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4780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广泛涉及一种用于胶版印刷机中的润湿水循环系统,本发明尤其涉及使润湿水的外来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以及用少量的水在印版上形成均匀的水薄膜的湿润水循环系统。
已知的一些用于一般胶版印刷的传统的润湿水循环系统,例如,一个采用墨斗辊与一经常地浸泡在贮存在水斗中的水斗辊间歇性地相接触的系统,一个润版辊与小斗辊连续旋转接触的系统;一个通过使旋转的刷子与一水斗辊转动地相接触,以它们之间存在转动速度差的状态下,将润湿水输送到润湿辊上的系统;以及一个将润湿水喷射到小斗辊上方的系统。
下面参照附图23对一种传统的润湿水循环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该润湿水循环系统主要包括一个润版辊2,它将润湿水传送到胶版印刷机(下文称为印刷机)的印版1上,以及润湿水循环装置3它用来控制将所供给的润湿水传送到润湿辊2上。该润版辊2有一个水斗辊20,其上带有铬涂层,以便具有亲水特性,橡胶辊22和镀铬辊24依次相互接靠在一起,镀铬筒24还被布置得与一橡胶滚筒26相接触,这些滚筒相对转动,以便将润湿水传送到印版1上,润湿水循环装置3应力水斗辊连续地贮存预定量的润湿水,以及进一步控制从水斗30回流的润湿水的水量、温度以及水质。
这种润湿水循环系统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为平成4-43321中已经进行了描述。
图24表示的是一种喷洒型的示意图,其中在镀铬辊24的对面安装了一个喷嘴40,上述铬滚筒24与润版辊26相接触,由此借助于一个喷嘴40喷洒从润湿水供水部件4供给的湿润水。
如上所述,在这种传统的系统中,水斗辊筒持续地浸泡在盛有足够润湿水的水斗中,以便将润湿水传送到下面各辊子上,由于油墨和纸粉粘附在小斗辊上,在小斗中多余的润湿水3能会堵塞从水斗延伸下来的管子。因此需要使润湿水循环系统装置改进其功能,以从润湿水中除去这些污染物,并进行冷却,在没有水斗和水斗辊的喷洒系统中,将一微观量级的润湿水传送到辊子上是困难的,为了防止堵塞而进行的维修工作费时或者费用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重轻、造价低以及维修容易的润湿水循环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润版辊的布置容易被改变由此使装置的体积减少的润湿水循环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胶版印刷机提供这样一种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由水斗辊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墨斗辊组成的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供水管输送的润湿水传送到印版上,上述润湿水循环系统具有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供水管线相连,并与其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一个润湿水蓄水杆,它与润版辊相平行,以形成一个可在其中存放润湿水的蓄水部分,上述润湿水是从润湿水供水部件中输送来的,该润湿水供水部件与水斗辊结合,或者与一邻近水斗辊旋转的滚筒结合,以及一润湿水接收部件,用来收集那些没能从水斗辊传送到墨斗辊上的润湿水。
下列要点是本发明的特征。
(1)在水斗辊周围有多个润湿水蓄水杆。
(2)可转动的润湿水蓄水杆。
(3)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在其内部有收敛的逐渐倾斜部分,该收敛的逐渐倾斜部的交点是敞开的。
根据权利要求4,本发明的特征是进一步还带有一个润湿水供水量控制系统,以便根据印版的需求量来调节上述润湿水供水部件所供给的润湿水的水量。
下列要点也是上述本发明的特征。
(1)润湿水供水量控制系统还要有润湿水补给功能,以便迅速供给附加润湿水,保持蓄水区域有标准量的润湿水。
(2)借助于一个探测蓄水区域水量或回流润湿水量的探测器来控制润湿水的供水量。
(3)借助于一个探测印刷速度的探测器来控制润湿水的供水量。
在权利要求10引证的本发明是一种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供水管线送入的润湿水传送到一个模板上,上述润湿滚筒包括一个水斗辊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墨斗辊,上述润湿水循环系统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供水管线相连,并与润版辊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以使润湿水从中流出,该系统还包括一个润湿水接受部件,用以将未从水斗辊传送到墨斗辊上的水收集起来。
