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检测机构、介质检测方法、印刷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99883阅读:来源:国知局
,通过使介质支承11收缩并转动从 而使插入口 19被关闭,以避免尘埃等异物进入插入口 19。
[0042] 在装置主体10的正面侧具备:操作面板17,其具备多个操作按钮等;排出口 15, 使被印刷了图像等的介质5排出。对被排出的介质5进行支承的板状的介质托盘13以能 够根据介质5的尺寸而在正面侧(+Y轴侧)伸缩的方式被设置在排出口 15的底面侧(-Z 轴侧)。在不实施印刷时,介质托盘13被收纳在排出口 15的内底部(-Z轴侧的底面)上, 排出口 15通过盖16而被关闭,所述盖16以能够将排出口 15的±X轴侧的内侧壁底部(-Z 轴侧)作为转动支点而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连接。
[0043] 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架设有导向轴28,并设置有在介质5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 20。记录部20具备对油墨进行收纳的油墨罐24以及在介质5上记录图像等的记录头26。 详细而言,导向轴28在与介质5被输送的副扫描方向(+Y轴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X 轴方向)上延伸。滑架22以能够沿着导向轴28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0 内的记录部20中的、与介质5的输送路径27 (参照图3)对置的位置处。滑架22随着滑架 电机(未图示)的驱动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
[0044] 在滑架22的上部(+Z轴侧)具备对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的作为液体的油 墨进行收纳的油墨罐24。在滑架22的下表面(-Z轴侧的表面)上具备形成有喷嘴的记录 头26,所述喷嘴将从油墨罐24被供给的油墨朝向介质5以液滴的方式喷出。
[0045] 通过对操作面板17进行操作,从而使介质5从介质供给机构30被馈送并朝向记 录部20被输送。滑架电机被驱动,从而在记录部20中,记录头26在从喷嘴朝向介质5喷 出油墨的同时与滑架22 -起沿着导向轴28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介质5沿着输 送路径27而在副扫描方向上被输送。由此,图像等被记录在介质5上。介质5朝向排出口 15而被输送,记录有图像等的介质5从排出口 15被排出并被蓄积在介质托盘13上。在记 录部20中设置有对这些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
[0046] 介质供给机构的结构
[0047] 图2为放大表示图1的介质供给机构30的立体图。图3为以透视图2的上侧盖 12以及遮光罩57的方式而进行图示的立体图。利用图2及图3对介质供给机构30的概要 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具备将被层叠在后文叙述的介质导向部31上的 多张介质5 -张一张地向记录部20馈送的所谓的自动续纸器。
[0048] 如图2及图3所示,介质供给机构30被构成为,包括对从插入口 19被插入的介质 5进行保持的介质导向部31、旋转轴39、与旋转轴39-体旋转的馈送辊37以及凸轮38。介 质导向部31在介质导向部31的+X轴侧的侧面上具备固定式边缘导向部33和能够在主扫 描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式边缘导向部35。介质5以通过固定式边缘导向部33 和移动式边缘导向部35而使介质5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被限制在预定的位置处的方式, 被保持在介质导向部31上。
[0049] 介质导向部31的上端(+Z轴侧)以能够将壳体42的X轴方向上的内侧壁作为支 点而进行摆动的方式被连接。介质导向部31通过与旋转轴39 -体旋转的凸轮38而在介 质导向部31的下部(-Z轴侧)接近馈送辑37的供纸槽立起(hopper up)状态与介质导向 部31的下部远离馈送辊37的供纸槽降下(hopper down)状态之间进行摆动。
[0050] 被装载在介质导向部31上的介质5在供纸槽立起状态下被压贴在馈送辊37上, 并通过在压贴状态下使馈送辊37旋转一周从而从介质供给机构30被馈送至记录部20,并 沿着输送路径27向副扫描方向被输送。详细而言,馈送辊37被设置在介质导向部31的馈 送方向(+Y轴方向)上的下游。在馈送辊37的-Z轴方向上的下方具备通过弹簧部件(未 图示)而向馈送辊37被施力的分离辊36。
