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8971发布日期:2018-07-20 21:4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领域,尤其是一种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今的显示器中,一般的硬性电路板是通过螺丝等固锁元件,固锁于框架上。固锁元件局部突出硬性电路板而具有较高的高度,不利于缩小显示器的边框的趋势。同时,在边框缩减时,能够锁附螺丝的空间减少,会造成组装的困难。另外,显示器通过可挠性电路板连接面板模块与硬性电路板,若将此显示器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或是其他折叠的装置上,在进行折叠的铰链测试(Hinge Test)时,因为硬性电路板被螺丝固锁于框架的力道过强,容易在折叠时导致可挠性电路板断线。

对于此问题,现阶段是改以胶带粘贴的方式固定硬性电路板,来取代螺丝的固锁方式。然而,由于胶带的质地较软,在受到外力时,会产生较大的形变量,且可能导致硬性电路板滑移或是脱落,而导致可挠性电路板断线,且在冲击较大时,硬性电路板也可能与背光模块、或是面板模块碰撞而造成显示器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问题,在此提供一种显示器。显示器包含壳体、面板模块、硬性电路板、可挠性电路板、至少一缓冲件、以及绝缘遮蔽件。壳体具有承载面。面板模块设置于壳体的承载面上。硬性电路板位于壳体的外侧。可挠性电路板连接面板模块及硬性电路板。至少一缓冲件设置于壳体与硬性电路板之间,且至少一缓冲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分别与壳体及硬性电路板接触。绝缘遮蔽件包覆硬性电路板、可挠性电路板与至少一缓冲件。

在显示器中,缓冲件抵接壳体及硬性电路板,以维持壳体及硬性电路板之间的间隙,可避免组装或搬运时硬性电路板受力滑移而造成可挠性电路板断线。另外,由于缓冲件能吸收冲击,减缓外力冲击时对显示器的伤害,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显示器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显示器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显示器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为显示器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显示器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

图9为显示器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示器 10 壳体

11 承载面 13 底面

15 壁面 17 连接件

20 面板模块 21 阵列基板

213 区域 23 对向基板

27 接地区 30 硬性电路板

31 侧面 33 顶面

35 驱动晶片 37 焊接面

40 可挠性电路板 50 缓冲件

51 第一表面 53 第二表面

55 第三表面 57 第四表面

60 绝缘遮蔽件 61 绝缘覆盖层

611 第一破孔 613 第二破孔

63 导电胶 70 粘着件

80 背光模块 81 光源

83 导光板 85 光学片

G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显示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需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说明及方便理解,于图1中省略绝缘遮蔽件60,且各元件仅用以示例,并非以实际尺寸比例绘制。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器1包含壳体10、面板模块20、硬性电路板30、可挠性电路板40、缓冲件50、以及绝缘遮蔽件60。壳体10具有承载面11。面板模块20设置于壳体10的承载面11上。硬性电路板30位于壳体10的外侧。可挠性电路板40连接面板模块20及硬性电路板30。缓冲件50设置于壳体10与硬性电路板30之间,各缓冲件5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51与第二表面53。第一表面51及第二表面53分别与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接触。绝缘遮蔽件60包覆硬性电路板30、可挠性电路板40与缓冲件50。在图1中,以两个缓冲件50为例,但不限于此,缓冲件50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缓冲件50能通过抵接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的表面,以维持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之间的间隙G。因此,能在组装、运送或是受力的过程中,缓冲件50能够减少硬性电路板30滑移、以及减少可挠性电路板40从硬性电路板30或面板模块20中松脱而断线的几率。

