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6041发布日期:2020-09-18 20:2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几乎每户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汽车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一、首先是利用冲床将钢板压成车的外壳;二、等到完成车壳后,为了便於进行以后步骤中的焊接工作,通常都预将车体倒转;

完成初步焊接后,再将车体扶正,加装车门及车盖;四、而后设法除去车壳上各块钢板的毛边与暗号,并将底盘预作防锈处理,以便进行车体的喷漆;五、装配大梁、防震、传动以及引擎等系统;六、汽车内部的装潢,包括玻璃、雨刷、车座等,另外再加装散热器(水箱)、油压系统、燃料系统以及车轮等。

但是,在汽车装配线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厚度的零部件进行夹持固定,再对零部件进行加工,因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可以对不同厚度的零部件进行夹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可以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零部件,从而满足了对不同厚度的零部件的加工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包括底座、下托爪、上压爪和拉紧组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侧支板,所述下托爪沿侧支板的竖直方向滑移连接在侧支板的侧壁上,所述下托爪朝向侧支板的一侧固接有滑块,所述侧支板朝向下托爪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嵌入滑槽内与滑槽相配合,所述侧支板朝向下托爪的一侧设有用于驱动下托爪移动的的驱动组件,所述上压爪转动设置在侧支板的侧壁上并位于下托爪的上方,所述下托爪和上压爪相对的一侧之间形成夹持腔,所述拉紧组件设置在侧支板上并用于相对着拉紧下托爪和上压爪,所述下托爪和上压爪远离侧支板且相对的一侧分别固设有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对称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工前,操作者根据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通过驱动组件对下托爪进行移动,使得夹持腔的间距和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适应,然后利用上压爪的转动,可以相对打开夹持腔,从而可以将零部件放入夹持腔中,并通过拉紧组件使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将待加工的零部件夹紧。这样设置,操作者可以根据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对夹持腔的间距进行调节,使得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适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零部件,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机构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下托爪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固定块,所述侧支板朝向下托爪的一侧在第一固定块的下方固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朝向第二固定块的一侧焊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穿设过第二固定块并在第二固定块的上下两侧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通过拧动两个第一螺母,将第一螺杆穿设第二固定块,使得第一螺杆带动第一固定块和下托爪沿着侧支板的竖直方向移动,直至下托爪和上压爪之间的间距与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适配,操作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朝向滑槽的一侧固接有防滑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垫的设置,增大了滑块和滑槽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滑块在滑槽内滑动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增加滑块和滑槽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固设在侧支板朝向下托爪的一侧并位于下托爪的下方,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在下托爪背离上压爪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气缸的输出端进行伸缩运动,从而带动下托爪进行升降,使得夹持腔的间距与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同,操作简单便捷,使得上压爪和下托爪之间适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零部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紧组件包括钩卡、钩环、腰型换位块和定位抵块,所述钩卡设置在上压爪靠近侧支板一侧的侧壁上,所述钩卡的钩头向上弯曲,所述定位抵块设置在下托爪靠近侧支板一侧的侧壁上,所述定位抵块远离侧支板的一侧设置有与腰型换位块外缘贴合的腰型抵槽,所述腰型换位块的顶端转动设置在腰型抵槽的顶端,所述钩环的底端铰接在腰型换位块远离转动点的一端,所述腰型换位块上设置有扳手杆,所述腰型换位块和腰型抵槽活动卡接;当所述腰型换位块与腰型抵槽卡接的时候,所述钩环勾住钩卡并拉动上压爪压向下托爪。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腰型换位块的时候,腰型换位块可以带动钩环的底端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钩环的顶端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移动,使得腰型换位块与腰型抵槽脱开,钩环上移,实现钩环与钩卡的分离,腰型换位块卡入腰型抵槽的时候,利用腰型换位块和腰型抵槽之间的卡接,对腰型换位块进行定位的同时,带动钩环向下移动勾住钩卡,并拉动上压爪向下移动,从而使得上压爪和下托爪压紧零部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抵块朝向腰型换位块的一侧设有耐磨橡胶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腰型换位块卡入腰型抵槽时,腰型换位块与耐磨橡胶垫相抵触,耐磨橡胶垫具有弹性,有利于增加腰型换位块和腰型抵槽之间的抵紧效果,从而有利增加拉紧件的锁紧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托爪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夹持块朝向通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通槽内沿宽度方向转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周同轴连接有齿轮,所述齿条穿设通槽并与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穿设出下托爪的侧壁且同轴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下托爪朝向第二螺母的一侧沿转动轴的轴向同轴开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内设有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所述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上的通孔与第二螺母相适配,所述沉槽的槽壁上沿轴向开设有一截凹槽,所述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的外侧固接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块,所述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插接槽,所述侧支板朝向第二螺母的一侧滑移连接有插接杆,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二螺母部分限制在所述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上的通孔内,所述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通过驱动组件对下托爪和上压爪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后,操作者拧动第二螺母,使得第二螺母朝向靠近下托爪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螺母和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相对的一侧相贴合,然后操作者将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朝向靠近第二螺母的方向拧动,使得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部分套设在第二螺母的外侧,并移动插接杆使得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对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起到了限制作用,从而对第二螺母和第二螺杆起到了限制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槽内固设有橡胶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时,插接杆与橡胶层相抵触,橡胶层的设置,增大了插接杆与插接槽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了插接杆和插接槽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增强对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的限位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便于操作者对下托爪和上压爪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使得上压爪和下托爪之间适用于夹持固定不同厚度的汽车零部件,扩大了适用范围;

