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事故安全装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6243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具有事故安全装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具有事故安全装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操作机动车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其具有换向杆,该换向杆被绕轴可旋转地安装并且在绕轴从静止位置旋转到操作位置时间接或直接地作用在机动车车门锁上,从而使得门锁释放且有可能将机动车车门打开。
[0002]用于操作机动车车门的所述机动车门把手布置是公知的。但对于已知布置存在的问题是,在发生事故时由于作用力和各个组件的惯性,其可能会意外地从静止位置到达操作位置,结果在发生事故时可能会发生以下的事情,即门锁会解锁并且车门开启。为此,车内乘客有巨大的受伤风险。
[0003]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对用于操作机动车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进一步改进,使得其在机动车发生事故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0004]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得以实现。本发明有利的改进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0005]用于操作机动车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其具有换向杆,该换向杆被绕轴可旋转地安装并且在绕轴从静止位置旋转到操作位置时间接或直接作用在车门锁上,从而使得门锁释放并且有可能将车门打开,对于该机动车门把手布置而言特别有利的是,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具有邻接件(Widerlager),其会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后锁定换向杆。
[0006]术语锁定换向杆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通过布置邻接件,在机动车门把手发生塑性变形(例如由于机动车发生事故)之后阻止换向杆绕其轴从静止位置转动到操作位置。
[0007]由于通过邻接件阻止换向杆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后转动,因此会阻止换向杆从其静止位置移动到其操作位置。由此阻止门锁释放并且因此可靠地防止机动车车门在事故时意外弹开。这样一来乘客的安全得以显著提高。
[0008]邻接件优选由车身件和/或车窗,特别是机动车的侧窗和/或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把手壳体构成。
[0009]因此,可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构造成,使得所述布置在被置入机动车车门后本身还具有邻接件(例如通过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把手壳体)和/或将该邻接件定位成,使得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时,该邻接件通过机动车的车身件(其中置入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进行啮合,以及充当锁定件并且锁定换向杆。
[0010]作为替代和补充的是,邻接件可由其中安装有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机动车的车窗(Schiebe),特别是侧窗构成。通常,机动车车门具有特别可升降的侧窗。通过相应设计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可对侧窗进行定位,使得机动车车门的侧窗和/或车身件构成邻接件,该邻接件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后充当锁定件并且锁定换向杆。
[0011]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术语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并不限制例如在机动车门把手壳体上,相反,术语机动车车门中门把手的总布置指的是,该布置特别包含用作邻接件的、机动车车门的车身件和/或用作邻接件的、机动车的车窗,特别是可升降的车窗。
[0012]邻接件优选在塑性变形后锁定换向杆,使得换向杆不可能绕其旋转轴转动到操作位置。
[001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换向杆在其圆周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轮和/或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凸轮/凹槽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后与邻接件相互作用。
[0014]特别地,换向杆在其圆周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轮,该凸轮由换向杆的圆周上的具有被扩大的半径的至少一个圆周部分构成。
[0015]因此,换向杆可构造成,使得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未损坏时,所述凸轮绕换向杆的旋转轴在换向杆转动时旋转经过邻接件,其中由于塑性变形换向杆的旋转轴距离邻接件的间距变小并由此锁定换向杆,其方式是,在换向杆的圆周上的凸轮当旋转轴距离邻接件的间距变小时朝着邻接件移动并被其锁定。
[0016]作为替代或补充的是,换向杆可具有凸轮,其由在换向杆上的至少一个突起构成,所述突起平行于换向杆的旋转轴延伸。在换向杆上平行于换向杆旋转轴的方向延伸的凸轮可在机动车门把手布置发生塑性变形后与相应的邻接件啮合,方式是,凸轮朝着邻接件移动并从而将换向杆的转动锁定。
[0017]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优选具有把手,该把手可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其中布置在把手背面的调整钩(Griffhaken)被动力学耦合到换向杆,并且当把手移动到打开位置时使得换向杆旋转到其操作位置。
