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4304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空缓降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高楼上往下跳从而实现逃生的高空缓降器,属于高空逃生的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当人们在较高的位置身处险境需要逃生时,例如高楼,往往只能冒险向下逃,或向上逃到更高的位置等待救援。另外,还能够通过云梯、绳索甚至直升飞机实现逃生。通过直升飞机逃生通常都不太现实,一是救援成本过高,二是受救援环境限制,并且每次能够救援的人数较少。

如果采用云梯的方式救援,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云梯的高度有限,现有的楼房往往超过百米,云梯的高度升不到较高的楼层,二是云梯的通行能力有限,救援速度较慢,三还会受到架设进出场地的限制,四是反应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最简单实用的是用绳索来逃生,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绳索固定困难,二是攀爬的难度较大,通常人们都没有受过攀爬的专业训练,容易失手摔下,三是火灾的火苗蹿出楼外时,还可能烧断绳索或烧伤逃生人员。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虽然受困,只能选择被动地等待救援。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实现安全逃生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实现安全逃生的工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空缓降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1、逃生管2、逃生出口3、缓冲设备4以及降落伞组成;逃生入口设有逃生门,逃生入口固定在楼顶,逃生入口的出口端与逃生管连通,逃生管固定在楼体外,逃生出口与逃生管的出口端连通,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一个锐角,缓冲设备固定在逃生出口下方的地面,缓冲设备与逃生出口之间留有空隙,降落伞打开后的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孔直径;逃生者背上降落伞再打开门进入逃生入口,然后关上逃生门再打开降落伞,再跳进管道,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拉着降落伞沿管道向下落,降落伞将管道内的空气向下压,使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逃生者下方和上方的压力差以及降落伞都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降低,从而使逃生者在逃生管内缓降下来,再沿逃生出口滑到缓冲设备上。

所述的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的锐角在40-60度。

逃生出口3从出口端的上方边缘向逃生管方向凹陷形成一个逃生者能够坐起来的凹槽31。

所述的缓冲设备4主要包括底板、接耳41、弹簧42、踏板43,底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地板上,接耳从底板远离逃生出口的末端向上突出,在接耳上设有朝向逃生出口方向突出的固定杆44,在底板两侧设有向上突起的侧边,在侧边上自前向后设有长条形的对称的缓冲槽,踏板的下部设有踏板轴,踏板轴的两端分别插进一个缓冲槽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背面,弹簧的另一端套在固定杆44上后固定在接耳上,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接耳的小于90度的夹角。

所述的踏板由前踏板和支撑板组成,前踏板和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支撑板位于前踏板与弹簧之间,支撑板与底板垂直,前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支撑板的30至60度的夹角,踏板轴设在前踏板的下部,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一条与踏板轴平行的支撑轴,支撑轴的两端也向外延伸伸进缓冲槽里。

逃生入口靠近逃生管的顶上设有向下突出的挂钩,降落伞上设有用于打开降落伞的拉绳,拉绳远离降落伞的末端设有拉环,将拉环挂在挂钩上,逃生者跳进逃生管时,受挂钩的拉力作用,降落伞被打开,同时,拉绳受人体重力影响被拉断。

在逃生入口及逃生管对应的两侧设置向外凹陷的定位槽,在逃生带两侧分别设有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卡,在逃生者身上背上或系上逃生带,跳进逃生管之前,逃生者还要将位于身体两侧的逃生卡压进定位槽,使逃生者在降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背朝楼体,面部朝外。

在逃生者的鞋外套上防护套,防护套的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后向下收口,口部的直径大于鞋底的直径。

有益效果

1、将逃生管固定在楼体上,出现紧急情况时,逃生者背上降落伞打开逃生门进入逃生入口,再关闭逃生门打开降落伞跳进逃生管,由于降落伞打开后直径小于逃生管的内腔直径,在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降落的过程中,会使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变得稀薄,从而使降落伞下方的空气压力大于降落伞上方的空气压力,气压差和降落伞使逃生者降落的速度大幅降低,从而能够安全降落到缓冲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使用状态时的一个角度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缓冲设备的初始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的缓冲设备的踏板被逃生者蹬到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5所示,一种高空缓降器,主要包括逃生入口1、逃生管2、逃生出口3、缓冲设备4以及降落伞组成。

逃生入口设有逃生门,逃生门上设有锁,只有在需要时打开门逃生门,防止孩子们因为贪玩进入逃生入口带来危险。逃生门带有密封装置,能够起以较好的密封效果。密封装置通常选用密封胶条或磁性胶条等能够堵塞门与逃生入口之间的缝隙的材料。

逃生入口固定在楼顶,逃生入口的出口端与逃生管连通,连通方式主要选用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逃生管固定在楼体外,逃生出口与逃生管的出口端连通,连通方式也主要采用焊接或螺纹连接。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一个锐角,缓冲设备固定在逃生出口下方的地面,缓冲设备与逃生出口之间留有空隙。

降落伞打开后的直径小于管道的内孔直径,通常小1mm到50mm之间,既能够保证降落伞在管道内顺畅地下降,又能够阻隔大部分位于降落伞下方的空气,使降落伞上方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随着降落伞的下降变得越来越稀薄,从而在逃生者上方形成负压,降低逃生者下降的速度。

