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若干种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离心纺丝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13074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言,储液装置用于存储纺丝液,且储液装置中的储液空间由至少两个转筒以同轴嵌套式的方式组成(一个转筒套在另一个转筒的外部);即储液装置可包括: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 ;且2个转筒的中心竖轴均位于同一条直线L1上(2个转筒共用一个中心竖轴);储液装置置于壳体内,每一个转筒作为一个用于储存某一组分纺丝液的储液室,且各个储液室(转筒)之间相互独立(隔离);送液装置用于输送不同组分的纺丝液至对应的转筒(储液室)内,送液装置与储液装置中每一个转筒连通;喷液装置用于喷出纺丝液,用于喷出所述纺丝液,该喷液装置由至少一个喷道组及至少一个排放孔组组成;且喷道组中至少包含:第一内排放管203、第二内排放管204及外排放管205 ;排放孔组中至少包含??第一内排放孔、第二内排放孔及外排放孔;喷道组中第一内排放管203的数量与排放孔组中第一内排放孔的数量、喷道组中第二内排放管204的数量与排放孔组中第二内排放孔的数量及喷道组中外排放管205的数量与排放孔组中外排放孔的数量一一对应相等;第一内排放孔及第二内排放孔设置在第一转筒201的侧壁上;外排放孔设置在第二转筒202的侧壁上;第一内排放管203的一端与第一内排放孔相通;第二内排放管204的一端与第二内排放孔相通;外排放管205的一端与外排放孔相通;第一内排放管203的另一端、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外排放孔且均置于外排放管204的内部;第一内排放孔、第一内排放管203的内壁形成用于输送纺丝液的第一内通道;第二内排放孔、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内壁形成用于输送纺丝液的第二内通道;第一内排放管203与第二内排放管204之间相互成并列排列,且第一内排放管203的管壁与第二内排放管204的管壁相互不接触;外排放孔、第一内排放管203的外壁、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外壁及外排放管205的内壁形成用于输送纺丝液的外通道;且第一内通道、第二内通道及外通道为三个相互独立的输送通道;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储液装置进行旋转,且驱动装置与储液装置的底部联接;驱动装置与外界电源输出设备连接;集丝装置用于收集具有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集丝装置设置在喷液装置外围部位(周围);实际作业过程中,驱动装置通过与外界电源输出设备连接驱动储液装置中的每一个转筒进行旋转,同时送液装置输送的不同组分纺丝液被对应灌入储液装置中相应的转筒内(一个转筒存储一个组分的纺丝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灌入转筒内的纺丝液依次经过排放孔组、喷道组,在喷道组的另一端(末端)结合成一体,并被拉伸、固化形成纳米微米丝,最终实现由所述集丝装置收集具有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一中,第一内通道、第二内通道可称之为离心纺丝设备的“岛”通道,外通道可称之为离心纺丝设备的“海”通道,同时,内通道的个数与海岛纤维的“岛”的个数一致;图2及图3即为一个2岛屿、形状圆形的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离心纺丝设备;图4及图5即为一个4岛屿、形状圆形的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离心纺丝设备。
[0034]本实施例一中,喷液装置中的排放孔组及喷道组的数量可以均为I个,也可以均为多个,当喷液装置中排放孔组及喷道组的数量均为多个(若干个)时;若干个排放孔组可以分布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侧壁的同一层圆周上,此时若干个喷道组也分别对应分布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侧壁的同一层圆周上;同时,若干个排放孔组还可以分布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侧壁的多层(若干层)圆周上,此时若干个喷道组也分别对应分布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侧壁的多层(若干层)圆周上。
[0035]本实施例一中,壳体包括:外罩I及隔离板2 ;其中,隔离板2固定在外罩I的中下层部位处,且外罩I通过隔离板2将其分为上隔离层及下隔离层;储液装置置于上隔离层中;驱动装置置于下隔离层中。同时,驱动装置通过连轴器6与储液装置的底部相连,并通过外接电源输出设备进而实现驱动储液装置进行旋转。
