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7867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印刷机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印刷机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包装膜经过印刷辊印刷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从而固化包装膜表面的油墨。传统的包装膜干燥工艺通常是通过向印刷后的包装膜上注入热空气,实现包装膜表面油墨的固化。
[0003]然而,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通入至印刷机干燥装置的空气的温度相对较低。即使将外界空气经过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处理,仍然不足以对包装膜表面进行有效的干燥,干燥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干燥效果好的印刷机干燥装置。
[000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印刷机干燥装置,包括进风管、出风管、干燥主体装置、所述干燥主体装置包括加热装置以及包装膜输送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包装膜输送装置传输的包装膜其表面的油墨进行干燥;所述进风管、出风管均与所述加热装置相连通;所述干燥装置还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加热箱与所述进风管相连通。
[0006]优选地:所述加热箱的内部空腔的上端设置有若干根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与外界电源相连。
[0007]优选地:所述加热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加热管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凹槽上。
[0008]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出设置有格栅。
[0009]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的一侧与所述包装膜输送装置的一侧铰接,所述加热装置的另一侧通过搭扣件扣合在所述包装膜输送装置的另一侧上。
[0010]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通风道、第二加热管;所述通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空腔中并与进口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设置在所述通风道中,所述第二加热管与外界电源相连;所述通风道上开设有通风孔。
[0011]优选地:所述通风道包括纵向通风道、横向通风道,所述纵向通风道、横向通风道部分布呈网络状;所述纵向通风道与所述进风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加热管设置在所述横向通风道中,所述横向通风道上设置有所述通风孔。
[0012]优选地:所述通风孔呈条形状,其长度方向与所述横向通风道的长度方向平行。
[0013]优选地:所述横向通风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加热管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第二凹槽上。
[0014]优选地:所述包装膜输送装置包括第二壳体、导辊,若干根所述导辊从下至上隔间横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空腔中,其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0015]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16](1)通过在进风管处设置加热箱,对流入至印刷干燥装置的空气进行预热,提高空气的温度,并经印刷干燥装置再次加热,实现二次加热的目的。防止在寒冷的冬季,外界空气温度较低,而传统印刷干燥装置的加热功率又无法满足对进入空气进行充分加热,从而影响包装膜表面的干燥效率,造成固化不彻底的后果。
[0017](2)进一步,在横向通风道的内侧壁、加热箱的内侧壁上开设能安装对应加热管的凹槽,便于对加热管的安装、拆卸和维修。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印刷机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横向通风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印刷机干燥装置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印刷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盖子卡合在排料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按工艺流程从前至后依次包括包装膜喂入辊1、印刷机构、印刷机干燥装置、牵引对辊2以及卷绕辊5。
[0026]印刷机干燥装置包括进风管31、出风管32、干燥主体装置。干燥主体装置包括加热装置以及包装膜8输送装置。
[0027]加热装置对包装膜输送装置传输的包装膜8其表面的油墨进行干燥。进风管31、出风管32均与加热装置相连通。
[0028]干燥装置还包括加热箱33。加热箱33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图中未画出),加热箱33通过进风机34与进风管31相连通,出风管32与出风机35相连通。其中,进风机34、出风机35均为现有风机。
[0029]通过在进风管31处设置加热箱33,对流入至印刷干燥装置的空气进行预热,提高空气的温度,并经印刷干燥装置再次加热,实现二次加热的目的。防止在寒冷的冬季,外界空气温度较低,而传统印刷干燥装置的加热功率又无法满足对进入空气进行充分加热,从而影响包装膜8表面的干燥效率,造成固化不彻底的后果。
[0030]如图3所示,加热箱33的内部空腔的上端设置有若干根第一加热管331,第一加热管331与外界电源相连。
[0031 ]作为优选方案,加热箱3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图中为标出),第一加热管33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第一凹槽上。
[0032]通过在加热箱33的内侧壁上开设能安装第一加热管331的第一凹槽,便于对第一加热管331的安装、拆卸和维修。
[0033]作为优选方案,在进风口出还设置有格栅(图中未画出)。
[0034]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的一侧与包装膜输送装置的一侧铰接,加热装置的另一侧通过现有的搭扣件9扣合在包装膜输送装置的另一侧上。加热装置的顶部与包装膜输送装置顶部之间存在间隙。
[0035]如图4、5所示,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361、通风道、第二加热管362。通风道设置在第一壳体361的内部空腔中并与进风管31相连通,第二加热管362设置在通风道中并与外界电源相连。
[0036]通风道包括纵向通风道363、横向通风道364,纵向通风道363、横向通风道364相连通并分布呈网络状。纵向通风道363与进风管31相连通,第二加热管362设置在横向通风道364中,横向通风道364上设置有通风孔365。
[0037]作为优选,通风孔365呈条形状,其长度方向与横向通风道364的长度方向平行。通风孔365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圆孔状。本实施例的通风孔365设计成条形状,是为了增大通风量。
[0038]横向通风道364的内侧壁上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