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9540发布日期:2019-03-02 02:11阅读:2072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背光源。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器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日用品,其中LCD显示器主要通过背光源来实现图像或者视频的显示。根据传统技术中显示器的组成结构,背光源是作为显示模块背后的光源设备,由于显示模块本身并不发光,当背光源接入外界的驱动信号时,通过驱动信号来驱动背光源发出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光源。因此人们在显示器中观看到的图像或者视频本质上是来源于背光源所生成的光源,那么背光源根据不同大小的驱动信号能够实现相应的发光效果,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视觉观赏性。

在传统的技术中,通常采用特定的控制电路来生成规律的驱动信号,通过驱动信号来驱动背光源进行发光。然而,由于传统的背光源控制电路具有固定的电路结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统的背光源控制电路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背光源控制电路的内部电子元件在工厂制作完成后就无法再改变连接结构,此时,背光源控制电路所生成驱动信号的相位和频率无法再进行调整,灵活性低,通过显示器所显示图像的色彩和亮度无法依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视觉体验感,难以普遍适用。2、若用户必须要改变背光源所发出光源的色彩和亮度,那么技术人员就必须将显示器整机拆装,然后重新设计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将新型的电路板替换原先的背光源驱动电路,通过新型的背光源控制电路来驱动背光源实现不同的发光效果。此过程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工业制造成本,并且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更换、设计过程繁琐,容易造成电子器件的极大浪费,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被背光源控制电路及背光源,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固定、灵活性低,无法生成具有不同相位的驱动信号,进而导致背光源无法生成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用户体验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包括,

接入PWM信号,被配置为根据所述PWM信号调整等效电阻,并通过所述等效电阻生成第一电流调节信号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

接入电压调节信号和电压脉冲信号,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电压调节信号和所述电压脉冲信号生成第二电流调节信号的电流相位调节模块;

与所述背光源的负极、所述电流幅值调节模块以及所述电流相位调节模块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电流调节信号和所述第二电流调节信号生成升压控制信号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的升压控制模块;

与所述背光源的正极和所述升压控制模块连接,被配置根据所述升压控制信号对第一直流电源进行电压变换得到背光控制正向信号的升压模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控制电路和多组并联的发光二极管灯串,每一组所述发光二极管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发二极管;

其中,每一组所述发光二极管灯串的正极接所述升压模块,每一组所述发光二极管灯串的负极接所述升压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通过PWM信号调整电流幅值调节模块的等效电阻,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的内部等效电阻发生改变时,电流幅值调节模块就可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一电流调节信号,另外,通过电压调节信号和电压脉冲信号可使电流相位调节模块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二电流调节信号,由此,升压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电流调节信号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生成升压控制信号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升压模块根据升压控制信号对第一直流电源进行电压变换得到背光控制正向信号,其中背光控制负向信号和背光控制正向信号共同组成背光控制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背光控制电路具有较为简单的电路模块连接结构,通过PWM信号、电压调节信号以及电压脉冲信号即可改变电路模块中的各个等效参数,比如等效电阻,进而使升压控制模块和升压模块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那么本实用新型通过外界驱动信号来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中电路模块的等效参数,即可使背光源控制电路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通过该背光控制信号即可驱动背光源发出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以提高用户的视觉效果;从而上述背光源控制电路通过外界驱动信号即可调整背光源的发光效果,无需改动背光源控制电路本身的线路设计,省去了控制电路拆卸时更换元件所带来工业损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中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灵活性较差,无法生成不具有相位和频率的驱动信号,导致背光源所实现的发光效果无法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源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压保护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流幅值调节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模块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设备的模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1所示,背光源控制电路10包括: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升压控制模块103以及升压模块104;其中,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接入PWM信号BOOST,通过PWM信号BOOST可调整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等效电阻,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等效电阻为不同的数值时,那么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通过等效电阻生成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并且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具有不同的相位和频率,因此在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中,通过PWM信号BOOST即可直接改变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的相位和频率,以驱动背光源控制电路10能够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PWM信号BOOST由传统技术中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变调)电路或者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生成,优选的,PWM信号BOOST是由PWM电路产生,其中PWM电路包括三极管、电压转换芯片的电子元器件,通过PWM电路可将电源转化为具有不同波形的PWM信号,进而通过PWM电路可实时调整PWM信号BOOST的波形等各项参数;具体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PWM信号BOOST可实时调整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等效电阻,而不必更改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内部电路结构,方便简单,极大地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所生成信号的可控性,使背光源控制电路10能够输出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