在权利要求12引证的本发明是一种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供水管线输送的润湿水传送到一个印版上,上述润版辊包括一个水斗辊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墨斗辊,上述润湿水循环系统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轮水管线相连,并与其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以便从其中倾倒润湿水,一个与润版辊平行排列的导板,它用来引导润湿水流向水槽滚筒或邻近水斗辊的滚筒;以及一个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用来收集那些未从水斗辊能送到墨斗辊上的润湿水。
根据权利要求12,本发明的特征由下列限定。
(1)导板由弹性材料制成,导板应这样放置以使其前端与水斗辊或邻近水斗辊的墨斗辊保持接触。
(2)导板的形状应使得在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墨斗辊之间形成一个蓄水部分。
(3)导板应在靠近水斗辊或邻近水斗辊的墨斗辊之间有一个蓄水部分,以便将流过蓄水部分的润湿水传送到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近的墨斗辊上。
(4)导板和润湿回流水接收部件是整体提供的。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从润湿水供给部件输送的润湿水与一个或多个润湿水蓄水杆和辊子相结合形成的蓄水部分中,水斗辊从蓄水区域接收所需要的水,未被传送的水被回流润湿水接受部件所收集,然后借助于回流管流入润湿水调节装置,蓄水部分的尺寸应最小,用来保持所需数量的水,以便在最短的时间期限内,使从润湿水供水部件输送的润湿水能到达水斗辊,而不会由于任何外来因素使输送的水有不适宜的情况,以便无需改进冷却容量。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可根据蓄水部分的水量、润湿水回流量或印刷速度来控制润湿水供水部件所输送的润湿水供水量,它具有节省不必要的润湿水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0,在润湿水供水部件和水斗辊之间形成有蓄水部分,以便采用少量的部件就可实现与上述同样的目的并得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2,可以通过使从润湿水供水部件所供给的润湿水在向下流动时分散在导板上,然后直接传送给水斗辊,或者借助于一个在导板前端的或者在导板与水斗辊之间的蓄水部分,将润湿水传送到水斗辊上,以此来实现同样的目的,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1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所有结构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2表示的是润湿水循环系统中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3表示的是蓄水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表示的是一个收集槽实例,该收集槽作为一个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
图5表示的是一个可自动调节润湿水供给量的系统。
图6表示的是一个在蓄水部分检测溢流状态的实施例透视图。
图7表示的是由多个润湿水蓄水杆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8表示的是由一个转动的润湿水蓄水杆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9表示的是在一个邻近水斗辊的滚筒上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10表示的是由一个带有供水孔的润湿水供水管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11表示的是一个连接在润湿水供水管上的供水装置的示意图。
图12表示的是用一个排水管作为润湿水供给部件所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13表示的是图12的局部透视图。
图14表示的是采用导板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15表示的是导板、供水管和水槽滚筒布置的图14的顶视图。
图16表示的是由一弹性导板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17表示的是由一导板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18表示的是一种在导板中形成蓄水部分的导板的示意图。
