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6444发布日期:2020-05-22 21:59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袋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需要使用大量的一次性纸袋(比如快餐食品的包装袋等),而纸袋机是一种用于制作纸袋的自动成型设备。纸袋机制袋工序通常包括将卷筒纸开卷然后经过印刷图案、涂边胶、折叠成筒、纸筒切断、折底、底部涂胶、袋底成形、最后成品袋输出,其折底工序是由折底机构来完成的。

现有的折底机构一般是在墙板上设有整个凸板,凸板呈圆环形整体布置,在进行折底时,滚轮从夹底至放夹过程一直与凸板接触,导致滚轮与凸板接触时间过长,加重凸板与折底机构的机械磨损程度,且在磨损过程中噪音较大;同时,整体结构的凸板调整困难,并且为了保证折底机构能正常运行,凸板的加工精度需要非常高,安装维护也很不方便,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能有效减少工位与凸板之间的接触时间,降低机械磨损以及噪音,安装维护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墙板和右墙板、轮毂、折底组件以及用于同步驱动所述轮毂与所述折底组件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轮毂包括主轴以及设于所述主轴上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主轴设置在所述左墙板与所述右墙板之间,所述右墙板上分别设有夹底凸板和放夹凸板,所述夹底凸板设于所述主轴的上方,所述放夹凸板设于所述主轴的下方;

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上沿周向间隔且均匀地设有六组夹底组件,相邻两个所述夹底组件之间设有物料口,每一所述夹底组件包括弧形板和夹底轴,所述弧形板的端部设有夹底调节块,所述夹底轴上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夹底调节块配合压紧物料的夹底夹板,所述夹底轴的一端通过摆臂连接有能靠近或远离所述夹底凸板以及所述放夹凸板的工作轨迹面的滚轮,所述夹底轴的另一端设有复位扭簧;

