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识、标记装置及防伪识别方法和目标物标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4941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防伪标识、标记装置及防伪识别方法和目标物标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防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伪标识、标记装置及防伪识别方法和目标物标记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伪技术通常通过在产品上设置伪造者难以获得的具有特殊表现方式的防伪标识或标识来使得购买者或授权制造者能够辨别产品是否被伪造。

但是,随着信息传播难度的降低,防伪技术信息和工艺越来越容易被伪造者获取。只要能为伪造者所见的防伪措施实际上都存在较大风险被伪造。

产品生产者需要隐匿的、不为伪造者和消费者所知的标记方法和装置以提高商品的防伪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防伪标识、标记装置及隐匿的目标物标识方法,以隐匿的方式来进行目标物标记,从而使得仅制造者可以有效地识别产品的真伪。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伪标识,包括:

多个光致变色颗粒,在被位于一个频段的光照射时发射位于另一个频段的光;以及,

标识载体,用于包裹所述多个光致变色颗粒。

优选地,所述标识载体具有预定的形状和尺寸。

优选地,所述标识载体采用透明材料形成。

优选地,所述标识载体形成为条状、柱状、片状或颗粒状。

优选地,所述标识载体的尺寸被设置为适于在与液态、粉末状、绒状或颗粒状的物质混合后难以发现或分离。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标记装置,包括:

预定种类的如上所述的防伪标识;

其中,不同种类的防伪标识采用由不同材料制备的光致变色颗粒和/或具有不同形状和/或尺寸的标识载体。

优选地,所述标记装置还包括本体,所述防伪标识以随机方式分布在所述标记装置的本体内或所述本体表面。

优选地,所述标识装置的本体利用混入有至少一个种类的防伪标识的原料成型获得;或者

所述防伪标识与预定液体混合后涂覆于标识装置的本体表面。

优选地,所述标记装置为标签或产品的特定部件。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防伪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设置于目标物上的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伪装置在激发频段光照射下的实时图像;

获取与目标物标识对应的预先采集的防伪装置样本图像;

对比所述实时图像和所述样本图像判断产品是否为伪造。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隐匿的目标物标记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种如权要求1-5所述的多个防伪标识与目标物或制备目标物的原料混合,所述目标物或制备目标物的原料为液态、粉末状、绒状或颗粒状的物质。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混合有所述防伪标识的原料制备目标物。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隐匿的目标物标记方法,包括:

将至少一种如权要求1-5所述的多个防伪标识与预定液体混合,所述标识载体不溶于所述透明液体;

将混合后的液体涂覆或喷洒在目标物表面。

优选地,所述透明液体为易蒸发液体。

通过利用标识载体包裹多个光致变色颗粒,标识载体可以起到透镜的作用,增大发光面积,使得光致变色作用产生的光更容易被检测,同时,标识载体极为细小,可以方便地将其与需要进行标识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目标物或目标物原料进行混合或与透明液体混合后喷洒或涂覆在目标物表面,从而在以隐匿的方式进行目标物标记的同时,降低检测要求和难度。而且,将防伪标识涂覆在目标物表面或形成在目标物内部时,其以随机方式分布,随机分布的防伪标识图像可以作为标记装置的“指纹”,以隐匿的方式唯一地标记目标物,并可以方便地进行检测和识别。

进一步地,可以利用不同特性的光致变色颗粒以及不同形状的标识载体的组合来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区分。

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在同一个目标物上使用多种不同防伪标识的组合以通过防伪标识提供更多的信息。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记的检测照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隐匿的目标物标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隐匿的目标物标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下文的描述中,“不可见”是指光的频率位于人眼可以感受的频率之外,不能为人眼在自然光下识别。通常来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因此“不可见”是指频率至少在上述波长范围以外的电磁波(下文也称为光)。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识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防伪标识包括标识载体1和包裹于标识载体1内部的多个光致变色颗粒2。其中,光致变色颗粒2为由光致变色材料形成的细小颗粒,其可以在被位于一个频段的光照射时发射位于另一个频段的光。

光致变色(photochromic)指在不同的光波诱导下,物质a向其异构体b转化而出现的变色的过程。物质a和b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和能级结构。撤去光源或者改换另一种光源,物质b再转化成物质a,颜色又回到初始色泽。这是因为,化合物a在外部光源的刺激下,分子结构或电子能级发生变化,形成了吸收光谱不同于a的化合物b,发生颜色的改变;而b在另一种光源或热作用下,又返回化合物a,颜色又回到初始色泽。由于两种物质间的吸收光谱发生了变化,就会产生发色与消色或一种颜色转变成另一种颜色的可逆变化(无论该颜色是否位于可见光频段),即光致变色现象。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种类繁多,反应机理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①键的断裂,如螺吡喃、螺噁嗪等;②键的均裂,如六苯基双咪唑等;③电子转移互变异构,如水杨醛缩苯胺类化合物等;④顺反异构,如偶氮化合物等;⑤氧化还原反应,如稠环芳香化合物、噻嗪类等;⑥稠环化反应,如俘精酸酐类、芳基乙烯类等。

