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液体注入液体贮存容器的方法

文档序号:8465825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用于将液体注入液体贮存容器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液体注入液体贮存容器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将液体注入贮存如下液体的液体贮存容器的方法:该液体将被供给至用于喷出诸如墨等的液体的液体喷出头。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一种用于将液体注入液体IC存容器的方法,日本特开2006-159656号公报描述了一种通过将多个注入针插入用于保持墨盒中的墨的保持构件来注入墨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将墨均匀地注入墨保持构件。
[0003]此外,日本特开2006-224433号公报描述了在填充墨时,适当地控制设置在墨盒和打印头之间的墨流路中的过滤器的注入压力。这能够在填充或再填充墨时防止墨通过打印头的唆出口泄漏。

【发明内容】

[0004]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用于将液体注入液体贮存容器内的液体保持构件的方法,所述液体贮存容器是如下液体喷出系统中的液体贮存容器:该液体喷出系统具有所述液体贮存容器和液体喷出头,所述液体贮存容器内包含用于保持液体的所述液体保持构件,所述液体喷出头经由过滤器与所述液体贮存容器液体连通,所述方法包括:将多个注入针插入所述液体保持构件且至少一个所述注入针被插入到所述过滤器上方的步骤;以及将液体从所述多个注入针以如下方式注入所述液体保持构件的步骤:使得从位于所述过滤器上方的所述注入针注入的液体和从与位于所述过滤器上方的所述注入针相邻的所述注入针注入的液体之间的合流面的位置距离位于所述过滤器上方的所述注入针比距离与位于所述过滤器上方的所述注入针相邻的所述注入针更近。
[0005]从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06]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盒(inkjet cartridge)的立体图,该喷墨盒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用于喷墨的打印头和墨盒;
[0007]图2A至图2C是用于说明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注入墨用的方法的图;
[0008]图3A至图3D是用于说明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注入墨用的方法的图;
[0009]图4是示出通过使用注入针将墨注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盒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0]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填充墨的详细结构的图;
[0011]图6A至图6C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过使用三个注入针注入墨用的方法的图;
[0012]图7A和图7B是示出通过使用注入针将墨注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盒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日本特开2006-224433号公报所述,在用液体填充贮存容器时适当地控制设置在液体贮存容器和液体喷出头之间的液体流路中的过滤器上的液体压力,对于在进行填充等时适当地填充液体而不产生液体泄漏是有效的。然而,日本特开2006-224433号公报中描述的特征是通过从打印头的喷出口侧供给气体来控制过滤器上的液体压力,并且具有用于上述控制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0014]另一方面,如日本特开2006-159656号公报中所述,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注入液体用的方法能够以相对简单的构造填充液体。
[001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将液体注入液体贮存容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适当地控制设置于液体流路的过滤器上的液体压力。
[0016]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17]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盒(液体喷出系统)的立体图,该喷墨盒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用于喷墨的打印头和墨盒。在图1A和图1B中,本实施方式的喷墨盒601主要包括形成为一体的片状打印头602和构成墨盒的壳体609。
[0018]作为液体喷出头的打印头602包括:基板,其上形成有加热器,该加热器用于产生喷墨用的热能;和喷嘴板,其中形成有与加热器对应的喷出口。电信号经由电配线带606和外部信号输入端子607从喷墨打印设备的主体传输到打印头602。打印头602的两个端面与电配线带606电连接,并且这些电连接部被密封材料608覆盖。
[0019]墨吸收体(液体保持构件)被收纳在由壳体609和盖610限定的空间内,以形成作为液体贮存容器的墨盒。
[0020]用于向打印头602供给墨的墨供给路径设置在壳体609的打印头侧。此外,过滤器(未示出)设置在供给路径的端部。以此方式,墨盒中的墨流经过滤器(墨连通/液体连通)。过滤器抑制异物进入打印头602中的墨流路和喷出口。
