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554发布日期:2019-03-15 20:3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纶纱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



背景技术:

在氨纶纱纺织产业中,常常会使用到各种滚筒,在纺织过程中,常常需要对纺织物进行增湿操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加工。但是,现有技术中,增湿过程浪费时间长,不利用连续性生产,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包括转轴及通过一固定件与所述转轴连接的滚筒,所述滚筒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固定件旋接在所述开口中,所述滚筒的外表面具有数个圆形孔洞,所述圆形孔洞的孔径为0.5~5mm,所述滚筒内设有一增湿结构,所述增湿结构包括一喷雾发生器及与所述喷雾发生器连通的喷雾管道,所述喷雾管道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喷雾发生器的表面,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远离所述喷雾发生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滚筒的两端相连接且与所述滚筒的表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滚筒表面的一侧设有数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以将所述喷雾发生器中产生的增湿气体输送至所述滚筒的外表面,所述喷雾发生器上设有一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增湿气体的温度为50~60℃。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具有多个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等距离设置在所述喷雾发生器的表面。

优选的,相邻所述支管道之间的距离为20~50cm。

优选的,相邻所述支管道之间的距离为30cm。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孔径为2~5mm。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孔径为3mm。

优选的,所述圆形孔洞的孔径为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增湿结构,能够对氨纶织物提供较好的增湿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中,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结构复杂,且增湿效果不理想。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包括转轴及通过一固定件与所述转轴连接的滚筒,所述滚筒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固定件旋接在所述开口中,所述滚筒的外表面具有数个圆形孔洞,所述圆形孔洞的孔径为0.5~5mm,所述滚筒内设有一增湿结构,所述增湿结构包括一喷雾发生器及与所述喷雾发生器连通的喷雾管道,所述喷雾管道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喷雾发生器的表面,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远离所述喷雾发生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滚筒的两端相连接且与所述滚筒的表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滚筒表面的一侧设有数个通孔,所述通孔用以将所述喷雾发生器中产生的增湿气体输送至所述滚筒的外表面,所述喷雾发生器上设有一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增湿气体的温度为5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增湿结构,能够对氨纶织物提供较好的增湿效果。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增湿功能的氨纶纺纱滚筒,包括转轴1及通过一固定件3与所述转轴1连接的滚筒2,所述滚筒2的两端设有开口21,所述转轴1通过所述固定件3旋接在所述开口21中,以使得所述转轴1在进行旋转时能够带动所述滚筒2同时进行旋转。在所述滚筒2的外表面22具有数个圆形孔洞(图中未示出),所述圆形孔洞的孔径为0.5~5mm,优选的,所述圆形孔洞的孔径为2mm。

在所述滚筒2内设有一增湿结构,所述增湿结构包括一喷雾发生器4及与所述喷雾发生器4连通的喷雾管道5,所述喷雾管道5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管道51和第二管道52,其中,所述第一管道51位于所述喷雾发生器4的表面。具体地,所述第一管道51具有多个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等距离设置在所述喷雾发生器4的表面。相邻所述支管道之间的距离为20~50cm,优选的,相邻所述支管道之间的距离为30cm。

所述第二管道52与所述第一管道51远离所述喷雾发生器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52与所述滚筒2的两端相连接且与所述滚筒2的表面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52靠近所述滚筒2表面的一侧设有数个通孔521,所述通孔521用以将所述喷雾发生器4中产生的增湿气体输送至所述滚筒2的外表面22。其中,所述通孔521的孔径为2~5mm,优选的,所述通孔521的孔径为3mm。通过将所述第二管道52与所述滚筒2的两端相连接,这样能够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2中通过所述通孔521中扩散出来的增湿气体直接到达所述滚筒2的外表面,从而可避免造成增湿气体的浪费。

在所述喷雾发生器4上设有一温度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增湿气体的温度为50~60℃。

本实用新型中的增湿结构具体工作过程为:所述喷雾发生器4中所产生的增湿气体通过所述第一管道51进入所述第二管道52中进行扩散,通过所述第二管道52表面的通孔521及所述滚筒2表面的圆形孔洞扩散至所述滚筒2的外表面22,从而能够对氨纶织物提供较好的增湿效果。

附图中所示和根据附图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