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印刷装置和测量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386发布日期:2020-05-08 14:2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印刷装置和测量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印刷装置和测量辊。



背景技术:

导电油墨印刷机(又称为导电油墨涂布机),是一种适用于导电油墨的印刷设备,其使导电油墨附着在印刷辊上,再使印刷辊上的导电油墨转移到承印基材上,完成对于导电油墨的印制作业,其中出于对印刷电子的电学性能和结构应用需要,对于导电油墨的印刷厚度、印刷平整度有严格的质量要求,需要相应的检测手段。

对此,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手段都是针对已经形成在承载基材上的金属薄膜展开的检测,例如通过检测人员使用万用表、方阻仪等仪器,将探针接触在金属薄膜的表面,又例如应用在产线上的半/全自动的检测机构,通过上述检测手段判断印制品是否符合要求,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反过来调整印刷电子的生产工艺参数。

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手段存在滞后性,无法在生产工艺参数改变的过程中及时获取对导电油墨的特征数据的影响,存在生产效率低,容易造成材料浪费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在生产工艺参数改变的过程中及时获取对导电油墨的特征数据的影响的问题。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应用于导电油墨,包括:对辊设置的印刷辊和测量辊,印刷辊和测量辊之间被设定为接触或留有一定间隙,测量辊通过与印刷辊上附着的导电油墨相接触,从而获取该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测量辊,包括:绝缘辊体、以螺旋结构分布在所述绝缘辊体内部的至少一组、并联结构的探针、装配在所述绝缘辊体一侧的集电环和电阻检测仪;所述绝缘辊体相对于每一组所述探针的位置上开设有相应的针孔,所述探针通过与其对应的针孔使其检测端暴露在所述绝缘辊体的周面上;所述探针自所述绝缘辊体的内部与所述集电环的内侧电极连接;所述电阻检测仪与所述集电环的外侧电极连接。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探针选用四探针测试头,所述电阻检测仪选用方阻仪。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探针与所述针孔之间通过过盈配合、螺纹配合或粘连配合中的一种方式结合。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探针的检测端与所述绝缘辊体的周面齐平;或者,所述探针的检测端伸出所述绝缘辊体的周面,伸出长度在0.1-0.5mm。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探针的检测端的直径为1-2mm。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测量辊与所述印刷辊之间线速度存在速差。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包括:间隙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测量辊与所述印刷辊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芯片,用以根据所述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驱使所述间隙调节机构调整所述测量辊与所述印刷辊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该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包括与印刷辊对辊设置的测量辊,该测量辊可以在与印刷辊对辊转动的过程中,实时的获取印刷辊上油墨的特征信息,从而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艺参数的调整,以及保证印刷辊上油墨的指标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印刷装置。

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印刷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印辊油墨检测装置中的印刷辊对辊设置的匀墨辊。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测量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辊,包括:绝缘辊体、以螺旋结构分布在所述绝缘辊体内部的至少一组、并联结构的探针和装配在所述绝缘辊体一侧的集电环;所述绝缘辊体相对于每一组所述探针的位置上开设有相应的针孔,所述探针通过与其对应的针孔使其检测端暴露在所述绝缘辊体的周面上;所述探针自所述绝缘辊体的内部与所述集电环的内侧电极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检测手段滞后的问题,可以在印刷设备的工作过程中实时的获取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并且可以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于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影响的及时获取,以便于操作人员的调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结构示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结构示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结构示例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结构示例四;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探针的装配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方阻变化曲线;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实用新型”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实用新型,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构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均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如图1-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的正视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的立体图;该印辊油墨检测装置,适用于导电油墨30,其包括:对辊设置的印刷辊10和测量辊20,印刷辊10和测量辊20之间被设定为接触或留有一定间隙,测量辊20通过与印刷辊10上附着的导电油墨30相接触,从而获取该导电油墨30的特征信息;其中,导电油墨30的特征信息可以是指电学特征信息、又或者是物理特征信息等。具体地,电学特征信息可以是指电阻、导电率、电压、电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物理特征信息可以是指由电学特征信息经过转换得到的厚度信息、以及进一步比对得到的平整度、均匀性中的信息。

