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集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3250发布日期:2019-08-03 10:4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空气集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气流对纤维束进行集聚的空气集合器。



背景技术:

在牵伸工艺中应用集合器的作用在于收缩纱条的宽度,减少飞花和边纤维的散失,减少绕胶辊、绕罗拉现象,使须条在较紧密状态下加捻,使之成纱紧密、光洁、毛羽少、强力高。如果集合器使用不当会增加纱疵,当口径过小、挂花、及恒动不灵活时,会使纱线质量下降,断头增加,产生条干竹节。

传统集合器采用接触方式对纤维束进行集聚,将集合器设计为入口宽出口窄,入口与出口采用斜坡过渡,从而起到收缩纱条宽度的作用。由于纤维束与集合器产生接触式滑动,在纤维与集合器之间产生摩擦,因此会对纤维状态产生一定影响,若集合器表面处理不佳,可能会使纤维束产生过多的毛羽,反而影响成啥质量。

在专利号为201811470969x专利名称为一种五罗拉牵伸系统的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五罗拉牵伸系统中采用有集合器,为了更好的对纤维束进行集聚,本专利提供了一种空气集合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集合器,利用气流对纤维束形成集聚收窄的效果,减少或避免对纤维束的机械摩擦,在有效地控制纤维束的同时,减少毛羽,提高成纱质量。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空气集合器,包括内喷嘴和外喷嘴,内喷嘴和外喷嘴采用回转体结构,外喷嘴包括前端的外喷嘴出气孔、后端的外喷嘴进气孔、侧面设置的侧气孔;内喷嘴包括内喷嘴出气孔和内喷嘴进气孔;内喷嘴通过外喷嘴进气孔嵌入外喷嘴内部,内喷嘴的外壁与外喷嘴的内壁紧密贴合,使外喷嘴也通过内喷嘴进气孔进气,内喷嘴出气孔和外喷嘴出气孔同轴、同向;两个喷嘴嵌套后形成气腔,所述侧气孔与气腔相通,使侧气孔吸入的低压空气通过气腔到达外喷嘴出气孔。

内喷嘴、外喷嘴、气腔采用回转体的圆柱或圆锥结构,外部特征也呈现为回转体的圆柱或圆锥结构。

外喷嘴的外壁包括后端的圆柱侧和前端圆锥侧,外喷嘴的内壁从前端到后端依次包括出气孔圆柱内壁、内腔圆锥内壁和内腔圆柱内壁。

内喷嘴的外壁呈阶梯状,分为大径圆柱部分和小径圆柱部分,大径圆柱部分与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贴合,小径圆柱部分与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形成间隙。

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呈阶梯状,又分为大径部分和小径部分,大径部分与内喷嘴外壁贴合密封,小径部分与内喷嘴外壁形成缝隙,此时内喷嘴采用等直径圆柱结构。

内喷嘴的内壁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呈圆柱形时,前端为内喷嘴出气孔,后端为内喷嘴进气孔;呈圆锥形时,直径较小处为内喷嘴出气孔,直径较大处为内喷嘴进气孔。

内喷嘴的进气孔内壁设计有螺旋槽结构。

内喷嘴出气孔外边沿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存在缝隙,内喷嘴出气孔外边沿开有倒角,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形成缝隙。

沿着外边沿的倒角上部等距离的开有若干通气槽,倒角面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贴合,气流只通过通气槽流通,所述通气槽的开槽形式为沿着轴向直线开槽,或者为螺旋状开槽。

外喷嘴侧气孔外设置有凸台结构,用于与提供负压的气管连接。

所述空气集合器通过设计的外喷嘴出气孔、内喷嘴出气孔、进气孔、气腔、联通气腔的侧气孔,实现了利用空气对纤维束进行集聚的效果,为了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采用内喷嘴和外喷嘴分体结构。应用了此空气集合器的牵伸系统,成纱质量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空气集合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纤维束通过空气集合器的示意图;

图3是喷嘴出气孔靠近罗拉牵伸钳口位置的距离d示意图;

图4是空气集合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实施例的外部视图;

图6是外喷嘴和内喷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内喷嘴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8是内喷嘴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9是内喷嘴出气孔外边沿与外喷嘴内壁的配合示意图1;

图10是内喷嘴出气孔外边沿与外喷嘴内壁的配合示意图2;

图11是空气集合器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空气集合器采用了双重结构的喷嘴,是通过气流的作用使纤维束200形成集聚收窄的效果,减少毛羽,提高成纱质量,气流的进入方向分为外喷嘴吹入的低压空气a,以及内喷嘴吹入的低压空气b。

结合图4的实施例的结构,低压空气a由外喷嘴1上的侧气孔13吹入,空气a沿着如图7所示的倒角24或者通气槽25汇聚,汇聚气流为c、d,流入出气孔圆柱内壁16的通道内,从外喷嘴出气孔11流出,此时会在内喷嘴出口附近区域21形成负压带,使得外部空气b流入内喷嘴进气孔22,沿着内喷嘴内壁18形成的通道流动,穿过内喷嘴出气孔21,最后从外喷嘴出气孔11流出。