[0021]接下来,将说明在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向墨盒填充墨来将墨注入墨盒时控制过滤器上的墨压力的原理。
[0022]图2A至图2C是用于说明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来注入墨的方法的图,并且按时间顺序示出了墨的注入。如这些图所示,作为墨保持构件的吸收体612贮存在墨盒壳体609中,并且在填充墨时,将三个注入针S1、S2和S3插入吸收体612中以注入墨。此外,将过滤器611设置在用于连接墨盒壳体609和打印头602的连接部的供给路径中。三个注入针S1、S2和S3被插入如下位置:使得三个注入针在图中的横向方向上将吸收体612分成四个大致相等的部分。更具体地,根据注入针的注入流量以使得墨均匀地渗入整个吸收体的方式决定每个针的插入位置。此外,在图中,代表注入时间的附图标记tl、t2和t3具有tl
<t2 < t3的关系。
[0023]在该实施方式中,来自注入针S1、S2和S3的墨注入以相同的注入速度(注入流量)同时开始。
[0024]如图2A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l时,墨从每个注入针注入并渗入吸收体。接下来,如图2B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2时,墨从每个注入针注入并均匀渗入吸收体,并且来自注入针SI和S2的墨开始在点Wl处合流、来自注入针S2和S3的墨开始在点W2处合流。然后,如图2C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3时,墨从每个注入针注入并均匀渗入吸收体,并且在点Wl和W2处形成墨合流面。本比较例中,在每个合流面中,来自注入针SI的墨的压力大致等于来自注入针S2的墨的压力,并且来自注入针S2的墨的压力大致等于来自注入针S3的墨的压力,相应地,合流面的位置不发生移动。Wl位置处的墨合流面大致位于注入针SI和注入针S2之间的中央位置,W2位置处的墨合流面大致位于注入针S2和注入针S3之间的中央位置。当形成这些合流面时,墨沿具有更小的流阻的空间的方向(吸收体中的空隙等)移动并渗入。墨渗入力取决于从注入针推入的墨的注入压力和吸收体的毛细作用力。
[0025]以此方式,在该示例中,相对于三个注入针,过滤器611上的墨压力等于具有相同几何条件的其它位置处的压力。
[0026]与此相比,在本发明中,相对于三个注入针,使过滤器611上的墨压力大于具有相同几何条件的其它位置处的压力。
[0027]图3A至图3D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通过使用多个注入针注入墨用的方法的图。在图3A至图3D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与图2A至图2C中示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在这些图中,代表注入时间的时间tl、t2、t3和t4具有tl < t2 < t3
<t4的关系。
[0028]在该示例中,使来自注入针SI的注入时间与来自注入针S2和S3的注入时间不同。此外,三个注入针的注入速度(注入流量)相同。
[0029]如图3A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l时,仅从注入针S2和S3注入墨,而不从注入针SI注入墨。从注入针S2和S3注入的墨渗入吸收体。
[0030]接下来,如图3B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2时,墨继续从注入针S2和S3注入并继续渗入吸收体。从注入针S2和S3注入的渗入墨在点W2处合流。另外,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2时,开始从注入针SI注入墨。
[0031]此外,如图3C所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3时,来自注入针SI和S2的墨渗入并在Wl位置处形成合流面。此外,来自注入针S2和S3的墨渗入并在W2位置处形成合流面。注入针SI和注入针S2之间的合流面的Wl位置比图2A至图2C中示出的Wl位置靠近注入针SI。可以通过使来自注入针SI的注入开始得比来自其它注入针的注入晚来使合流面的位置更靠近注入针SI。
[0032]图3D示出在注入开始后经过时间t4时的墨注入状态,如上所述,注入针SI和注入针S2之间的Wl墨合流面更靠近注入针SI。更具体地,与位于过滤器上方的注入针SI相邻的注入针S2相比,从位于过滤器上方的注入针SI注入的液体和从与位于过滤器上方的注入针SI相邻的注入针S2注入的液体之间的合流面位于靠近位于过滤器上方的注入针SI的位置。在图3D中,特别地,Wl位置处的合流面位于过滤器611上方。此外,由于Wl合流面处的墨的运动被限制,因此,与图2A至图2C所示的在同一时刻注入墨的状态相比,更大的压力(沿图中向下的方向)被施加到过滤器并且(沿图中向上的方向)被施加到吸收体中的空隙,并且墨渗入。应当注意的是,图2中示出的比较例的墨的总运动量(momentum)等于图3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墨的总运动量。
[0033]如上所述,能够通过改变来自注入针的墨注入的时序,使从注入针注入的墨之间的合流面靠近注入针SI (过滤器),从而向过滤器施加更大的压力。如图3D所示,当施加比由墨的表面张力产生的过滤器的墨保持力(液体保持力)大的压力时,墨流经过滤器从而填充从墨供给路径到打印头中的墨流路的空间。以此方式,能够适当地控制过滤器上的墨压力,而不增加来自位于过滤器上方的注入针的墨的量。结果,墨流经过滤器以填充打印头中的墨流路,并且能够在填充墨时抑制墨从喷出口泄漏。
[0034]接下来,将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液体注入方法的上述原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