图19表示的是图18的顶视图,它表示的是导板,供水管和水斗辊的布置。
图20表示的是带有溢流口的,并允许溢流的水穿过的志板的示意图。
图21表示的是在水斗辊和一邻近的墨斗辊之间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22表示的是在一用作导板的收集槽中形成的蓄水部分的示意图。
图23表示的是在一般的胶版印刷机中,传统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图24表示的是在一般的胶版印刷机中,传统的喷洒型润湿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现在参照附图来描述来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图1表示的是本发明的润湿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顺便说说,在下列实施例的描述中,那些与图23~24中所示的传统系统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便省略或简化描述,在下列描述中,水斗辊应当被理解为从连续灌输的水源将足够的水传送到印版上,在下列描述中,使用了一些术语,它仅用来便于参考,而不足限制,“上”、“下”,“右”、“左”这些字表示在附图中的参照方向,“里”和“外”这些字分别指的是朝向和背离设备和其所示部分的几何中心,这些术语还包括衍生字和类似含义的字。
如图1和图2所示,该装置沿着一个水斗辊20的中心轴安装的一个作为润湿水供水部件的润湿水供水管50,该润湿水供水管50应该装配得使之适用将润湿水倾注在水斗辊20上,而且所倾注的水还能借助于一个润湿水蓄水杆60储留起来,设润湿水蓄水杆支承在一对支架61上,该蓄水杆60平行于水斗辊20牢固地固定在印刷机的侧架上。
润湿水蓄水杆60是细长的,它稍稍穿过两个支架61,至少其一端上安装有一个拉力控制部件,以便在支架61之间将其拉直,润湿水蓄水杆60的上述用途是沿水斗辊20具有图3中的缝隙G形成一个蓄水部分70,顺便说说,缝隙G应当被理解为随着水槽滚筒20的转动方向而改变,但是在水斗辊20向上转动的一种情形下,推荐缝隙的间距应保持大约0.3mm。
在水斗辊20的下方安装了一个收集槽52,以便收集多余的没有被传送到橡胶辊22上但却从水斗辊20滴落下来的润湿水(见图1),收集槽(52)的一个目的是简单地收集滴落的润湿水,然后将其循环到润湿水调节设备54中,其中这些水借助于回流管53被重新处理,如图4所示,收集槽52是一个半圆形的,其内表面有一个逐渐倾斜的斜坡52a,斜坡52a的交点有一个开口与排水口52b相连,该排水口52b与回流管53相连。
从图2中可以看到,润湿水供水管50应适于从多个供水孔51将一定量的润湿水均匀地输送到水斗辊20上,可根据倾注在水斗辊20上的润湿水的需求量来选择供水孔51的形状,数量和布置,供水孔51可以是简单的孔或者细长的缝,或者在润湿水供水管50的圆周壁上提供一个喷洒头或一个供水头。它不应只局限地理解为借助于润湿水输水管线55从图2所示的一端或左侧,将润湿水输送到润湿水供水管50中,而是应理解为可从供水管50的两端或中间部分输送润湿水,此外,润湿水的输水管线55的数量可以是单独一个,或多个。
润湿水调节装备54应适于实施其调节和调整润湿水的作用,并对回流的润湿水进行过滤。
现在参考图5,这里展示了一个润湿水进水量控制系统,它包括一个将从在湿润水调节装置54中初步调节和调整的润湿水输送到润湿水输水管体55中的水泵56,上述输水管线55从水泵56处伸出,在润湿水输水管线55上有一个流量调节阀57,此外该系统还有一个控制器58,它用来控制泵56和流量调节阀57,以便根据表明水需求量和实际供给水量关系的实际数值来自的调节最佳润湿水水量。
为了得到一个实际数值,在回流管53上安装了一个水量探测装置59,以便监测回流到润湿水调节装置54中的回流水量,监测到的实际数值可用来自动控制泵56的运行状态或流量调节阀57开启程度,这一实际数值还可以是从布置在蓄水部分70上的水量探测装置59a发出的信号,或者从一个印版滚筒或印版1发出的转动频率探测装置59b,以便监测印刷速度。
控制装置58进一步还有一个润湿水供给的功能,以便在运行开始时或当蓄水部分70中发生不规则地和暂时地少水的状态时,能相应地向蓄水区域20中供给附加的润湿水,以保证良好的印刷,这种相应的附加润湿水的供给可在收到一个运行开始信号后开始进行,以便在一个短的时间周期内对泵56的运行状态或流量调节阀57的开启程度进行最佳控制,以便额外地供给润湿小。
在运行状态中,也可以相应地输送附加湿润水,为一个溢流探测装置59c探测到没有湿流的润湿水从蓄水部分70中流出时,或当水量探测装置59探测到来自收集槽52的回流水量没有达到一预定数值时,最好对泵56的运行状态或流量调节阀57的开启程度进行控制,以便额外地供给润湿水,由此克服水的短缺状态。