2.在将上压爪和下托爪之间的间距调整好后,便于操作者对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实现了调整的精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滑块和滑槽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通槽内齿轮和齿条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对第二螺母和第二螺杆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锁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11、侧支板;111、滑槽;12、下托爪;121、滑块;1211、防滑垫;122、第一夹持块;123、通槽;124、齿条;125、齿轮;126、转动轴;1261、第二螺杆;1262、第二螺母;127、沉槽;1271、凹槽;128、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1、凸块;1282、插接杆;1283、插接槽;1284、橡胶层;13、上压爪;131、第二夹持块;14、夹持腔;15、连接块;16、转动块;17、转动杆;18、让位杆;181、螺孔;182、安装杆;183、托环;2、拉紧组件;21、钩卡;22、钩环;23、腰型换位块;231、扳手杆;24、定位抵块;241、腰型抵槽;242、耐磨橡胶垫;3、驱动组件;31、第一固定块;32、第二固定块;33、第一螺杆;34、第一螺母;35、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包括底座1、下托爪12、上压爪13以及连接在底座1上的侧支板11,底座1呈l型,侧支板11通过螺栓拧紧固定在底座1的竖直侧壁。上压爪13和下托爪12与侧支板11相连。

参照图1,上压爪13转动连接在侧支板11上,侧支板11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5,连接块15和上压爪13之间设置转动块16,转动块16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15和转动块16转动连接在一起,连接块15和转动块16上同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7。

参照图1和图2,上压爪13设置在下托爪12的上方,下托爪12滑移连接在侧支板11上,侧支板11朝向下托爪12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111,下托爪12朝向滑槽111的一端焊接有滑块121,在本实施例中,滑槽111和滑块121为相互配合的燕尾槽和燕尾块,且滑块121朝向滑槽111的一侧粘接有一层防滑垫1211。防滑垫1211的设置,有利于增大滑块121和滑槽111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有利于增大滑块121和滑槽11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下托爪12和上压爪13相对的一侧之间形成夹持腔14,下托爪12和上压爪13远离侧支板11且相对的一侧分别固设有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对称设置。

参照图1,上压爪13的竖直侧壁上通过螺栓垂直设置有让位杆18,让位杆18的侧壁上设置有三个沿让位杆18长度方向排列的螺孔181,螺孔181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杆182,安装杆182远离让位杆18的一端设置有托环183。在对零部件进行加工的时候,根据零部件的大小,选择合适位置的螺孔181连接安装杆182,使托环183远离零部件,然后将相关加工件放入托环183中。

参照图1,侧支板11朝向下托爪12的一侧设有用于驱动下托爪12移动的的驱动组件3,驱动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块31和第二固定块32,第一固定块31粘接固定在下托爪12沿宽度方向的一侧,侧支板11在下托爪12的下方粘接有一块第二固定块32,第一固定块31朝向第二固定块32的一侧焊接有第一螺杆33,第一螺杆33穿设过第二固定块32并在第二固定块32的上下两侧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34。当需要加工不同厚度的零部件,操作者将两个第一螺母34朝向远离第二固定块32的方向旋转移动,使得第一螺杆33穿设过第二固定块32驱动下托爪12沿着侧支板11的竖直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夹持腔14的间距与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适应。

