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5501发布日期:2020-05-29 12:2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



背景技术: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广泛地应用在银行、企业、学校等各个行业中。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法律凭证,印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保管在各行各业中都拥有重大意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印章大多由管理人员或授权人员锁在保险柜中甚至是办公室的抽屉中,需要签章或盖印随拿随用。

许多关键业务的盖章办理缺乏有效监管,也没有使用纪录可追溯,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或其他秘密手段进行印章盗用、越权盖章等违规操作并对外从事一定的活动进行经济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大多数企业已采用印章机实现印章智能管理以及使用记录,但目前大多数的印章机未能实现印章防盗和防被用的功能,即目前的自动盖章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出现盗取、偷换或偷用印章的情况,未能够防止在非授权者进行盖章、偷换印章或盗取印章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防止印章被盗用、被偷换以及被盗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包括内壳体、印章以及驱动部件,所述印章设于内壳体的内部并与驱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件与内壳体滑动连接,驱动部件沿着竖直方向驱动印章在壳体内部上下移动;所述内壳体与驱动部件之间还设有控制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第一锁止组件以及第二锁止组件,所述第一锁止组件用于锁住驱动部件和内壳体,限制驱动部件驱动印章移动;所述第二锁止组件用于限制驱动部件沿着内壳体上下滑动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设于内壳体内部的第一电磁铁以及设于驱动部件内部的锁止槽,所述第一电磁铁的第一衔铁置于锁止槽内,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铁是否得电并与锁止槽配合限制驱动部件的移动;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设于内壳体内部的第二电磁铁以及竖直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内部的条形槽,所述第二电磁铁的第二衔铁置于条形槽内,控制模块通过控制第二电磁铁是否得电并与条形槽配合限制驱动部件沿着内壳体上下滑动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外壳体以及连接件,所述外壳体内部两侧设有导轨,所述内壳体上设有与导轨相匹配的滑槽;所述外壳体套设在内壳体上,外壳体沿着滑槽上下滑动;所述连接件设于内壳体的内部并与外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下端与印章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通过驱动连接件带动印章沿着内壳体的内部上下滑动,两侧所述导轨上还分别套设有导轨套,两侧所述导轨套分别置于对应的导轨与滑槽之间,所述锁止槽设于一侧的导轨套上,所述条形槽设于另一侧的导轨套上。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的下端设有与印章上端的螺纹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孔。

进一步,所述内壳体内部上端还设有横架,所述第一电磁铁以及第二电磁铁分别固定于横架上。

进一步,所述控制模块固定于横架的上方并与内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横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件的上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第一锁止组件,可限制驱动部件是否可以驱动印章移动而实现盖章;而利用第二锁止组件,则限制了驱动部件驱动印章沿着内壳体可上下滑动的距离,在印章实现盖章过程中,可避免印章的向下滑动时移出内壳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防止印章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被盗用,同时也可避免印章被偷换或者被盗取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部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仅解锁第一锁止组件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锁止组件以及第二锁止组件均为解锁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至图4,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一种具有锁止结构的便携印章机,包括内壳体11、印章23以及驱动部件,所述印章23设于内壳体11的内部并与驱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件与内壳体11滑动连接,驱动部件沿着竖直方向驱动印章23在壳体内部上下移动;所述内壳体11与驱动部件之间还设有控制模块31、分别与控制模块31电性连接的第一锁止组件以及第二锁止组件,所述第一锁止组件用于锁住驱动部件和内壳体11,限制驱动部件驱动印章23移动;所述第二锁止组件用于限制驱动部件沿着内壳体11上下滑动的距离。

所述驱动部件与内壳体11之间为滑动连接,即驱动部件可沿着内壳体11实现上下滑动,在上下滑动过程中,同时驱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的内部上下移动;同时通过控制模块31对第一锁止组件以及第二锁止组件的动作实现控制。

当第一锁止组件未得电时,则会将内壳体11与驱动部件进行锁住,使驱动部件无法沿着内壳体11滑动,仅在控制模块31使第一锁止组件得电时,解除锁止组件的限制,使内壳体11与驱动部件不再锁住,驱动部件则可沿着内壳体11实现滑动,从而可驱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内部上下滑动;

当第一锁止组件得电而第二锁止组件未得电时,则驱动部件沿着内壳体11可实现下滑的距离是限制在一定的距离,具体地,第二锁止组件是限制了印章23可下滑的距离;即使驱动部件仅能驱动印章23的印章面与内壳体11的底部开口的平面保持持平的位置,而不能够驱动印章23的印章面移出内壳体11底部开口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设于内壳体11内部的第一电磁铁41以及设于驱动部件内部的锁止槽42,所述第一电磁铁41的第一衔铁411置于锁止槽42内,控制模块31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铁41是否得电并与锁止槽42配合限制驱动部件的移动;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设于内壳体11内部的第二电磁铁51以及竖直设置于所述驱动部件内部的条形槽52,所述第二电磁铁51的第二衔铁511置于条形槽52内,控制模块31通过控制第二电磁铁51是否得电并与条形槽52配合限制驱动部件沿着内壳体11上下滑动的距离。

