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器刀片驱动机构、切割器以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34558阅读:来源:国知局
打印数据供给的待机状态下,切割器15为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如图5(a)所示,第一切割器刀片21配置于后退位置21B。如图5(b)所示,与驱动齿轮32同轴的小齿轮37与齿条部件27的齿条27a的前端部分啮合。如图5(c)、图5(d)所示,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配置于从传递齿轮51分离的角度位置,不与传递齿轮51啮合。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位于从复合齿轮40的复合齿轮侧突部44b的移动路径偏移的位置,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不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支承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支承框架29的凸轮随动部29a与复合齿轮40的凸轮44c抵接。由此,支承框架29的后侧框架部62c以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的方式向下方被压下,从而第二切割器刀片22配置于从第一切割器刀片21分离的分离位置22B。
[0070]若从外部的机器供给打印数据,则打印机I驱动输送马达18使压纸辊17旋转,而以恒定速度输送沿着输送路16被安装的记录纸3。另外,打印机I驱动打印头14,对在打印位置A被输送的记录纸3进行打印。若打印结束,则打印机I使驱动马达31向相同方向旋转驱动规定驱动时间。由此,使切割器15动作,切断打印结束的记录纸3的记录纸部分。
[0071]若驱动马达31驱动,则复合齿轮40向旋转方向Dl(顺时针方向)开始旋转。若复合齿轮40旋转,则在此之后不久,解除支承框架29的凸轮随动部29a与复合齿轮40的凸轮44c的抵接。由此,支承框架29通过施力部件59的作用力在支轴58周围绕逆时针方向SI转动(参照图6(c))。其结果,第二切割器刀片22向能够与第一切割器刀片21擦接的擦接位置22A移动。
[0072]然后,若复合齿轮40进一步旋转,则如图6所示,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在从驱动马达31的驱动开始时刻经过规定时间后与传递齿轮51啮合。在本例中,间隙齿部43a在绕复合齿轮40的旋转轴旋转90°以上后与传递齿轮51啮合。若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与传递齿轮51啮合,则如图6(d)所示,传递齿轮51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与传递齿轮51啮合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啮合的驱动齿轮32绕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旋转方向Rl旋转。在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与传递齿轮51啮合的期间,驱动齿轮32向第一旋转方向Rl旋转规定旋转角度。
[0073]驱动齿轮32向第一旋转方向Rl旋转规定旋转角度被旋转直线移动转换机构33转换成第一切割器刀片21向前方Yl的直线移动。因此,第一切割器刀片21从后退位置21B朝向前进位置21A移动规定距离。由此,第一切割器刀片21边使其刀刃部21b与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刀刃部22b擦接边通过输送路16的切断位置B,而到达前进位置21A。其结果,切断配置于切断位置B的记录纸3。
[0074]若第一切割器刀片21到达前进位置21A,则如图7所示,解除复合齿轮40、间隙齿部43a以及传递齿轮51的啮合。由此,复合齿轮40的旋转不传递至驱动齿轮32,因此第一切割器刀片21在前进位置21A停止其移动。在将第一切割器刀片21配置于前进位置21A的状态下,驱动齿轮32与齿条部件27的齿条27a的后端部分啮合。此外,在第一切割器刀片21向前进位置21A移动的期间,螺旋弹簧35伸长而积蓄作用力。
[0075]此处,如图7(c)、图7(d)所示,将传递齿轮51的旋转传递至驱动齿轮32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在第一切割器刀片21从后退位置21B向前进位置21A移动的期间(复合齿轮40、间隙齿部43a以及传递齿轮51啮合的期间),使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位于复合齿轮40的复合齿轮侧突部44b的移动路径上。
[0076]然后,若复合齿轮40进一步旋转,则如图8所示,复合齿轮40的凸轮44c与支承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支承框架29的凸轮随动部29a擦接。由此,如图8(c)所示,支承框架29的后侧框架部62c向下方被压下,支承框架29在支轴58周围绕顺时针方向S2摆动。其结果,第二切割器刀片22向与第一切割器刀片21分离的分离位置22B移动。
[0077]而且,在将第二切割器刀片22配置于分离位置22B后,复合齿轮40的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在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的时刻,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与传递齿轮51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自如旋转,从而在维持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的期间,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与复合齿轮40跟随旋转。由此,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如图8(d)所示绕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驱动齿轮32向顺时针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在维持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的期间,驱动齿轮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规定旋转角度。
[0078]驱动齿轮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规定旋转角度被旋转直线移动转换机构33转换成第一切割器刀片21向打印机后方Y2的直线移动。因此,第一切割器刀片21从前进位置21A朝向后退位置21B移动规定距离。另外,在第一切割器刀片21向后退位置21B移动时,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辅助其移动。
[0079]然后,复合齿轮40进一步旋转,如图9(a)?图9(d)所示,若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向从复合齿轮40的复合齿轮侧突部44b的移动路径偏移的位置移动,则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的抵接被解除。由此,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停止,因此驱动齿轮32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也停止。其结果,第一切割器刀片21在后退位置21B停止其移动。在将第一切割器刀片21配置于后退位置21B的状态下,驱动齿轮32与齿条部件27的齿条27a的前端部分啮合。
[0080]在此之后不久,驱动马达31停止。即,在将第一切割器刀片21配置于后退位置21B后,驱动马达31的驱动时间到达规定驱动时间,从而驱动马达31停止。由此,切割器15返回图5所示的待机状态。
[0081 ]在图5(a)?图5(d)所示的待机状态下,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配置于从传递齿轮51分离的角度位置,不与传递齿轮51啮合。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的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位于从复合齿轮40的复合齿轮侧突部44b的移动路径脱离的位置,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不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部50b抵接。另一方面,支承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支承框架29的凸轮随动部29a与复合齿轮40的凸轮44c接触。由此,支承框架29的后侧框架部62c以克服螺旋弹簧35的作用力的方向向下方被压下,从而第二切割器刀片22配置于从第一切割器刀片21分离的分离位置22B。
[0082]此处,在打印机I处于待机状态时,为了装填卷纸2等,若打开开闭门8,并将其配置于敞开位置SB,则压纸辊17、第一切割器刀片21、齿条部件27、驱动齿轮32、上游侧传递机构41(切割器刀片返回用齿轮50以及传递齿轮51)以及螺旋弹簧35与开闭门8—同移动,但在待机状态下,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位于不与传递齿轮51啮合的位置。因此,打开开闭门8的开动作不会因传递齿轮51与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啮合而被妨碍。
[0083]另外,在待机状态下,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位于不与传递齿轮51啮合的位置,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位于不与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起50b抵接的位置。因此,在进行使开闭门8从敞开位置SB向封闭位置8A移动的闭动作时,传递齿轮51与复合齿轮40的间隙齿部43a不会碰撞,切割器刀片返回用突起50b与复合齿轮侧突部44b也不会碰撞。并且,第二切割器刀片22配置于分离位置22B,因此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刀刃部22b位于比第一切割器刀片21的移动面23更靠下方。因此,即便在将开闭门8配置于敞开位置SB的状态下,第二切割器刀片22的刀刃部22b也不会从壳体主体6向上方突出,从而较安全。
[0084](作用效果)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