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接入电压调节信号ADIM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根据电压调节信号ADIM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生成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由于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具有电压功能转换和信号传输的功能,当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参数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参数发生变化时,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可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信号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信号的相位和信号的幅值,进而通过调整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参数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能够改变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的参数,使背光源能够实现不同的发光效果。

可选的,所述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参数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对此不做限定;优选的,电压调节信号ADIM由传统技术中电压调节电路生成,其中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电压调节芯片、电阻以及电容等电子元器件,通过调压调节电路可改变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参数;电压脉冲信号PDIM由传统技术中电压脉冲电路生成,其中电压脉冲电路包括三极管、MOS管以及电阻等电子元器件,进而通过电压脉冲电路可实时地改变电压脉冲信号PDIM的参数;进而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参数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参数都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兼容性极强。

升压控制模块103与背光源的负极、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以及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连接,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将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将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升压控制模块103根据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生成升压控制信号D3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如上所述,当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的参数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的参数发生变化时,那么升压控制模块103就能够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升压控制信号D3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进一步地,由于升压控制模块103与背光源的负极直接连接,当升压控制模块103将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时,当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的相位和频率发生变化时,那么背光源就能够根据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输出至背光源;同时当升压控制模块103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升压控制信号D3,通过升压控制信号D3即可驱动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的电路模块实现不同的电压变换功能,进而使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具有良好的可调性。

升压模块104与背光源的正极以及升压控制模块103连接,升压控制模块103将升压控制信号D3传输至升压模块104,由于升压模块104具有电源功能转换的功能,升压模块104根据升压控制信号D3对第一直流电源VCC进行电压变换后得到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当升压控制模块103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升压控制信号D3,升压模块104根据升压控制信号D3对第一直流电源VCC实现不同的电压变换功能,进而升压模块104可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进一步地,由于升压模块104与背光源的正极连接,升压模块104将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以驱动背光源发出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光源,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根据上述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模块结构,通过PWM信号BOOST可改变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等效电阻,通过电压调节信号ADIM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可改变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的电源转换功能,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根据不同的等效电阻生成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根据电压调节信号ADIM和电压脉冲信号PDIM生成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通过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可间接控制背光控制信号的幅值,通过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可间接控制背光源控制信号的相位;进而促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输出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其中背光控制信号包括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和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背光控制电路10将背光控制信号传输至背光源,由于背光控制信号具有不同的相位和频率,通过背光控制信号能够驱动背光源发出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灵活性极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源控制电路10能够根据外界信号(包括:PWM信号BOOST、电压调节信号ADIM以及电压脉冲信号PDIM)的参数来改变电路模块(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和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的等效参数(比如等效电阻)及其所实现的电路功能,进而各个电路模块根据外界信号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电流调节信号(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进一步地,背光源控制电路10根据电源调节信号即可向背光源输出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因此在上述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在不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电路结构基础上,通过调整外界信号的参数即可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相应电路模块的等效参数,使背光源控制电路10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需改变电路的硬件结构,通过调整外界信号的参数即可驱动上述背光源控制电路10改变背光控制信号的相位和频率,操作简便,节省了电路的制造成本,背光源根据该背光控制信号生成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以满足不同背光类产品的实际需求,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中背光源控制电路无法实时调整背光源驱动信号的相位和频率,灵活性较低,导致背光源生成的光源色彩单调,无法普遍适用的问题。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时方式,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另一种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包括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和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其中这两种信号(包括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和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在背光源控制电路10实现不同的电路功能;具体的,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包括电流功能调节单元201和电流波形调节单元202,其中,电流功能调节单元201接入电压调节信号ADIM,电流功能调节单元201根据电压调节信号ADIM生成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并且电流功能调节单元201将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通过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可设定升压控制模块103中信号处理的功能类型,进而使升压控制模块103能够实现不同的信号处理功能;电流波形调节单元202接入电压脉冲信号PDIM,电流波形调节单元202根据电压脉冲信号PDIM生成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并且电流波形调节单元202将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进而通过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即可调整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的波形和背光控制信号正向信号VLED+波形;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和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即可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所输出背光控制信号的参数,以调整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如图2所示,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通过极为简化的单元结构,能够对背光源所发出光源的色彩和亮度进行调节,灵活性高,有利于简化所述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模块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以及第一开关管Q1;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接入PWM信号BOOST,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通过该信号输入端可接入各种相位的PWM信号;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导通极接地GND,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导通极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可控制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或关断;示例性的,若第一开关管Q1控制极的电压大于或者等于导通阀值,则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导通极和第二导通极之间导通;若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的电压小于所述导通阀值,则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导通极和第二导通极之间断开,因此可通过PWM信号的电平状态即可控制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或者关断;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其中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出端,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根据自身的等效电阻生成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时,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出端将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GND。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开关管Q1为三极管或者MOS管;例如第一开关管Q1为NPN型三极管,第一开关管Q1为:2N3904型三极管。

