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77008发布日期:2021-12-18 00:5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工具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盒,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搭扣的工具盒。


背景技术:

2.传统工具盒的搭扣分为翻扣、滑动扣等,这些搭扣具有便利性好、通用性高、成本低等优点,能有效地解决工具盒的锁定与解锁功能。但是,传统工具盒的搭扣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3.第一种是翻扣,翻扣是市面上使用最多的类型且其结构可靠简单,是最成熟的锁定结构。但是,翻扣的结构单一、没有新颖性,其正逐渐被市场淘汰。
4.第二种是滑动扣,与翻扣相比较,滑动扣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将原有的转轴改成了滑轨、将卡扣改成了上下壳互扣的方式,滑动扣的操作更加方便且不容易误碰操作,外观整体上也更加简洁。但是,滑动扣在操作时须手动关闭和打开,操作繁琐。
5.所以,确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工具盒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锁定和解锁的工具盒,其操作便捷、结构新颖。
7.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具盒,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的自动搭扣,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可通过自动搭扣相互锁定,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上凹部,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下凹部及从所述下凹部向下延伸的收容槽,所述自动搭扣的上端为操作部,且其下端设置在所述收容槽内;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互锁时,所述自动搭扣容纳在所述上凹部、下凹部及收容槽内;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解锁时,可向远离所述工具盒的外侧掰开操作部以解锁。
8.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位于上凹部内的上卡舌,所述上卡舌与自动搭扣卡合以锁定工具盒;所述上卡舌靠近下壳体的一侧面为第一斜面。
9.进一步地,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互锁时,所述自动搭扣的上端暴露于上壳体的外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下凹部与上凹部上下对齐且相互贯通,在锁定状态下时,所述自动搭扣的外表面与上壳体的外表面、下壳体的外表面均齐平。
11.进一步地,所述下凹部的两侧内壁上设有圆孔及位于圆孔上方的第二斜面,所述自动搭扣的两侧设有与圆孔相对应的转轴,所述转轴通过第二斜面组装入两个圆孔内并可以圆孔为轴心旋转。
12.进一步地,所述收容槽内设有连接下凹部与外壁部的多个隔墙,多个所述隔墙间隔设置;所述自动搭扣的下端承载在隔墙上,其下端与收容槽的底部存在间隙,所述收容槽由所述外壁部与所述下凹部围设而成。
13.进一步地,所述自动搭扣包括主体部及从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下尾端,所述主体部
与下尾端呈t型,所述下尾端收容于收容槽内。
1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为操作部,其靠近所述工具盒的内侧设有下卡舌及位于下卡舌下方的水平凸台,其下端设有所述转轴。
15.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末端设有朝向下方的第三斜面,所述转轴通过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向下滑入圆孔中;所述水平凸台抵靠于下凹部的外表面上。
16.进一步地,所述下尾端靠近下壳体外表面的一侧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位于定位柱与下壳体之间。
17.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盒可通过自动搭扣将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锁定,同时,当上壳体与下壳体互锁时,自动搭扣可完全容纳在工具盒的凹部内,操作便捷、结构新颖。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盒处于锁定状态的立体图。
19.图2为图1中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20.图3为图2中b部的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盒处于解锁状态的立体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的立体分解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的下壳体的立体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盒的自动搭扣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具盒100,其包括上壳体10、下壳体20及自动搭扣30,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可通过自动搭扣30相互锁定,从而使该工具盒100的锁定与解锁操作便捷、结构新颖。