另外,缓冲件50可具有吸收冲击的物理性质,例如缓冲件50的硬度可介于可挠性电路板40的硬度与硬性电路板30的硬度之间,更具体来说,缓冲件50的洛氏硬度(HR)可为70至95。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50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橡胶、硅胶、或是包含前述物质的混合物。在此仅为示例,而不限于此。由于缓冲件50能吸收冲击,减缓外力冲击时对显示器的伤害,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可包含相对于承载面11的底面13、以及连接承载面11及底面13的壁面15。于此,承载面11、底面13及壁面15均为壳体10的外表面。另外,硬性电路板30可具有与缓冲件50接触的侧面31、连接侧面31的一端的顶面33、以及连接侧面31的另一端的焊接面37。也就是说,硬性电路板30的侧面31分别与顶面33与焊接面37相连接。焊接面37上可以例如焊接驱动面板模块20的驱动晶片35。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50的第一表面51可接触壳体10的壁面15,缓冲件50的第二表面53可接触硬性电路板30的侧面31,可挠性电路板40可连接于硬性电路板30的顶面33。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遮蔽件60的一端粘贴于面板模块20,绝缘遮蔽件60的另一端粘贴于壳体10的底面13,且可挠性电路板40连接于硬性电路板30的顶面33。如图3所示,面板模块20例如包含由下而上依序堆叠的阵列基板21以及对向基板23、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在阵列基板21与对向基板23的外表面设置还可包含偏光膜片(图中未示)。另外,对向基板23例如可为彩色滤光基板。再者,阵列基板21可具有大于对向基板23的面积,堆叠后阵列基板21会有部分突出于对向基板23。可挠性电路板40分别连接硬性电路板30及阵列基板21突出于对向基板23的区域213,从而使得硬性电路板30与阵列基板21电性连接。需说明的是,于图1中,阵列基板21周边皆具有突出对向基板23的区域213,然不限于此,例如阵列基板21周边例如可以只有一侧具有突出对向基板23的区域213,可视需求调整。另外,绝缘遮蔽件60可接触对向基板23的一部分以及硬性电路板30的顶面33。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1还包含粘着件70。面板模块20通过粘着件70固定于壳体10的承载面11上。在此,粘着件70可以为光学固化胶或双面胶带等,但仅为示例,而不限于此。另外,背光模块80可包含光源81、导光板83、以及光学片85。光源81产生的光线,经由导光板83及光学片85导引至面板模块20中。光学片85可以为增亮膜、扩散膜、复合式光学膜或其组合,不限于此,又,在此仅以常用的液晶显示器为示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面板模块20可以为自发光面板模块,而不需要背光模块80。

缓冲件50还包含相对的第三表面55及第四表面57。第三表面55及第四表面57皆连接第一表面51及第二表面53。第三表面55与该第四表面57的至少其中之一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以提供较好的支撑力来维持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之间的间隙G。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表面55与第四表面57都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更详细地,缓冲件50的第三表面55例如是固定于绝缘遮蔽件60粘贴面板模块20的一端,而第四表面57例如是固定于绝缘遮蔽件60粘贴壳体10的底面13的另一端。通过此固定方式,能使得缓冲件50的位置较不会偏移和扭转,也减少了硬性电路板30滑移的几率,而避免挠性电路板40断线。

图4为显示器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显示器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缓冲件50可以仅以第三表面55或第四表面57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缓冲件50的第四表面57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而缓冲件50的第三表面55则不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更详细地,缓冲件50的第四表面57可固定于绝缘遮蔽件60粘贴壳体10的底面13的一端,或者缓冲件50可以通过连接件17固定于壳体10(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缓冲件50的第三表面55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而缓冲件50的第四表面57则不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更详细地,缓冲件50的第三表面55可固定于绝缘遮蔽件60粘贴面板模块20的一端,或者缓冲件50可以通过连接件17固定于壳体10(如图7所示)上。

图6为显示器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缓冲件50可以第三表面55或第四表面57均不与绝缘遮蔽件60接触,即缓冲件50的两端均不固定在绝缘遮蔽件60上。于此,缓冲件50仅第一表面51及第二表面53分别接触壳体10的壁面15以及硬性电路板30的侧面31。在此,由于缓冲件50的两端均不固定在绝缘遮蔽件60上,通常会将缓冲件50粘接或是通过连接件17(如图7所示)固定于壳体10,以利于组装。