采用现有的光致变色材料可以实现:

1、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发射不可见光。

2、在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发射可见光。

3、在第二频段的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向外反射第一频段内的不可见光。

如上所述,这是通过光照改变物质的吸收光谱来实现。

由此,通过采用激发频段的可见光或不可光照射光致变色颗粒2可以检测到预定频段的可见光或不可见光。同时,采用不同种类材料的光致变色颗粒2具有不同的特性。具体而言,采用不同种类材料的光致变色颗粒2可以相应于相同频段的激发光产生不同频段的光,也可以相应于不同频段的激发光产生相同频段的光。例如,采用预定频段的可见光照射特定类别的光致变色颗粒2,光致变色颗粒2会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或紫外线;又例如,采用预定频段的紫外线照射特定类别的光致变色颗粒2,光致变色颗粒2会会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或另一频段的紫外线,等等。由此,光致变色材料的这一特性可以被应用于防伪技术。但是,对于例如液态目标物或颗粒状态、粉末状、绒状或其它分散状态的固态目标物,光致变色颗粒过于细小,将其直接作为防伪标识时,其产生的可见/不可见光难以被检测到,从而使得对于这类目标物的防伪难以实现。

一般地,标识载体1采用对可见光透明的材料形成,由于对于可见可见光透明的材料通常也可以透射不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光,因此,包括与标识载体1内部得光致变色颗粒2发出的可见光和/或不可见光均可以被外部的图像获取装置捕捉。可选地,标识载体1也可以采用仅可以透射特定频率的不可见光的材料形成,此时标识载体1可以透射入射的激发频段光和又光致变色颗粒2发出的光。由此,虽然对于肉眼是不透明的,外部图像获取装置仍然可以获得标识载体1发光的图像。

通过将光致变色颗粒2包括在标识载体1中,一方面,增大了防伪标识的体积,方便进行混合以及其它各种操作。而且,由于标识载体1可以起到类似于透镜或导光条的作用,对光进行折射和传输,使得整个标识载体1发光。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少量的光致变色颗粒2发出的光更容易被检测到。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伪标记的检测照片。如图2所示,在以不可见光对附着于墙体上的防伪标记进行照射时,可以检测到另一频段的不可见光,并在显示器上现实捕捉到的不可见光或可见光。光致变色颗粒发出的光通过标识载体的折射使得整个防伪标记表现为条状的光源,从而,更容易进行防伪检测。同时,可以看出,在检测时,可以看出所述防伪标识的形状和颜色(也即,标识载体的形状)。基于防伪标识的形状、尺寸、发出的光的颜色以及上述三者的组合可以对于不同的产品进行区分。

同时,除了如图1所示形成为柱体外,本实施例的标识载体还可以形成为条状、片状或颗粒状。标识载体可以采用有机材料制备,例如,如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聚丙烯(pp)、聚乙烯(pe)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本实施例的防伪标识可以通过将光致变色颗粒混入到熔融状态的标识载体材料中,再将混合后的液态材料成型(例如进行拉丝操作)制备获得。

在本实施例中,标识载体被设置为细小的结构(类似于发丝)。具体地,标识载体的尺寸(三维尺寸中最大的一个)小于5毫米,同时,光致变色颗粒的直径小于1微米。在形成为条状时,标识载体1可以做到粗细仅为头发的十分之一。同时,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从而容易与目标物混合或附着在目标物上。同时,由于标识载体是透明的,因此,难于被肉眼发现,甚至难以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察觉。而且,同样由于结构细小,标识载体在难于被发现的同时,也难于被从目标物中分离出来,这可以进一步防止其被分离后进行仿制。

