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放置装置

文档序号:29904827发布日期:2022-05-05 22:4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放置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感器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来说,关于建筑的安全检测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对于中低层的建筑结构,放置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脚手架及搭梯子。搭梯子比较节省经济,但对于中层建筑结构,实施起来的危险性也比较大,而且对于有些比较古老的砌体结构,用梯子会对砌体结构产生一定的损坏。搭脚手架虽说对结构的影响较小,但是费工费时。塔吊比较耗资,相对也比较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感器放置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低建筑物传感器放置耗时耗力,经济成本高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传感器放置装置,包括内管体、外管体、抓取机构和控制机构,外管体套接于内管体外部,内管体两端分别连接抓取机构和控制机构。
5.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6.内管体由多段依次套接的管体a组成,外管体由多段依次套接的管体b 组成,内径最小的管体b内径大于内径最大管体a的外径;每两个相邻管体a之间均通过卡接结构a连接,每两个相邻管体b之间均通过卡接结构 b连接。
7.卡接结构a包括设置于管体a上的凹槽a和设置于与其相邻并套接于其外部的管体a上的突起a,凹槽a与突起a配合使用,凹槽a内设置有弹簧a。
8.卡接结构b包括设置于管体b上的凹槽b和设置于与其相邻并套接于其外部的管体b上的突起b,凹槽b与突起b配合使用,凹槽b内设置有弹簧b。
9.抓取机构包括接头,接头一端与内管体连接,接头另一端设置有爪牙,爪牙绕接头一周分布,每个爪牙凹面与接头之间均设置有弹簧c。
10.控制机构包括与内管体端部相连的手柄,手柄外部设置有框架,框架与手柄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一端于手柄内,连接杆另一端固定于框架上,连接杆上还套接有弹簧d;框架与外管体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机构。
11.连接机构包括设置于外管体端部的轴及设置于框架端部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在轴上。
12.外管体靠近抓取机构一端还设置有弹簧e,弹簧e与其相连的管体b同轴且内径相同,弹簧e为硬质弹簧。
13.接头与内管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4.手柄与内管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放置装置,通过设计多个相互套接的管体结构及抓取结构,能够实现远程放置传感器效果。尤其一些中低建筑及古建筑结
构检测传感器的布置带来了便利。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搭梯子的方法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建筑物产生损伤的问题,同时克服了传统的搭脚手架的方法费时费力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中a处放大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中b处放大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中c处放大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中d处放大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中e处放大图。
22.图中,1.内管体,2.外管体,3.抓取机构,4.控制机构,5.卡接结构a, 6.卡接结构b,7.凹槽a,8.突起a,9.弹簧a,10.凹槽b,11.突起b,12. 弹簧b,13.接头,14.爪牙,15.弹簧c,16.手柄,17.框架,18.连接杆,19. 弹簧d,20.连接机构,21.轴,22.固定环,23.弹簧e,24.管体a,25.管体b。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4.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放置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内管体1、外管体2、抓取机构3和控制机构4,外管体2套接于内管体1外部,内管体1两端分别连接抓取机构3和控制机构4。如图2、图4中所示,抓取机构3包括接头13,接头13一端与内管体1通过螺纹连接,接头13另一端设置有爪牙14,爪牙14绕接头13一周分布,每个爪牙14凹面与接头之间均设置有弹簧c15。如图5、图6中所示,控制机构4包括与内管体1端部通过螺纹相连的手柄16,手柄16外部设置有框架17,框架17与手柄16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一端于手柄16内,连接杆18另一端固定于框架17上,连接杆18上还套接有弹簧d19;框架17与外管体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机构 20。连接机构20包括设置于外管体2端部的轴21及设置于框架17端部的固定环22,固定环22套在轴21上。