参照图6,它显示了一个溢流探测器59c是如何监测蓄水部分的溢流状态的,正如从图上所看到的,湿润水蓄水杆60上至少有一个溢流凹槽60a,它连续不断地使来自蓄水区域70的润湿水溢流出来,一个邻近的探测器如溢流探测器59c被布置在溢流凹槽60a的对面,应当认识到,只有当蓄水部分70中贮存有足够的水时,润湿水才能借助于溢流凹槽60a连续不断地溢流出来。此外,当溢流探测器59c显示没有溢流情形时,它向控制器58发出一个相应的信号,以便向蓄水部分70中额外再供给湿润水。
不应局限地认为附加地供给润湿水是自动进行的,实际上它还可以由人来控制,或者没有任何控制器而另外一种方法进行,尤其是,如果没有任何控制装置而使用计量泵时,当印刷速度达到最大值或如果这种额外的供给由人来进行时,都可以有限制地供给附加润湿水,这对一个值班人员来调节流量调节阀的开启程度便已足够。
如上所述,润湿水的供给量应考虑由流量调节阀57的开启程度来控制,浸流量调节阀57位于润湿水输水管线55的中间,但是它还可以用一个由脉冲信号控制的一般的电磁阀来代替。
现在参照图7,润湿水蓄水杆60可以包含在水斗辊20的周界设置的几个杆(在图中是两个杆),图8显示的情形是蓄水杆60相对于或不相对于转动的水斗辊20转动,顺便提一下,润湿水水斗辊60的转动方向对小槽滚筒20的转动方向是独立,图8中当蓄水杆60与水斗辊20各自的转动方向一致时,两者的间隙推荐为0~0.15mm的范围内,或当它们的转动方向不一致时,该间隙为0.1~0.3mm。
如图9所示,润湿水供水管50可以被装配得接近辊20a,该辊20a与水斗辊20相邻近,应当自然地理解为如果水斗辊20和蓄水杆60之间的缝隙G已如上所述被正确调节好,水斗辊和其它辊子应以相反的方向转动。
为方便起见,简单地解释一下运行过程。
首先,为保证良好的印刷状况应确定润湿水的需求量,然后,将润湿水倾例在蓄水部分中,该蓄水部分应向水斗辊的整个表面供给润湿水,没有从水斗辊输送到润版辊上的多余的润湿水被收集在收集槽52中,然后回流到润湿水调节装置54中。
参照图10和11,它们显示了蓄水部分70的其它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润湿水供水管50用来作为润湿水供水部件,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蓄水部分70。
润湿水供水管50和水斗辊20应被布置得使它们之间的缝隙G通常为0.3mm,供水孔51应当被理解为如果它们足够可以向蓄水部分70提供预定数量的润湿水,它们各自的轮廓无须被限制,例如,如图10所示,每个孔51可以是一个在润湿水供水管50的园周壁上开设的孔或细长的缝,或者如图11所示,在管50上连接着一个供水头,以便将水从上部输送给蓄水部分70。
随便提一下,润湿水供水部件不必局限于是筒形,它可以是其它形状。
图12显示了另一种润湿水供给部件,其制成截面形状为C形的排水管,以形成蓄水部分70。排水管50A作为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平行于水槽滚筒20。从图13中可以看到,在水斗辊20和排水管50A之间可形成一个蓄水部分70,在该排水管50A与水斗辊相对的侧壁的上部,每隔一定的间隔,有多个溢流凹槽51a,润湿水首先借助于图中未显示的润湿水输水管线输送到排水管50A中,然后穿过溢流凹槽51a流入蓄水部分中。
参照图14,它显示了另一种实施例,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平行于水斗辊20的附加导板80,以便引导润湿水流向水斗辊20的表面。
导板80在管子50的后面有一个垂直部分,它还有一个倾斜部分,该部分从垂直部分的下端延伸,调整成正好位于润湿水供水管50的垂直下方,从润湿水供水管50输送到导板80上的润湿水散开,直到如图15所示,它下流动输送到水槽滚筒20上,该装置便于将最少量的润湿水均匀地输送到水槽滚筒20上。
图16是导板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导板由弹性材料制成,导板80通常可以是一由弹簧钢制成的金属板或一种塑料板,其向前的一端通过利用导板的复原力矩,总是与水斗辊20的表面保持接触。因此,在导板与水斗辊之间形成了蓄水部分70,从润湿水供水管50供给的润湿水通过导板80的引导贮存在蓄水区域70中,由此输送给水斗辊。在这种布置中,图中所示的水斗辊20的转动方向应限制在与导板80的倾斜方向相同,而不要在水斗辊20下面碰到导板80。
图17表示了导板的另一种实施例,所示的导板80位于润湿水供水管50的下面,其中另有一个弯折部分81,它逐渐靠近水斗辊20,在弯折部分与水斗辊之间形成了一个蓄水部分70。
从管子50供给的润湿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在导板80上分散开,然后贮存在蓄水部分70中,应当认为导板80的目的和作用与上述导板的相同。
图18也展示了本发明的导板的另一实施例,导板80贩的弯曲特征是其前端向上弯曲,以形成蓄水部分82。
如图19所示,从润湿水供水管50输送的湿润水在向下的流动的过程中,分散到导板80的稍稍倾斜的表面,然后贮存在蓄水部分82中,最后全部输送到水槽滚筒20上。
当润湿水供水管50固定在导板80之上时,推荐在导板80上设置一个溢流孔83,如图20所示,该溢流孔靠近润湿水供水管50,比供水也50的垂直轴还要往上侧一些,使得意想不到的溢流的润湿水可以穿过孔51排放到收集槽52中。
