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及造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7957发布日期:2020-04-03 18:3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及造纸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造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及造纸设备。



背景技术:

造纸成形网是造纸设备湿部重要的成形和脱水结构,常用的造纸成形网包括单层成形网、双层成形网、两层半成形网和三层成形网,其中,三层成形网为目前较为常用的造纸成形网。

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虽然基本能完成纸业成形和脱水任务,但其不足之处是稳定性差、成纸层纤维支撑指数不高,导致生活用纸的纤维留着率低。并且,随着造纸设备车速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成形网挺度差、脱水慢,使用寿命低且难以满足高车速造纸设备的生产需要。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设计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及造纸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包括成纸层、连接层及机器层,所述连接层用于连接所述成纸层及所述机器层,所述成纸层由成纸层经线和成纸层纬线通过平织编织法形成,所述机器层由机器层经线和机器层纬线通过4综缎纹编织法编织形成;其中,所述成纸层经线的数量大于所述机器层经线的数量,所述成纸层纬线的数量大于所述机器层纬线的数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纸层经线与所述机器层经线的数量比为3: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纸层纬线与所述机器层纬线的数量比为2: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纬线数量为所述成形网的总纬线数量的1/2。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纸层经线直径为0.09-0.11mm,所述成纸层纬线直径为0.10-0.12mm;所述机器层经线直径为0.23-0.27mm,所述机器层纬线直径为0.23-0.27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形网由20片综框织造形成,所述成形网包括多个最小组织单元,所述最小组织单元包括20根聚酯单丝组成的经线和32根聚酯单丝或尼龙单丝组成的纬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形网经线密度为65根/cm,所述成形网纬线密度为62-68根/c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纬线包括成对且相互缝合的第一连接纬线和第二连接纬线,所述第一连接纬线与所述成纸层经线交织,所述第二连接纬线与所述机器层经线交织,进而将所述成纸层与所述机器层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纬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纬线直径为0.10-0.12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纸层经线、所述成纸层纬线、所述机器层经线及所述机器层纬线均采用聚酯单丝,所述连接层的连接纬线采用尼龙单丝。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造纸设备,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成形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成纸层通过采用平织编织法,提高了成形网的纤维支撑指数,网面更细腻平滑,同时提高了生活用纸的纤维留着率,纸业成形更均匀。

(2)本发明的机器层通过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使得成形网结构更紧密,稳定性加强,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

(3)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经线及机器层经线的数量,使得成纸层经线更细、密度更高,机器层经线更粗,从而提高脱水效率以适应高车速造纸设备的生产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纬线及机器层纬线的数量,使得成形网的厚度更薄,从而减少含水量以提高脱水速度,同时成纸层也更平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一实施方式中最小组织单元的织造网纹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最小组织单元第1根至第12根纬线分布编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最小组织单元第13根至第24根纬线分布编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最小组织单元第25根至第32根纬线分布编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造纸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0-成形网;200-造纸设备;1-成纸层;11-成纸层经线;12-成纸层纬线;2-连接层;21-连接纬线;211-第一连接纬线;212-第二连接纬线;3-机器层;31-机器层经线;32-机器层纬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参照图1-图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包括成纸层1、连接层2及机器层3。其中,连接层2用于连接成纸层1及机器层3。

具体地,成纸层1由成纸层经线11和成纸层纬线12通过平织编织法形成,机器层3由机器层经线31和机器层纬线32通过4综缎纹编织法编织形成;其中,成纸层经线11的数量大于机器层经线31的数量,成纸层纬线12的数量大于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

由此,本发明的成纸层1通过采用平织编织法,提高了成形网100的纤维支撑指数,网面更细腻平滑,同时提高了生活用纸的纤维留着率,纸业成形更均匀;并且,本发明的机器层3通过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使得成形网100结构更紧密,稳定性加强,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经线11及机器层经线31的数量,使得成纸层经线11更细、密度更高,机器层经线31更粗,从而提高脱水效率以适应高车速造纸设备的生产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纬线12及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使得成形网100的厚度更薄,从而减少含水量以提高脱水速度,同时成纸层1也更平整。

进一步地,连接层2的连接纬线21包括成对且相互缝合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第一连接纬线211与成纸层经线11交织,第二连接纬线212与机器层经线31交织,进而将成纸层1与机器层3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连接层2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将成纸层1和机器层3连接起来,使得成纸层1与机器层3结合更牢固。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纬线211也可与机器层经线31交织,此时第二连接纬线212与成纸层经线11交织,同样达到了将成纸层1与机器层3相连接的效果。

具体地,连接层2的连接纬线21数量为成形网100的总纬线数量的1/2。并且,第一连接纬线211与第二连接纬线212直径为0.10-0.12mm,例如0.10mm、0.11mm、0.12mm等。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成纸层经线11与机器层经线31的数量比为3:2。在此比例下的成纸层经线11较细,密度更高;相对而言,机器层经线31则较粗,在提高纤维留着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脱水速度。