其中,当第一电磁铁41和第二电磁铁51均未得电时,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止槽42的槽孔与第一电磁铁41的尺寸相匹配,即第一电磁铁41刚好可塞入锁止槽42内,从而使驱动部件与内壳体11为锁住状态,使驱动部件上下都不会移动,则驱动部件无法向下滑动,而第二衔铁511则置于条形槽52内;

当第一电磁铁41的线圈得电时而第二电磁铁51未得电时,则线圈会产生磁力将第一衔铁411往内部吸,则第一衔铁411不会与锁止槽42的内壁上端相抵接,则驱动部件则可沿着内壳体11滑动,从而驱动印章23可上下移动,此时,第二衔铁511会沿着条形槽52上下滑动;当第二衔铁511与条形槽52的顶端相抵接时,则驱动部件无法再向下滑动,印章23也无法向下移动,仅能在向控制模块31输入对应的指令,使第二电磁铁51线圈得电,将第二衔铁511吸回,则第二衔铁511不再卡在条形槽52内,则驱动部件则可继续驱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往下移动,使印章23完全脱离内壳体11内部,从内壳体11的底部开口移出。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条形槽52的长度根据印章23的印章面原始位置到印章23的印章面下滑到与内壳体11底部开口的平面相持平的位置的距离而定,即条形槽52的长度等于印章23的印章面原始位置到内壳体11底部开口平面的位置的距离。故第二锁止组件主要用于限制印章23向下移动的距离,具体地,是使印章23的印章面最低仅能到达内壳体11底部开口平面,即能够实现印章23的印章面蘸印泥或者盖章的动作,但印章面不会超过壳体底部开口平面的位置。

其中,参照图5,所述控制模块31至少包括供电单元、微处理器、存储器、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第二驱动单元,供电单元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供电单元包括电源开关切换电路以及蓄电池和/或市电电路,可直接由蓄电池供电或直接连接市电由市电为控制模块供电;存储器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控制第一电磁铁41、第二电磁铁51的控制程序以及启动指令等相关数据;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入端以及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的第一、第二输出端电性连接,而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电磁铁41电性连接,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电磁铁51电性连接,通过向微处理器输入对应的指令,则可分别控制第一电磁铁41以及第二电磁铁51是否得电。具体地,为了可向控制模块31输入相应的指令,所述控制模块31还包括按键单元和/或无线通讯单元,通过按键单元输入相应的密码指令即可使微处理器发出对应控制第一电磁铁41或者第二电磁铁51得电的信号,其中按键单元可设置于内壳体11的顶端,便于操作人员输入相应的指令;或者通过无线通讯单元与后台终端实现信号传输,则可直接通过后台终端直接向微处理器发生相应的指令,从而使微处理器发出对应控制第一电磁铁41或者第二电磁铁51得电的信号;其中无线通讯单元可采用gprs单元或者wcdma单元实现信号无线传输。其中微处理器根据指令控制第一电磁铁41以及第二电磁铁51是否得电的程序为现有常用的程序。故利用控制模块31,仅能在向微处理器发出正确的指令,才能够使第一电磁铁41得电或第一电磁铁41以及第二电磁铁51均得电,从而才可通过驱动部件驱动印章23实现印章面蘸印泥或者盖章的动作,同时可避免未授权者对印章23进行替换或盗取的情况。

此外,微处理器还可由单片机或plc可编程控制器代替,可根据成本以及功能拓展需求进行选择,主要能够实现控制第一电磁铁41和第二电磁铁51的动作即可。

由于印章23与驱动部件采用的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若不对印章面的下滑距离进行限制,则在第一电磁铁41得电时,操作者则可驱动印章23移出内壳体11底部开口的位置,对印章23与驱动部件进行拆卸,从而可对印章23进行私自替换或盗取。在印章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企业需要盖章的是公司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因此增加第二锁止组件,则可对公司的内部人员公开解锁第一锁止组件的指令即第一电磁铁41得电的指令,使公司的内部人员有权进行驱动部件驱动印章23使印章面可实现蘸印泥或者盖章的动作,但仅有高级管理人员,如法人才有解锁第二锁止组件的指令即控制第二电磁铁51得电的指令,因此增加第二锁止组件,可使低层的工作人员还可自行实现印章面蘸印泥或者盖章的动作,但无法进行私自拆卸印章23的操作。有效地提高了印章23的安全性能。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外壳体21以及连接件22,所述外壳体21内部两侧设有导轨211,所述内壳体11上设有与导轨211相匹配的滑槽12;所述外壳体21套设在内壳体11上,外壳体21沿着滑槽12上下滑动;所述连接件22设于内壳体11的内部并与外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22的下端与印章2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21通过驱动连接件22带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的内部上下滑动,两侧所述导轨211上还分别套设有导轨套212,两侧所述导轨套212分别置于对应的导轨211与滑槽12之间,所述锁止槽42设于一侧的导轨套212上,所述条形槽52设于另一侧的导轨套212上。其中,两侧的导轨套212的上端分别通过螺钉与对应的导轨211实现固定连接,采用螺钉结构,可方便导轨套212与导轨211的拆装。