[0036]本实施例一中,当储液装置中的转筒数量为2个即包含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时,则该复合纳米微米纤维离心纺丝设备为双组分纳米微米纤维离心纺丝设备为例,通过增设密封板206 (其中,第一转筒201及第二转筒202以同轴嵌套式的方式进行分布,即第一转筒201套设在第二转筒202的内部),将第一转筒201的底部及第二转筒202的底部分别与密封板20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的中心竖轴(直线L1)与密封板206的上表面相互垂直;第一转筒201及第二转筒202的内部空间相互隔离;驱动装置穿过隔离板2与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连接,并通过外接电源输出设备进而驱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及密封板206实现同轴转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分别与送液装置相连用于对应灌入不同组分的纺丝液。
[0037]第一内排放管203的另一端、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外排放孔205且位于所述第二转筒的侧壁外部;第一内通道、外通道以第一内排放管的管壁为分界面相互隔离;第二内通道、外通道以第二内排放管的管壁为分界面相互隔离。外通道将第一内通道及第二内通道的末端包围在内;实际作业过程中,第一内排放孔、第二内排放孔及外排放孔可以是圆形、半圆形或者方形等,但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形状,且第一内排放管203、第二内排放管204及外排放管205的端口形状分别与第一内排放孔、第二内排放孔及外排放孔孔径形状相适配;换言之,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分别或同时改变第一内通道、第二内通道及外通道壳通道的截面形状、尺寸、比例关系或相对位置关系,来生产具有不同的截面形状、不同组分比例与不同相对位置关系的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同时,为便于纺丝液流通顺畅,第一内排放管203沿第一内排放孔至第一内排放管末端方向上管径逐渐减小;第二内排放管204沿第二内排放孔至第二内排放管末端方向上管径逐渐减小;外排放管205沿外排放孔至外排放管末端方向上管径逐渐减小。
[0038]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一所生产的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沉积、收集上述集丝装置中,同时,纳米微米纤维丝可通过倒勾或真空吸取,由配对的罗拉,卷绕成纱。
[0039]本实施例一中,第一内排放管203的中心轴在直线L2上;第二内排放管204的中心轴在直线1^上;由第一内排放孔、第一内排放管的内壁所构成的第一内通道,由第二内排放孔、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内壁所构成的第二内通道,以及由外排放孔、第一内排放管203的外壁、第二内排放管204的外壁、及外排放管205的内壁所构成的外通道,与第一转筒201的侧壁或者第二转筒202的侧壁可以呈一定角度或相互垂直;即,直线L2、直线L3分别与直线L1呈夹角α分布;其中,0° < α < 180°。
[0040]本实施例一中,驱动装置可以包括:(高速)电机4、转速控制器5及轴承连接器6 ;其中,电机4与转速控制器5连接;电机4依次通过其内设轴承、轴承连接器6与密封板206联接;可选的,还可在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的顶部加设支撑板,将电机4与转速控制器5设置在加设的支撑板上,即电机4与转速控制器5位于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的上方;最终,电机4或者转速控制器5与外界电源输出设备连接,转速控制器5通过适当调节电机4的速度,在电机4的带动下,第一转筒201、第二转筒202高速旋转;
[0041]本实施例一中,送液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输液器301、第一输液管303、第二输液器302及第二输液管304 ;其中,第一输液器301通过第一输液管303与第一转筒201相通;第二输液器302通过第二输液管304与第二转筒202相通。
[0042]本实施例一中,集丝装置可以包括:分布在喷液装置外围部位的收集板7及用于支撑所述收集板7的支撑座8 ;优选的,收集板7可成圆筒状;其中,支撑座8上设置有若干条滑槽,圆筒状收集板7通过安装在不同的滑槽上实现调节该圆筒状收集板7与第二转筒202或者外排放管205末端的相对距离(圆筒状收集板7套设在第二转筒202、外排放管205的外部);圆筒状收集板7与隔离板2相互垂直。优选的,圆筒状收集板7的板面与外排放管205末端的相对距离大于10mm。同时,集丝装置还可以是多个与隔离板2垂直排列的条板,可以通过将每个条板置于支撑座的若干条滑槽内,进而实现调节接收板与外排放管205末端的相对距离。
[0043]本实施例一中,第一转筒201及第二转筒202可以是均呈空心圆筒状结构;还可以是均呈空心圆锥状结构。
[004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一还可在密封板206的底部增加加热设备,以及采用导热耐高温转筒及排放管,进而用于生产熔融型高分子及金属海岛结构的复合纳米微米纤维。同时,本实施例一除可用于实验室之外,还可排列成行、列、阵列形式用于大规模生产海岛结构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