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0023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握持槽7的出口宽度之比为1.1-3.0,靠近吸风口 8的吸风通道部分的中心线与握持槽7的入口中心对应,风道连通器5由基座6、盖板安装台2构成,基座6和盖板安装台2为一体,盖板安装台2位于基座6的一侧,基座6内设有通道,基座6的上端为内凹基台,加热部件3固定插接在基座6的上端,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与基座6的通道对接,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且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上的握持槽7的中心线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活动盖板I通过铰链铰接在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上,活动盖板I与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相对应,这种活动盖板I通过一对铰链活动安装在盖板安装台2上的机构,不仅便于环锭细纱纺纱接头时,纱线从活动盖板I和加热部件3之间进入握持槽7内,而且在正常纺纱时活动盖板I盖压在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上,避免负压气流从握持槽7的上方进入,保证了正常纺纱时负压气流只从握持槽7的入口端进入,铰链的铰轴与握持槽7的中心线平行,基座6的下端为梨形状扣卡。
[0018]在普通环锭细纱机每个牵伸系统的前罗拉钳口前方,所述的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通过基座6的下端固定卡扣在细纱机的吸风笛管9上,基座6的通道与吸风笛管9相通,吸风笛管9的负压吸风通过基座6的通道、加热部件3的吸风通道,经吸风口8在握持槽7内产生负压气流,经牵伸系统牵伸后纤维须条呈扁平带状,由细纱机前罗拉钳口输出,输出的扁平带状须条加捻形成纱条,纱条经握持槽7的入口进入加热部件3的握持槽7内,握持槽7内产生的负压气流引导须条边缘纤维紧贴进入加热部件3内的纱条主体,在加热部件3内,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的须条边缘纤维在进入吸风口 8之前,先与转动纱条表面的张开毛羽进行缠绕抱合,被捕捉在纱条主体上,未被捕捉部分留在纱条主体上形成毛羽,纱条运行至吸风口 8所在位置的一段握持槽7时,纱条表面毛羽在吸风口 8负压抽吸引拉作用下而贴附在吸风通道和握持槽7内壁上,被内壁进行摩擦握持,以张紧状态缠绕到转动的纱条主体上,固定被捕捉的纤维,消除纱体表面毛羽。吸风口 8处的握持槽7的宽度与握持槽7的出口宽度之比越小,吸风口 8越靠近出口,负压引导须条边缘纤维紧贴纱条主体而被捕捉的作用越小,但负压作用握持毛羽进行紧密包缠的作用越大,所以对于须条纤维易散失、纱支较粗(须条宽度较大)纺纱工艺,应配置宽度比值较大的工艺;反之应配置宽度比值较小的工艺。纱条从握持槽7的出口输出,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最终卷绕到纱管上。
[0019]下面结合不同的环锭纺纱实践,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0020]实施例1
[0021 ] 在棉纤维赛络纺纱过程中,改善环锭纺纱成纱品质。
[0022]在棉型环锭细纱机上,负压引导捕捉装置通过基座6固定安装在截面呈梨形的吸风笛管9上,并接通吸风笛管9与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经吸风口 8在握持槽7内产生负压气流,两根棉粗纱通过间距4毫米的双喇叭口喂入器进入环锭细纱机的一个牵伸系统,经牵伸系统牵伸后,从由前胶辊、前罗拉组成的前罗拉钳口输出,输出的两根须条进行汇合加捻成纱条,加捻的复合纱条立刻进入加热部件3的握持槽7内,吸风口 8处的握持槽7的宽度与握持槽7的出口宽度之比为1.5-2.0,握持槽7内负压气流引导左、右两根扁平带状须条边缘棉纤维紧贴纱条主体,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的边缘棉纤维在进入吸风口8前与转动纱条表面的张开毛羽进行缠绕抱合,捕捉从前罗拉钳口逃逸的纤维,纱条运行至吸风口 8所在位置的一段握持槽7时,纱条表面毛羽在吸风口 8负压抽吸引拉作用下而贴附在吸风通道的内壁和握持槽7的内壁上,受到吸风通道和握持槽7内壁的摩擦握持,同时受到握持槽7内壁的熨烫式柔顺光洁功能处理,以紧张状态缠绕到转动的纱条主体上,固定被捕捉的棉纤维,消除纱体表面毛羽,从握持槽7的出口端输出后,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最终卷绕到纱管上。经实验测试对比得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纺制的30英支棉管纱与对应的普通环锭棉纱相比,3毫米毛羽指数降低87%,纱线百米克重增加3.1%,纱线强力提尚5.9%,大幅提尚了成纱品质ο
[0023]实施例2
[0024]在羊毛赛络包芯复合纺纱过程中,改善环锭纺纱成纱品质。