图21展示了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尤其是一种滞留的水恒定地保持在水斗辊20和邻近的辊子23之间的状况,邻近的辊子23被布置得与水斗辊20相接触或相靠近,以便使从润湿水供水管50输送的润湿水保持在它们之间。顺便提一下,从蓄水部分溢流的润湿水可以很自然地被一图中未示的收集槽接收,如上述其它实施例所示。
当水槽滚筒20和邻近的滚筒23的图21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时,润湿水供水管50可有选择地要么靠近水斗辊20,要么靠近辊子23,由润湿水供水管50供给的润湿水保持在蓄水部分70中,以便从蓄水部分适量地传送给邻近的辊子23上。
现在参照图22,应当认为收集槽被用作导板,收集槽90位于水斗辊20的下方,它与水斗辊有完全相似的形状,并部分靠近水斗辊20的下表面,以便得到一个保持润湿水的区域,收集槽90被布置在水斗辊20的下方,以便在靠近水斗辊20的下部得到一个蓄水部分92,一个导板93沿与水斗辊20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如图所示,在导板93上方安装有润湿水供水管50,在收集槽90比蓄水区域92还要上方的部分安装了一个排水口91,以便穿过回流管91排放溢流的润湿水。
在这一实施例中,来自润湿水供水管50的润湿水曾在倒入蓄水部分92之前先倒入导板93上,然后与水斗辊20的下部相接触,因此,可以说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辊子的布置可以自由安排,这种类型的蓄水部分似乎与上面提到的水带蓄水部分的导板相比,能够使润湿水完全应用到水斗辊上,然而,不应局限地认为蓄水部分是由导板弯曲的前端形成的,而是应当认为在应用之前,它的构造能沿水斗辊的表面蓄存润湿水即可。
本发明的装置预期得到下列效果。
(1)水斗辊可以与收集在收集槽中的润湿水相隔离,之后,使之回流到润湿水调节装置中,这不会由于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而使回流的润湿水的温度升高,因此,不再需要有大的回流水冷却容量。
(2)考虑到防止热量泄漏和油墨及纸粉的掺杂,收集槽的尺寸最好尽量地小,当采用喷射方法供给润湿水时,本发明可以使用一个象润湿水喷嘴那样的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不需用严格的方法将水施用到各辊子上。
(3)最小尺寸的收集槽也可以有效地遮盖贮存在其中的润湿水免受大气的热量,因为水在其中不会停留很长的时间,使得润湿水调节装置不需要有大的容积来冷却回流的润湿水,这使得润湿水调节装置的体积很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向印版上供给少量的润湿水就足以进行良好的印刷操作,使得润湿水调节装置不再需要有大的容积以冷却并过滤润湿外,此外,对润湿水供水部件和其它装置的维修也简单了,因此,还可以进一步减轻设备的重量并降低造价。
权利要求
1.一种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输水管线输送的润湿水传送到一个印版上,上述润版辊包括有一个水斗辊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其它辊子,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输水管线相连,并与其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以便从中使润湿水流出;一个与润版辊相平行的润湿水蓄水杆部件,以形成一个蓄水部分,在其中存放从上述润湿水供水部件输送的润湿水,该润湿水供水部件与水斗辊或一个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相连接;以及一个润湿水回流接收部件,用来收集那些未从水斗辊传送到其它辊子上的润湿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蓄水杆部件包括一个杆,以便在润版辊和该杆之间形成一个蓄水部分。
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蓄水杆包括拉力控制部件,该拉力控制部件直接支承在与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之间留有预预定大小的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进一步还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量控制系统,以便根据印版所需要的水量,来调节从上述润湿水供水部件所输送的润湿水的水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润湿水供水量控制系统根据下列信号运行(a)探测由上述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所收集的润湿水水量的水量探测器;(b)探测由上述润湿水蓄水