示例性的,测量辊20直接获取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测量区域的方阻值,操作人员凭借其经验判断导电油墨30是否符合其需求,或以便于操作人员凭借其经验进行进一步的调试/调整。

示例性的,基于已知导电油墨30的导电率的情况下,测量辊20获取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测量区域的方阻值,并利用导电油墨30的导电率,将其转换为导电油墨30的厚度,操作人员可直观获取到导电油墨30的实际厚度。

示例性的,基于导电油墨30的厚度被设定为一定的情况下,测量辊20获取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测量区域的方阻值,并利用预先设定的厚度,将其转换为导电油墨的导电率,操作人员可直观获取到导电油墨30的导电率。

示例性的,测量辊20获取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多个测量区域的方阻值,从而展示导电油墨30的整体平整度或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直接检测印刷前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不同于现有技术中检测滞后的技术手段,可以在印刷工作过程中实时的获取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及其变化,进而可以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于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影响的及时获取,以便于操作人员的调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电油墨30是指其在液体(浆体)状态下即具备导电性能的油墨,如熔融态的低熔点金属或主要成分为熔融态的低熔点金属的导电浆料;其中,低熔点金属可以是指熔点在300℃以下的金属单质或金属合金,例如常见的镓单质、镓基合金、铋基合金、锡基合金等,而对于合金而言,优选地选用其共晶比例的共晶合金。相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电油墨30,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需要经过烧结处理后方可实现导电性能的导电银浆、导电铜浆则不适用于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电油墨30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的导电油墨30的低熔点金属的熔点可以在0℃-300℃之间,在印刷过程中需要保证低熔点金属始终处于熔融状态,因此印刷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应高于低熔点金属的熔点,对于熔点高于室温的低熔点金属而言,需要配备相应的加热组件,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中至少与导电油墨30直接接触的零部件应选用相对耐温的材质,耐温材质的具体选材可直接从现有技术中获取。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包括绝缘辊体21、设置在绝缘辊体21内部的至少一组检测电极22、装配在绝缘辊体21一端的集电环23、以及电阻检测仪24。其中,检测电极22自绝缘辊体21的内部与位于绝缘辊体21端部的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电连接,集电环23的外侧电极与电阻检测仪24的电极电连接。

其中,每组检测电极22至少包含2个电极,在测量辊20与导电油墨30接触的过程中,每组检测电极22的电极通过导电油墨30所连通,而导电油墨30实现连通每组检测电极22的区域则作为导电油墨30的被测量区域,导电油墨30连通一组检测电极22后,使该组检测电极22、导电油墨30的被测量区域、集电环23与电阻检测仪24构成检测回路,从而通过电阻检测仪24获取导电油墨30的被测量区域的特征信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电极22中的电极可为嵌在绝缘辊体21的表面,即电极的部分暴露在绝缘辊体21的表面,用作为电极接触导电油墨的检测端,另一部分位于绝缘辊体21的内部,可用以自绝缘辊体21的内部连接集电环23。其中,电极的结构可以选用片状、环状、弧状、针状或其它可用以接触导电油墨30的形状,可为规则形状或非规则形状。

