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2600阅读:19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花式纱线的生产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花式纱线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多变的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服装面料产品中。带子纱一般采用小针筒编织而成,故对参与编织的纱线形状及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纱线条干相对均匀,不易被钩针钩花纱线,而圈圈纱的圈圈部分极易被钩针钩花,使不能正常顺利编织。

针对这个问题,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4185644U)采用将圈圈纱作为芯纱填充到常规带子纱中腔内,通过部分圈圈由带子纱的织孔露出外面,形成部分圈圈带子纱效果。然而该工艺中圈圈纱作为芯纱填充,未能很好体现圈圈纱蓬松特点。因此,开发一种既能顺利编织,又能充分将圈圈纱蓬松特点体现的圈圈带子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该方法以圈圈纱为原纱,在小针筒装置上进行编织成带子纱,解决圈圈纱易被钩针钩花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花式捻线机纺制圈圈纱;

(2)将步骤(1)纺制的圈圈纱浸入到装有复配助剂溶液的容器内,使纱线润湿;

(3)将步骤(2)浸润助剂后的圈圈纱经过罗拉,挤出多余助剂,为使挤压后的圈圈纱圈圈部分紧贴芯纱,在罗拉后设计了圆孔控型片,圈圈纱经过圆孔控型片后,圈圈部分完全贴服在芯纱表面;

(4)将步骤(3)处理好的圈圈纱进行通过热吹风设备进行热风烘燥,最后在络筒机上卷绕成筒;

(5)将步骤(4)处理好的圈圈纱在小针筒设备上进行带子纱编织;

(6)将步骤(5)编织好的带子纱进行处理,除去附在纱线上的助剂,使圈圈部分展示出来,形成圈圈带子纱。

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步骤(1)中的圈圈纱,规格按生产实际需求设计,并无特别限制;

步骤(2)、步骤(3)中的芯纱为纺制圈圈纱的芯纱;

所述步骤(2)中的复配助剂配方如下,按重量百分比的下述组成:

上述配方中,选用PVA1788、改性淀粉及聚丙烯酸作为主要原料,可适应所有纤维原料纺制的圈圈纱,使圈圈纱圈圈部分贴服在芯纱表面。

上述配方中选用PVA1788,是因为PVA纤维适应性最好,能有效粘附圈圈部分纤维在芯纱上。PVA1788比PVA1799更容易溶于水,也就是在编织后更容易去除。

上述配方中选用的改性淀粉优选为低聚合度的改性淀粉,一方面增加助剂粘度,有利圈圈部分贴服;另一方面低聚合度的改性淀粉不仅环保,而且更容易去除。

上述配方中聚丙烯酸对纤维具有很好的粘附能力,配伍性好,能与淀粉、PVA等很好地混用,并且有一定的水溶性,污染程度低。

上述复配助剂的主要功能是:贴服圈圈部分,保证在进入圈圈带子纱编织前,圈圈部分紧贴芯纱部分。经配方助剂处理后的圈圈纱只在卷绕成筒和编织成纱时会有部分摩擦力,与梭织面料经纱上浆相比,经助剂处理后的圈圈纱不需要良好的耐磨性和韧性,较差的耐磨性和韧性还有助于后道去除助剂的效率。因此,配方中采用低聚合度改性淀粉和更容易溶于水的PVA1788。

所述步骤(3):经过罗拉后的轧液率(带液率)控制在80%~150%,优选100%~120%。轧液率过低,经后道工艺后,圈圈部分容易翘起;轧液率过高,影响烘燥效率及后道去除效率。

由于经罗拉轧过后,纱线呈扁平状,有部分圈圈仍未与芯纱贴服,为此,本发明设计在罗拉后安装一个圆孔控型片,使未贴服的圈圈部分经过圆孔控型片后完全贴服。控型片的圆孔直径大小与芯纱粗细相近。

所述步骤(4)热风烘燥是在圆孔控型片的下方安置热吹风器,迅速将纱线烘干,并络筒到纱管上。

所述步骤(6)的去除附在纱线上的助剂的工艺路线为:圈圈带子纱浸渍去除液(去除液温度30℃~80℃,浸渍时间5min~30min)→热水洗2遍(80℃~100℃)→冷水洗1遍→烘干。

上述去除液配方为:

耐碱性α淀粉酶 0.5~2g/L

碳酸钠 5~15g/L

JFC 0.5~1.5g/L。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圆孔控型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基本实施例:

结合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圈圈带子纱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花式捻线机纺制的圈圈纱1,将纺制的圈圈纱浸入到装有复配助剂溶液的容器2,使纱线润湿;然后浸润助剂后的圈圈纱经过罗拉3,通过罗拉3挤出多余助剂,控制轧液率为100%,经罗拉3轧过后,纱线呈扁平状,部分圈圈4贴服在芯纱上,有部分圈圈5仍未与芯纱贴服;然后再通过圆孔控型片6,使未贴服的圈圈5部分经过圆孔控型片6后完全贴服,成纱线8形状;圆孔控型片6的圆孔直径6-1大小与芯纱粗细相近;将处理好的圈圈纱通过设置在圆孔控型片6下方的热吹风器7,将纱线8吹干,最后将纱线8通过络筒机9卷绕成筒。

将筒机9卷绕成筒的圈圈纱线通过小针筒设备上进行带子纱编织,将编织好的圈圈带子纱按实施例2中的除去附在纱线上的助剂,使圈圈部分展示出来,形成圈圈带子纱。

基于上述生产工艺,调整不同工艺配方和参数,得实施例1~5。

实施例1~实施例5:不同复配助剂对圈圈部分贴服效果及后道去除效率对比。

生产工艺如基本实施例,区别在于:调整不同复配助剂如表1所示,并分别检测其实施效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5中,步骤(6)中除去附在纱线上的助剂工艺为:

去除液配方:

耐碱性α淀粉酶 1g/L

碳酸钠 8g/L

JFC 0.5g/L。

圈圈带子纱浸渍60℃去除液,浸渍时间20min,然后85℃热水洗2遍,冷水洗1遍,烘干。

表1、不同复配助剂配方(重量百分比)

实施例1~实施5效果统计,见表2:

表2、实施例1~5效果统计

从表2的实施效果看,实施例1~5均能实现圈圈带子纱的生产,从编织和最后助剂去除效果上看,实施例2的效果最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