参照图1和图3,下托爪12内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123,通槽123内沿宽度方向转动设有转动轴126,转动轴126的外周同轴连接有齿轮125,第一夹持块122朝向通槽1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124。齿条124穿设进通槽123并与通槽123的侧壁滑移连接(图4),齿条124和齿轮125啮合连接。

参照图4和图5,转动轴126的一端穿设出下托爪12的侧壁且同轴焊接有第二螺杆1261,下托爪12朝向第二螺杆1261的一侧开设有沉槽127,沉槽127与转动轴126同轴,沉槽127内设有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的外侧壁上粘接有凸块1281,沉槽127的槽壁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一截凹槽1271,凸块1281嵌入进凹槽1271内,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和沉槽127之间通过凸块1281和凹槽1271的配合滑移连接。

参照图5和图6,第二螺杆1261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母1262,第二螺母1262的外侧与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的通孔相适配。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的外侧壁上开设有插接槽1283,插接槽1283内固设有橡胶层1284侧支板11朝向第二螺母1262的一侧滑移连接有与插接槽1283相配合的插接杆1282。正常状态下,第二螺母1262部分限制在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上的通孔内,插接杆1282插接在插接槽1283内并与橡胶层1284相抵触。

参照图5和图6,当需要对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缩小时,操作者将插接杆1282从插接槽1283内移出来,并将沉头内角内外牙螺母128推移进沉槽127内,然后转动第二螺杆1261,使得转动轴126旋转并带动齿轮125旋转,从而使得齿条124沿着竖直方向移动,实现对第一夹持块122的升降,从而使得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之间的间距和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同。

参照图7,拉紧组件2包括向上弯曲的钩卡21、钩环22、腰型换位块23和定位抵块24,钩卡21设置在上压爪13靠近侧支板11一侧的侧壁上,定位抵块24设置在下托爪12靠近侧支板11一侧的侧壁上,且定位抵块24远离侧支板11的一侧设置有与腰型换位块23外缘贴合的腰型抵槽241,腰型换位块23的顶端转动设置在腰型抵槽241的顶端,定位抵块24朝向腰型换位块23的一侧粘接有一层耐磨橡胶垫242。

参照图7,钩环22的底端铰接在腰型换位块23远离转动点的一端,腰型换位块23上设置有扳手杆231,腰型换位块23和腰型抵槽241活动卡接。将扳手杆231向上转动,使得腰型换位块23远离腰型抵槽241,此时,钩环22上移而离开钩卡21,然后通过翻转转动杆17将上压爪13(图1)向上转动,方便在夹持腔14(图1)中放入零部件,放好零部件后,将钩环22挂在钩卡21上,向下转动扳手杆231,使钩环22向下移动而拉紧上压爪13,同时,使腰型换位块23进腰型抵槽241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待加工的零部件进行夹持固定时,操作者通过驱动组件3对下托爪12和上压爪13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然后通过齿轮125和齿条124的配合对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之间的间距进行进一步调整,再将扳手杆231向上翻转,使得钩环22从钩卡21相对脱开,并通过转动杆17将上压爪13向上转动,并将待加工的零部件夹持在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之间。最后,向下转动扳手杆231,使得钩环22与钩卡21卡紧固定,从而使得第一夹持块122和第二夹持块131将零部件夹紧固定。

实施例2:参照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夹持机构,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驱动组件3包括气缸35,气缸35的外侧壁粘接在侧支板11朝向下托爪12的一侧并位于下托爪12的下方,气缸35的输出端焊接在下托爪12背离上压爪13的一侧。

参照图8,当需要对上压爪13和下托爪12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时,通过气缸35的输出端做伸缩运动,从而使得下托爪12在竖直方向上做升降运动,使得上压爪13和下托爪12之间的间距和待加工的零部件的厚度相同。这样设置,便于对上压爪13和下托爪12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得上压爪13和下托爪12之间适用于夹持不同厚度的零部件。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