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幻彩纱线及其纺纱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39373发布日期:2019-09-21 01:35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渐变幻彩纱线及其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段彩纱是在纱线长度方向上分段分布着不同颜色的纱线,是花式纱线的一种,相对于传统单一色纱,其颜色可变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满足于人们对纺织品色彩的多元化需求。生产段彩纱的工艺方法有染色着色法和色纤维纺纱法。染色着色法是对绞纱或筒子纱进行局部喷染经蒸化定型,从而在纱线上形成一段一段不同色彩的分布。有色纤维纺纱法是将多根不同颜色的粗纱经特殊的牵伸加捻装置,使某种颜色的纤维不连续地分布在纱线上形成段彩纱。

染色着色法的优点在于在较长的纱线片段长度内,颜色可随机灵活的分布,而缺点是机器机身要求长,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且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纺织品环保的要求。有色纤维纺纱法在颜色控制上无法达到精确的要求,尤其是采用三种色彩混配形成渐变效果时,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调整某种颜色混色比等差递减/增的方式实现渐变,这种常常渐变生硬,过渡段分明,且渐变效果不可控,很难达到色彩过渡自然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渐变幻彩纱线及其纺纱方法,以解决段彩纱色彩渐变生硬,过渡段分明,很难达到色彩过渡自然效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使用三通道数码纺纱机,采用三种色彩混配,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3个渐变基色X、Y、Z,设计m个渐变单元。

(2)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i、Ymi、Zm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j、Ymj、Zmj。

(3)除去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外,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中的中间色段数量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个中间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为:

Xm1=Xmi+(Xmj-Xmi)·1/n,Ym1=Ymi+(Ymj-Ymi)·1/n,Zm1=Zmi+(Zmj-Zmi)·1/n;

Xm2=Xmi+(Xmj-Xmi)·2/n,Ym2=Ymi+(Ymj-Ymi)·2/n,Zm2=Zmi+(Zmj-Zmi)·2/n;

Xm3=Xmi+(Xmj-Xmi)·3/n,Ym3=Ymi+(Ymj-Ymi)·3/n,Zm3=Zmi+(Zmj-Zmi)·3/n;

……

Xmn=Xmi+(Xmj-Xmi)·n/n,Ymn=Ymi+(Ymj-Ymi)·n/n,Zmn=Zmi+(Zmj-Zmi)·n/n。

(4)按照以下公式,通过混色比计算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混纺比:

Kmi(X)=Xmi/(Xmi+Ymi+Zmi),Kmi(Y)=Ymi/(Xmi+Ymi+Zmi),Kmi(Z)=Zmi/(Xmi+Ymi+Zmi);

Kmj(X)=Xmj/(Xmj+Ymj+Zmj),Kmj(Y)=Ymj/(Xmj+Ymj+Zmj),Kmj(Z)=Zmj/(Xmj+Ymj+Zmj);

Kmn(X)=Xmn/(Xmn+Ymn+Zmn),Kmn(Y)=Ymn/(Xmn+Ymn+Zmn),Kmn(Z)=Zmn/(Xmn+Ymn+Zmn)。

(5)确定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粗纱定量ρ(X)、ρ(Y)、ρ(Z),计算初始色段的牵伸比emi(X)、emi(Y)、emi(Z),结尾色段的牵伸比emj(X)、emj(Y)、emj(Z),中间色段的牵伸比emn(X)、emn(Y)、emn(Z)。

(6)从三通道数码纺纱机的3个后罗拉通道中分别喂入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在控制面板上输入粗纱定量、锭子转速、捻系数、线密度,按照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顺序通过调控各通道的牵伸比,纺制成渐变幻彩纱线。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使用三通道数码纺纱机,采用两种色彩混配,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2个渐变基色X、Y,设计m个渐变单元。

(2)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i、Ym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j、Ymj。

(3)除去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外,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中的中间色段数量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个中间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为:

Xm1=Xmi+(Xmj-Xmi)·1/n,Ym1=Ymi+(Ymj-Ymi)·1/n;

Xm2=Xmi+(Xmj-Xmi)·2/n,Ym2=Ymi+(Ymj-Ymi)·2/n;

Xm3=Xmi+(Xmj-Xmi)·3/n,Ym3=Ymi+(Ymj-Ymi)·3/n;

