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104发布日期:2018-06-12 22:29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漂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造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漂浆系统。



背景技术:

漂浆是造纸及浆粕制浆生产中的重要工序,用于实现浆料的漂白和洗涤。通常先向浆液中添加漂白剂,待浆液漂白到符合工艺要求后,再添加洗涤水并充分洗涤浆液,然后驱使混合浆液流经平板状滤网,该平板状滤网满布浆液的过流通道,造纸纤维受滤网的拦截仍能留在浆液中,而含有残余漂白剂的洗涤水则会穿过滤网并被排出,从而实现浆液的洗涤与浓缩。但是滤网在长期使用后,网面上会粘结大量纤维,使其过滤效果降低,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又由于滤网直接固定在浆液池的池壁上,需要停止漂浆作业方可更换滤网,将导致生产停滞,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效果稳定的漂浆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漂浆系统,包括开口向上的浆槽,所述浆槽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单元,过滤单元上设有滤网,部分滤网浸入浆液内且浸没在浆液内的滤网围合形成开口向上的凹腔,凹腔内的滤出液经排液管道从浆槽排出。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结构合理,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维护成本,能避免纤维粘附滤网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且滤网更换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2、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示意图;

图5是排液管道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0.浆槽,11.直槽,12.弯槽,13.液位传感器,14.排液槽,20.过滤单元,21.滤网,211.凹腔,22.骨架,30.排液管道,31.进液管,32.出液管,33.空心管,34.支座,35.泵液单元,36.泵液管,37.引气管,38.引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漂浆系统,如图1-5所示,包括开口向上的浆槽10,所述浆槽10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单元20,过滤单元20上设有滤网21,滤网21围合形成凹腔211,凹腔211的部分腔体浸入浆液内且位于凹腔211浸没腔体内的滤出液经排液管道30从浆槽10排出。这样的话,无需停止漂浆作业,在浆槽10的槽口处即可方便地更换滤网21;驱动过滤单元20摆动、转动或振动即可抖落粘附在滤网21外表面的纤维,从而保证其稳定的过滤效果;滤网21围合形成凹腔211并在凹腔211内布置排液管道30,在不影响浆液流动的前提下,能保证滤出液的稳定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包括在滤网21的围合区域内上下方向布置的进液管31和在浆槽10旁侧上下方向布置的出液管32,进液管31与出液管32的上端连通,进液管31的进水端高于出液管32的出水端。进液管31的进水端与滤网21间隔布置。在使用时,应用虹吸原理,利用进水端与出水端的高度差即可通过排液管道30虹吸排出滤出液,排液操作简单且无需外力驱动,成本低廉。

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滤单元20整体呈柱状,包括由杆件构成的骨架22,滤网21包覆骨架22的外表面并与浆槽10的槽底面间隔布置,过滤单元20的部分柱身浸入浆液内并绕回转轴转动,这样在浆液流动时,过滤单元20无需外力驱动,在浆流的冲刷与推动下便可转动,从而避免纤维粘附在滤网21上。过滤单元20的回转轴可以竖直布置,也可以水平布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液管31与出液管32的上端由空心管33连通,空心管33贯穿过滤单元20的柱身并与过滤单元20构成转动配合,空心管33由支座34水平状固定在浆槽10槽口处的槽壁上,空心管3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浆槽10的槽口方向。如图4所示,空心管33作为滤网21的回转中心水平布置,过滤单元20随之整体呈横向布置在浆槽10的槽口处。空心管33不仅实现了过滤单元20的可靠安装,还导通了排液管道的进、出液管31、32,从而实现了滤出液的稳定排放。

具体的,所述的过滤单元20整体呈圆柱状,空心管33设于过滤单元20的轴心处。也就是说,空心管33与圆柱状的过滤单元20的轴心重合,提升过滤单元20与浆槽10配合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的浆槽10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直槽11,两直槽11之间由弯槽12连通,浆槽10的槽长方向呈U形布置,两直槽11上分别设有一个过滤单元20。如图1-3所示,这样在有限的布置空间内能充分保证浆槽10的槽长,便于过滤单元20的布置。