根据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电路结构,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接入PWM信号BOOST时,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接入该PWM信号BOOST,通过PWM信号BOOST即可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者关断,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之间的等效电阻也会不相同;在一个PWM周期内,若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的时间不相同,根据传统技术中电路电阻的等效原理,那么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在PWM周期内的平均等效电阻也会根据导通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示例性的,若第一开关管Q1为NPN型三极管,在PWM信号BOOST的周期内,2/3的时间内PWM信号BOOST为高电平,1/3的时间内PWM信号BOOST为低电平;那么在图3中所示出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电路结构中,当PWM信号BOOST为高电平时,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控制极)-发射极(第一导通极)电压大于导通阀值,第一开关管Q1导通,此时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二导通极)和发射极之间导通,相当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接地GND,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并联,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之间的等效电阻为: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并联电阻值;若PWM信号BOOST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所接入的信号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发射极电压小于导通阀值,第一开关管Q1并未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相当于断路,此时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出端直接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GND,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之间的等效电阻为:第三电阻R3的电阻值;因此当PWM信号BOOST为不同的电平状态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者关断,在一个PWM信号BOOST的周期内,第一开关管Q1在2/3的时间内导通,1/3的时间内关断,因此通过PWM信号BOOST的相位即可设定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之间的等效电阻,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等效电阻发生变化时,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即可输出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以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所生成背光控制信号的相位和频率。

因此根据图3中所示出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电路结构,相关技术人员无需改动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内部电路结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只需要根据PWM信号BOOST的电平状态来改变自身的等效电阻,进而使电流调节模块101能够输出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操作简便,节省了电路的应用成本,进而使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背光控制信号的参数具有可调性,灵活性极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另一种电路结构,如图7所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包括: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以及第二开关管M2;其中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用于接入PWM信号BOOST,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接第二开关管M2的控制极,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导通极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第二开关管M2的第二导通极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共接于第二直流电源V1,通过第二直流电源V1可输出稳定的直流电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开关管M2为三极管或者MOS管。

参照上述图3中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实施例,在图7中所示出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中,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导通极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为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出端,当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入端接入PWM信号BOOST时,由于PWM信号BOOST具有不同的高低电平状态,因此当第二开关管M2的控制极接入PWM信号BOOST时,通过PWM信号BOOST即可控制第二开关管M2导通或者关断;当第二开关管M2处于导通或者关断状态时,相应的,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内部等效电阻不相同;因此在PWM信号的周期内,通过改变PWM信号BOOST的高电平的时间或者低电平的时间,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对第二直流电源VCC1进行转换得到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并且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信号输出端将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以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背光控制信号的相位和频率;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通过改变PWM信号的参数即可控制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的内部等效电阻,使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操作简便,提高了背光源控制电路10中背光源控制信号参数的可控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以及第一电容C1;其中,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接入电压调节信号ADIM,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为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信号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其中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为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信号输出端能够将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GND。

在上述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电路结构中,当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信号输入端接入电压调节信号ADIM时,通过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对电压调节信号ADIM的电压功能转换,进而使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所输出的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能够具有功能类型选定的作用,电流功能调节单元1021的信号输出端将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升压控制模块103根据电流功能调节信号D21对信号进行相应的功能转换操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以及第二电容C2;其中,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接入电压脉冲信号PDIM,其中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为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的信号输入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其中,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为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的信号输出端,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能够将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接地GND。