由此,可以将防伪标识与液态目标物或颗粒状态、粉末状、绒状或其它分散状态的固态目标物混合,以这种隐匿的方式对目标物进行标记。例如,可以将防伪标识与油漆或涂料混合,后续在油漆或涂料涂刷后用激发频段的光照射涂刷表面,并检测是否接收到预定频段的光。由此,可以判断所使用的油漆或涂料是否为经过标记的产品。进而判断其是否为伪造。又例如,可以将防伪标识与例如棉花等绒状物混合,后续用激发频段的光照射绒状物表面,并检测是否接收到预定频段的光。由此,可以判断所使用的油漆或涂料是否为经过标记的产品。进而判断其是否为伪造。并且,对于不同的产生者或产品,可以使用包裹有不同类型的光致变色颗粒的防伪标识或具有不同的标识载体形状的防伪标识,以进行区别。也可以使用上述两种特性的组合来对不同的生产者或产品进行区分。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一个目标物上或一类目标物上使用对应的一个种类的防伪标识(具有特定类型的光致变色颗粒或具有特定的形状或同时具有特定类型的光致变色颗粒和特定的形状)来进行区分,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进一步地,还可以应用所述防伪标识来制备具有“指纹”的防伪装置。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多个防伪标识与生成目标物的原料,例如树脂颗粒,利用混有防伪标识的原理制备目标物的本体。目标物可以为产品的某一个特定元件,例如扣板等。以上述方式制备获得的装置内以随机方式分布有多个防伪标识,同时,防伪标识可能处于不同的形态。由此,在用激发频段的光照射所述防伪装置时,可以获得多个随机分布的防伪标识发光的图像,图像中的标签的数量、位置和形态是随机的。由于随机分布方式和数量的唯一性。该图像可以作为防伪装置的“指纹”唯一地标识对应的产品。在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多个防伪标识与胶水或其它可以涂覆固化的预定液体混合。将混合后的液体喷洒或涂覆在目标物的本体的表面。经由上述处理后,防伪标识以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目标物表面。由此,在用激发频段的光照射所述防伪装置时,可以获得多个随机分布的防伪标识发光的图像,图像中的标签的数量、位置和形态是随机的。由于随机分布方式和数量的唯一性。该图像可以作为防伪装置的“指纹”唯一地标识对应的产品。

对于上述方式形成防伪装置,可以以如图3所示的防伪识别方法流程进行防伪识别。所述防伪识别方法包括:

步骤310、获取设置于目标物上的防伪装置在激发频段光照射下的实时图像。

步骤320、获取与目标物标识对应的预先采集的防伪装置样本图像。其中,所述样本图像在产品制备时获得,并与目标物标识对应保存。目标物标识可以是目标的唯一编码。优选地,目标物标识和样本图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

步骤330、对比所述实时图像和所述样本图像判断产品是否为伪造。

如上所述,由于防伪装置上防伪标签分布的随机性和唯一性。其图像可以唯一地标记目标物。由此,通过在生产后获取目标物对应的样本图像,获取能唯一标记其身份的信息。后续,通过比较实时获取的图像与样本图像,即可判断目前检测的目标路是否为出厂时记录的目标物。而且,由于防伪标识分布形成的随机性,采用这种方式的防伪装置连防伪装置制造商本身也无法复制,大大提高了防伪能力。

另一方面,在需要对较大的物体进行标记时,也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410、将如上所述的多个防伪标识与预定透明液体混合。应理解,不能采用可以溶解标识载体材料的液体,以防止对于防伪标识的破坏。

步骤s420、将混合后的液体喷洒或涂覆于目标物表面。

由于防伪标识较小,其与透明液体混合后会形成带有防伪标识的悬浊液。利用其对较大的目标物(例如织物、包裹等)进行喷撒后防伪标识可以较为均匀地附着于目标物表面。后续,通过使用激发频段的光源照射所述目标物表面,并基于是否检测到预定频段的光既可以判断所述目标物体是否被标识过。进而,可以判断目标物体是否特定产品制造者制造,或经由特定的处理者处理。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同一个目标物上使用多种不同防伪标识的组合以通过防伪标识提供更多的信息。

也就是说,同时提供多种如上所述的防伪标识来对目标物进行标记。不同种类的防伪标识采用由不同材料制备的光致变色颗粒和/或具有不同形状的标识载体和/或具有不同尺寸的标识载体。该多种防伪标识可以被利用来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类目标物进行标识。由于防伪装置中包括多个具有不同形状或不同光致变色特性的防伪标识,由此,而已利用形状和检测到的光的组合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生产商、产地、产品等级等等。例如,用三角形代表a生产商,条形代表代表产地为中国,圆形代表一等品,方形代表二等品。由此,如果在目标物体上检测到的发光的防伪标识包括三角形、条形和圆形,则说明该产品为a生产商在中国生成的一等品。还可以用不同尺寸的条状的防伪标识表示数字或字母,通过检测目标物中包含防伪标识的长度均可以获取对应的信息。例如,长度为0.2毫米的防伪标识代表a、长度为0.4毫米的防伪标识代表b、长度为0.6毫米的防伪标识代表c。如果检测到目标物中同时包括长度为0.2毫米和0.5毫米的防伪标识,则可以获得信息ac(字母排序不分先后)。容易理解,也可以采用不同光致变色特性的组合,还可以同时采用光致变色特性和形状的组合来表征信息,还可以同时采用形状和尺寸的组合来表征信息,还可以同时采用光致变色特性和形状以及尺寸的组合来表征信息。