[0025]在毛型环锭细纱机上,取消毛型每锭单管式的吸风管系统,改装成棉纺梨形截面的吸风笛管9,负压引导捕捉装置通过基座6固定安装在吸风笛管9上,并将吸风笛管9与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接通,两根羊毛粗纱通过间距6毫米的双喇叭口喂入器进入毛型环锭细纱机的一个牵伸系统,经牵伸系统牵伸后,从由前胶辊、前罗拉组成的前罗拉钳口输出,从长丝卷装退绕的涤纶长丝经导丝装置从前胶辊后方由前罗拉钳口输出,长丝位于左、右两根羊毛须条中间,并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两根须条进行汇合加捻成复合纱条,加捻的复合纱条立刻进入加热部件3的握持槽7内,吸风口 8处的握持槽7的宽度与握持槽7的出口宽度之比为2.0-3.0,握持槽7内负压气流引导左、右两根扁平带状须条边缘羊毛纤维紧贴纱条主体,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的边缘羊毛纤维在进入吸风口 8前与转动纱条表面的张开毛羽进行缠绕抱合,捕捉从前罗拉钳口逃逸的纤维,纱条运行至吸风口 8所在位置的一段握持槽7时,纱条表面毛羽在吸风口 8负压抽吸引拉作用下而贴附在吸风通道的内壁和握持槽7的内壁上,受到吸风通道和握持槽7内壁的摩擦握持,同时受到握持槽7内壁的熨烫式柔顺光洁功能处理,以紧张状态缠绕到转动的纱条主体上,固定被捕捉的羊毛纤维,消除纱体表面毛羽,从握持槽7的出口端输出后,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最终卷绕到纱管上。经实验测试对比得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纺制的20公支羊毛复合纱管纱与对应的普通环锭纺羊毛复合纱相比,3毫米毛羽指数降低72%,纱线百米克重增加3.2%,纱线强力提高5.7%,大幅提尚了成纱品质。
[0026]实施例3
[0027]在苎麻长纤维环锭纺纱过程中,改善苎麻单纱成形品质。
[0028]在长麻纺环锭细纱机上,取消长麻纺每锭单管式的吸风管系统,改装成棉纺梨形截面的吸风笛管9,负压引导捕捉装置通过基座6固定安装在吸风笛管9上,并将吸风笛管9与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接通,一根苎麻粗纱通过喂入喇叭进入毛型环锭细纱机的一个牵伸系统,经牵伸系统牵伸后,从由前胶辊、前罗拉组成的前罗拉钳口输出,前罗拉钳口输出的苎麻须条在加捻作用下加捻成复合纱条,加捻的复合纱条立刻进入加热部件3的握持槽7内,吸风口 8处的握持槽7的宽度与握持槽7的出口宽度之比为1.1-1.5,握持槽7内负压气流引导左、右两根扁平带状须条边缘苎麻纤维紧贴纱条主体,将脱离前罗拉钳口握持的边缘苎麻纤维在进入吸风口 8前与转动纱条表面的张开毛羽进行缠绕抱合,捕捉从前罗拉钳口逃逸的纤维,纱条运行至吸风口 8所在位置的一段握持槽7时,纱条表面毛羽在吸风口 8负压抽吸引拉作用下而贴附在吸风通道的内壁和握持槽7的内壁上,受到吸风通道和握持槽7内壁的摩擦握持,同时受到握持槽7内壁的熨烫式柔顺光洁功能处理,以紧张状态缠绕到转动的纱条主体上,固定被捕捉的苎麻纤维,消除纱体表面毛羽,从握持槽7的出口端输出后,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最终卷绕到纱管上。经实验测试对比得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纺制的38公支苎麻管纱与对应的普通苎麻管纱相比,3毫米毛羽指数降低67%,纱线百米克重增加2.1%,纱线强力提尚5.0%,大幅提尚芒麻成纱品质。
【主权项】
1.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由加热部件(3)、风道连通器(5)、活动盖板(I)组成,加热部件(3)工作面上设置呈喇叭口收拢状的握持槽(7 ),握持槽(7 )的喇叭口端为入口,握持槽(6 )的喇叭口延长端为出口,加热部件(3 )内设有吸风通道,吸风通道的吸风口( 8 )呈狭长形,吸风口( 8 )对称位于握持槽(7 )的内壁上,靠近吸风口( 8 )的吸风通道部分的中心线与握持槽(7 )的入口中心对应,风道连通器(5)由基座(6)、盖板安装台(2)构成,基座(6)和盖板安装台(2)为一体,盖板安装台(2 )位于基座(6 )的一侧,基座(6 )内设有通道,基座(6 )的上端为内凹基台,加热部件(3)固定插接在基座(6)的上端,加热部件(3)内的吸风通道与基座(6)的通道对接,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且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上的握持槽(7)的中心线与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平行,活动盖板(I)通过铰链铰接在盖板安装台(2)的台面上,活动盖板(I)与加热部件(3)的工作面相对应,铰链的铰轴与握持槽(7)的中心线平行,基座(6)的下端为梨形状扣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风口(7)的宽度大于等于1.5毫米,吸风口(7)的长度大于等于4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风口(7)处的握持槽(6)的宽度与握持槽(6)的出口宽度之比为1.1-3.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引导捕捉式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加热部件工作面上设置握持槽,吸风口位于握持槽的内壁上,吸风口和加热部件的吸风通道、基座的通道相连通,通过基座接通吸风笛管,经吸风口在握持槽内产生负压气流,引导须条边缘纤维紧贴纱条主体以进行捕捉;活动盖板通过铰链活动安装在盖板安装台上的机构,便于细纱接头,同时保证正常纺纱时负压气流只从握持槽的入口端进入,充分用于引导捕捉纤维和握持缠绕毛羽;同时本实用新型将熨烫式柔顺光洁纺纱功能与气流引导捕捉式环锭纺纱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捕捉纤维、消除毛羽,提高成纱品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IPC分类】D01H13-28, D01H5-72
【公开号】CN204509575
【申请号】CN201520125581
【发明人】夏治刚, 徐卫林, 曹根阳, 叶汶祥
【申请人】武汉纺织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