优选地,检测电极的结构选用针状结构(例如探针),相对于其它形状结构而言,与导电油墨30的接触面积极小,从而有效降低了检测电极粘连导电油墨的可能性,并且针状结构的检测电极与绝缘辊体之间的结合缝也远小于其它结构,这也可以使得在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对辊的过程中有效的降低结合缝对印刷辊10上的导电油墨30造成的划痕,所形成的小划痕也很容易被导电油墨30自身流动所匀平。优选地,针状结构的检测电极的直径(或与导电油墨30接触的端部的直径)范围在1-5mm。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电极22可选用双电极结构,也可以选用四电极结构,对于双电极结构而言,电阻检测仪24可选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两探针输入的检测仪器;对于四电极结构而言,电阻检测仪24可选用方阻仪等四探针输入的检测仪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绝缘辊体21的表面至少为绝缘材质,可从现有技术中选取绝缘性能良好的材质进行使用;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物为导电油墨30,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已成型的固态金属薄膜,其自身强度低,容易发生脱离现象,因此对于绝缘辊体21的选材还应选用不粘附/不易粘附导电油墨30的材质;优选地,绝缘辊体21的表面材质可选用聚四氟乙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集电环23,又可称为导电环、导电滑环、集流环、汇流环,是一种可以满足连续转动的同时传输电信号的电连接部件,可直接从现有技术中进行挑选。例如选用跟随辊体转动的电刷和非转动的环状电极的集电环23结构,电刷在转动的过程中与环状电极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其中,电刷作为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用以与设于绝缘辊体21内的检测电极22连接,非转动的环状电极作为集电环23的外侧电极,用以与电阻检测仪24连接。

可选地,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的数量可根据检测电极22的组数目、每组检测电极22中电极的数目、以及电阻检测仪24的数量、以及检测回路的结构相关,因此可根据测量辊20上的实际结构和需求选用相关规格的集电环2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阻检测仪24可选用如电流仪/表、电压仪/表、电阻仪/表、万用仪/表等电阻检测仪,上述检测设备的检测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显示概念不同,可通过简单转换即可得到所需数据,上述仪表均可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阻检测仪24使用。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的绝缘辊体21上设置一组检测电极22,检测电极22中的电极具体选用检测用的2个金属环,绝缘辊体21上开设有与金属环结构相应的2个凹槽,2个金属环嵌套在2个凹槽内,使金属环的表面暴露在绝缘辊体21的周面上,金属环自绝缘辊体21的内部通过导线与集电环23的2个内侧电极连接,集电环23的2个外侧电极与电阻检测仪24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具有多组(2组)检测电极22的测量辊20的结构示例。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的绝缘辊体21上设置有2组检测电极22,每组检测电极22中的电极具体选用检测用的2个弧状金属片,绝缘辊体21上开设有与弧状金属片结构相应的4个凹槽,4个弧状金属片嵌在相应的凹槽内,使弧状金属片的表面暴露在绝缘辊体21的周面上,弧状金属片自绝缘辊体21的内部通过导线与集电环23的4个内侧电极连接,集电环23的4个外侧电极分别与相应的2个电阻检测仪24连接;其中,每一组检测电极22对应一个电阻检测仪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检测电极22的组数越多,和/或,每组检测电极22中的电极越密,则可以使测量辊20最终获取到的导电油墨30的特征信息的准确性越高。

如图6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测量辊20上设置2组检测电极22,分别为第一组检测电极221和第二检测电极222;其中,检测电极选用环状结构,第一组检测电极221用以检测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整体区域,第二组检测电极222用以检测印刷辊10上导电油墨30的单位区域,介于第一组检测电极221之间。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组检测电极221获取导电油墨30整体的特征信息,通过第二组检测电极222获取导电油墨30上某一区域的特征信息,若第一组检测电极221和第二组检测电极222的电阻值基本一致,则可反映导电油墨30的整体厚度基本一致。该实施例通过设置两组检测电极即可判断导电油墨30的整体厚度的均匀性。