……

Xmn=Xmi+(Xmj-Xmi)·n/n,Ymn=Ymi+(Ymj-Ymi)·n/n。

(4)按照以下公式,通过混色比计算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混纺比:

Kmi(X)=Xmi/(Xmi+Ymi+Zmi),Kmi(Y)=Ymi/(Xmi+Ymi+Zmi);

Kmj(X)=Xmj/(Xmj+Ymj+Zmj),Kmj(Y)=Ymj/(Xmj+Ymj+Zmj);

Kmn(X)=Xmn/(Xmn+Ymn+Zmn),Kmn(Y)=Ymn/(Xmn+Ymn+Zmn)。

(5)确定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粗纱定量ρ(X)、ρ(Y),计算初始色段的牵伸比emi(X)、emi(Y),结尾色段的牵伸比emj(X)、emj(Y),中间色段的牵伸比emn(X)、emn(Y)。

(6)从三通道数码纺纱机的任2个后罗拉通道中分别喂入渐变基色X、Y所对应的有色粗纱,在控制面板上输入纺纱参数,按照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顺序通过调控各通道的牵伸比,纺制成渐变幻彩纱线。

可选地,还包括根据要纺制的渐变幻彩纱线的长度,设计各个渐变单元、各个色段的长度。

可选地,m≥1,n≥0。

可选地,相邻两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对应相同。

可选地,所述纺纱参数包括粗纱定量、锭子转速、捻系数和线密度。

可选地,所述有色粗纱以纯棉、涤棉或/和纤维素纤维为原料。

可选地,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线密度相等。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渐变幻彩纱线,由前两方面提供的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纺制得到。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在每个渐变单元中,确定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i、Ymi、Zm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j、Ymj、Zmj,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中的中间色段数量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个中间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为:Xmn=Xmi+(Xmj-Xmi)·n/n,Ymn=Ymi+(Ymj-Ymi)·n/n,Zmn=Zmi+(Zmj-Zmi)·n/n。然后在计算混纺比,进而计算出牵伸比,按照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顺序通过调控各通道的牵伸比,纺制成渐变幻彩纱线。这种方法相比于简单的等差递增或递减的方法来讲,色彩过渡自然,渐变风格明显,除此之外,渐变效果控制度更好,更容易实现预先设计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渐变幻彩纱线及其纺纱方法,以解决段彩纱色彩渐变生硬,过渡段分明,很难达到色彩过渡自然效果的问题。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段彩纱指的是运用复合纺纱技术生产传统色纺纱,传统色纺纱是一根粗纱喂入,在细纱机上双区连续牵伸,再经加捻、卷绕成形的纺纱方式成纱。而段彩纱是以多个粗纱喂入多根粗纱分别以连续变速、不连续变速或停顿的方式分别进入主牵伸区、后牵伸区(在主牵伸区进行有效的混合),再经过加捻、卷绕成形的纺纱方式成纱。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使用三通道数码纺纱机,采用三种色彩混配,也是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纺制。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确定3个渐变基色X、Y、Z,设计m个渐变单元。三种渐变基色的选择和渐变单元的设计可根据设计师的设计需求、客户的具体要求、市场反馈的流行趋势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美学需求进行任意变换。例如,选择红、绿、蓝三基色分别作为3个渐变基色X、Y、Z,设计3个渐变单元,第一个渐变单元是混色后越来越红,第二个渐变单元紧接着第一个渐变单元越来越绿,第三个渐变单元紧接着第二个渐变单元越来越蓝。

步骤S120,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i、Ymi、Zm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j、Ymj、Zmj。接着步骤S110中的例子进行阐述:为使得渐变单元的颜色可控,渐变自然。首先设计每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的颜色,然后经过混色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例如photoshop软件),确定这三个渐变单元中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因此,第一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1i、Y1i、Z1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1j、Y1j、Z1j;第二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2i、Y2i、Z2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2j、Y2j、Z2j;第三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3i、Y3i、Z3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3j、Y3j、Z3j。为使得各单元之间过渡自然,相邻两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混色比对应相同,即第一个渐变单元的结尾色段与第二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相同,X1j=X2i,Y1j=Y2i,Z1j=Z2i,以此类推,第二个渐变单元的结尾色段与第三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相同,X2j=X3i,Y2j=Y3i,Z2j=Z3i。

步骤S130,除去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外,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中的中间色段数量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个中间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为:

Xm1=Xmi+(Xmj-Xmi)·1/n,Ym1=Ymi+(Ymj-Ymi)·1/n,Zm1=Zmi+(Zmj-Zmi)·1/n;

Xm2=Xmi+(Xmj-Xmi)·2/n,Ym2=Ymi+(Ymj-Ymi)·2/n,Zm2=Zmi+(Zmj-Zmi)·2/n;

Xm3=Xmi+(Xmj-Xmi)·3/n,Ym3=Ymi+(Ymj-Ymi)·3/n,Zm3=Zmi+(Zmj-Zmi)·3/n;

……

Xmn=Xmi+(Xmj-Xmi)·n/n,Ymn=Ymi+(Ymj-Ymi)·n/n,Zmn=Zmi+(Zmj-Zmi)·n/n。

若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的色彩极为接近,那么可以不要中间色段,直接由初始色段过渡到结尾色段。也就是说n可以等于0。

接着步骤S120中的例子进行阐述:第一个渐变单元的色彩变化是越来越红,那么最不红的色段是初始色段,最红的色段是结尾色段,由最不红的色段过渡到最红的色段,中间可以设置多个中间色段,例如,设置3个中间色段,色彩可以简单描述为次不红色段、中红色段、次红色段,那么体现在纱线上就是由最不红色段→次不红色段→中红色段→次红色段→最红色段。第一个渐变单元的各色段混色比如下:

最不红色段(初始色段):X1i,Y1i,Z1i;

次不红色段(第一个中间色段):

X11=X1i+(X1j-X1i)·1/3,Y11=Ymi+(Y1j-Y1i)·1/3,Z11=Z1i+(Z1j-Z1i)·1/3;

中红色段(第二个中间色段):

X12=X1i+(X1j-X1i)·2/3,Y12=Y1i+(Y1j-Y1i)·2/3,Z12=Z1i+(Z1j-Z1i)·2/3;

次红色段(第三个中间色段):

X13=X1i+(X1j-X1i)·3/3,Y13=Y1i+(Y1j-Y1i)·3/3,Z13=Z1i+(Z1j-Z1i)·3/3;

最红色段(结尾色段):X1j、Y1j、Z1j。

第二个渐变单元和第三个渐变单元与第一个渐变单元类似,具体请参照第一个渐变单元的混色比的计算方法,不再重复阐述。

步骤S140,根据要纺制大的纱线的长度,设计各个渐变单元,各个色段(包括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渐变单元,各个色段的长度可以设计成任意长度,只需要满足设计要求即可。若每个单元的每个色段的长度相同的话,那么则需要相邻两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重合,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步骤S150,按照以下公式,通过混色比计算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混纺比:

Kmi(X)=Xmi/(Xmi+Ymi+Zmi),Kmi(Y)=Ymi/(Xmi+Ymi+Zmi),Kmi(Z)=Zmi/(Xmi+Ymi+Zmi);

Kmj(X)=Xmj/(Xmj+Ymj+Zmj),Kmj(Y)=Ymj/(Xmj+Ymj+Zmj),Kmj(Z)=Zmj/(Xmj+Ymj+Zmj);

Kmn(X)=Xmn/(Xmn+Ymn+Zmn),Kmn(Y)=Ymn/(Xmn+Ymn+Zmn),Kmn(Z)=Zmn/(Xmn+Ymn+Zmn)。

接着步骤S130中的例子进行阐述:第一个渐变单元的各色段混坊比如下:

最不红色段(初始色段):

K1i(X)=X1i/(X1i+Y1i+Z1i),K1i(Y)=Y1i/(X1i+Y1i+Z1i),K1i(Z)=Z1i/(X1i+Y1i+Z1i);

次不红色段(第一个中间色段):

K11(X)=X11/(X11+Y11+Z11),K11(Y)=Y11/(X11+Y11+Z11),K11(Z)=Z11/(X11+Y11+Z11);

中红色段(第二个中间色段):

K12(X)=X12/(X12+Y12+Z12),K12(Y)=Y12/(X12+Y12+Z12),K12(Z)=Z12/(X12+Y12+Z12);

次红色段(第三个中间色段):

K13(X)=X13/(X13+Y13+Z13),K13(Y)=Y13/(X13+Y13+Z13),K13(Z)=Z13/(X13+Y13+Z13);