参照图6,具体地,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内壳体11的底部盖在盖章面的上方,在向控制模块31发出控制第一电磁铁41得电的指令后,操作者则可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外壳体21往下滑动,则外壳体21驱动连接件22而带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的内部往下滑动,印章23则移动到内壳体11的底部开口对准的位置实现印章面蘸印泥或者盖章,由于第二电磁铁51为不得电的状态,第二衔铁511会顶住条形槽52的顶端,则外壳体21无法再往下滑动。

此外,所述导轨211和滑槽12均设有两条,两条导轨211分别设于外壳体21内壁的两侧,两条滑槽12分别设于内壳体11的内壁两侧,分别设置两条导轨211和两条滑槽12,可提高外壳体21、连接件22以及印章23在上下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印章23盖印时的力度以及方向保持稳定,提高盖印的位置准确度、印文的颜色均匀度以及清晰度。增设导轨套212,可以有效地提高导轨211的使用寿命,避免导轨211与滑槽12直接相抵进行摩擦而造成磨损,同时还可提高外壳体21在上下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保持外壳体21以及印章23下落时的同步性,可避免外壳体21在上下滑动过程中发生偏移而造成印章23原本朝下的印章面发生方向偏移,影响盖章或印章面蘸印泥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11和所述外壳体21均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11位于滑槽12下方设有通槽,所述导轨211的底部可通过螺钉或焊接方式与连接件22实现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优选采用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可对连接件22与外壳体21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对连接件22和外壳体21进行检修和/或替换,同时在拆卸后,方便对各部件进行收集和保存,提高了便利性;此外,所述内壳体11和外壳体21均为中空结构,设置通槽,可使外壳体21穿过内壳体11与置于内壳体11内的连接件22实现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外壳体21可驱动连接件22而带动印章23同步上下滑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22的下端设有与印章23上端的螺纹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孔。印章23在采用上端具有螺纹杆的结构时,如铜印章,则可在连接件22的底端设置与铜印章上端匹配的内螺纹孔,则可通过螺纹结构实现铜印章与连接件22进行固定连接,同时方便印章23与连接件22的拆装。同时在连接件22的上端可设置锁紧螺丝,将锁紧螺丝的底部与铜印章紧密抵接,则当锁紧螺丝未移出内壳体11的外部,则无法直接转动铜印章,对其进行拆卸。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2的下端可设有容置印章23的槽体,且一侧设有与槽体连通的螺纹孔以及锁紧螺丝,针对一般的印章23,则可将印章23上端的手持部直接置于连接件22下端的槽体内,使印章23的章面朝下并与连接件22的底面保持平行,安装通过旋转锁紧螺丝,使锁紧螺丝的底面与印章23的手持部相抵接,则可实现将印章23固定于连接件22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印章23的安装或拆卸,需要外壳体21驱动连接件22从内壳体11底部开口的下端后,才可实现印章23与连接件22的安装或拆卸。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11内部上端还设有横架13,所述第一电磁铁41以及第二电磁铁51分别固定于横架13上。设置横架13,可使第一电磁铁41以及第二电磁铁51的位置保持固定,同时分别与锁止槽42和条形槽52配合,实现驱动部件与内壳体11的锁定和限制驱动部件的滑动距离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31固定于横架13的上方并与内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模块31可通过固定架以及螺栓结构固定于内壳体11上。

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复位弹簧61,所述复位弹簧61的一端与横架13的下端固定连接,复位弹簧61的另一端与连接件22的上端固定连接。

参照图6和图7,在实际使用中将内壳体11置于盖章处,在第一电磁铁41得电解锁第一锁止组件后,则可直接手动将外壳体21往下滑动,此时内壳体11保持不动,则外壳体21驱动连接件22而带动印章23沿着内壳体11的内部往下滑动,印章23则移动到内壳的底部开口对准的位置实现印章面蘸印泥或者盖章,在此过程中,复位弹簧61会随着连接件22下滑而拉伸,当停止对外壳体21的作用力,则弹性件会因弹性形变的作用恢复原形,将连接件22拉回原位,并使连接件22、印章23以及外壳体21同步回到原位,同时第一电磁铁41不再得电,第一衔铁411则卡在锁止槽42内,使外壳体21无法向下移动。

若在下滑的过程中,第二电磁铁51也得电,则可继续向外壳体21施力,将外壳体21继续往下滑动,复位弹簧61继续被拉伸,当印章23或印章23与连接件22的连接端露出内壳体11的底部,则可将印章23进行拆卸或安装,完成后,则松开连接件22,则复位弹簧61将驱动部件拉回,然后第二电磁铁51和第一电磁铁41会依次失电,使第二衔铁511先复位置于条形槽52,然后第一衔铁411再复位置于锁止槽42内。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