所述折底组件包括折底轴以及设于所述折底轴上用于将物料插入物料口并输送至所述夹底调节块与所述夹底夹板之间的折底刀片。

进一步地,所述夹底凸板以及所述放夹凸板呈圆弧状。

进一步地,所述夹底凸板以及所述放夹凸板上均设有弧形槽,所述夹底凸板以及所述放夹凸板通过连接件穿过对应的所述弧形槽与所述右墙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底轴上对称的设有两个折底刀片,所述折底刀片通过折底刀固定座与所述折底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底轴上还设有涂胶片,所述涂胶片与所述折底刀片相对设置,且所述涂胶片通过涂胶片固定座与所述折底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连接在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主轴之间并带动所述主轴同步转动的第一同步带、设于所述折底轴上的从动轮以及用于连接所述主轴与所述从动轮的第二同步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物料一般是作为袋坯的纸筒,纸筒通过传送装置传送至两个夹底组件之间的物料口处,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轮毂旋转,带动夹底组件旋转,当夹底组件的滚轮到达夹底凸板的位置并与夹底凸板工作轨迹面接触后,随着滚轮沿着夹底凸板的工作轨迹面滚动前进,在夹底凸板的工作轨迹面作用下,摆臂带动夹底轴转动,从而带动夹底夹板转动与夹底调节块相分离,此时,折底组件的折底刀片将纸筒用于成型袋底的部分插入夹底夹板与夹底调节块之间进行折底,随着轮毂继续旋转,滚轮离开夹底凸板,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夹底夹板与夹底调节块靠拢,从而将纸筒用于成型袋底的部分夹紧在夹底夹板与夹底调节块之间,形成稳定的折痕;当轮毂旋转至放夹凸板处时,滚轮再一次接触放夹凸板,在放夹凸板的作用下,摆臂带动夹底轴转动,带动夹底夹板与夹底调节块再次分离,使得完成折底的纸筒物料在此处掉落输出,即完成整个折底操作,由于夹底凸板和放夹凸板分别设置在主轴上方的进料处和主轴下方的出料处,仅仅在进料折底和出料时与滚轮接触,能有效减少滚轮与夹底凸板和放夹凸板之间的接触时间,降低机械磨损以及噪音,安装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a向阶梯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夹底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墙板;2、右墙板;3、夹底凸板;4、放夹凸板;5、第一立板;6、第二立板;7、物料口;8、弧形板;9、夹底调节块;10、摆臂;11、滚轮;12、传动轮;13、折底轴;14、折底刀片;15、弧形槽;16、连接件;17、折底刀固定座;18、涂胶片;19、涂胶片固定座;20、主动轮;21、主轴;22、第一同步带;23、第二同步带;24、夹底轴;25、夹底夹板;26、复位扭簧;27、中间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3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纸袋机自动折底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墙板1和右墙板2、轮毂、折底组件以及用于同步驱动轮毂与折底组件旋转的驱动机构,轮毂包括主轴21以及设于主轴21上的第一立板5和第二立板6,主轴21设置在左墙板1与右墙板2之间,由左墙板1与右墙板2进行回转支承;右墙板2上分别设有夹底凸板3和放夹凸板4,夹底凸板3设于主轴21的上方,放夹凸板4设于主轴21的下方;在第一立板5和第二立板6上沿周向间隔且均匀地设有六组夹底组件,用于提高折底效率,每一夹底组件均能与折底组件配合实现折底操作,相邻两个夹底组件之间设有物料口7,每一夹底组件包括弧形板8和夹底轴24,弧形板8的端部设有夹底调节块9,夹底轴24上沿其轴向设有与夹底调节块9配合压紧物料的夹底夹板25,夹底轴24的一端通过摆臂10连接有能靠近或远离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的工作轨迹面的滚轮11,夹底轴24的另一端设有复位扭簧26;折底组件包括折底轴13以及设于折底轴13上用于将物料插入物料口7并输送至夹底调节块9与夹底夹板25之间的折底刀片14,折底轴13也设置在左墙板1与右墙板2之间,由左墙板1与右墙板2进行回转支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物料一般是作为袋坯的纸筒,纸筒通过传送装置传送至两个夹底组件之间的物料口7处,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轮毂旋转,带动夹底组件旋转,当夹底组件的滚轮11到达夹底凸板3的位置并与夹底凸板3工作轨迹面接触后,随着滚轮11沿着夹底凸板3的工作轨迹面滚动前进,在夹底凸板3的工作轨迹面作用下,摆臂10带动夹底轴24转动,从而带动夹底夹板25转动与夹底调节块9相分离,此时,折底组件的折底刀片14将纸筒用于成型袋底的部分插入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之间进行折底,随着轮毂继续旋转,滚轮11离开夹底凸板3,在复位扭簧26的作用下,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靠拢,从而将纸筒用于成型袋底的部分夹紧在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之间,形成稳定的折痕;当轮毂旋转至放夹凸板4处时,滚轮11再一次接触放夹凸板4,在放夹凸板4的作用下,摆臂10带动夹底轴24转动,带动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再次分离,使得完成折底的纸筒物料在此处掉落输出,即完成整个折底操作,由于夹底凸板3和放夹凸板4分别设置在主轴21上方的进料处和主轴下方的出料处,仅仅在进料折底和出料时与滚轮11接触,能有效减少滚轮11与夹底凸板3和放夹凸板4之间的接触时间,降低机械磨损以及噪音,安装维护方便。

本实施例中,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呈圆弧状,从而保证滚轮在绕主轴21旋转的过程中能顺利地与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接触。优选,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上均设有弧形槽15,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通过连接件16穿过对应的弧形槽15与右墙板2连接,通过弧形槽15能调节夹底凸板3以及放夹凸板4的前后位置,从而实现单独调整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的开夹时间与合夹时间,调整开、合时间更简便。

本实施例中,折底轴13上对称的设有两个折底刀片14,折底轴13旋转180°时其中一个折底刀片14工作,折底轴13再次旋转180°,另一个折底刀片14工作,从而提高折底效率,折底刀片14通过折底刀固定座17与折底轴13连接,从而保证折底刀片14与折底轴13之间的稳固连接,保证纸筒用于成型袋底的部分能顺利地进入夹底夹板25与夹底调节块9之间进行折底操作。

进一步地,折底轴13上还设有涂胶片18,涂胶片18与折底刀片14相对设置,且涂胶片18通过涂胶片固定座19与折底轴13连接,通过涂胶片18对折底后形成的袋底进行涂胶操作,在折底完成后,通过对纸筒上的袋底涂胶以便将纸袋的袋底粘合成形,本实施例中每一折底刀片14都对应设置有一个涂胶片18,从而提高涂胶效率。

更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20、连接在主动轮20与主轴21之间并带动主轴21同步转动的第一同步带22、设于折底轴13上的从动轮12以及用于连接主轴21与从动轮12的第二同步带23,通过动力源带动主动轮20旋转,通过第一同步带22带动主轴21旋转进而带动连接在主轴21上的第二同步带23带动折底轴13旋转,一般地,在从动轮12两侧还设有中间导轮27,使第二同步带23与从动轮12可靠的啮合,从而保证折底轴13与主轴21转动时的同步性,且优选第二同步带23为双面齿同步带,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同步带轮传动降低机械噪音。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