逃生时,逃生者背上降落伞再打开门进入逃生入口,然后关上逃生门再打开降落伞,再跳进逃生管,逃生者在重力作用下拉着降落伞沿逃生管向下落,降落伞将逃生管内的空气向下压,使降落伞与逃生门之间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逃生者下方和上方的压力差以及降落伞都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降低,从而使逃生者在逃生管内缓降下来,再沿逃生出口滑到缓冲设备上。

所述的逃生出口与其下方的楼体形成的锐角在40-60度。

逃生出口3从出口端的上方边缘向逃生管方向凹陷形成一个逃生者能够坐起来的凹槽31。

所述的缓冲设备4主要包括底板、接耳41、弹簧42、踏板43,底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地板上,接耳从底板远离逃生出口的末端向上突出,在接耳上设有朝向逃生出口方向突出的固定杆44,在底板两侧设有向上突起的侧边,在侧边上自前向后设有长条形的对称的缓冲槽,踏板的下部设有踏板轴,踏板轴的两端分别插进一个缓冲槽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踏板背面,弹簧的另一端套在固定杆44上后固定在接耳上,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接耳的小于90度的夹角,优选30度到50度。

当逃生者从逃生管掉到逃生出口,由向下垂直降落改为沿逃生出口滑落,在逃生出口的底壁上覆盖软胶,减轻接触时的力量,逃生者由站着向下降落改为坐着沿逃生出口滑出,逃生者的重量受到逃生出口的承托,逃生者受惯性作用沿逃生出口滑出,逃生者的双腿先抵到踏板上,踏板受到冲击力克服弹簧的张力向接耳的方向移动,消解了逃生者带来的冲击力,踏板再在弹簧的张力下往逃生出口的方向移动,受逃生者的压力,弹簧不能复位到初始状态,当逃生者的双腿离开踏板站立起来离开,踏板才能完全复位到初始状态。

在踏板上覆盖软性材料,软性材料能够消解掉一些逃生者带来的朝向接耳方向的力量。

为防止逃生者从逃生出口滑出时脸不是朝上,在逃生入口及逃生管对应的两侧设置向外凹陷的定位槽,在逃生带两侧分别设有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卡,在逃生者身上背上或系上逃生带,跳进逃生管之前,逃生者还要将位于身体两侧的逃生卡压进定位槽,使逃生者在降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背朝楼体,面部朝外,这样当逃生者到达逃生出口时,就能够保持脸朝上了。逃生卡还能够增加逃生者与逃生管之间的摩擦力,降低逃生者下降的速度。

定位槽的内腔为带有朝向逃生者的开口的环形,相应的,定位卡的开关与定位槽配合,当定位卡进入定位槽后,两者形成活动配合。当逃生者从逃生管进入逃生出口,定位卡离开定位槽。

所述的踏板43由前踏板和支撑板组成,前踏板和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支撑板位于前踏板与弹簧之间,支撑板与底板垂直,前踏板与底板形成一个朝向支撑板的30至60度的夹角,踏板轴设在前踏板的下部,在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一条与踏板轴平行的支撑轴,支撑轴的两端也向外延伸伸进缓冲槽里。

在楼顶上还设有逃生梯,在逃生梯底下设有轮子,逃生者通过逃生梯到达逃生门。平时将逃生梯推离逃生入口,防止小孩到逃生入口处玩。

所述的管道与地面垂直,通过固定螺丝等固定在楼体上。

当发生需要从楼顶向下逃生的情况时,逃生者逃到楼顶,在逃生梯前排好队,先穿戴好降落伞,然后打开逃生门,让第一个逃生者进入后关好门,这时,门要锁紧不能打开,第一个逃生者打开降落伞,然后跳进逃生管向下降落到缓冲设备上,当上面的人看到第一个人已经降落到地面,再打开逃生门让第二个逃生者进入,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后一个逃生者进入逃生门,并从里面锁紧逃生门,再打开降落伞向下跳进逃生管逃生。

逃生门从里面和外面都能够打开及锁上。在实际的应用中,为加快逃生的速度,适当扩大逃生入口,在逃生入口内安排一个人帮助逃生者打开降落伞并及时跳进管道,能够缩短等待时间。

有时会出现降落伞不能顺利打开的情况,原因多样,有可能是逃生者不会打开,有可能是逃生者因为紧张忘记打开等,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确保降落伞能够打开的办法。在逃生入口靠近逃生管的顶上设有向下突出的挂钩,降落伞上设有用于打开降落伞的拉绳,拉绳远离降落伞的末端设有拉环,将拉环挂在挂钩上,逃生者跳进逃生管时,受挂钩的拉力作用,降落伞被打开,同时,拉绳受人体重力影响被拉断。采用挂钩挂着拉绳的方式来拉断拉绳,还能够迅速降低逃生者跳进逃生管后的速度,提高逃生者的安全感。

在逃生者的鞋外套上防护套,防护套的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后向下收口形成底部带有开口的气囊,气囊的开口部直径大于鞋底的直径。逃生者在向下降落的过程中,脚下方的气流向上流动从开口部进入气囊,使气囊充盈鼓胀,使逃生者下降的速度进一步减缓,并且,当逃生者到达逃生出口时,气囊先触碰到逃生出口的内壁,能够有效消解逃生出口对逃生者的反作用力,使逃生更为安全。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发明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