优选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上设有泵液单元35,浆槽10内设有对其槽腔内液位进行测量的液位传感器13,液位传感器13输出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驱动泵液单元35的启闭。在本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13设于浆槽10槽深的三分之二处,位于进液管31进水端的上方,液位传感器13为液位开关。具体实施时,当浆槽10内的水位上升至液位传感器13处时,液位传感器13采集到信号并输出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驱动泵液单元35开启,泵液单元35自浆槽10内向外排液;当浆槽10内的水位下降至液位传感器13下方时,液位传感器13未采集到信号,控制单元驱动泵液单元35关闭或处于待机状态。

这样的话,在漂浆系统初次工作时,浆槽10内的水位上升至液位传感器13处后,泵液单元35启动使得浆槽10内的滤出液得以迅速排出,随着滤出液的排出,浆槽10内的水位逐渐下降,待浆槽10内水位下降至液位传感器13下方后,泵液单元35停止工作,进液管31、空心管33与出液管32将构成虹吸管,在无外力驱动的情况下继续排出滤出液,有效节约排液成本。在排液管道30虹吸排液维持时,若浆槽10内的水位再次上升至液位传感器13处,泵液单元35启动并排液能避免浆槽10内的浆液溢出槽外造成浆液浪费,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若浆槽10内的水位下降至进液管31的进水端下方使得虹吸终止,滤出液无法继续排出,将使得浆槽10内的水位逐渐上升,待水位再次上升至液位传感器13处后,泵液单元35将再次启动辅助虹吸液流的建立。如此循环工作,便能有效保证漂浆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保证漂浆质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液位传感器13也可以设于浆槽10槽深的四分之三处或其他槽深处,但液位传感器13的安装位置应不低于浆槽10槽深的二分之一,以保证排液管道30内虹吸液流的有效建立。液位传感器13也可以采用其他常用的液位检测装置。

优选的,两个所述过滤单元20的空心管33相互导通并与同一出液管32相连通,泵液单元35设于两空心管33连通处的下游。如图2、3所示,两个过滤单元20分别布置在浆液流动路径平行、流动方向相反的直槽段上,两过滤单元20既可以错位布置,也可以同轴布置,在两个过滤单元20同轴布置时,安装更加方便,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所述的排液管道30还包括泵液管36,泵液管36的上端与出液管32连通且泵液管36与出液管32的连通处低于进液管31的进水端,泵液单元35设于泵液管36上。如图4、5所示,这样泵液单元35泵送排出的液体将从泵液管36排出,与虹吸液流从不同的管道排出,既能保证虹吸液流的建立,又能增大排液管道30的最大排液效率。在排液管道30的虹吸中断时,待泵液单元35关闭后,滤出液在动能的驱动下将从出液管32排出,从而建立其自进液管31、空心管33向出液管32排出的虹吸液流;在排液管道30的虹吸液流维持时,泵液单元35启动则能自出液管32与泵液管36同时排出液体,有效提升排液效率,避免浆槽10内水位上升过快导致的浆液溢出。优选的,所述浆槽10的旁侧设有排液槽14,出液管32和泵液管36的出液端位于排液槽14内,这样经排液管道30排出的滤出液将沿排液槽14导向流入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排液槽14的槽底低于浆槽10的槽底,以满足出液管32的布置。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的排液管道30包括引气管37,引气管37的一端与出液管32或空心管33位于过滤单元20外侧的管段连通、另一端呈敞口状,引气管37上设有引气阀38。这样在排液管道30内的虹吸液流维系时打开引气阀38,使得空气自引气管37进入排液管道30,排液管道30内的压强不满足虹吸条件,即可终止虹吸液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