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560发布日期:2019-03-15 20:3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纱线层出不穷,材质结构各不相同,广泛应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生活领域。传统的纱线主要是用各种纺织纤维加工成一定细度的产品,要么韧性差,吸湿排汗性能不好,使用寿命不长,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断裂,无法满足某些高强度产品的需求,要么弹性差,不容易伸缩,无法满足某些高弹性产品的需求。且在工业用、商用和家用等领域中使用到的纱线往往需要具备防火耐热的性能,而传统纱线一般不具备阻燃功能,同时,现有的纱线中,没有抗菌的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纱线在应用范围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包括外表层、设于外表层内层的中间层以及设于中间层内层的芯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层包括保暖层以及设置于保暖层外层的隔热涂层,所述外表层内设置有若干透气孔,所述中间层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外表层和中间层之间通过凸起形成有若干空腔,所述透气孔与空腔相连通,所述芯层由第一芯纱、第二芯纱和第三芯纱交捻而成,所述芯层的外层设置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上涂覆有抗菌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保暖层由远红外纤维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隔热涂层由芳纶纤维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芯纱、第二芯纱和第三芯纱分别为甲壳素纤维、纳米银纤维以及竹炭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包覆层由氨纶弹性纤维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由第一芯纱、第二芯纱和第三芯纱交捻而成的芯层,使得芯层具有很好的强度及韧性,且第一芯纱、第二芯纱和第三芯纱分别为甲壳素纤维、纳米银纤维以及竹炭纤维,亦使得芯层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而抗菌涂层的设置则进一步增加了抗菌的作用;而包覆层的设置能够对芯层具有很好的包覆作用,增加了纱线整体的强度,且由于包覆层由氨纶弹性纤维制成,则使得纱线亦具有很好的弹性;而透气孔和空腔的设置则具有很好的排水透气性能,配合由聚丙烯晴纤维制成的中间层,由于聚丙烯晴纤维具有很好的吸湿的特性,可使得纱线整体具有很好的透气及吸湿的作用;而保暖层及隔热涂层的设置则具有很好的保暖及阻燃隔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表层;2、中间层;3、芯层;4、隔热涂层;5、保暖层;6、透气孔;7、凸起;8、空腔;9、第一芯纱;10、第二芯纱;11、第三芯纱;12、包覆层;13、抗菌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抗菌混纺纱,包括外表层1、设于外表层1内层的中间层2以及设于中间层2内层的芯层3,所述外表层1包括保暖层5以及设置于保暖层5外层的隔热涂层4,所述外表层1内设置有若干透气孔6,所述中间层2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7,所述外表层1和中间层2之间通过凸起7形成有若干空腔8,所述透气孔6与空腔8相连通,所述芯层3由第一芯纱9、第二芯纱10和第三芯纱11交捻而成,所述芯层3的外层设置有包覆层12,所述包覆层12上涂覆有抗菌涂层13。所述保暖层5由远红外纤维制成。所述隔热涂层4由芳纶纤维制成。所述第一芯纱9、第二芯纱10和第三芯纱11分别为甲壳素纤维、纳米银纤维以及竹炭纤维。所述包覆层12由氨纶弹性纤维制成。

通过设置有由第一芯纱9、第二芯纱10和第三芯纱11交捻而成的芯层3,使得芯层3具有很好的强度及韧性,且第一芯纱9、第二芯纱10和第三芯纱11分别为甲壳素纤维、纳米银纤维以及竹炭纤维,亦使得芯层3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而抗菌涂层13的设置则进一步增加了抗菌的作用;而包覆层12的设置能够对芯层3具有很好的包覆作用,增加了纱线整体的强度,且由于包覆层12由氨纶弹性纤维制成,则使得纱线亦具有很好的弹性;而透气孔6和空腔8的设置则具有很好的排水透气性能,配合由聚丙烯晴纤维制成的中间层2,由于聚丙烯晴纤维具有很好的吸湿的特性,可使得纱线整体具有很好的透气及吸湿的作用;而保暖层 5及隔热涂层4的设置则具有很好的保暖及阻燃隔热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