最红色段(结尾色段):

K1j(X)=X1j/(X1j+Y1j+Z1j),K1j(Y)=Y1j/(X1j+Y1j+Z1j),K1j(Z)=Z1j/(X1j+Y1j+Z1j)。

第二个渐变单元和第三个渐变单元与第一个渐变单元类似,具体请参照第一个渐变单元的混纺比的计算方法,不再重复阐述。

步骤S160,确定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粗纱定量ρ(X)、ρ(Y)、ρ(Z),计算初始色段的牵伸比emi(X)、emi(Y)、emi(Z),结尾色段的牵伸比emj(X)、emj(Y)、emj(Z),中间色段的牵伸比emn(X)、emn(Y)、emn(Z)。

初始色段的牵伸比计算公式如下:

Kmi(X)=ρ(X)×emi(X)/(ρ(X)×emi(X)+ρ(Y)×emi(Y)+ρ(Z)×emi(Z));

Kmi(Y)=ρ(Y)×emi(Y)/(ρ(X)×emi(X)+ρ(Y)×emi(Y)+ρ(Z)×emi(Z));

Kmi(Z)=ρ(Z)×emi(Z)/(ρ(X)×emi(X)+ρ(Y)×emi(Y)+ρ(Z)×emi(Z))。

结尾色段的牵伸比计算公式如下:

Kmj(X)=ρ(X)×emj(X)/(ρ(X)×emj(X)+ρ(Y)×emj(Y)+ρ(Z)×emj(Z));

Kmj(Y)=ρ(Y)×emj(Y)/(ρ(X)×emj(X)+ρ(Y)×emj(Y)+ρ(Z)×emj(Z));

Kmj(Z)=ρ(Z)×emj(Z)/(ρ(X)×emj(X)+ρ(Y)×emj(Y)+ρ(Z)×emj(Z))。

中间色段的牵伸比计算公式如下:

Kmn(X)=ρ(X)×emn(X)/(ρ(X)×emn(X)+ρ(Y)×emn(Y)+ρ(Z)×emn(Z));

Kmn(Y)=ρ(Y)×emn(Y)/(ρ(X)×emn(X)+ρ(Y)×emn(Y)+ρ(Z)×emn(Z));

Kmn(Z)=ρ(Z)×emn(Z)/(ρ(X)×emn(X)+ρ(Y)×emn(Y)+ρ(Z)×emn(Z))。

粗纱定量ρ(X)、ρ(Y)、ρ(Z)可根据纱线的材料,色彩设计进行设置,可设置成ρ(X)=ρ(Y)=ρ(Z),也可以设置成不相等的三个量。在粗纱定量ρ(X)、ρ(Y)、ρ(Z)已知,各色段的混纺比已知的情况下,可计算得到各色段的牵伸比。

接着步骤S150中的例子进行阐述:第一个渐变单元的各色段牵伸比计算公式如下:

最不红色段(初始色段):

K1i(X)=ρ(X)×e1i(X)/(ρ(X)×e1i(X)+ρ(Y)×e1i(Y)+ρ(Z)×e1i(Z));

K1i(Y)=ρ(Y)×e1i(Y)/(ρ(X)×e1i(X)+ρ(Y)×e1i(Y)+ρ(Z)×e1i(Z));

K1i(Z)=ρ(Z)×e1i(Z)/(ρ(X)×e1i(X)+ρ(Y)×e1i(Y)+ρ(Z)×e1i(Z))。

次不红色段(第一个中间色段):

K11(X)=ρ(X)×e11(X)/(ρ(X)×e11(X)+ρ(Y)×e11(Y)+ρ(Z)×e11(Z));

K11(Y)=ρ(Y)×e11(Y)/(ρ(X)×e11(X)+ρ(Y)×e11(Y)+ρ(Z)×e11(Z));

K11(Z)=ρ(Z)×e11(Z)/(ρ(X)×e11(X)+ρ(Y)×e11(Y)+ρ(Z)×e11(Z))。

中红色段(第二个中间色段):

K12(X)=ρ(X)×e12(X)/(ρ(X)×e12(X)+ρ(Y)×e12(Y)+ρ(Z)×e12(Z));

K12(Y)=ρ(Y)×e12(Y)/(ρ(X)×e12(X)+ρ(Y)×e12(Y)+ρ(Z)×e12(Z));