根据上述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的电路结构,当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的信号输入端实时接入电压脉冲信号PDIM时,通过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中的电子元器件对电压脉冲信号PDIM进行处理后,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能够将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中,由于该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具有信号波形的调节功能;因此当电流波形调节单元1022所生成的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具有不同的相位和频率时,通过电流波形调节信号D22可改变背光源控制电路10所输出背光源控制信号的相位,背光源根据该背光源控制信号所发出的光源具有可控性,其色彩和亮度都可依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调节,实用性极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升压控制模块103包括:背光控制芯片U1、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第五电容C5;其中,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接入开关控制信号BKLT,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共接于背光控制芯片U1的开光控制信号输入管脚EN,其中通过开关控制信号BKLT控制背光控制芯片U1的开启或者关闭状态,当开关控制信号BKLT具有不同的电平状态时,可使背光控制芯片U1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中;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接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压误差补偿管脚COMP,通过电压误差补偿管脚COMP能够补偿背光控制芯片U1内部电流环路的误差,进而提高背光控制芯片U1对于信号处理的准确度;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接背光控制芯片U1的振荡信号输入管脚OSC,通过振荡信号输入管脚OSC可向背光控制芯片U1提供适当的振荡频率,使背光控制芯片U1能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接地GND,背光控制芯片U1的接地管脚接地GND,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流幅值信号输入管脚ISET接电流幅值调节模块101,背光控制芯片U1通过电流幅值输入管脚ISET可实时接入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流相位信号输入管脚接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其中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流相位信号输入管脚包括PWM和DMODE,电流相位调节模块102通过电流相位信号输入管脚将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传输至升压控制模块103;背光控制芯片U1的背光源信号输出管脚接背光源的负极,用于将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的负极,其中背光控制芯片U1的背光源信号输出管脚包括:LED1、LED2、LED3以及LED4,通过背光控制芯片U1的背光源信号输出管可将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的负极,进而驱动背光源发出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压检测管脚OVP用于输出过压保护信号D4,通过过压保护信号D4可对背光源控制电路10提供过压保护,以保障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运行安全,使背光源控制电路10能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背光控制芯片U1的升压信号输出管脚接升压模块104,其中背光控制芯片U1的升压信号输出管脚包括:VIN、GATE以及ISENSE,通过背光控制芯片U1的升压信号输出管脚可将升压控制信号D3传输至升压模块104,通过升压控制信号D3可使升压模块104实现电压变压的功能;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接背光控制芯片U1的电源管理管脚HVDLO,通过电源管理管脚HVDLO可使背光控制芯片U1的内部运行电压保持在稳定状态,进而使背光控制芯片U1能够处于长期稳定的工作状态;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GND。

根据上述升压控制模块103的电路结构,当升压控制模块103接入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时,背光控制芯片U1可将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转换生成升压控制信号D3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一方面,由于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的相位和频率以及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的相位和频率都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因此背光控制芯片U1就可根据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背光控制芯片U1通过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来改变背光源的发光效果,使背光源所发出的光源具有不同的色彩和亮度;另一方面,背光控制芯片U1对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进行转换后,可输出升压控制信号D3,通过该升压控制信号D3能够使升压模块104实现电压变换的功能,从而使背光源控制电路10稳定的输出背光控制信号,通过背光控制信号能够调节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压控制模块103主要通过背光控制芯片U1对各个电流调节信号(包括第一电流调节信号D1和第二电流调节信号D2)实现电流信号功能转换的功能,操作简便,电路结构极为简化,极大地简化了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电路结构,相关技术人员可直接通过背光源控制电路10来稳定地调整背光源的发光效果,提高了背光类产品的实用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升压控制模块103的电路结构中,背光控制芯片U1的型号为NT50508。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压模块104的电路结构,如图4所示,升压模块104包括: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MOS管M1、第一电感L1以及第一二极管D10。

其中,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以及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直流电源VCC,该第一直流电源VCC能够输出稳定的直流电能;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保护地PGND,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接保护地PGND,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接保护地PGND,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和第一MOS管M1的漏极共接第一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一MOS管M1的栅极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升压控制模块103,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共接于第一MOS管M1的源极,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共接于保护地PGND,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和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共接于升压控制模块103,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一二极管D10的阴极、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共接于背光源的正极,用于将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接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接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共接于保护地PGND,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接保护地PGND。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直流电源VCC为+12V直流电源;第一MOS管M1为N型MOS管。