如图7-8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针对选用设置多组(大于等于2组)的探针的结构而言,每组探针中相应检测电极之间可互为并联结构(即如第一组探针、第二组探针、……、第n组探针的第一检测电极相互并联;第一组探针、第二组探针、……、第n组探针的第二检测电极相互并联;第一组探针、第二组探针、……、第n组探针的第m检测电极相互并联),每组探针设置在绝缘辊体21的周面的不同位置处,由于每组探针的并联设计,因此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的数量只需要等同于每组探针中的检测电极的数量即可,并且在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对辊的过程中的一个时刻只会有一组探针接触印刷辊10上的导电油墨30,简化了对于电阻测量仪24的数量要求,同时又可以满足对于印刷辊10上不同周面上的导电油墨30的检测。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量辊20的结构,包括:绝缘辊体21、以螺旋结构分布在绝缘辊体21内部的至少一组探针(即检测电极22),每组探针中相应的探针为并联结构,装配在绝缘辊体21一侧的集电环23和电阻检测仪24。其中,绝缘辊体21上相对于每一个探针的位置上开设有相应的针孔210,每一个探针通过与设置在于其对应的针孔中,并使其端部暴露在绝缘辊体21的周面上;探针位于绝缘辊体21内部的部分与所述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连接,集电环23的外侧电极与电阻检测仪24连接。进一步优选地,该实施例中的每个探针的检测端的直径在1-2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以螺旋结构分布在绝缘辊体21的若干组探针的结构具体是指每组探针的检测端分布在绝缘辊体21的周面上的结构;优选地,该螺旋结构可以为均匀的螺旋结构,即相邻组探针之间的轴向距离、弧面跨度相等,以满足对导电油墨30的均匀性和整体性的检测。

进一步的,探针选用四探针测试头(即含有四电极结构),电阻检测仪24选用方阻仪,选用小型方阻仪的情况下,方阻仪可直接装配在集电环23上,在选用尺寸较大的方阻仪的情况下,方阻仪可通过长导线连接。相对于两探针测试头而言,方阻检测更加符合导电薄膜的检测需求。其中,四探针测试头与方阻仪的连接方式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连接结构,在此不进行详述。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探针和针孔之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结合,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还可以通过粘连的方式进行结合,或者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方式进行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探针的检测端与绝缘辊体的周面齐平的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探针的检测端也可以略微伸出,稍高于绝缘辊体21的周面,从而提高探针与导电油墨的接触的良好性。优选地,探针的检测端的伸出长度设定为0.1-0.5mm,该范围内提高了探针与导电油墨的接触效果,同时该范围的伸出长度对于导电油墨的平整度的影响非常小,可仅通过导电油墨的自身流动性匀平,或通过匀墨辊简单匀墨即可匀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刷辊10可以选用胶辊(表面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力),测量辊20可与印刷辊10直接接触,在对辊的过程中由印刷辊10带动测量辊20转动,导电油墨30的厚度由印刷辊10在对辊过程中的变形程度决定。此时,测量辊20即可作为作用在印刷辊10上的匀墨辊使用,亦可以实时的获取印刷辊10上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优选地,该实施例中由于测量辊20跟随印刷辊10进行转动,因此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的角速度相同,因此可以选用直径不同的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此时,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的线速度不同,因此可以进一步的满足测量辊20对印刷辊10上不同弧面的导电油墨的特性信息的检测。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图10a示出了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胶辊)对辊过程中,测量辊20上一组探针中的一个探针(检测电极22)在印刷辊10上的导电油墨30的接触变化,图10b示出了图10a中的探针(检测电极22)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检测到的方阻变化曲线。图10a中探针(检测电极22)在位置a、位置b、位置c、位置d、位置e、位置f、位置g、位置h、位置i,其中,由于探针在位置a和位置i时,未与导电油墨30相接触,方阻仪未显示相关数值,因此未在对应的图10b中示出。该实施例中可通过获取到最小方阻(最大厚度)作为该探针的获取到的特征信息。

优选地,以位置b到位置h为一个单元距离(弧面),每组相邻的探针之间的间距大于单元距离,以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组探针作用在导电油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刷辊10也可以选用硬棍,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分别通过不同的动力机构(如伺服电机)驱动,印刷辊10和测量辊20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由于不同的动力机构驱动,因此可以直接提供不同的线速度,该实施例中可不对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的直径进行限制,同时该结构同样适用于印刷辊10选用胶辊的情况。