[0051] 在分离辊36与馈送辊37之间夹持有一张介质5的情况下,分离辊36与馈送辊37 从动旋转而使一张介质5被馈送至记录部20。在分离辊36与馈送辊37之间夹持有被层叠 在一起的多张介质5的情况下,分离辊36不与馈送辊37从动旋转。因此,被压贴在馈送辊 37上的最上部的介质5被馈送至记录部20,而最上部以外的介质5未被馈送至记录部20。 未被馈送的介质5通过介质返回杆34而被推回至介质导向部31侧。由此,被保持在介质 导向部31上的多张介质5 -张一张地被馈送至记录部20。
[0052] 印刷装置1具备介质检测机构50。介质检测机构50通过对介质进行保持的介质 导向部31、包含朝向介质导向部31照射出照射光的照射部53以及接收反射光的受光部55 的反射型的光传感器51而构成。光传感器51的一部分被遮光罩57覆盖。介质检测机构 50具备壳体42,并与介质供给机构30 -起被设置在壳体4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 用照射部53与受光部55被一体形成的光传感器51。
[0053] 介质检测机构
[0054] 图4为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为表不照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的不意图。 利用图4及图5对介质检测机构5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介质支承部11的图 示。此外,在图4及图5中,利用单点划线表示照射光及反射光的图像。
[0055] 如图4所示,从光传感器51的照射部53被射出的照射光61穿过被设置在遮光罩 57上的狭缝而向介质导向部31被照射,并通过介质导向部31而以被转换为在正反射光62 的方向上具有反射峰值的扩散反射光63的反射光的方式被反射。
[0056] 在此,利用图5对从光传感器51的照射部53被照射出的照射光61与其正反射光 62以及扩散反射光63进行说明。
[0057] 如图5(a)、(b)所示,从光传感器51的照射部53被照射出的照射光61通过介质 导向部31而被反射,并被转换为正反射光62a、62b以及扩散反射光63a、63b。另外,图5 (a) 表示照射光61被照射在介质导向部31的表面被实施了光泽加工而得到的光泽面31a上的 情况。图5(b)表示照射光61被照射在介质导向部31的表面形成有微小的凸凹而得到的 裙皱面31b上的情况。此外,表不照射光61、正反射光62a、62b和扩散反射光63a、63b的箭 头标记的长度表示光的光量(能量)。
[0058] 由于光泽面31a与褶皱面31b相比表面形状较为平坦,因此从照射部53向光泽面 31a被照射的照射光61的光能作为正反射光62a,与通过褶皱面31b被反射的正反射光62b 相比被较强地反射。相反,由于褶皱面31b与光泽面31a相比表面形状较为粗糙,因此从照 射部53向褶皱面31b被照射的照射光61的光能作为扩散反射光63b,与通过光泽面31a被 反射的扩散反射光63a相比被较强地反射。
[0059] 图5 (c)为表不介质5的表面31c的反射光的情况的图。由于介质5的表面31c与 褶皱面31b相比更接近于均等扩散反射面,因此从照射部53向被保持在介质导向部31上 的介质5的表面31c被照射的照射光61的光能作为来自介质5的表面的扩散反射光(以 下,记作介质扩散反射光63c),与通过褶皱面31b被反射的扩散反射光63b相比被较强地反 射。
[0060] 由于按照光泽面31a、褶皱面31b、介质5的表面31c的顺序,均等扩散反射面的特 性变强,因此扩散反射光63的光能(光量)成为介质扩散反射光63c >扩散反射光63b > 扩散反射光63a。本实施方式的光传感器51的受光部55对扩散反射光63进行接收并对 介质5的存在进行检测。与介质导向部31上未保持有介质5时相比,在介质导向部31上 保持有介质5时,通过受光部55而被接收的受光量较大。因此,在介质扩散反射光63c的 受光量与扩散反射光63b的受光量之间设定成为阈值的预定的值,并能够根据由受光部55 所接收的受光量是否超过了预定的值而对介质5的存在进行检测。具体而言,介质检测机 构50在由受光部55所接收的受光量超过了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介质",而在受 光量为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存在介质"。
[0061] 优选为,介质导向部可以采用黑色等暗色的材料(树脂等)。由此,能够将通过介 质导向部的表面而被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与通过介质的表面而被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之 间的光量差进一步扩大,从而能够使介质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0062] 返回图4,对介质检测机构5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3] 朝向介质导向部31被照射的照射光61的正反射光62不会被射出至壳体42的外 部。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光传感器51从水平方向起向-Z轴方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