡,难以转动至贴近制粒机机体,从而相对增大扳手的可转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手柄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更加方便工作人员握持,不易打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卡头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头的开口方向的夹角为2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八角螺母转动一个边为45°,采用22.5°的夹角能够实现对八角螺母进行较小角度的调节,满足在较小空间内对八角螺母的松紧调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方便伸入狭小空间卡住螺母,实现在较小空间内更大角度范围的调节;

2.第一卡头和第二卡头呈22.5°的夹角设置,可以实现较小角度的调节,满足在较小空间内对八角螺母的松紧调节;

3.通过扳手的长度、宽度等设置,使扳手卡住螺母后方便操作人员握持手柄对螺母进行较好的紧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尺寸标注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卡头;2、第二卡头;3、手柄;4、防滑纹;5、侧卡边;6、内卡边;7、八角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的专用扳手,适用于八角螺母7,包括手柄3。手柄3的宽度为36mm,更加适合工作人员握持,方便扳手在狭小空间使用。手柄3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4,防止使用时扳手打滑,更加便于工作人员握持。手柄3的宽度为36mm,宽度适中适合工作人员握持。手柄3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固定有第一卡头1和第二卡头2。第一卡头1的开口方向与手柄3中心线方向垂直。第二卡头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头1的开口方向相反且向远离手柄3的方向偏转了22.5°,即第二卡头2的开口方向与第一卡头1的开口方向的夹角为22.5°。扳手的整体长度为255mm,扳手的长度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省力程度。设置的扳手长度在保证了省力的同时也使扳手更加短小,增大了扳手的可转动范围。

参照图2和图3,干法制粒机绞龙连接结构处使用的螺母为八角螺母7,每转动一个角需转动扳手45°。第二卡头2的开口方向和第一卡头1的开口方向的夹角小于45°。当转动螺母至第一卡头1不方便卡住螺母时,可以使用第二卡头2,且第二卡头2卡住螺母时手柄1距离机体的间距更大,更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紧固。通过更换不同卡头来满足将扳手卡在八角螺母7上,实现在狭小作业空间内对螺母进行较小角度的调节。第一卡头1和第二卡头2远离开口一侧的外轮廓均为圆弧形,圆弧半径为38mm,圆弧形的外轮廓能够使卡头更加平滑的伸入狭小的空间。第一卡头1和第二卡头2的开口侧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卡边5和一个圆弧的内卡边6,内卡边6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卡边5的远离开口的一端,侧卡边5的长度为18mm,内卡边6的圆弧半径为23mm。内轮廓的形状能更好的对八角螺母7进行卡紧。第一卡头1的两个侧卡边5和第二卡头2的两个侧卡边5的间距均为38mm。使用的八角螺母7对边距离为38mm,该间距与两个侧卡边5间距相同,使卡头卡住螺母时更加不容易晃动,且在转动时不易损伤八角螺母7的角。第一卡头1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6的间距为15mm。第二卡头2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6的间距为15mm。第一卡头1和第二卡头2圆弧形内外轮廓之间间距为15mm,即第一卡头1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6的间距为15mm,第二卡头2的外轮廓的圆弧边与内卡边6的间距为15mm。此间距小于螺母和机体之间的间距,便于卡头从螺母和机体之间伸进去,便于对螺母进行紧固。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干法制粒机的绞龙连接机构处,把第一卡头1从八角螺母7和机体之间的间隙伸进去,对齐八角螺母7的角度使用第一卡头1卡住八角螺母7,使八角螺母7的两个平行侧边分别贴在两个侧卡边5上。此时手柄3和机体之间的间距足够工作人员握持手柄3。工作人员握住手柄3进行转动,防滑纹4防止紧固时打滑。当转动之后八角螺母7的角度无法通过使用第一卡头1卡住时,更换使用第二卡头2从八角螺母7和机体之间伸进去。卡住八角螺母7进行转动,并且最小转动角度相比于第一卡头1缩小了一半,实现了狭小空间内八角螺母7较小角度的调节,更利于将八角螺母7旋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