由此,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防伪性能。例如,伪造者可能破解了多种光致变色颗粒的激发频段中的一种,但是在,采用带有多种不同光致变色颗粒的防伪标识进行标识的目标物,则仍然可以使得用户可以区分出伪造产品和真品。

与上一实施例类似,一方面可以将多种不同的防伪标识(也即防伪标识的组合)与液态、粉末状、绒状或颗粒状的目标物混合。对于这一类目标物进行标记,同时对于同一大类不同小类的目标物(例如,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等级产品,或不同厂家产生的同类产品)进行区分。

与上一实施例类似,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防伪标识与目标物的原料混合,利用混合后的原料制备防伪装置。还可以将多种不同的防伪标识与预定液体混合后涂覆或喷晒与目标物表面。这两种方法均可以获得具有唯一的、随机方式的防伪标识分布。利用检测装置获取的图像可以用于后续的防伪识别。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需要对较大的物体进行标记时,采用如图5所示的方法流程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410’、将多种如上所述的防伪标识与预定透明液体混合。应理解,不能采用可以溶解标识载体材料的液体,以防止对于防伪标识的破坏。

步骤s420’、将混合后的液体向目标物表面喷洒或涂覆。

由于防伪标识较小,其与透明液体混合后会形成带有防伪标识的悬浊液。利用其对较大的目标物(例如织物、包裹等)进行喷撒后防伪标识可以较为均匀地附着于目标物表面。后续,通过使用激发频段的光源照射所述目标物表面,并基于是否检测到预定频段的光既可以判断所述目标物体是否被标识过。进而,可以判断目标物体是否特定产品制造者制造,或经由特定的处理者处理。

本公开涉及的防伪标识,标记装置以及标记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产品或产品原料进行标记。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可以与例如棉花或羽绒这类的填充物原料混合。后续,制造商或产品提供上可以通过检测产品的填充物原料中是否混有防伪标识判断其是否为其提供或生产的产品。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可以与例如树脂颗粒这样的制造原料混合。后续,将混合有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的树脂颗粒制作产品的元部件或外壳。还可以利用混合有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的树脂颗粒制作卡片的整体或复合型卡片的其中一层。由于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在被激发频段光照射时可以发射红外光或紫外光,这些光均可以穿透大部分的树脂材料,因此,即使树脂材料为对可见光不透明的材料,也不影响对于防伪标签或标记装置的检测。同时,如上所述,制备获得元部件、外壳或卡片中分布的防伪标记是随机的且唯一的,其整体图像可以作为“指纹”对目标物进行唯一标记。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可以与例如水泥或3d打印材料等粉末状材料混合,后续利用粉末状材料固化形成的产品。可以通过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防伪标识判断产品是否由预定的材料制备。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或标记装置可以与例如油漆或涂料这样的液态涂覆物混合。后续,在准备使用油漆或涂料时,或在油漆或涂料涂覆完成后,可以检测油漆或涂料中或涂覆表面上是否存在防伪标识,以判断油漆或涂料是否为指定的生产商提供。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形成为丝状,与其它的纺织材料构成的丝(例如棉丝或晴伦丝或多种不同材料的丝)一同制成缝纫线或其它类型的线。利用这种带有防伪标识丝的线织成的图案、纺织物或线条可以对于纺织品进行标识。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可以与例如纸浆这样的液态或浆状物混合。后续利用纸浆制备成纸并专门提供给指定的第三方制造对应的产品(例如货币、纸袋、标签等)。通过检测纸内部是否分布有防伪标识可以判断对应的产品是否为伪造。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可以与易蒸发液体混合后,以隐匿方式喷洒在指定的目标物上(例如行李),以对特定的目标物进行标记。

在又一个应用场景中,防伪标识可以与胶状液体混合后,涂覆在任意目标物表面上后固化。由此,可以将防伪标识固定在目标表面,帮助对目标物进行标记和识别。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利用标识载体包括多个光致变色颗粒,形成极为细小的防伪标识,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将其与需要进行标识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目标物进行混合或与透明液体混合后喷撒在目标物上,另一方面,标识载体可以起到透镜和导光条的作用,增大发光面积,使得光致变色作用产生的光更容易被检测,从而在以隐匿的方式进行目标物标记的同时,可以降低检测要求和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