26.结合图2至图5所示,上壳体10的外表面上设有上凹部11及位于上凹部11内的上卡舌12。上凹部11可在工具盒100的锁定状态下容纳自动搭扣30且上凹部11的形状与自动搭扣30相对应,从而使自动搭扣30的外表面与上壳体10的外表面齐平,更加节约空间、外形美观。上凹部11向上贯穿上壳体10,从而使在锁定状态下的自动搭扣30上端暴露于上壳体10的外表面,解锁时只需轻掰自动搭扣30的上端就可实现轻松解锁。
27.上卡舌12可在锁定状态下与自动搭扣30相互卡合,从而锁定工具盒100。上卡舌12呈水平设置且其靠近下壳体20的一侧面(下表面)为第一斜面(未标号),从而便于上卡舌12向下滑入自动搭扣30内进行锁定,操作便捷、结构简单。
28.结合图6所示,下壳体20的外表面上设有下凹部21及从下凹部21向下延伸的收容槽22。当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互锁时,自动搭扣30容纳在上凹部11、下凹部21及收容槽22内;当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解锁时,自动搭扣30容纳在下凹部21及收容槽22内。
29.自动搭扣30旋转设置在下凹部21中,自动搭扣30的外表面与下壳体20的外表面齐平。同时,下凹部21和上凹部11上下对齐且相互贯通,从而使自动搭扣30的外表面在锁定状态下与上凹部11、下凹部21的外表面均齐平。下凹部21的两侧内壁(未标号)上设有圆孔211及位于圆孔211上方的第二斜面212,自动搭扣30的两侧旋转连接于两个圆孔211内,从而使自动搭扣30以两侧圆孔211为轴心旋转。第二斜面212用于在安装自动搭扣30时,便于自动
搭扣30向下滑入圆孔211内。
30.收容槽22由外壁部23与下凹部21围设而成,自动搭扣30的下端设置在收容槽22内,从而限制自动搭扣30下端的操作与旋转的行程,结构也更加简单。同时,收容槽22内设有垂直连接下凹部21与外壁部23的多个隔墙221,该多个隔墙221间隔设置,隔墙221主要用于承载自动搭扣30,从而使自动搭扣30固定设置在隔墙221上,并使自动搭扣30的下端与收容槽22的底部存在间隙,便于自动搭扣30的旋转。
31.结合图3、5及图7所示,自动搭扣30包括主体部31及从主体部31向下延伸的下尾端32,主体部31与下尾端32呈t型。主体部31的厚度大于下尾端32的厚度,主体部31的上端为操作部311,以供手指向远离工具盒100的外侧方向轻轻掰开操作部311以解锁。主体部31靠近工具盒100的内侧设有下卡舌312及位于下卡舌312下方的水平凸台313,下卡舌312与上卡舌12对应设置,从而通过上卡舌12与下卡舌312之间的卡合来锁定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水平凸台313抵靠于下凹部21的外表面上,主要用于限制自动搭扣30的旋转行程。主体部31靠近下尾端32的左右两侧设有插入于下壳体20圆孔211内的转轴314,转轴314末端设有朝向下方的第三斜面315,从而便于转轴314通过第二斜面212、第三斜面315向下滑入圆孔211中。
32.下尾端32设置在收容槽22内,从而使下尾端32只能在收容槽22内旋转,进而限制自动搭扣30的旋转范围。下尾端32靠近下壳体20的一侧设有定位柱321,定位柱321用于套设复位弹簧(未图示),从而使复位弹簧位于定位柱321与下壳体20之间。优选地,为了保持复位弹簧的位置相对固定,可将下尾端32收容于两隔墙221之间,如此设置,复位弹簧也位于两隔墙221之间,从而使复位弹簧的位置固定、不易外漏。
33.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锁定:用手向下按压上壳体10,上卡舌12与下卡舌312相互抵压,自动搭扣30绕转轴314旋转,复位弹簧受力压缩;当上卡舌12向下越过下卡舌312后,上卡舌12滑入下卡舌312下方,此时,复位弹簧释放弹力,复位弹簧与自动搭扣30同步复位,上卡舌12与下卡舌312相互卡合,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通过自动搭扣30相互锁定。
34.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解锁:用手向远离工具盒100的外侧方向掰开操作部311,自动搭扣30绕转轴314旋转,复位弹簧受力压缩;当下卡舌312从上卡舌12的上方移除后,此时,复位弹簧释放弹力,复位弹簧与自动搭扣30同步复位,同时可轻松打开上壳体10,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解锁成功。
35.本实用新型的工具盒100包括上壳体10、下壳体20及设置在下壳体20上的自动搭扣30,当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互锁时,自动搭扣30容纳在上凹部11、下凹部21及收容槽22内;当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解锁时,可向远离工具盒100的外侧掰开自动搭扣30的上端以解锁。该工具盒100通过自动搭扣30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相互锁定,同时,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互锁时,自动搭扣30可完全容纳在工具盒100的凹部内,操作便捷、结构新颖。
36.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