图7为显示器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缓冲件50固定于壳体10上,详细来说,显示器1可还包含一连接件17。连接件17例如位于壳体10的壁面15上,并且连接件17可以将缓冲件50固定于壳体10上。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7可以为突出于壁面15的突起结构。其中,连接件17与壳体10可为一体成形;此外,连接件17也可为另外组装在壳体10上的组件。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7也可以是开设在壳体10上的固定孔与固定销的组件,并且通过固定销与固定孔的结合将缓冲件50固定于壳体10上。然此仅为示例,而不限于此。通过连接件17可以将缓冲件50固定于壳体10来维持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之间的间隙G。另外,除了将缓冲件50固定于壳体10上,也可同时将缓冲件50固定于绝缘遮蔽件60上,能使缓冲件50的位置能更稳定,使得硬性电路板30更加不易滑移。

图8为显示器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绝缘遮蔽件60可包含绝缘覆盖层61及导电胶63,绝缘覆盖层61位于导电胶63的内面,即朝向面板模块20、硬性电路板30、可挠性电路板40、以及缓冲件50的方向。绝缘覆盖层61可以包含第一破孔611,第一破孔611位于绝缘遮蔽件60与面板模块20接触的一侧。通过第一破孔611,显露出的导电胶63可以将绝缘遮蔽件60与面板模块20的接地区27相粘贴。更进一步地,绝缘覆盖层61更可以包含第二破孔613,第二破孔613位于绝缘遮蔽件60与壳体10接触的一侧。通过第二破孔613,显露出的导电胶63可以将绝缘遮蔽件60与壳体10的底面13相粘贴。通过上述的粘贴方式,可以使得绝缘遮蔽件60与壳体10、面板模块20的组接良好。此外,通过绝缘遮蔽件60的导电胶63将显示模块20的静电导出,并且通过绝缘覆盖层61,使硬性电路板30、可挠性电路板40与面板模块50之间不会产生短路的问题。另外,绝缘遮蔽件60还可包含一覆盖基材(图中未示),使导电胶63介于绝缘覆盖层61与覆盖基材之间,避免导电胶63露出绝缘遮蔽件60表面。需说明的是,于一实施例中,面板模块20的接地区27可位于对向基板23的顶部,但不限于此,接地区27也可位于阵列基板21的顶部且位于阵列基板21位于突出于对向基板23的区域213,而通过绝缘遮蔽件60的导电胶63接触到接地区27来将显示模块20的静电导出。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件50通过第一破孔611与第二破孔613至少其中之一显露出的导电胶63来粘贴于绝缘遮蔽件60,也就是说,第一破孔611或第二破孔613至少其中之一的范围可以延伸至缓冲件50,使得缓冲件50的第三表面55或第四表面57能与导电胶63粘贴,从而使得缓冲件50的位置能更稳定。此方式更能提供较佳的抗扭力效果,再受到剪切力时,缓冲件50能维持硬性电路板30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G。另外,于一实施例中,缓冲件50例如可包含导电材质,缓冲件50通过第一破孔611与第二破孔613显露出的导电胶63来粘贴于绝缘遮蔽件60时,显示模块20的静电可经由导电胶63、缓冲件50、导电胶63传导至壳体10,也可以降低静电放电几率。

再次参阅图1,在此实施例中,缓冲件50的数量为两个,两缓冲件50尽量对称配置,以稳定维持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之间的间隙G。于此,可挠性电路板40的数量为三个,并且三个可挠性电路板40皆位在两缓冲件50之间。然此仅为示例,并不限定缓冲件50与可挠性电路板40的数量与配置方式。

图9为显示器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缓冲件50的数量为三个,缓冲件50的其中两者尽量对称配置。而另一个缓冲件50设置于对称配置的两缓冲件50之间来补强结构稳定性。在此,是以两个可挠性电路板40为示例,然此仅为示例,并不限定可缓冲件50与挠性电路板40的数量与配置方式。

在显示器1中,缓冲件50抵接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以维持壳体10及硬性电路板30之间的间隙,可避免组装或搬运时硬性电路板30受力滑移而造成可挠性电路板40断线。另外,由于缓冲件50能吸收冲击,减缓外力冲击时对显示器1的伤害,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所述,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