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4191发布日期:2021-11-22 19:51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表面贴装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2.smt(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mounttechnology),称为表面贴装或表面安装技术,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它是一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通过回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装连技术。smt加工的核心在于采用预设有网孔的钢网进行锡膏印刷,随着环保理念的倡导与发展,锡膏印刷用的钢网也由早期的一体固定式结构逐渐演变为能够自由活动更换的活动钢网。
3.公开号为cn108437614a的一种丝网支承装置,其包括丝网、连接于丝网周缘的支承单元及对丝网进行张紧的张紧机构,张紧机构包括活动杆及驱动活动杆的气囊,活动杆铰接于框元件上且与支承单元抵接,气囊抵接于活动杆远离支承单元的一端。
4.但是气囊在多次膨胀收缩之后其会产生老化,从而导致气囊膨胀之后的整体形状产生变化,此时再次膨胀时其在膨胀状态下会进入活动杆与其连接的结构的间隙内,从而无法推动活动杆活动,从而影响张紧机构的正常使用。
5.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使张紧机构在长时间使用后不易因老化而受到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包括主框、铰接于主框的活动杆、推动活动杆转动的第一驱动件及推动活动杆复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分别设置于活动杆转动方向的两端且均与活动杆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设置于主框内腔的回转件及驱动回转件转动的旋转驱动件,所述回转件的轴线与其转动轴线偏离,所述回转件侧壁能够与活动杆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偏心转动的回转件带动活动杆转动,此时在活动杆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活动杆转动的第一驱动件的整体形状不易产生大幅形变,从而不易因多次形变而产生老化,从而使第一驱动件的使用不易受到影响。
10.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主框内腔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动杆远离回转件的侧壁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簧对活动杆施加朝向第一驱动件的弹力,使活动杆靠近弹簧的一端朝向第一驱动件方向移动,实现活动杆对支承单元的张紧。
12.可选的:所述回转驱动件的输出端设置有减速件,所述减速件的输出端与回转件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速件增加旋转驱动件带动回转件转动所需要旋转的圈数,从而增加扭矩,防止旋转驱动件因所受的瞬间扭力过大而烧坏。
14.可选的: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滑移设置于主框内腔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平行于活动杆的转动方向滑动,所述导向块的一端与活动杆连接,所述导向块平行于其移动方向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回转件设置于导向槽内且其远离转动轴线的侧壁能够与导向槽靠近及远离活动杆的侧壁抵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回转件带动导向块往复移动,此时不再需要设置弹簧就可实现驱动活动杆朝向第一驱动件移动,使活动杆的移动更加简便。
16.可选的:所述导向槽的半径等于回转件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侧壁距离转动轴线的最大间距,所述回转件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侧壁能够包括与导向槽的内壁抵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时在回转件转动的过程中其可保持与导向槽内壁的接触状态,从而使回转件与导向座之间不易因初次接触而产生冲击,从而使活动杆的转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18.可选的:所述活动杆设置有平行于其长度方向滑动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与导向块转动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动件将活动杆与导向块进行连接,此时在活动杆转动过程中,活动杆与导向块之间不易脱离连接,从而使活动杆的移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20.可选的:所述回转件同轴套设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外壁能够与导向槽内壁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回转件转动过程中,使转动套与回转件之间产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回转件与导向块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少了两者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22.