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活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8153阅读:2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泥活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活字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泥活字本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的,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时代久远,被历史淹没,既没留下活字实物,又无印刷版本,只有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有简单记载。发展至今,泥活字被世人怀疑它的存在与否,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有些国家对活字印刷术发明权开始了争夺。德国人说是他们的古登堡发明的,韩国人说是他们发明的,甚至还说中国的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技术只是一种理念、思想和设想,并没有实现。本国也有一些学者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泥活字不可能印刷东西。如果《梦溪笔谈》记载无误的话,定会留下物证,说明沈括也是道听途说。同时,韩国和中国的个别学者也按毕升之法试制过泥活字,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当国内外对该发明持怀疑态度之时,1987年武威市新华乡亥母洞石窟遗址出土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有一本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版本。它的特点是经面印墨有轻有重,背透深浅不一,标题字错乱,行格歪斜,字体大小不一,行内字有多有少,笔画横不平行,竖不垂直,方、角不规则等。有关专家学者中,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泥活字版本,大多数专家说从未见过泥活字及其版本,无法定论。还有一些学者将泥活字薄如钱唇尖细锋利的特点说是泥活字的特点,至今无法以实物鉴证该经泥活字印本。过去的泥活字印刷制造方法,已无法以实物鉴证,也没有留下可借鉴的东西,但从专家鉴证认为是采用泥活字印刷而不是雕版印刷的《维摩诘所说经》(下卷),在生产制造方法和印刷方面,存在许多特点和缺点;一是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方法落后,印刷的多数字生硬变形,笔划细薄,竖不垂直,横不连贯,字形半隐半现;二是由于烧制泥丁工艺方法简陋,火候过高或过低,造成字丁软或流釉,印刷的字方不成方,角不成角,中间断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活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泥活字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1)选料和处理选择纯度达95%的红胶泥(四氧化三铁氧化物)为原料,将清水倒入盛胶泥的容器中,浸泡4小时后,搅拌成糊状,然后澄清,再保持5小时后,倒去上层浮水,选用中层无沙粒细泥浆。待清干,作成泥团,装入塑料袋中,发酵2天~7天;(2)加工将泥块做成方块形,高低与所制泥丁等高,然后用刀片切割成泥丁,切好后整形叠放,待稍干后用之;(3)刻字将加工成型的泥丁放置在模架内夹持,将泥丁整制光滑齐洁,用笔墨反写阳刻,刻出字丁;(4)烧制采用回转窑,利用煤或油加热加工;将刻制好的字丁送往窑内,在回转窑上部平台位置预热45分钟,预热温度160-250℃;然后字丁在窑内膛逐步加热至700-800℃,烧制2-3小时,待完全陶化后,缓慢降温至180-200℃,取出,收好使用。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成了3000多个西夏文字,利用这些泥活字,印刷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200多本,使死文字变成了活文字。
本发明泥活字所印刷的《维摩诘所说经》(下卷)与专家鉴定是采用泥活字印刷的《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相比,优点如下印刷出的字字迹清晰;水印出的泥字不破裂,油印少气泡;行距清楚;印刷的字无流釉现象。
本发明泥活字,对于正、草、隶、篆,不论字体大小均可制作印刷。


图1是本发明中胶泥沉淀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泥丁制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1)选料和处理如图1所示,选择纯度达95%的红胶泥(四氧化三铁氧化物)为50千克,将30千克清水倒入盛胶泥的容器1中,浸泡4小时后,搅拌成糊状,然后澄清,砂石4沉淀下部,再保持5小时后,倒去上层浮水2,选用中层无沙粒细泥浆3;待清干,作成泥团,装入塑料袋中,发酵2天;(2)加工如图2所示,将泥块7做成方块形,然后用刀片5将泥块切割成泥丁6,切好后整形叠放,待稍干后用之;(3)刻字将加工成型的泥丁放置在模架内夹持,将泥丁整制光滑齐洁,用笔墨反写阳刻,刻出字丁;
(4)烧制采用回转窑,利用煤或油加热加工;将刻制好的字丁送往窑内,在回转窑上部平台位置预热45分钟,预热温度200℃;然后字丁在窑内膛逐步加热至750℃,烧制2.5小时,待完全陶化后,缓慢降温至200℃,取出,收好使用。
排版印刷排版先用一铁盒放入松香、蜡、纸灰,搅拌成糊状。在恒温下,排满版后,用一平板压之,使字面平如镜面,便可印刷。
印刷A油印用油墨即可。
B水印用墨汁印,陶字吸水量大,必须先在水中浸泡数小时。
C工具和印法刷、磙、拖、擦。用手掌或拖擦均可印刷。
权利要求
1.一种泥活字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选料和处理选择纯度达95%的红胶泥(四氧化三铁氧化物)为原料,将清水倒入盛胶泥的容器中,浸泡4小时后,搅拌成糊状,然后澄清,再保持5小时后,倒去上层浮水,选用中层无沙粒细泥浆;待清干,作成泥团,装入塑料袋中,发酵2天~7天;(2)加工将泥块做成方块形,然后用刀片将泥块切割成泥丁,切好后整形叠放,待稍干后用之;(3)刻字将加工成型的泥丁放置在模架内夹持,将泥丁整制光滑齐洁,用笔墨反写阳刻,刻出字丁;(4)烧制采用回转窑,利用煤或油加热加工;将刻制好的字丁送往窑内,在回转窑上部平台位置预热45分钟,预热温度160-250℃;然后字丁在窑内膛逐步加热至700-800℃,烧制2-3小时,待完全陶化后,缓慢降温至180-200℃,取出,收好使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活字的制作方法,采用如下步骤,选料和处理选择纯度达95%的红胶泥(四氧化三铁氧化物)为原料,作成泥团,装入塑料袋中,发酵2天~7天。加工将泥块做成方块形,然后用刀片切割成泥丁,切好后整形叠放,待稍干后用之。刻字将加工成型的泥丁放置在模架内夹持,将泥丁整制光滑齐洁,用笔墨反写阳刻,刻出字丁。烧制采用回转窑,利用煤或油加热加工;将刻制好的字丁送往窑内,在回转窑上部平台位置预热45分钟,预热温度160-250℃;然后字丁在窑内膛逐步加热至700-800℃,烧制2-3小时,待完全陶化后,缓慢降温至180-200℃,取出,收好使用。本发明泥活字所印刷出的字字迹清晰,无流釉现象。
文档编号B41B5/00GK1695939SQ200410044
公开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1日
发明者孙寿岭 申请人:孙寿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