[0018]因此,为了在机动车车门锁解锁时打开机动车车门,使用者抓住把手并将其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所述把手在其背面具有调整钩,其间接或直接地被动力学耦合到换向杆。当把手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由于把手被动力学耦合到换向杆,由此使得换向杆绕其旋转轴从换向杆的静止位置转动到操作位置,从而使得当机动车车门锁解锁时有可能打开机动车车门。
[0019]优选地,使换向杆和/或(与该换向杆耦合的)把手在朝向静止位置的方向上被弹貪加载。
[0020]通过此类弹簧加载,换向杆和/或把手确保了换向杆和把手在由用户释放之后又移动返回到静止位置,这是因为换向杆和把手间接或直接地被动力学耦合。
[0021]优选地,将换向杆通过推杆和/或牵引杆和/或钢丝绳与机动车车门锁耦合,这样一来在机动车车门锁未锁定的情况下当换向杆转动到其操作位置时会使得机动车车门锁打开。
[002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换向杆具有至少一个卡锁元件,当出现外部冲击时,该元件会由于侧面碰撞而与事故闭锁装置(Unfallsperre)啮合并将换向杆和把手从静止位置到其操作位置的移动锁定。
[0023]通过布置所述事故闭锁装置,使得即便在只发生了轻微的碰撞,甚至连机动车门把手布置都没有发生塑性变形且根据本发明设置的邻接件没有啮合,并从而换向杆未被邻接件锁定时,也能够避免在发生事故时换向杆非期望地移动到操作位置以及非期望地释放未锁定的机动车车门锁。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事故闭锁装置可能会因为碰撞,特别是侧面碰撞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啮合,并将换向杆从静止位置到其操作位置的移动锁定。
[0024]因此,对可活动的质块、在施加弹簧负载时可能的弹簧常数以及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特别是事故闭锁装置)的铰链的易操作性进行选择,从而在出现冲击(例如由于发生了事故)时,事故闭锁装置操作如此简便且具有相应的惯性,使得事故闭锁装置首先与换向杆上的卡锁元件啮合并由此将换向杆锁定,然后把手和换向杆才有可能因为冲击从静止位置移出。通过所述事故闭锁装置可靠地阻止了由于碰撞或其它事件引起的门打开。
[0025]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图中示出并在下面进行阐述。图中显示:
[0026]图1不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0027]图2示出了根据图1所述布置的透视图,其中所述布置的把手移动到了操作位置;
[0028]图3示出了根据图1所述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侧视图的经过放大的截面,其中所述布置处于静止位置;
[0029]图4示出了在塑性变形后处于静止位置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0]图5示出了根据图1所述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后视图的剖面,其中所述布置处于静止位置;
[0031]图6示出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的透视图;
[0032]图7示出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其中所述布置具有处于静止位置的未被触发的事故闭锁装置;
[0033]图8示出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与未被触发的事故闭锁装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其中所述布置处于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0034]图9示出了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与未被触发的事故闭锁装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其中所述布置处于操作位置;
[0035]图10示出了在有来自外部的冲击时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与未被触发的事故闭锁装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
[0036]图11示出了在有来自内部的冲击时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与被触发的事故闭锁装置的经过放大的剖面。
[0037]在图1和2中示出了用于操作机动车车门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布置,而图2示出了处于操作位置的布置,其中换向杆10通过绕其旋转轴11的转动从根据图1示出的静止位置移动到根据图2示出的操作位置。同时,与换向杆10动力学耦合的把手20在图1中也处于静止位置,而图2中的把手20由于绕其旋转轴23的转动而移动到操作位置以便打开未被示出的机动车车门。
[0038]换向杆10通过啮合进换向杆10上的相应槽中的轴柱(Achsstummel) 22与把手20上的刺状物21的端部动力学耦合。这就意味着,通过将把手20从根据图1所示的静止位置移动到根据图2示出的操作位置经由动力学耦合,同时使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从根据图1所示的静止位置移动到根据图2示出的操作位置。
[0039]换向杆10通过未被示出的烧性轴(Bowdenzug)与未被示出的机动车车门的门锁连接。在通过将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旋转移动到根据图2示出的操作位置时,在门锁未锁定时,门锁被释放并且有可能打开未被示出的机动车车门。
[0040]把手20在其一侧绕其旋转轴23被可转动地安装到未被示出的把手壳体中。
[0041]在图1和2中清楚可见在换向杆10上的凸轮12,其与邻接件的相互作用在图3和4中进行阐述。
[0042]图3以放大视图示出了换向杆10区域的侧视图,其中换向杆10处于静止位置。
[0043]此外,图3还示出了邻接件30的截面。在图3的描述中,机动车门把手布置不会因为事故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换向杆10的凸轮12在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转动到操作位置时,如箭头31所示,可旋转经过邻接件30。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的旋转通过相应地操作把手20来进行,所述把手通过布置在刺状物21上的枢轴22啮合到换向杆10上相应的槽中并使换向杆10绕其旋转轴11逆时针转动,如箭头31所示,条件是把手20移动到其操作位置。对于根据图3所述的未发生塑性变形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换向杆10的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