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快脱水速度,成纸层纬线12与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比优选为2:1。在此比例下的成形网100结构合理、厚度更薄,进而含水量也更少;同时,上述设置下的成纸层1更平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的连接层2中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均为纬线,在造纸技术领域中,连接层2中成对排列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相当于一根成纸层纬线12。因此,在上述提及的成纸层纬线12与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比中,成纸层纬线12的数量包含了连接层2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的数量。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成纸层经线11直径为0.09-0.11mm,例如0.09mm、0.10mm、0.11mm等;成纸层纬线12直径为0.10-0.12mm,例如0.10mm、0.11mm、0.12mm等;机器层经线31直径为0.23-0.27mm,例如0.23mm、0.25mm、0.27mm等;机器层纬线32直径为0.23-0.27mm,例如0.23mm、0.25mm、0.27mm等。并且,成形网100经线密度为65根/cm;成形网100纬线密度为62-68根/cm,例如62根/cm、64根/cm、68根/cm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形网100的耐磨性及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成纸层经线11、成纸层纬线12、机器层经线31及机器层纬线32均采用聚酯单丝,连接层2的连接纬线21采用尼龙单丝。

如图1所示,成形网100包括多个最小组织单元,最小组织单元包括20根聚酯单丝组成的经线和32根聚酯单丝或尼龙单丝组成的纬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成纸层1包括多个成纸层单元、连接层2包括多个连接层单元、机器层3包括多个机器层单元,一最小组织单元包括一成纸层单元、一连接层单元即一机器层单元。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成形网100由20片综框织造形成,并且最小组织单元包括20根聚酯单丝组成的经线和32根聚酯单丝或尼龙单丝组成的纬线。其中,成纸层经线11数量为12根,机器层经线31数量为8根,机器层纬线32数量为8根,成纸层纬线12数量为16根。并且,由于连接层2中成对排列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相当于一根成纸层纬线12,因而16根成纸层纬线12中包含了8根连接层2的连接纬线21。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至图4给出了本发明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的最小组织单元中20根经线与成纸层纬线12、机器层纬线32交织的过程。其中,第1-4、第5-8、第9-12、第13-16、第17-20、第21-24、第25-28、第29-32根纬线均是一个循环。在上述每一循环中,第一根纬线是成纸层纬线12、第二根纬线是机器层纬线32、第三根为第一连接纬线211、第四根为第二连接纬线212。在上述每个循环中,成纸层经线11与机器层经线31的数量比为3:2;成纸层纬线12与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比为2:1。

下面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的性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20片综框将成纸层1、连接层2和机器层3三层不同织造结构连接成整体并形成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以20根经线和32根纬线作为一个最小组织单元。

本实施例中,成纸层经线11为直径0.10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纬线12为直径0.11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1采用1/1平织编织法;机器层经线31采用直径0.25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纬线32采用直径为0.25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3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连接层2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采用直径0.11mm的尼龙单丝,其连接成纸层1与机器层3,既与成纸层经线11交织对纸面起支撑作用,确保成品纸张平整光滑,又与机器层经线31交织起到缝合成纸层1与机器层3的作用,同时增加成形网100的耐磨性能。采用gb/t24290-2009《造纸成形网、干燥网测量方法》中的方法,对本实施例1获得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进行检测,其经线密度为65根/cm,纬线密度为64根/cm,其他性能检测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20片综框将成纸层1、连接层2和机器层3三层不同织造结构连接成整体并形成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以20根经线和32根纬线作为一个最小组织单元。

本实施例中,成纸层经线11为直径0.09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纬线12为直径0.10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1采用1/1平织编织法;机器层经线31采用直径0.24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纬线32采用直径为0.27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3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连接层2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采用直径0.10mm的尼龙单丝,其连接成纸层1与机器层3,既与成纸层经线11交织对纸面起支撑作用,确保成品纸张平整光滑,又与机器层经线31交织起到缝合成纸层1与机器层3的作用,同时增加成形网100的耐磨性能。采用gb/t24290-2009《造纸成形网、干燥网测量方法》中的方法,对本实施例1获得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进行检测,其经线密度为65根/cm,纬线密度为63根/cm,其他性能检测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采用20片综框将成纸层1、连接层2和机器层3三层不同织造结构连接成整体并形成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以20根经线和32根纬线作为一个最小组织单元。

本实施例中,成纸层经线11为直径0.11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纬线12为直径0.12mm的聚酯单丝,成纸层1采用1/1平织编织法;机器层经线31采用直径0.26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纬线32采用直径为0.24mm的聚酯单丝,机器层3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连接层2的第一连接纬线211和第二连接纬线212采用直径0.12mm的尼龙单丝,其连接成纸层1与机器层3,既与成纸层经线11交织对纸面起支撑作用,确保成品纸张平整光滑,又与机器层经线31交织起到缝合成纸层1与机器层3的作用,同时增加成形网100的耐磨性能。采用gb/t24290-2009《造纸成形网、干燥网测量方法》中的方法,对本实施例1获得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进行检测,其经线密度为65根/cm,纬线密度为65根/cm,其他性能检测如下表1所示。

表1: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性能检测结果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的纤维支撑指数较高,支撑点较多,说明本发明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对纸的纤维和填料留着率提高,成纸表面网痕大大减少,纸页成形更均匀;脱水指数较高,透气量增加,表明本发明中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对纸页的脱水能力提高。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造纸设备200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造纸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新型生活用纸专用成形网10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成纸层1通过采用平织编织法,提高了成形网100的纤维支撑指数,网面更细腻平滑,同时提高了生活用纸的纤维留着率,纸业成形更均匀;并且,本发明的机器层3通过采用4综缎纹编织法,使得成形网100结构更紧密,稳定性加强,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经线11及机器层经线31的数量,使得成纸层经线11更细、密度更高,机器层经线31更粗,从而提高脱水效率以适应高车速造纸设备的生产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成纸层纬线12及机器层纬线32的数量,使得成形网100的厚度更薄,从而减少含水量以提高脱水速度,同时成纸层1也更平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