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本征层结构的InGaAs/InP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4339阅读:1269来源:国知局
具有本征层结构的InGaAs/InP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光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量子效率的ingaas/inp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



背景技术:

红外探测器在红外成像、红外遥感、精确测量、光纤传感、相控阵雷达、精确制导和红外光谱仪等领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相比出现较早的雪崩光电探测器(apd)、金属-半导体-金属(msm)光电探测器、pin光电探测器,具有无雪崩引起的额外噪声、不需要高的偏置电压、结构简单和易与异质结晶体管(hbt)集成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有的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采用基区和集电区作为光吸收区,主要依靠集电结耗尽层产生光生电流。因此,在光敏晶体管光吸收区面积一定时,要想提高其量子效率,需要增加集电结耗尽层的厚度。

降低集电区掺杂浓度、提高集电结反向偏置电压可以增加集电结耗尽层的厚度。但对现有的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来说,降低集电区掺杂浓度会降低探测器的开关速度;提高集电结反向偏置电压则难以使集电结耗尽层厚度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同时会提高探测器的功耗。另外,现有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集电结耗尽层厚度的增加还会受到其集电区厚度的限制。所以,我们需要提出新的方法来提高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的量子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1~1.6μm波段入射光下具有高的量子效率的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本征层结构的ingaas/inp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包括:

inp材料的衬底,起支撑外延层的作用。

inp缓冲层,厚度为0.5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7cm-3,以提高外延层生长质量。

in0.53ga0.47as集电区,厚度为0.8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7~1018cm-3,确保探测器具有足够的反向击穿电压。

in0.53ga0.47as本征层,厚度为1.5~2μm,确保探测器具有足够厚的光吸收区。

in0.53ga0.47as基区,厚度为0.05~0.1μm,p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以降低基区电阻。

inp发射区,厚度为0.05~0.1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7~1018cm-3,与in0.53ga0.47as基区形成异质结以提高发射结注入效率。

inp帽层,厚度为1.5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9~1020cm-3,以降低串联电阻。

in0.53ga0.47as欧姆接触层,厚度为0.1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9~1020cm-3,确保金属电极与inp帽层有良好的接触特性。

经过第一次刻蚀形成in0.53ga0.47as集电区台面,并在此台面上制作集电极;经过第二次刻蚀形成in0.53ga0.47as基区台面,在此台面上形成基区光窗口并制作基极;发射极在in0.53ga0.47as欧姆接触层上。

与现有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创新地在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的基区和集电区之间加入in0.53ga0.47as本征层。由于其基区为p型重掺杂(掺杂浓度为1018~1019cm-3),在2v集电极偏置下,集电结耗尽层展宽至整个本征层。不同于现有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的耗尽层主要落在集电区,本发明提出的光敏晶体管探测器集电结耗尽层包括已加入的本征层和部分集电区,整个耗尽层的厚度大大增加。当入射光照射本发明的光窗口时,集电结耗尽层吸收了大部分进入探测器的入射光。在集电结耗尽层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对被其中的强电场分离,从而产生光生电流。因此,本发明在1~1.6μm波段入射光下具有比无本征层结构的光敏晶体管探测器更高的量子效率和光生电流。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发明作一个详细地描述,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二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在集电极偏置为2v下的能带结构;

图3是当入射光强为100w/cm2时,本发明实施例和无本征层结构的光敏晶体管在1~1.6μm波段下的量子效率曲线;

图4是当入射光强为100w/cm2时,本发明实施例和无本征层结构的光敏晶体管在1~1.6μm波段下的光生电流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本征层结构的ingaas/inp光敏晶体管红外探测器包括:

inp衬底1;由衬底往上依次为inp缓冲层2、in0.53ga0.47as集电区3、in0.53ga0.47as本征层4、in0.53ga0.47as基区5、inp发射区6、inp帽层7和in0.53ga0.47as欧姆接触层8。

优选地,所述的衬底1厚度为1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8cm-3

优选地,所述的缓冲层2厚度为0.5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7cm-3

优选地,所述的集电区3厚度为0.8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8cm-3

优选地,所述的本征层4厚度为1.5μm;

优选地,所述的基区5厚度为0.05μm,p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9cm-3

优选地,所述的发射区6厚度为0.08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017cm-3

优选地,所述的帽层7厚度为1.5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5×1019cm-3

优选地,所述的欧姆接触层8厚度为0.1μm,n型掺杂,掺杂浓度为1.5×1019cm-3

经过第一次刻蚀形成宽度为7μm的in0.53ga0.47as集电区台面,并在此台面上制作集电极;经过第二次刻蚀形成宽度为6μm的in0.53ga0.47as基区台面,在此台面上形成宽度为4μm的基区光窗口并制作基极;发射极制作在in0.53ga0.47as欧姆接触层上。

参阅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集电极偏置为2v下,本征层是完全耗尽的。

为了说明本发明中in0.53ga0.47as本征层对提高光敏晶体管光探测效率的作用,将本实施例的量子效率和光生电流与无本征层结构且外延层尺寸相同的光敏晶体管进行对比。

参阅图3所示,当入射光强为100w/cm2时,本实施例在1~1.6μm波段入射光下的量子效率高达98%~99%;无本征层结构的光敏晶体管在相同条件下的量子效率仅有65%~73%,且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加,量子效率有明显地下降。

参阅图4所示,当入射光强为100w/cm2时,在1~1.6μm波段入射光下本实施例的光生电流明显大于无本征层结构的光敏晶体管,且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加,二者的差距越大。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