继续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包括:间隙调节机构40,其用以调节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之间的间距,可提供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实现对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之间的间距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的,对于间隙调节机构40自动调节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之间的间距大小的调节的实施例中,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可包括:与测量辊20和间隙调节机构连接40的控制芯片(未示出),具体地,控制芯片与测量辊20上的电阻检测仪24连接,用以根据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驱使间隙调节机构40调整测量辊与所述印刷辊之间的间隙。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芯片实现在对辊过程中测量辊20的动态检测,提高印辊油墨检测装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控制芯片可也选用处理器、控制器、工控台等控制终端,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控制芯片的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根据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驱使间隙调节机构40调整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之间的间隙,可以是指:当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厚度存在降低的趋势时,驱动测量辊20逐步接近印刷辊10(降低间隙),直至厚度处在较为稳定,锁定当前间隙。

示例性的,根据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驱使间隙调节机构40调整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之间的间隙,可以是指:当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厚度存在增大的趋势时,驱使测量辊20逐步远离印刷辊10(增大间隙),直至厚度处在较为稳定,锁定当前间隙。

示例性的,根据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驱使间隙调节机构40调整测量辊20与印刷辊10之间的间隙,可以是指:根据控制指令驱使测量辊20从较远的初始位置逐步接近印刷辊10,并在该过程中根据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锁定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的间隙。其中,控制指令可为操作人员输入的控制指令,亦可以为控制芯片在获取分析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变化信息而触发生产的控制指令,例如厚度降低/厚度增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该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包括与印刷辊对辊设置的测量辊,该测量辊可以在与印刷辊对辊转动的过程中,实时的获取印刷辊上油墨的特征信息,从而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艺参数的调整,以及保证印刷辊上油墨的指标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印辊油墨检测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包括:根据控制指令驱使测量辊从远至近接近印刷辊,并在该过程中根据所述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锁定所述测量辊和所述印刷辊的间隙。如:根据控制指令驱使测量辊20从较远的初始位置逐步接近印刷辊10,并在该过程中根据导电油墨的特征信息的变化锁定测量辊20和印刷辊10的间隙。其中,控制指令可为操作人员输入的控制指令,亦可以为控制芯片在获取分析测量辊20获取到的导电油墨的变化信息而触发生产的控制指令,例如厚度降低/厚度增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印辊油墨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测量辊逐步逼近印刷辊、以及测量辊对印刷辊上的导电油墨的动态检测,在保证检测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动化检测。

如图11,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印辊油墨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印辊油墨检测装置中的印刷辊10对辊设置的匀墨辊50。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测量辊,该测量辊20,包括:绝缘辊体21、以螺旋结构分布在所述绝缘辊体21内部的至少一组、并联结构的探针(即检测电极22)和装配在所述绝缘辊体21一侧的集电环23;所述绝缘辊体21相对于每一组所述探针的位置上开设有相应的针孔,所述探针通过与其对应的针孔使其检测端暴露在所述绝缘辊体的周面上;所述探针自所述绝缘辊体的内部与所述集电环的内侧电极连接。优选地,探针选用四探针测试头,集电环23的内侧电极和外侧电极的数量为4个,用于与外部的电阻检测仪24连接。其中,电阻检测仪24可作为测量辊的外部配合设备,即插即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阻检测仪24亦可以设计为与测量辊20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既可以实现对印刷辊10上的导电油墨的检测,也可适用于现有技术中基材上的固体金属薄膜的检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具有结构简单、装配简便、检测范围大、对导电油墨的影响小等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测量辊20、印辊油墨检测装置、印辊油墨检测方法可适用于凹版、凸版、胶版、涂布辊等结构的印刷辊。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文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均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可交换性,上面对各种说明性的部件、框、模块、电路和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一般地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背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