流出的气流b在三维空间上包裹着内部输送过程中的纤维束,在喷嘴内以非接触的方式使纤维束发生集聚。

此外,对于应用了此空气集合器的牵伸系统,由于集聚后的纤维束远离喷嘴气流b集聚区域后,会再次扩散,这里应尽可能使喷嘴出气孔靠近罗拉牵伸钳口200位置,即刻压紧纤维束,防止纤维扩散,如图3所示的距离l越小越好。

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集合器包括内喷嘴2和外喷嘴1,内喷嘴2和外喷嘴1采用回转体结构,内喷嘴2嵌入到外喷嘴1的内部。

外喷嘴1包括外喷嘴出气孔11、外喷嘴进气孔12、侧气孔13,外喷嘴出气孔11位于外喷嘴1前端,外喷嘴进气孔12位于外喷嘴1后端,侧气孔13位于外喷嘴1的侧面。外喷嘴出气孔11的圆柱内壁形成的通道有利于气流在此对纤维束的进行集聚。

内喷嘴2包括内喷嘴出气孔21、内喷嘴进气孔22,内喷嘴2通过外喷嘴进气孔12嵌入外喷嘴1内部,内喷嘴2的外壁与外喷嘴1的内壁紧密贴合,使外喷嘴1也通过进气孔22进气,两个喷嘴共用一个气流入口,内喷嘴出气孔21和外喷嘴出气孔11同轴、同向。

两个喷嘴嵌套后形成气腔3,所述侧气孔13与气腔3相通,低压空气a通过气腔3到达外喷嘴出气孔11。

这样,两个喷嘴、气腔3采用回转体的圆柱或圆锥结构,使得内部气流更均匀稳定,进而外部特征也呈现为回转体圆柱或圆锥结构。

如图6所示,外喷嘴1的外壁包括后端的圆柱侧15和前端圆锥侧14,外喷嘴1的内壁从前端到后端依次包括出气孔圆柱内壁16、内腔圆锥内壁17和内腔圆柱内壁18。

外喷嘴1外壁的前端圆锥侧14是与其安装位置有关,通常集聚后的纤维束100会喂入罗拉钳口200,需要集聚后的纤维束100越靠近钳口位置越好,为了与钳口出两个转动的圆辊更好的配合,外喷嘴出气孔11外沿直径越小越好,于是外壁设计出圆锥特征。

如图7所示,内喷嘴2的外壁呈阶梯状,分为大径圆柱部分25和小径圆柱部分24,大径圆柱部分25与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18贴合,小径圆柱部分24与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18形成间隙。

(另一种实施方式:外喷嘴内腔圆柱内壁呈阶梯状,又分为大径部分和小径部分,大径部分与内喷嘴外壁贴合密封,小径部分与内喷嘴外壁形成缝隙,此时内喷嘴可采用等直径圆柱结构。)

内喷嘴2的内壁23呈圆锥形(也可以是圆柱形),直径较小处为内喷嘴出气孔21,直径较大处为内喷嘴进气孔22。

内喷嘴2的内壁23采用圆锥形,进入喷嘴内的气流速度越来越快,随后在外喷嘴出气孔11的圆柱内壁处进行空气式集聚,集聚效果更好。

如图8所示的第二种设计方案中,内喷嘴2的进气孔内壁23设计螺旋槽30结构,使得进入的气流产生旋转,对纤维束达到更好的集聚效果。

此外,内喷嘴出气孔外边沿与外喷嘴内壁要有缝隙,可采用三种方式实现:

(1)外边沿开有倒角24,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17形成缝隙,供气流通过,如图7所示;

(2)沿着外边沿的倒角24上等距离的开有若干通气槽25,倒角24面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17贴合,气流只通过通气槽25流通,如图9所示;

倒角方式为基本形式,倒角24与外喷嘴内腔圆锥内壁17形成间隙供空气流通,通气槽25形式可使得气流更均匀的流入外喷嘴出气孔11的圆柱内壁区域,更好的使气流包裹纤维束。

(3)所述通气槽25的开槽形式可以为沿着轴向直线开槽,也可以为螺旋状开槽26,可形成旋转气流,旋向与进气口螺旋槽一致,使气流旋转方向一致,螺旋状开槽26可产生旋转气流,对纤维须条有加捻效果。如图10所示。

此外,内喷嘴出气孔21内径小于外喷嘴出气孔11内径,外喷嘴侧气孔13开设在更靠近进气孔22一侧,给气流加捻留有空间;外喷嘴侧气孔13外包括凸台结构19,用于与提供负压的气管连接,使得内喷嘴出气孔21区域负压更均匀稳定。

所述空气集合器通过设计的外喷嘴出气孔、内喷嘴出气孔、进气孔、气腔、联通气腔的侧气孔,实现了利用空气对纤维束进行集聚的效果,为了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采用内喷嘴和外喷嘴分体结构。应用了此空气集合器的牵伸系统,成纱质量更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