25.内管体1由多段依次套接的管体a24组成,外管体2由多段依次套接的管体b25组成,内径最小的管体b25内径大于内径最大管体a24的外径;如图3所示,每两个相邻管体a24之间均通过卡接结构a5连接,每两个相邻管体b25之间均通过卡接结构b6连接。卡接结构a5包括设置于管体a24 上的凹槽a7和设置于与其相邻并套接于其外部的管体a24上的突起a8,凹槽a7与突起a8配合使用,凹槽a7内设置有弹簧a9。卡接结构b6包括设置于管体b25上的凹槽b10和设置于与其相邻并套接于其外部的管体 b25上的突起b11,凹槽b10与突起b11配合使用,凹槽b10内设置有弹簧 b12。
26.外管体2靠近抓取机构3一端还设置有弹簧e23,弹簧e23与其相连的管体b25同轴且内径相同,弹簧e23为硬质弹簧。
27.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传感器放置装置各部门的作用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28.a:弹簧c15的作用:一方面在抓取传感器时,爪牙14随内管体1向外管体2内收缩时,弹簧c15压缩使爪牙14向内收缩,达到抓取传感器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放置传感器时,爪牙14随内管体1伸出内管体2时,弹簧 c15拉伸,使得爪牙14向外扩张,达到放置传感器的目
的。
29.b:框架17、连接杆18及弹簧d19的作用:一方面框架17的设置可以控制弹簧d19的稳定性,通过控制连接杆18在手柄16中的转动,控制抓取机构3的转动,更方便准确的将传感器放置到目标地点,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手柄16压缩或拉伸弹簧d19,从而控制抓取机构3的爪牙14向外管体2 收缩或伸出外管体2。
30.c:固定环22与轴21的作用:为了提高框架17及弹簧d19的稳定性,保证框架17及弹簧d19不会偏离外管体2的中心轴线。
31.d:卡接结构a5、卡接结构b6的作用:为了实现多段管体a24的套接、多段管体b25的套接,使得传感器放置装置能够实现长距离的传感器放置。
32.e:弹簧a9及弹簧b12的作用:当需要较长的传感器放置装置放置传感器,通过控制接头13可将内管体1的管体a24一段段套接起来,此时,突起a8置于凹槽a7中,起到固定多段管体a24的作用;通过手动将外管体 2的管体b25一段段套接起来,此时,突起b11置于凹槽b10中,起到固定多段管体b25的作用;传感器放置使用完毕需要收纳时,手动按压管体b25 上的突起b11,弹簧b12受到压力压缩,同时,与管体b25对应的管体a24 上的突起a8受到压力,导致弹簧a9受到压力压缩,当手动施加的压力消失后,弹簧b12与弹簧a9的反弹力使得突起b11离开凹槽b10,突起a8 离开凹槽a7,手动使外管体2的管体b25一段段收置于管径最大的管体b25 中,使内管体1的管体a24一段段收置于管径最大的管体a24中,保证内径最大的管体a24的外径小于内径最小的管体b25,便于将全部的管体a24 均套于内径最小的管体b25中收置,将整个传感器放置装置收到最短,便于收纳。
33.f:弹簧e23硬质弹簧的作用:当通过手柄16使得抓取机构3的爪牙14向外管体2内收缩时,受弹簧e23的侧向压力,爪牙14收缩程度高,抓取效果。
34.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放置装置的使用方式:当需要较长的传感器放置装置放置传感器,通过控制接头13可将内管体1的管体a一段段套接起来,此时,突起a8置于凹槽a7中,起到固定多段管体a24的作用;通过手动将外管体2的管体b25一段段套接起来,此时,突起b11置于凹槽b10中,起到固定多段管体b25的作用,通过手柄16控制抓取机构3靠近传感器,拉动内管体向远离抓取机构3的方向运动,使得爪牙14收拢,将传感器抓紧,控制手柄16将抓取机构3移动到传感器放置点,控制框架17的摇摆,带动18摇摆,使得抓取机构3的位置进行微调直至移动到准确位置,控制手柄16使爪牙14慢慢张开,将传感器安全的安置于放置点。传感器放置使用完毕需要收纳时,手动按压管体b25上的突起b11,弹簧b12受到压力压缩,同时,与管体b对应的管体a24上的突起a8受到压力,导致弹簧a9 受到压力压缩,当手动施加的压力消失后,弹簧b12与弹簧a9的反弹力使得突起b11离开凹槽b10,突起a8离开凹槽a7,手动使外管体2的管体 b25一段段收置于管径最大的管体b25中,使内管体1的管体a24一段段收置于管径最大的管体a24中,保证内径最大的管体a24的外径小于内径最小的管体b25,便于将全部的管体a24均套于内径最小的管体b25中收置,将整个传感器放置装置收到最短,便于收纳。
35.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放置装置,通过设计多个相互套接的管体结构及抓取结构,能够实现远程放置传感器效果。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