在图4所示出的升压模块104的电路结构中,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以及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为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入端,通过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入端可实时接入升压控制信号D3,第一二极管D10的阴极、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为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出端,其中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出端接背光源的正极;当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入端接入升压控制信号D3时,如上所述,通过升压控制信号D3可控制第一MOS管M1导通或者关断,进而通过升压模块104中的电阻、电容以及电感等电子元器件,对第一直流电源VCC进行电压变换,通过升压模块104的信号输出端将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传输至背光源的正极,以驱动背光源发出具有不同色彩和亮度的光源;因此,当升压控制信号D3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时,相对应的,升压模块104即可对第一直流电源VCC实现不同的电压变换功能,升压模块104所生成的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具有特定的相位和频率;从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压模块104可根据升压控制信号D3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通过改变升压控制信号D3的相位和频率,无需改动升压模块104的电路结构,可通过背光控制信号VLED+来改变背光源的发光效果,极大地节省了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制造成本,背光源控制电路10对于背光源的发光效果具有良好的调控性能,增强了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实用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另一种模块结构,相比于图1中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模块结构,图5中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还包括过压保护模块501,其中过压保护模块501与升压模块104连接,当过压保护模块501接入过压保护信号D4时,过压保护模块501根据过压保护信号D4对升压模块104进行过压保护,以防止升压模块104中的电子元器件长期处于过压运行状态而遭到毁坏;可选的,过压保护信号D4是由升压控制模块103生成,参照图3中关于升压控制模块103的实施例,若升压模块104中的运行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值,升压控制模块103生成并输出过压保护信号D4,过压保护模块501根据过压保护信号D4对升压模块104采取过压保护措施,比如降低升压模块104的运行电压等,进而防止升压模块104由于处于过压状态而遭受到硬件损坏的问题,极大地保护了升压模块104的运行安全;从而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能够驱动背光源安全地发出光源。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压保护模块501的电路结构,如图6所示,过压保护模块501包括: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八电阻R18以及第十九电阻R19;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接升压模块104,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用于接入过压保护信号D4,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和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共接于地GND;其中,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为过压保护模块501的信号输出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为过压保护模块501的信号输入端;通过压保护模块501的信号输入端接入过压保护信号D4,过压保护模块501根据过压保护信号D4能够及时地防止升压模块104长期处于过压运行状态;在上述过压保护模块501的电路结构中,过压保护模块501具有较为简单的电路结构,进而过压保护模块501根据过压保护信号D4能够保护升压模块104的运行安全,保障升压模块104安全地生成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通过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使背光源能够发出各种色彩和亮度的光源,提高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工作稳定性。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70的模块结构,如图8所示,背光源70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控制电路10和多组并联的发光二极管灯串701、702…70N-1、70N;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图8中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可参照上述图1至图7中的实施例,此处将不再赘述;在图8所示出背光源70的电路结构中,每一组发光二极管灯串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每一组发光二极管灯串可包括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上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下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其中每一组发光二极管灯串的正极VDD接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升压模块104,每一组发光二极管灯串的负极VSS接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升压控制模块103;根据上述图1至图7中背光源控制电路10的工作原理;通过外界信号(PWM信号BOOST、电压调节信号ADIM以及电压脉冲信号PDIM)即可驱动背光源控制电路10生成具有不同相位和频率的背光控制信号;结合图8中背光源70的模块结构,升压模块104将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传输至发光二极管灯串的正极VDD,升压控制模块103将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传输至发光二极管灯串的负极VSS,进而通过背光控制信号(包括背光控制正向信号VLED+和背光控制负向信号VLED-)可驱动每一组发光二极管发出具有特定色彩和亮度的光源;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外界信号的相位和频率即可调整背光源70所发出光源的色彩和亮度,方便简单,克服了传统技术中背光源中光源的参数无法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调整,进而导致用户的体验效果较差的不足之处。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80的模块结构,如图9所示,显示设备80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70;其中,显示设备80为电脑、电视机等,用户可通过显示设备80可观赏到亮度和色彩可动态变化的图像或者视频,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从而显示设备80满足用户的实际观赏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多组和多个之类的词语是指大于1的数量,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产品或者结构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者“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