K12(Z)=ρ(Z)×e12(Z)/(ρ(X)×e12(X)+ρ(Y)×e12(Y)+ρ(Z)×e12(Z))。

次红色段(第三个中间色段):

K13(X)=ρ(X)×e13(X)/(ρ(X)×e13(X)+ρ(Y)×e13(Y)+ρ(Z)×e13(Z));

K13(Y)=ρ(Y)×e13(Y)/(ρ(X)×e13(X)+ρ(Y)×e13(Y)+ρ(Z)×e13(Z));

K13(Z)=ρ(Z)×e13(Z)/(ρ(X)×e13(X)+ρ(Y)×e13(Y)+ρ(Z)×e13(Z))。

最红色段(结尾色段):

K1j(X)=ρ(X)×e1j(X)/(ρ(X)×e1j(X)+ρ(Y)×e1j(Y)+ρ(Z)×e1j(Z));

K1j(Y)=ρ(Y)×e1j(Y)/(ρ(X)×e1j(X)+ρ(Y)×e1j(Y)+ρ(Z)×e1j(Z));

K1j(Z)=ρ(Z)×e1j(Z)/(ρ(X)×e1i(X)+ρ(Y)×e1i(Y)+ρ(Z)×e1i(Z))。

第二个渐变单元和第三个渐变单元与第一个渐变单元类似,具体请参照第一个渐变单元的各色段牵伸比的计算方法,不再重复阐述。

步骤S170,从三通道数码纺纱机的3个后罗拉通道中分别喂入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在控制面板上输入粗纱定量、锭子转速、捻系数、线密度,按照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顺序通过调控各通道的牵伸比,纺制成渐变幻彩纱线。有色粗纱以纯棉、涤棉或/和纤维素纤维为原料。三个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可以选择不同的原料,理论上说可以是任何原料,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线密度可设置成恒定相等。在一个具体的生产工艺中,粗纱定量设置为4.5g/10m、锭子转速设置为7000r/min、捻系数340、线密度恒定340tex。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提供了另一种渐变幻彩纱线的纺纱方法,与实施例1类似,也是使用三通道数码纺纱机,不同的是采用两种色彩混配纺制。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确定2个渐变基色X、Y,设计m个渐变单元。

步骤S220,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i、Ymi,以及,结尾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Xmj、Ymj。

步骤S230,除去初始色段和结尾色段外,确定第m个渐变单元中的中间色段数量n,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每个中间色段中渐变基色的混色比为:

Xm1=Xmi+(Xmj-Xmi)·1/n,Ym1=Ymi+(Ymj-Ymi)·1/n;

Xm2=Xmi+(Xmj-Xmi)·2/n,Ym2=Ymi+(Ymj-Ymi)·2/n;

Xm3=Xmi+(Xmj-Xmi)·3/n,Ym3=Ymi+(Ymj-Ymi)·3/n;

……

Xmn=Xmi+(Xmj-Xmi)·n/n,Ymn=Ymi+(Ymj-Ymi)·n/n。

步骤S240,根据要纺制大的纱线的长度,设计各个渐变单元,各个色段(包括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长度。

步骤S250,按照以下公式,通过混色比计算第m个渐变单元的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混纺比:

Kmi(X)=Xmi/(Xmi+Ymi+Zmi),Kmi(Y)=Ymi/(Xmi+Ymi+Zmi);

Kmj(X)=Xmj/(Xmj+Ymj+Zmj),Kmj(Y)=Ymj/(Xmj+Ymj+Zmj);

Kmn(X)=Xmn/(Xmn+Ymn+Zmn),Kmn(Y)=Ymn/(Xmn+Ymn+Zmn)。

步骤S260,确定渐变基色X、Y、Z所对应的有色粗纱的粗纱定量ρ(X)、ρ(Y),计算初始色段的牵伸比emi(X)、emi(Y),结尾色段的牵伸比emj(X)、emj(Y),中间色段的牵伸比emn(X)、emn(Y)。

步骤S270,从三通道数码纺纱机的任2个后罗拉通道中分别喂入渐变基色X、Y所对应的有色粗纱,在控制面板上输入纺纱参数,按照初始色段、结尾色段和中间色段的顺序通过调控各通道的牵伸比,纺制成渐变幻彩纱线。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发明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