可选的:所述回转件与转动套之间设置有若干滚轴,所述滚轴沿回转件的轴线设置且其与回转件转动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转动的滚轴减少回转件与转动套之间的摩擦力,使转动套的转动过程更加快速。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用于展示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26.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27.图4为背景技术的示意图。
28.图中,1、主框;2、活动杆;21、滑动槽;3、弹簧;4、回转件;41、转动套;42、滚轴;5、旋转驱动件;6、减速件;7、导向块;71、导向槽;8、滑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印刷丝网的张紧装置,如图1所示,把包括呈上开口设置的主框1、转动设置于主框1内的活动杆2、推动活动杆2下端转动的第一驱动件及推动活动杆2复位的第二驱动件。活动杆2的一端穿过主框1的上端开口延伸至主框1外,且活动杆2上端能够
与固定丝网的支承元件抵接,从而将支承元件定位。活动杆2位于主框1内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之间,第一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主框1的内腔中的回转件4及驱动回转件4转动的旋转驱动件5,旋转驱动件5为电机。主框1的内腔中还设置有减速件6,减速件6包括减速器,其输入轴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其输出轴与回转件4连接,且其与回转件4连接的位置偏离于回转件4的轴线。回转件4围绕减速器的输出轴的轴线转动,且回转件4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侧壁能够与活动杆2侧壁抵接。此时在利用回转件4带动活动杆2转动时,回转件4的整体形状不易产生变化,从而使回转件4的移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31.如图1所示,第二驱动件包括弹簧3,弹簧3设置于主框1内腔中,且弹簧3的一端与主框1内腔的内壁抵接,其另一端与活动杆2远离第一驱动件的侧壁抵接,此时在回转件4转动从而使其远离转动轴线的侧壁不再与活动杆2接触时,活动杆2下端在弹簧3的驱动下朝向第一驱动件移动从而复位,并将支承单元张紧。
32.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需要活动杆2放松时,旋转驱动件5带动回转件4转动,使回转件4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侧壁与活动杆2抵接,从而使活动杆2下端朝向远离回转件4的方向移动。当需要活动杆2张紧支承单元时,旋转驱动件5带动回转件4继续转动,使回转件4靠近其转动轴线的侧壁靠近活动杆2,此时活动杆2在弹簧3的驱动下将活动杆2朝向回转件4推动,使活动杆2将支承单元张紧。
33.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驱动件包括滑移设置于主框1内腔的导向块7,导向块7设置于活动杆2靠近第一驱动件的一侧,且导向块7的滑移方向平行于活动杆2的转动方向,且导向块7的上下两端面同时与主框1内腔的侧壁抵接并滑动。导向块7平行于其移动方向且呈竖直的侧壁开设有呈贯穿设置的导向槽71,导向槽71呈圆形,且其直径等于回转件4远离转动轴线的侧壁距离转动轴线的最短间距。回转件4穿设于导向槽71内,且回转件4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一端能够保持与导向槽71内壁的抵接。
34.如图3所示,活动杆2靠近回转件4的侧壁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滑动槽21,滑动槽21将活动杆2下端面贯穿,滑动槽21内滑移连接有滑动件8,滑动件8与导向块7转动连接,此时在活动杆2沿其转动轴线发生转动时,滑动件8与活动杆2产生相对移动,使导向块7仍能保持与活动杆2的连接,从而使活动杆2的转动不易受到影响。
35.如图3所示,由于在回转件4与导向槽71内转动的过程中,回转件4会不断与导向槽71产生摩擦,从而导致回转件4及导向槽71产生磨损,影响活动杆2的转动。因此回转件4同轴套接有转动套41,两者之间设置有若干滚轴42,滚轴42沿回转将的轴线周向设置,且滚轴42与回转件4转动连接,滚轴42远离回转件4的侧壁与转动套41内壁保持抵接,转动套41远离其轴线的侧壁能够保护与导向槽71内壁的抵接。此时在回转件4于导向槽71内移动的过程中,转动套41沿导向槽71的内壁滚动,从而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少导向槽71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磨损。
36.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需要活动杆2放松时,电机驱动回转件4远离转动轴线的侧壁转动至靠近活动杆2,此时推动导向块7朝向活动杆2移动从而使活动杆2朝向远离回转件4的方向转动。当需要活动杆2将支承单元张紧时,电机驱动回转件4继续转动,从而使回转件4远离其转动轴线的侧壁与导向槽71远离活动杆2的内壁抵接,此时推动导向块7朝向远离活动杆2的方向移动,使活动杆2朝向回转件4方向移动,从而张紧支承单元。
37.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