杆所形成的蓄水部分中所存放的润湿水水量的水量探测器;或(c)探测与印版相连接的印版滚筒的转动次数的转动频率探测器,以便调节出良好印刷状态所需要的水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蓄水杆上至少带有一个凹槽,以便引导润湿水从蓄水区域中溢流出来,其中润湿水供水量控制系统应具有润湿水补给功能,以便根据在凹槽处探测溢流状态的溢流探测器发出的探测信号,或探测上述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所收集的润湿水水量的水量探测器所发出的探测信号,调节从上述润湿水供水部件所供给的附加润湿水的水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的内侧有一个逐渐倾斜的斜坡,收敛的斜坡的交点处是敞开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蓄水杆与水斗辊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一预定大小的缝隙。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蓄水杆应适于相对于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进行转动。
10.一种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输水管线输送的润湿水传送到一个印版上,上述润版辊含有一个水槽滚筒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其它辊子,上述润湿水循环系统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输水管线相连,并与其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以便使润湿水从中流出以及一个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用来收集未从水斗辊传送到其它辊子上的润湿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湿水供水部件有一个截面为C形的构形。
12.一种胶版印刷机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中借助于一个润版辊,将通过润湿水输水管线输送的润温和送到一个印版上,上述润版辊含有一个水版辊和多个顺序排列的其它滚筒,上述润湿水循环系统包括一个润湿水供水部件,它与润湿水输水管线相连,并与其中的一个润版辊的轴线相对地排列,以便从中倒出润湿水;一个与润版辊相平行的导板,以引导润湿水流向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以及一个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用来收集未从水斗辊传送到其它辊子上的润湿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板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上述导板应这样放置以使得其前端保持与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相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板的形状应使得在水槽滚筒或与水槽滚筒相邻的滚筒之间形成一个蓄水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板的构造应使在靠近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处,含有一个蓄水部分,以便使溢流到蓄水部分的润湿水能够传送到水斗辊或与水斗辊相邻的辊子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润湿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导板与上述回流润湿水接收部件是整体提供的。
全文摘要
一种润湿水循环系统,实现重量轻、易维修和减少热能对润湿水温度的影响,它有润湿水供水管和沿水斗辊放置的润湿水蓄水杆,该杆与水斗辊安置成其间保持几毫米的缝隙,两部件之间形成蓄水部分,输送的润湿水能存放在蓄水部分中以传送到水斗辊上,蓄水部分的尺寸很小,使润湿水从供水管传送到水斗辊上的时间最短,输送的润湿水不受外来异物的影响,该系统使回流的润湿水水量减少到最小限度,并有效地减少用过的润湿水所需的冷却容量。
文档编号B41F7/26GK1109410SQ94108
公开日1995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1993年8月11日
发明者原瑛, 大沼拓 申请人:包德温亚太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